苔丝

出版时间:1997-5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牛津大学出版社  作者:[英] Thomas Hardy 著,[英] Clare West 改写  页数:294  译者:苏苗苗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小说问世于1891年,至今依然是刻画女性内心情感的最为细腻动人的小说之一。
这是一本忧伤的书:一位少女的生命被慢慢地、但确确实实地毁了——不是被她的敌人,而是被那些自称爱她的人。这是怎样的爱,何以摧毁自己所爱?
悲哀总是在眼睁睁地目睹错误发生却又无力阻拦之时产生。苔丝是一个快乐的姑娘,她的生活本该十分幸福——但合适的人儿犹豫着,不当的人却捷足先登,“别让她走!”我们不禁要大喊,或者“现在就告诉他,以免悔之太晚!”
然而还是太晚了:故事发生在一百年前——其实每天都在重演。我们无能为力,只有眼看着世界在变幻运转着,毁掉了苔丝,又继续变幻运转……仿佛根本未曾有过她。

作者简介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大部分作品,包括《苔丝》,都是以他的故乡,英国南海岸的多尔塞特为背景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苔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5条)

 
 

  •   生活给她的不堪重负,让她有不用常人的坚强与尊严,她勇敢的承担起选择的恶果。她继承了母亲的美貌,父亲的性格,可以说是灵肉相冲突约束下的悲剧人物,亚雷是肉性人物,克莱是灵性人物,苔丝注定在两者中困顿,找不到适合她的那种灵肉性的人。
  •   苔丝
  •   我觉得小书虫系列书籍都不错,适合英语基础一般的作为阅读书籍
  •   书虫系列的书一直都很不错。
  •   还没看,不过一直很喜欢书虫,很不错
  •   书不错,对学习英语很有帮助。
  •   书很好,快递很快,希望能对英语学习有帮助
  •   这个商品还不错。不过还没看,中英对照,感觉还是可以的,而且书不大,读起来压力没那么大。O(∩_∩)O~
  •   还行吧,廉价书,质量一般。里面的内容还没开始读不评
  •   很有利于学习英语的说。呵呵
  •   名著改编,有助于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是学习英语的一本好书。
  •   质量不错,认真看会对英语有帮助。
  •   很不错 阅读起来不会有很大困难 比较适合高中阶段同学看
  •   很不错,适合
  •   这本书的内容挺好,反映了工业革命下对农村,以及农村人的影响……
  •   看了之后……故事很悲……女主人公很可怜……
  •   这套书真是很不错!
  •   都是不错的书,尤其是那本《蛙》,很好!推荐
  •   一直相信当当网,每次买书必定上你这,东西可好了,正品不用说了,我会一直支持当当的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当当买的图书还是不错的,品质有保证
  •   买了一系列的,一直看,特别是中英对照很方便
  •   要是和磁带一起销售就完美了
  •   编辑不错
  •   红楼梦不错。
  •   质量~~~不错哦~~~~~几好噶~~
  •   难度比较适中
  •   这本书很好看哦
  •   书虫的作品总是能够满足我的需求,很适合高中生读,提高一下阅读嘛。
  •   适合学英语的人看,故事比较简单,主要是为了学习语言来阅读的。说来好笑,我是正儿八经的大学英语六级以上水平,但是因为不太经常用,已经忘得差不多了,用书虫系列来学习一下吧。
  •   可以当小说看,也可以学英语.
  •   适合高年级学生学习英语
  •   书很好,有益于学英语
  •   给女儿买的,只可惜我自己搞错了,又得重买了。
  •   书的内容丰富孩子很喜欢谢谢.
  •   书的质量也就那样,毕竟价钱在那里摆着呢。内容大概翻看了一下,也没看到什么错别的单词什么的。
  •   还没有仔细看,中英文对照版本,应该给初中生作为阅读训练不错
  •   好像难度不高。
  •   还不错,性价比挺高的,喜欢这个封面
  •   对现在电视剧和电影中所描述的千七八怪的故事和剧情来说,主人公的遭遇可能已经见惯不怪了!!可能在作者当年编写时代来说,这是一本好书吧!!
  •   印刷质量有些差。。。不过很不错,对英语学习很有帮助
  •   练英语的
  •   书还行买就是看完得有耐心
  •   选了书,网上全额付了款,然后在不沟通的情况下,当当会单方面更改合约,说缺货所以你不能参加付款时的活动,按比例只能退一部分钱给你。无语。
  •   纸质不是很好 其他还行
  •   值得买,质量不错
  •   哈代的苔丝
  •   囤书,没时间看
  •   期待下一本书,很喜欢这一本书
  •   帮朋友买的,还没看 应该不错
  •   英语基础不好,挺适合的!
  •   一个好评
  •   书虫牛津
  •      2014年3月23日,我坐在公教2409教室,静静地翻阅那本《德伯家的苔丝》。
       中午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我的身上,暖暖的。当倦意袭来,无须勉强,轻轻合上书本,闭眼入眠。
       没过多久,便已睡醒。随手支起挂着睡意的脸,看着窗外,安静的教室里没有一点声响,突然感觉好心静,一种久违的幸福感涌来。
       三年多了,这种感觉,再一次温暖我。记得三年前的那些日子里,一个人安静地看书,轻轻地走,随手轻抚树上的叶子,停下脚步凝视路边的流浪猫,听风吹过,很是温暖,仿若阳光嵌入了风声。
      那些日子怀有的希望,在冬日的严寒里,消失殆尽。
       冬去春来。寒意仍在。
       而这份寒意仿佛也一直笼罩着苔丝,未曾散去。
       被骗失身之后的她,回到家乡。各种碎语,飞旋在耳畔,嗡嗡作响,不肯离去。
       白天是黑夜,而黑夜里“黑暗”未去。白日里,阳光普照,花开蝶飞,近在咫尺的美丽却有无限的距离,触摸不及。而在黑夜来袭的时候,她的脸上的忧伤才慢慢地少了一分。迈着脚步,走出家门,月光闪烁也好,风雨飘摇也罢,对她而言,都比白日多了一丝温暖。耳畔仿佛恢复了宁静,心中却无法尘埃尽除。
       然而,希望——这个所有生命都追求的精灵,从来都不会远去。
       对于苔丝也一样。失贞、丧子、新婚之际丈夫弃她而去,她或去教堂听唱圣歌,或离开家庭到佛卢姆河畔奶牛场上做一个挤奶工人,或忍受苦痛、辛勤劳作等丈夫归来。悲痛之情虽然时常来袭,但希望之光也从未熄灭。正如书中所述:“在她的身上,有某种精神就像树枝的汁水一样,自动地涌出来。那就是还没有耗尽的青春活力,在受到短暂的压制之后又重新高涨起来,给青春带来了希望,也唤醒了不可压制的追求快乐的本能”。
       苔丝,在苦难中坚强成长,仿若风雪中盛开的梅花,散发着一股迷人的清香。
       合上书本,走出教学楼,发现楼前的迎春花在夕阳中绽放。
       忽然想起,前几日和海淀培智学校的孩子们在校园一起徒步时,一个女孩欣然跑去闻迎春花,又跑到我面前说花香的情景。
       我知道,希望的精灵又在我面前欢欣起舞了。
      
  •     Tess一枚美丽纯洁 善良且勤劳的农家姑娘,向往着自由 纯洁的爱情,对生活充满热情。这样的女子没有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
      
      有些话跟女人说了无非是麻烦,而对男人说了,绝对是灾难。若Tess没有将自己的过去告诉丈夫Angel,抑或在结婚前告诉他,那么,故事的结局是否会有所不同,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若Tess心中装着一个“小九九”,那她就不是Tess了,不配得到“完美先生”Angel全部的爱。
      
      细想来,Angel和Alec在本质上并无区别,虽说一个是粗暴的“暴发户”地主,一个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开明”少爷。但两个人所看上的不过还是Tess那美丽的外表,虽说Angel后来回心转意,但那时已不能拯救水深火热中的Tess了。判断一个人不是以他的语言而是以他的行动。苔丝天真的以为只要自己的灵魂是纯洁的,即使过去有污点,也对自己的尊严无碍。可是,男人却不能容许这些,即使是有学识的Angel,在得知后,就开始用各个阶层处理问题的不同,作为自己抛弃妻子的理由。若Alec是一个不懂礼仪廉耻的混蛋瘪三,那Angel就是一个伪君子。Alec步步逼迫Tess,将她送上绞刑架。而Angel不但要求Tess在肉体上纯洁,还要求她在精神上与自己保持一致,却把自己在婚后的离开作为报答。
      
      Tess的父母在整部作品中完全就是一个恶魔,将自己的女儿一步步的推向深渊,Tess两次无奈的投入Alec的怀抱,全是为了父母,为了妹妹弟弟。Sir John贪图虚荣,为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让自己的女儿前去认亲。而自己的母亲Joan在女儿离家时并没有告诉女儿一些应该知道的事情,而是一味的憧憬着女儿嫁给Alec成为富家太太的场景。第二次,作为母亲的Joan并没有承担起自己照顾家庭的责任,而是把这个责任给了Tess,走投无路的Tess只好同意与Alec同居。可是,Tess 你真的走投无路了吗?你为什么不向Angel的父亲求救呢?你说自己有自己的骄傲,那Angel在你的心目中,还是比不过你的自尊。
      
      这个世界或许可以容忍一个美丽的外表和一个虚伪的灵魂,但是绝对不需要一个纯洁诚实的灵魂,假如这个灵魂还有一个美丽的外表,那只能是被蹂躏的助推器。Tess的悲剧不是个案,而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但是,我们又怎么能用现代文明去衡量历史的悲剧呢?
  •     为了读书会,重读苔丝。
      
      看到的论文里,对克莱的评价,无一例外的有这样一句话——即使不是原文大概意思也是这样的——“克莱知道了苔丝的过去以后,即使他自己也有过放荡的经历,却不能原谅苔丝,不同情苔丝,而是抛弃了她”,重点在于“即使他自己也有过放荡的经历”这个让步语句。
      
      研究者的意思不外乎是克莱也荒唐过凭什么要怪罪苔丝呢?那换一种说法就是,克莱不清白所以克莱应该原谅不清白的苔丝,那么如果克莱是清白的,就有理由不原谅苔丝。
      
      评价一部作品,自然不能用批评者所处的时代道德去代入式的批评,回到作品产生的年代、历史环境、意识形态背景中去评价,这是新历史主义的观点,也是一个批评者起码的批评态度。哈代作为一个维多利亚晚期的作家,尚能认为苔丝是纯洁的,而现在的批评者,却怀着可耻的天涯月经贴式的处女情结加上一个让步语句,看起来好像是同情苔丝,却满是一副卫道士的虚伪嘴脸。
      
      以下转自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6095246/
      想起亦舒有一本《玫瑰的故事》,里面有一段台词挺有意思。(虽然我对作者持有保留态度)摘抄如下:
      我们进了房间,静默了好一会儿。
      我终于开口问:“你以前结过婚。”
      “是。”
      “多久之前的事?”
      “十年前。”
      “为什么你从来没有告诉过我?”
      她不响。
      “你知道我会原谅你,”我提高了声音,“你知道即使你结过婚,我也会原谅你。”
      她站起来对我说:“我有什么事要你原谅的?我有什么对你不起,要你原谅?每个 人都有过去,这过去也是我的一部分,如果你觉得不满——太不幸了,你大可以另觅淑女,可是我为什么要你原谅我?你的思想混乱得很——女朋友不是处女身,要经过你伟 大的谅解才能继续做人,女朋友结过婚,也得让你开庭审判过——你以为你是谁?你未
      免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太庞大了!”
      
      ============
      
      有一天室友说:男生都会介意女生是不是处女的。
      很愤怒的回答:这件事轮不到男生来介意,他也没有这个资格说介意,身体是自己的,怎么处理是女人的权利,哪里轮得到他们介意。
      
      不知道哪个时刻开始我会这么女权色彩的说话,可能最近恶心的论文看多了。嗯。
      
      如果让我也十分主观的对苔丝做一个评价,那么:比遇到一个烂男人更可怕的是遇到一个渣男。
      
  •     可伶的苔丝碰上了一对愚昧无知的父母,自己的一辈子算是毁掉了。18、19世纪的欧洲妇女,受的教育极其有限,社会上也没有什么工作可使她们能够独立,社会风气、偏见和狭隘的宗教思想也将女性牢牢地束缚着。苔丝跳不出来,也无力抗争。碰到的好丈夫安玑,在听到她过去的历史时,一时也无法从道德和社会约束中走出来,最后酿成了苔丝悲惨的结局。苔丝最后写给安玑,让他赶快回来的信,情深意长,感人肺腑,使人忍不住落泪,张谷若的译本译得非常好。
      
      与欧洲妇女相比,我们中国妇女在那个时代就更可怜了。婚姻没有自由(欧洲妇女有,而且人家是一夫一妻制),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欧洲妇女也有,国家对男孩、女孩有普及教育),没有出去工作的权利(欧洲妇女也有,比如苔丝,虽然工作机会不多,但是却有),没有继承权(欧洲有些妇女却有)。
  •     生活给她的不堪重负,让她有不用常人的坚强与尊严,她勇敢的承担起选择的恶果。她继承了母亲的美貌,父亲的性格,可以说是灵肉相冲突约束下的悲剧人物,亚雷是肉性人物,克莱是灵性人物,苔丝注定在两者中困顿,找不到适合她的那种灵肉性的人。
  •     哈代写道:“生活中能引起他注意且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不再主要是由于它的美,而是由于它的悲怆动人。”读完《苔丝》,第一次,觉得哈代是可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提并论的。少年时也读过这本书,却没有这样的感受,读《无名的裘德》时也是。可见有些书是要等到一定时候的。
      
      哈代称苔丝为一个纯洁的女人。什么样的人称得上纯洁呢?并非从未做过错事的人就是纯洁的,一个人因为受苦而纯洁。
      
      当苔丝从梦中醒来,意识到周围全是追捕她的人,她说,“安琪儿,我几乎还感到高兴——是的,高兴。我的快乐是不可能长久的。我太快乐,我也心满意足了。现在我不会活到你瞧不起我的时候了。”一个人要有多不幸才会如此谦卑啊。
      
      《苔丝》给了我巨大的震撼,能够如此体会女人和男人之间悲剧的哈代是伟大的。《苔丝》堪称一部杰作。
      
  •     常听说,“性格决定命运”,可什么又是命运?性格又是由什么决定呢?
      
      故事的主人公苔丝,本是一个善良单纯的农家女孩。在她16岁之前,没有走出过她生活的那个小村子。全家的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卖蜂箱所带来的少得可怜的收入,可是她的母亲却生养了七个孩子。也因此,尽管成绩优秀,苔丝却只能早早离开了学校,承担起半个母亲的责任。
      
      一次巧遇,她的父亲被人告知祖上曾是贵族,枯躁的生活中有了虚荣的理由。很自然地,有了攀亲的念头。父亲的一次大醉,苔丝被迫深夜去送蜂箱。就在这次行程中,全家收入的支撑—那匹“王子”死了。在自责的驱动下,在家庭生活的重压下,苔丝走上父亲母亲渴望的攀亲道路。
      
      在那个冒名的亲戚家里,遇到了阿历克。虽心有戒心,可长期生活在豺狼旁的兔子,又如何能逃得过呢?三个月后,种种巧合之下,她失身了。
      
      后来,她遇到了克莱尔。克莱尔出身牧师家庭,他的两个哥都听从了父亲的安排,进入剑桥大学学习,随后成为教会的牧师。他却是家庭中的异类,因与父亲在信仰发生争执,无缘进入大学学习。他选择了一条不被一般人所理解的道路——成为农场主。
      
      克莱尔学识渊博,性情温和,并且深爱着苔丝,可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青年,在得知苔丝曾经意外失身的事实后,竟然说出:“我爱的不是你,而是另一个你”这样的话,实在让人叹息。
      
      后来,克莱尔远赴巴西,留下了苔丝一人独自面对那残酷的生活。
      
      生活的重压,家庭巨大变故以及遥遥无期,看不见希望的等待,让苔丝难以承受,重新落入了阿克尔的手中。可就在此时,克莱尔想通了,他回来了。苔丝已承受不了这样的现实了,她杀死了阿历克,最后被判处绞刑。
      
      
      当初,若不是她的父亲碰巧知道的她若不是那么的轻信,她不会落入阿历克的手中;若不是那么的自责,或许她也不会听从父母的安排;
      
      若不是她父亲的那次偶遇,她又会走向何方呢?
      
      一定比这个故事的结局好………………………………………………吗?
      
      
      
      
      
      
      
      
      
  •      看完《苔丝》,为女主人公的命运感到痛苦和惋惜。
       可怜的苔丝,坚贞不屈,勤劳知性,如此好的一个姑娘,只因一次幼年的无奈,毁了自己一生的幸福。她把所有的过错拿来自己扛着,记得文中有一处描写的,她在山谷前,觉得整个山谷都在嘲笑她,其实她只是违背了社会的一些陈规旧习,却以为违背了整个自然的法则,其实她一直是和谐自然的一部分。为此,却把本不是她的罪恶,拿来自己承担。
       一生的时光,真正幸福的日子,才有几天、几个小时,仅仅是在结婚时、杀人后那短短的几天,如此好的一个姑娘啊!
       像她一样,在物质、利益、名声的诱惑面前,始终坚贞不渝,坚守对丈夫的爱的女子,在这世间是多么的难得。
       然而,读到后来,克莱尔醒悟过来,从巴西回来接苔丝,本以为她的命运能转弯了,靠自己硬抗了如此久的生活能变好了,可惜,最后的结局出人意料,就在她快要握住自己幸福的一刹那,却又意外杀人,最终让即将过上的美好生活成为泡影。这么意外的结果,悲剧收尾。
       也是,文章其实早就做好了铺垫,像苔丝这样的女子,外表文弱,而内心却如一团熊熊的火焰。她觉得自己的一生,都被德伯维尔毁了,最后还被他欺骗,终究将他杀害。其实,这哪是一个德伯维尔的过错,是整个社会的陈规旧习、旧观念让一个无辜的生命白白浪费。就因年少无知的一次过错,让自己一生的幸福,如此短暂。
       总结来说,文章有一句话说的很好:一个人道德的高尚,并不是看他做过什么,而是看他想做什么。希望今天的社会,能像这句话一样,不再用一些陈规陋习评价人的品格,不再发生苔丝一样的悲剧。
  •     苔丝,诗歌一样的描写,散文一般的美感,小说显得软弱无力却又内藏刚健。软弱的是苔丝的身体,温柔,善良;刚健的是她对爱诚恳,坚持,坦白。苔丝,一个悲剧的代表,却又美的然人无法自拔。美的是她的容貌?坚持?善良?还有她的凄美?不知道。一部小说,不必可以下个定义。可是美的无法自拔了。
  •     看的是英文版,能掐死人的冗长。
      一段景色描写能码出好几页的字,看了半天发现我还在奶牛场的牧场上,一个人物都没出现。后来看了看,这也许就是所谓victorian吧,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风格吧。记得原来看狄更斯,被称为是抛弃维多利亚风格,而更多通俗的表达。其实在我看来都挺令人抓狂的。
      语言的复杂,拖沓,用词的生僻,是我对这本书最大的印象。
      情节并不复杂。苔丝是个矫情的女孩子。有时候有那么点虚荣,有时候有那么点欲拒还迎,总之绝对不纯情。她悲剧的原因不在于被强奸,而在于她以为Alec真心喜欢她,其实只是想玩玩她。后来她离开,怕也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把握留在Alec那里,所以才灰头土脸离开吧。后来的事情确实很悲催,她犹犹豫豫的, 不招人待见,也不能信守承诺说话当放屁,跟朋友们说她绝对不会和Angel结婚,最后不还是冲到人家怀抱里,解气的是她被抛弃了。
      一点也不同情她。
  •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黑和白,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结果,也就是他取得的成就,更多的我们要关注他做事的动机和出发点。有时候你不比你认为的道德败类更高尚!!!
       我想坦白的说没看这本书之前,我把它想象为浪漫的灰姑娘的故事。然而,当我真正的去看这部小说,我被苔丝悲惨坎坷的命运所震撼。
       一个柔软的美丽女子,她来到这个世界要遭受的苦难不但是肉体上的,更多是精神上的。不仅那个让她厌恶的痛恨、夺去了她宝贵童贞的浪荡公子德伯维尔少爷,还有那个她深爱的敬重的、想要托付终身的克莱尔先生,都如同上帝之鞭抽打着这个不幸的人儿身上。
       毫无疑问,苔丝的品性是高尚的。我同情她的出身,无关家庭的贫困,而是她的双亲让我哭笑不得。她的父亲一个没落的贵族子弟,一个小商贩,酗酒成性,堕落的在酒精的微醺里,借着酒精制造的浪漫和美好缅怀他那有500年历史的高贵血统。她的母亲,苔丝那美丽外貌的缘由。在育有7个孩子的时候,还怀着少女的天真,她的处世价值观让她很少有忧愁,做事目光短浅,能把任何事都想的十分美好。就是她让苔丝去认本家,去阿历克家做工。期待着苔丝能嫁个好人家过上富裕的生活。让可怜的苔丝遇到了那个以引诱少女取乐的阿历克.德伯维尔。这是苔丝不幸命运的开端。不过我们端庄的苔丝面对阿历克百般的殷勤,虽说有点震惊慌乱但她更多的是坚定的拒绝。这个乡下姑娘出淤泥而不染的优雅更加激起了阿历克想要毁灭这种美好的残暴。浪荡公子用自己卑劣的手段玩弄了苔丝的天真单纯,玷污了她的清白。那时可怜的苔丝只有16岁啊,她还只是一个孩子,一个无知的孩子啊!当这一切得手之后,阿历克没有想到对苔丝负责,没有娶可怜的苔丝。
       后来,我不知道她是抱着怎样复杂的心态生下阿历克的孩子的,而那个孩子(我不愿称他为私生子)在来到这个世界不久、还没有经过牧师的洗礼就夭折了。他死后在教堂的墓地上连那么小小的安放他遗体地方都没有。苔丝心理备受煎熬,她害怕自己的罪孽连累孩子无法上天堂。孩子没有牧师的洗礼、孩子的埋骨地边上埋葬的是骗子、强盗。这让苔丝在精神上备受煎熬。
       经历了丧子之痛的苔丝离开了她生长的村子,来到了奶牛场成了一个挤奶女工。在这里,苔丝的黑白命运当中有了一点可喜的短暂的彩光。在这里,他遇上了出身富裕牧师家庭的新兴资产阶级青年克莱尔先生。克莱尔先生立志成为一个农场主,他来这个奶牛场学习经营奶牛场的技术。
       而丘比特之箭射中了他们两位,如巧克力般绵密的爱情香氛萦绕在他们的四周。命运让他们相爱。克莱尔先生,这位举止优雅、人品高尚的绅士深深的爱上了苔丝,她不计较苔丝农家姑娘的出身,放弃了父母让他娶的出身高贵、有学识的富裕小姐,向苔丝求婚了。我们的苔丝,他也是那样的敬重那样的爱着克莱尔,但是她知道在那个时候、在那个压抑人的年代里,她是个不名誉的失去了童贞的女人。克莱尔先生娶了她做妻子是有失身份的,大家会把他当成取笑的对象,这不利于他的社会地位。
       所以,苔丝一次次的拒绝了克莱尔先生,然而这更加坚定了克莱尔先生想要娶苔丝的决心。苔丝向母亲求助,她的母亲,让苔丝把自己过去的不幸瞒了下来,嫁给克莱尔先生。
       就这样,苔丝和克莱尔先生举行了婚礼,然而苔丝的内心不平静,她的理智告诉了要把她的过去向克莱尔先生坦白。所以,在他们的新婚之夜,苔丝把自己的不幸的过去对克莱尔先生直白,但是这如何预料呢?一向对苔丝满怀深情的克莱尔先生翻脸是那般的无情。克莱尔先生,你有没有想过你曾经在伦敦也和一个浪荡的妇人有过不清白的关系。善良的苔丝接受了你的过去,包容了你年少犯下的过错,你为何不能原谅苔丝的年少无知呢?这只能说克莱尔先生思想的不成熟,他虽然推崇新思想,但是他成长的环境对他的影响时根深蒂固的,最好的例证就是这一刻,他决定放弃苔丝。放弃一个现在毫无过错的人。
       命运是如此的不公平!!!谁?是谁?谁说好人有好报的?难道苔丝不是一个好人吗?她孝顺她的双亲,爱护疼爱她的弟妹,不拜金,一直脚踏实地的劳动。但是她还是被浪荡公子糟蹋了,她还是被她的丈夫抛弃了。
       经历了以上种种并没有使苔丝向自己悲惨的命运屈服,她的心中还是坚信克莱尔先生,她的安琪儿会回到她的身边。所以她来到一个农场做女工,借助着劳累的体力劳动麻痹自己的敏感的神经。
       然而,父亲的死又将苔丝推向了一个深渊。阿历克利用苔丝一家无家可归,一步步的想要苔丝做她的妻子。最终,无所依靠苔丝做了阿历克的情妇,我想那时的苔丝对待自己的身体如同对待一具恶臭的死尸吧!
       而在巴西经历过贫病洗礼的克莱尔先生思想成熟了12岁,他最终体谅了苔丝,回到了英国。苔丝在见到她最最最亲爱的克莱尔先生后举起刀具杀了让她精神痛苦绝望的阿历克。
       在逃亡的那几天,是苔丝和克莱尔最幸福的时刻!爱情让苔丝这个感情细腻丰富的小女人心里满足。
       苔丝最后的结局是绞刑。克莱尔会娶苔丝的妹妹丽莎露。
       我有时在想阿历克千方百计想要得到苔丝,这里面没有一丝爱意是说不过去的,我在想要是苔丝在阿历克求婚时,忘记克莱尔,向命运低头做富裕的德伯维尔夫人,故事也会有个好结果。但是,我又想事情就是这样,人总是在抗拒,在抗拒别人所强加的、强给的东西。这也许就是苔丝勇敢的可爱之处。
       苔丝,她在我心中是一个贞洁的女人。这在我透过她的灵魂、她的意图、她的无奈看出!
       苔丝的不幸归结为何处?如果归结为她的美貌说红颜祸水,当得此报,我恐怕要说这是不公平的。归结于她的血统,她的祖先,也许干过更加残暴的勾当,所以报应到了苔丝的头上,我想这不科学。那我们可否归结到那个时代吃人的礼教?那个时代的人们看问题简单粗暴,只是关注于这件事情的结果,而没有想到在这件事发生的过程中,这个人她所受的迫害。这件事发生的机理,这件事发生过程中外界的引导。有时候,我觉得道德的评价标准应该有更多的机动性,还需要更多的将心比心。人们还需要更多的怜悯情怀!
      
  •     在克里克的乳牛场干活的男男女女日子过得舒服、平静,甚至是快快活活的。他们在社会阶梯上的位置也使他们成了最幸福的人——既是有吃有穿不贫困,又没有富到那种礼仪开始抑制自然情感的地步,也不必在条件不足时硬装时髦,弄得本来富足的生活变得十分拮据。
  •     1、 《苔丝》的语言干净,叙事沉稳有力,无一处经不起推敲,慢慢将苔丝的命运推向万劫不复的境地。近来被19世纪的纯净叙事吸引,继续重读一些老书。卡尔维诺说:“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http://t2.qpic.cn/mblogpic/ec21b12ac39e6b52f32a/2000 ——2013-4-9
      2、 盗版的《苔丝》看了一半,在图书馆发现一本正版的,忍不住借过来接着读。从苔丝向克莱尔坦白真相被抛弃开始,天地为之一变。盗版原来那种由发黄的纸张所营造的古典幽暗的氛围消失了,正版版式更明亮,更现代,传达的是一种生硬的现实感。盗版的译笔纯净。可惜只是盗版,就像被玷污的苔丝一样。 http://t3.qpic.cn/mblogpic/1ee6915d73d49e1234f2/2000——2013-4-10
      3、 #文学回忆录#【木心评哈代】像《苔丝》这种小说,福楼拜、托尔斯泰,看了都会发呆的。福楼拜会说:“我还是写得太粗了,急躁了。”托尔斯泰,老实的骨头,也会说:“他的才是小说,我们写的还不是呢……”如果给陀思妥耶夫斯基看,他会说:“你注意到吗?我用的方法也是这样。他用大调,我用小调。” http://t3.qpic.cn/mblogpic/78c8f0450807f7e78c0a/2000——2013-4-20
      4、 #文学回忆录#【木心评哈代】哈代,陀氏,是一种方法的两种用处。公平地说,福楼拜,托尔斯泰,是耶稣的衣服的一部分,重外在;哈代、陀氏,是耶稣心灵的一部分,重内在。 http://t3.qpic.cn/mblogpic/f48e1896da3b2ce80f42/2000——2013-4-20
      5、 #文学回忆录#【木心评哈代】排小说的位置,哈代,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第一流的。普鲁斯特、乔伊斯,不如他们。艺术家贵在自觉。曹雪芹是半自觉的,哈代、陀氏是恰如其分地自觉;普鲁斯特、乔伊斯,太过自觉了。 http://t3.qpic.cn/mblogpic/83cf15ec28b623961c94/2000 ——2013-4-20
      6、 #文学回忆录#【木心评哈代】以后我写长篇小说,一定要和两位人物商量——不是模仿——哈代和陀氏,不断不断看他们俩的书。哈代可以教我的,是气度。向陀思妥耶夫斯基可学的,是一种文学的“粘度”,一看就脱不开了。 http://t3.qpic.cn/mblogpic/2254c94cf4c79d978c74/2000——2013-4-20
      7、 #文学回忆录#【木心评哈代】我们面临两种贫困:知识的贫困,尤其是品性的贫困。知识学问是伪装的,品性伪装不了的。鲁迅,学者教授还没看清楚,他就骂了。讲文学史三年下来,不是解决知识的贫困,而是品性的贫困。没有品性的丰满,知识就是伪装。哈代的小说,里面有耶稣的心,无疑可以救济品性的贫困。 http://t3.qpic.cn/mblogpic/a70007fa5b0204fd7e56/2000——2013-4-120
      8、 开头:“五月下旬的一个傍晚,一个中年男子正从沙斯顿向靠近布莱克莫尔谷(也叫黑荒原谷)的马洛特村里的家中走去。他走路的一双腿摇摇晃晃的,走路的姿态不能保持一条直线,老是朝左边歪着。他偶尔还轻快地点一下头,仿佛对某个意见表示同意,其实他心里一点儿也没有想到什么特别的事……”——2013-4-23
      9、 “苔丝,你说每一个星星都是每一个世界吗?”“是的。”“都跟我们的世界一样吗?”“我不知道,不过我认为是这样的。有时它们就似乎像我们家尖苹果树上的苹果。它们中间的大多数都是极好的,没有毛病的——有一些是有毛病的。”“我们住的是哪一种——是没有毛病的还是有毛病的?”“是有毛病的。”——2013-4-23
      10、 “真是太不幸了,有这样多的极好的世界,我们却没有挑一个没有毛病的住。” “是的。”“真的是那样吗,苔丝?……要是我们选中的是一个没有毛病的,那又是什么样子呢?”“哦,如果那样,父亲就不会像现在那样咳嗽和有气无力了,也不会喝醉了酒不能上路了。母亲也不会老是洗来洗去的,总是洗不完。”——2013-4-23
      11、 苔丝第一次离家出去打工,她并不知道等待她的其实并不是一个养鸡场,而是龙潭虎穴。但一家人却向她举行了隆重的送别仪式:“她母亲同最小的一个孩子走在后面;这一群人构成了一幅图画,中间走着诚实的美丽,两边伴随着无邪的天真,后面跟随着头脑简单的虚荣。” http://t3.qpic.cn/mblogpic/a6578acfe08b6b848ad8/2000——2013-4-23
      12、 关于苔丝在昏睡中被亚雷强暴的情节,哈代不忍交待一个细节,而是转而描写苔丝睫毛上的泪珠,周围的夜景,同时向上帝发出了疑问:“苔丝的保护天使在哪儿呢?她一心信仰的上帝在哪儿呢?……他也许正在聊天,或者正在狩猎,或者正在旅行的路上,要不就是睡着了还没有被人叫醒。 http://t3.qpic.cn/mblogpic/6805ae2546ca9fd63f4e/2000——2013-4-23
      13、 哈代继续发问:“这样一位美丽的姑娘,像游丝一样敏感,像冰雪一样洁白,为何竟会在她身上绘下粗野肮脏的图案?为何还注定了她必须接受?为何经常是粗野的占有了精致的?为什么男人能占有不属于他的女人,女人能占有不属于她的男人?千进年来,善于分析的哲学家们都没有作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http://t3.qpic.cn/mblogpic/d84014ae5058e300e712/2000——2013-4-23
      14、 苔丝的环境:“在那些穷乡僻壤的地方,苔丝自己家里的人总是用宿命论的口气互相不厌其烦地说:‘这是命中注定的。’这正是叫人遗憾的地方。因此,从今以后我们这个女主角的品格,同当初她从母亲家门口走出来到特兰里奇的养鸡场碰运气的原来的她自己的联系,就被一条深不可测的社会鸿沟完全割断了。 ” http://t3.qpic.cn/mblogpic/fe7381fc8169960b0256/2000——2013-4-23
      15、 亚雷强暴了苔丝,苔丝离开养鸡场,第一次出门打工就这样惨然收场,苔丝回到家,母亲反问她为什么不嫁给亚雷。苔丝愕然。“她从来就没有一心一意理睬过他……她也并不十分恨他;不过在她看来,他不过是一撮尘土,即使为了自己的名声打算,她也几乎没有想过要嫁给他。 ”爱的反面不是恨,是冷漠。 http://t3.qpic.cn/mblogpic/0fd1a21e8e751c945994/2000——2013-4-23
      16、 苔丝怀孕了,“在这期间,苔丝唯一的活动是在天色黄昏以后;她走出屋外,来到树林里,那时候她似乎才不感到孤独。她知道怎样抓住傍晚时分极短的那个时刻,那时候,光明和黑暗恰到好处地得到平衡,白昼的拘束和黑夜的紧张相互得到中和,留下来的只是心灵上的绝对自由。 ”——2013-4-24
      17、 “她唯一的念头就是避开人类——或者不如说是被称作世界的冷酷的生命群体,它作为整体是如此令人可怕,而作为个体却又不那样令人害怕,甚至是可怜的。”——木心评哈代:“他是真正的大家,大在他内心真有大慈大悲。”“哈代的小说,里面有耶稣的心,无疑可以救济品性的贫困。”大概便在于此。——2013-4-24
      18、 在这些寂静的山林和溪谷之中,她那轻轻的脚步和她周围的环境极其融洽。她那袅袅婷婷的娇软腰肢,也和那片景物融为一体,有的时候,她那怪诞的幻想,使她周围自然界的内涵更加丰富,深深地饱含了感情,好像大自然的变化也是她个人身世的一部分。或者不如说,她周围自然界的内涵,就是她那身世的一部分。——2013-4-24
      19、 MX.: 后者 || 雨天:世界只是心理的现象,你觉得是什么就是什么。||薄荷糖:如果二选一,我选一。如果是我,我译成“世界在我们心中,是我们内心感觉到的那个样子。” || “the world is only a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and what they seemed they were. ”译文一:“世界只是心理的现象,好像心里觉得怎么样,也就是怎么样。”译文二:“世界只是一种心理现象,表面看起来像什么,它实际上就是什么。”哪个译文更好呢?熊焕颖(@xiongboyin) 刘莎(@liusharat1987) 薄荷糖(@yooy128)——2013-4-24
      20、 “因为世界只是心理的现象,好像心里觉得怎么样,也就是怎么样。半夜的的暴风和寒气,在苞芽紧裹的枯林枝干中间,悲鸣哽咽,成了一篇对她苦苦责问的告诫。/阴雨绵绵的天气,就是一个模糊缥缈的道德神灵,对她那无可挽救的百年长恨苦苦哀悼。”——2013-4-24
      21、 “苔丝按照一堆混乱不堪的传统习俗,建立起自己的世界,她总是觉得周围存在着她毫不怜悯的形体和声音,把自己紧紧包围起来。然而,这只不过是她幻想的产物,一种可悲的错误的幻觉,而是她无故感到害怕的道德魔鬼的迷雾。跟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的正是这些道德魔鬼,而不是苔丝本人。”——2013-4-24
      22、 所以,“她的痛苦,大多都是出于世俗的偏见,不是因为生来固有的感觉引起的。”何止苔丝,世人不皆然吗?——2013-4-24
      23、 孩子快死了,苔丝决定亲自为他施洗。她念念有词,动作庄重,妹妹弟弟们跟着念“阿门”。声音越来越大,场景也越发神圣。“他们的姐姐,越发坚信这场圣礼的巨大功效,继续从心灵的最深处,倾诉出随之而来的感谢上帝的祷文,她念的时候,精神饱满,意气风发,声音就像调整了音调的风琴……” http://t3.qpic.cn/mblogpic/5b9109896a92fdd5ffe2/2000——2013-4-24
      24、 译本一:“虔诚的狂喜几乎使她变成了神仙,令她的脸上熠熠生辉,腮上生出红晕,眼睛里倒映出的两个小烛光,也像两颗钻石似的闪耀着,孩子肃然起敬,再也没有心思发问了。苔丝现在不像是他们姐姐了,而是一个崇高、威严、令人警车的人物或是一位神仙了,同他们几乎没有一点相同的地方。” http://t3.qpic.cn/mblogpic/e8754c00eadba9c0d942/2000——2013-4-24
      25、 “过去毕竟已经过去了,不管它从前如何,反正眼下它已经不存在了。不管它有什么结果,时光总会把它冲淡的。在若干年之内,它就都要和并没发生过的那件事一样,她自己也会被青草掩埋,无人记得了。同时树木仍旧像以前一样碧绿,鸟鸣声仍旧要像以前那样清脆,太阳仍然要像往事一样散发出光辉。”——2013-4-24
      26、 “一切每天都能看到的景物,并没有由于她的忧伤而变得憔悴,也没有由于她的痛苦而变得阴沉。”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2013-4-24
      27、 译本二:“她对信念的狂喜使她变得神圣起来;脸上容光焕发,两边脸颊的中间现出来一块红晕;在她眼睛的瞳仁里,投射进去的烛光的影子闪闪发亮,就好像是两颗钻石。孩子们抬起头望着她,越来越敬畏,再也没有心思提问了。在孩子们面前,她现在不再是他们的姐姐了,而是一位伟大、威严和令人崇敬的人物——一位同他们毫无相同之处的女神。 http://t3.qpic.cn/mblogpic/be229474a493359a8614/2000——2013-4-24
      28、 不受欢迎的苦楚就这样死掉了——他是一个不请自来的人,一件不尊重社会礼法的耻屏的自然礼物和一个私生子;他只是一个弃儿,对一年一世纪这种概念一无所知,永恒的时间对于他只是几天的事情;对他来说,茅屋的空间就是整个宇宙,一周的大气就是一年的气候,初生的时期就是人类的存在,吃奶的吃奶的本能就是人类的知识。 http://t3.qpic.cn/mblogpic/8c000370c0e5c353dd76/2000——2013-4-24
      29、 “罗杰•阿斯坎说:‘经验表明,我们必须走过很多弯路,才能发现一条捷径。’可是,一般情况下,这种漫长的弯路把我累得不能继续前进。那么走弯路的经验对于我们又有什么用处?苔丝•德贝威尔的经验也下是这种累得走不动路的一种。她最终学会该怎么做人,但是她如今学会了,又会有什么用处呢?”——2013-4-24
      30、 “可是,不管是苔丝,还是任何其他的人,都只有在那些金玉良言对他们不再有益处的时候,才能领悟它们中的所有真理。她,还有很多其他的人,会学着圣•奥古斯丁的口气,嘲讽地对上帝说:‘你建议的路是一条好路,但却是人不能走的路。”没办法,教训总是姗姗来迟,我们总是头破血流。——2013-4-24
      31、 在第十五章,哈代让苔丝成为了一个哲学家:“她用一个哲学家的思想去回忆一年中从头到尾的日子;她回想起在特兰里奇的猎苑的黑暗背景中,毁了她的那个不幸的夜晚;回想起她的孩子出生和死去的日子;也回想起自己降生为人的那一天;还回想起那些因为与她有关的事件而变得特别的日子。”——2013-4-24
      32、 “有一天下午,她在对着镜子观看自己的美貌的时候,突然想到还有另外一个日子,对她来说比其它的日子更为重要;那就是她自己死去的日子,那个时候,她所有的美貌就要化为乌有了;这一天悄悄地躲在一年的所有日子里,谁也看不见它,她每一年都要遇见它一次,但它却不露痕迹,一声不响;但是这一天又肯定不会不在这一年里。这个日子是哪一天呢?为什么她每一年都要遇到的与她相关的那个冷酷日子,她却没有感觉到它的冷意呢?她的思想和杰里米•泰勒的思想是一样的,就是认识她的人在将来某个时候会说:‘就是在——在今天,可怜的苔丝死了。’他们在说这话的时候,心里也不会想到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在岁月的长河中要注定成为她的人生终点的那一天,她却不知道它究竟在哪一个月,在哪一个星期,在哪一个季节,在哪一年。 ” http://t3.qpic.cn/mblogpic/34ee1057c447c9d9901e/2000——2013-4-24
      33、 “苔丝的思想几乎是发生了一次飞跃,从一个单纯的姑娘变成了一个复杂的女人。她的脸上融入了沉思的象征,她说话的声音里偶尔也流露出悲剧的音调。她的眼睛越长越大,也越来越富有表情。”——2013-4-24
      34、 “她长成了一个可以被称作美人的人了;她的面容妩媚,引人注目;她的灵魂是这样一个妇人的灵魂,有了近来一两年的纷乱经验但是没有因此堕落。要不是世俗的偏见,这些经验简直就是一种扩展心智的教育了。 ” ——2013-4-24
      35、 “生命的力量仍在她的身上热烈地搏动;也许在一个不知道她的历史的地方,她还会愉快起来。逃避过去和逃避跟过去有关的一切,就是要把过去和过去的一切消除掉,要做到这一点,她就一定得离开这里。 ”于是苔丝埋葬了孩子,埋葬了过去,准备第二次离家了。——2013-4-24
      36、 “她的身上,有某种精神就像树枝的汁水一样,自动地涌现出来。那就是还没有耗尽的青春活力,在受到短暂的压制之后又重新高涨起来,给青春带来了希望,也唤醒了不可压制的追求快乐的本能。 ”她准备去挤奶场,她会遇上克莱,她会恋爱,结婚,她一直以为这是她的幸福,却不得是更大灾难的来临。——2013-4-24
      37、 来到农场后,克莱尔变得很敏锐。他想到了帕斯卡耳说过的一句话:“心智越敏锐的人越能发现,原来有独创性的人大有人在。普通人则不能辨别出人与人之间的异同。”那种典型的千篇一律的乡巴佬形象已经消失殆尽了。他们已经分化成各个不同的成员了,他们性格各异,思想千差万别。——2013-4-26
      38、 他们有人幸福快乐,也有的人郁郁寡欢。他们有的人天资聪慧,简直到了称得上天才的程度,也有的人愚昧笨拙;他们有的喜怒无常,有的严肃稳重;有的是默默无闻的米耳敦,也有的是不锋芒的克伦威尔;他们对于他人各自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像他对于他的朋友那样;他们也能相互称赞或者相互谴责;——2013-4-26
      39、 他们也能注意他人的缺点或不良习惯,并且因此而觉得快乐或悲伤;他们每一个人都按照各自与众不同的方式一步步地走向归于尘土的道路。——重点:“每一个人都按照各自与众不同的方式一步步地走向归于尘土的道路。” http://t3.qpic.cn/mblogpic/f4cdb9de0fcbfd5a4910/2000 ——2013-4-26
      40、 克莱劝苔丝多看书,苔丝说:“有时我觉得,除了我已经知道的之外,不想再多知道别的东西。”克莱问为什么,苔丝说:“因为,这有什么用呢?知道了我也不过是很多人中间的一个,发现某一本古老的书中,也有一个正和我一样的人,我将来也不过是要把她扮演的那个角色,重新扮演一遍。这让我难过。” http://t3.qpic.cn/mblogpic/1519e80842f9a5cd6064/2000——2013-4-26
      41、 克莱问:“那么,你真的什么都不想学了吗?”苔丝声音有些颤抖地回答道,“我却想知道太阳为什么在好人和歹人身上,一样地照耀?”——自从被亚雷强暴,私生子被教会按照教会的形式埋葬,苔丝就开始质疑上帝了。她没等克莱回答,自己回答道:“不过,这在书本里是学不到的。” http://t3.qpic.cn/mblogpic/0194ccffab4013f74d06/2000——2013-4-26
      42、 我一直分不清朝霞和晚霞的区别,直到看到这段:“破晓时半明半暗的色调同太阳落山的灰色调相比,虽然明暗程度大致相同,景象却并不一样。在早晨的微明中光的成分活跃,暗的成分消极,而在傍晚的蓝色中暗的成分却不断扩散,光明则相反,显得昏昏欲睡了。”这说的不是易经中的“少阳”“少阴”吗? http://t3.qpic.cn/mblogpic/7cde95a0719c370b1414/2000——2013-4-26
      43、 偏偏农场老板娘当着苔丝的面讲了一个女人被玷污的故事,大家听完,个个喜笑颜开,苔丝面色惨白跑开了。当他看到夕阳,发现它“变得丑陋不堪“,然后哈代用了一个很妙的比喻,“仿佛天空上一大块红肿发炎的伤口。” http://t3.qpic.cn/mblogpic/e70726a7796bee8778f8/2000——2013-4-26
      44、 我问一位基督徒学生,怎么看苔丝被亚雷强暴后哈代的疑问“她一心信仰的上帝在哪儿呢”?对方说,经历此事之后苔丝会更加认识到克莱尔的好。果然,后来当苔丝遇到克莱尔的时候,让她对他另眼相看:“克莱尔表现出一种自我克制的品质,她以前没有想到会在男性身上发现。”——2013-4-26
      45、 哈代再次调侃教会:“那一天是礼拜日,不比寻常,那是同风头的一天,嘴上说的是去做‘灵’方面的事,其实却是‘肉’出去和‘肉’调情”。——2013-4-26
      46、 宿舍四人去做礼拜,路遇水沟,克莱将她们抱了过去。让喜欢他的姑娘们心花怒放。等到苔丝时,她害羞了。克莱说:“难道你不知道,我先前费的四分之三力气,都是为了现在这四分之一吗?”“不知道。”“我真的没料到今天会碰上这样的事情。”“我也没料到,水来得太突然了。”苔丝真会转移话题呵~ http://t3.qpic.cn/mblogpic/16be60f698946616a2ac/2000——2013-4-26
      47、 卡莱见过神秘莫测的眼睛,见过柳叶一般的眉,见过匀称端庄的下巴,但从来没见过苔丝那个的嘴巴。他为之“着迷、中魔、疯狂”,哈代用了一个比喻,将她的的红唇和雪白的牙齿比喻为“含着白雪的玫瑰。”难怪当初亚雷非要亲手喂她草霉,看着苔丝吃草霉的情形,他不禁吞了吞口水。 http://t3.qpic.cn/mblogpic/3f1739ca61a4c9c40c64/2000——2013-4-28
      48、 当卡莱拥抱了苔丝,表白了爱意,哈代写到:“一层窗户纸被捅破了,从那以后,两人的未来都出现了新局面,这所产生的影响,或许很短暂,或许地久天长。”哈代的伏笔充满宿命论味道,二选一,肯定是最坏的那个。但也可以换种角度,既很短暂,也地久天长。 http://t3.qpic.cn/mblogpic/322f9ab9b38172c10494/2000——2013-4-28
      49、 “生命的伟大与渺小,并不在于它对外界产生多大的影响,而在于它本身对外界的经历和体验。一个容易受到感动的村民,和一个顽固不化的皇帝相比较,还是那个村民的生活,过得更丰富、更伟大、更变幻神奇。”这好比普鲁斯特说的:“只有感觉到了的经历过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存在。” http://t3.qpic.cn/mblogpic/0b1198bfd7658d8d6b60/2000 ——2013-4-28
      50、 《苔丝》讲的是一个开始爱后来不爱的故事,《奥涅金》讲了一个开始不爱后来爱的故事。正所谓人对了,时间不对,结果还是悲剧。更值得思考的是,人的感情何以会有如此大的转变?其外在环境和内在心理有何作用?作者对故事转折的的处理能否让人信服?明白这些,也就明白了整个人生和社会,当然还有艺术。 http://t3.qpic.cn/mblogpic/d2d99f5c661d62f54b66/2000——2013-5-9
      51、 继续,突然想到有位同学讲到“苔丝”这个名字时,说苔丝的命运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平凡而美丽。苔丝就像苔藓,任人踩踏,依然鲜绿。我在提醒她这只是翻译的美丽误解的时候,也不得不佩服这种敏锐的发现,恐怕哈代很大可能不会想到Tess的中文译名竟会有如此奇妙的效果。 http://t3.qpic.cn/mblogpic/aaf0fd77cc78c0e588aa/2000——2013-5-10
      52、 在经历了亚雷的强暴,埋葬了夭折的孩子之后,苔丝终于和克莱恋爱了,这时哈代写道:“所有有生命的东西,都有‘寻求快乐’的天性,这是一种磅礴宏大的力量,它能随意支配人的肉体,就像潮水支配着无助的海草一样,迫使人类去追求它的目标,是无法用苦苦探究社会礼俗的模糊理论加以限制的。” http://t3.qpic.cn/mblogpic/069b3e1392acada71cd2/2000——2013-5-10
      53、 新婚之夜,当克莱向苔丝坦白他曾经在伦敦与一个女人有过48小时的荒唐经历后,苔丝非但不伤心,而且很高兴。她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向克莱坦白自己的过去了。她马上原谅了对方,然后说出了自己的往事。苔丝的叙述结束了,克莱如何一反常态,从爱得死去活来到恨的铁石心肠的?这是考验一个作家的地方。——2013-5-10
      54、 苔丝的叙述结束后,哈代没让克莱冲冠而起,而是先写了景物:壁炉中的火像精灵一样顽皮,炉栏懒洋洋地笑着,盛水的瓶子上的光一心只顾它色彩的变化。“四周的所有的东西都在恐怖地、反复表明自己对这件事没有一点不胜任。”“所有的东西在外表上都没有发生改变,不过,事情的实质却发生了变化。” http://t3.qpic.cn/mblogpic/36b42dfea30470a9df64/2000 ——2013-5-10
      55、 这时克莱做了什么?他做了一件与这个话题沿有一点关联的事,他拨弄起火来。然后站起来,仿佛这时苔丝坦白的力量才起了作用,他费力地思考着,脸变得苍老憔悴,他在地上乱踏乱乱踩,精神无法集中,然后毫无意义地走着。哈代终于让他开口了:“苔丝,哎,我最爱的。我应该相信你的话吗?……” http://t3.qpic.cn/mblogpic/42090a6c35286cf56c78/2000——2013-5-10
      56、 克莱明知道苔丝没有说谎,他的疑问纯属多此一举。他又埋怨苔丝为何不早告诉她,可没等苔丝回答,他自己就推翻了自己,是他自己没让她说出来。他说话语无伦次,没有实际意义,都是些不着边际的信口开河。哈代于是给他一个诊断:“在他内心深处他已经瘫痪了。”这为接下来的反目作了充分的铺垫。——2013-5-12
      57、 苔丝问克莱,我宽恕了你,你不能宽恕我吗?克莱说,这并不是宽恕的问题。你以前是一个人,如今却成了另外一个人。苔丝说,我觉得的你是爱我的,爱我这个人本身,就像我爱的是这个人一样。克莱说,我再重新说一遍,我爱的那个女人不是你。苔丝问,是谁呢。克莱说,是具有你的气质的另外一个女人。——2013-5-12
      58、 在此,爱情的幻想性昭然若揭。克莱说得没错,他爱的并非苔丝,爱的只是他自己的想象,这个想象正好投射在了苔丝身上。而当得知苔丝曾被玷污的事实之后,支持这个想象的东西就破灭了。当然我们可以把此理解为男权,即便如此,男权对男人并没好处,他使男人更有压力,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自我折磨。 http://t3.qpic.cn/mblogpic/c93a5e0071583e77ac7a/2000 ——2013-5-12
      59、 克莱觉得不能呆在房间里了,于是他离开了。苔丝跟着在他后面在夜间行走。然后哈代引入了一个旁观的视角,通过一个村民的眼睛描述了二人的情形。那个村民半夜去请医生的路牌,看到这对仿若情侣的人一前一后慢腾腾地走着,像是在办丧事。回来时依然如此。如此,苔此终于赢得了一只可怜的狗的形象。——2013-5-12
      60、 苔丝看克莱很痛苦,于是痛苦地建议他可以离婚,类似休了自己。克莱说这不符合法律,因为苔丝是遇到他之前失得身。苔丝想自杀,但又怕毁了克莱的名誉。苔丝说,我从来都没有想过是为了自己呀,我认为我活着根本没有一点意义,对你的妨碍太大了。苔丝正像她的朋友易丝说的,她可以为克莱去死。——2013-5-12
      61、 苔丝最后得出结论:“他过去的所有人生经验告诉她,在某种情况下,有一种情况胜于美好的人生,那就是不要降临人间,不要过任何生活。”这是一种彻骨的悲凉,以至于否定了生命本身。生有何欢,死亦何苦?哈代说,他接受索福克勒斯的一句话:“最大的幸福不是出生,而是出生以后快点死去。”——2013-5-12
      62、 关于爱情的幻想性,@张琼 发明了一个词“个人想象物”。克莱听苔丝坦白身世之后说:“我爱的那个女人不是你”“是具有你的气质的另外一个女人”。苔丝说:“你是在跟自己想象中的东西生气,不是在同我生气。”我们都觉得克莱很可恶,其实不如说我们自己很可笑、可怜。因为我们都活在镜像之中。 http://t3.qpic.cn/mblogpic/ccca7cfee654876dd604/2000——2013-5-13
      63、 写到面粉场和寺院,“在几个世纪以前,那座面粉本身是寺院产业的一部分,然而如今,面粉场还在使用,而寺院却消失了。”这本是寻常景致,可哈代接着写道:“由于粮食一年四季都不可少,而信仰却是短暂的了。我们总是不断地看到,为短暂的需要服务的东西长久,而为永恒的需要服务的东西却短暂。”——2013-5-13
      64、 关于克莱对苔丝的看法,哈代写道:“在他崇拜苔丝那段很长的时间内,一直到一小时之前,他都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苔丝更为纯净、更为甜美、更为贞洁的了,但是——只差了一点点,就判若天渊!”很多人和事,总是因为那“一点点”而“判若天渊”,吊诡的是,这一点点不在人和事上,而在人心里。——2013-5-13
      65、 克莱对苔丝的爱如烈火熊熊燃烧,一直烧到新婚之夜,可苔丝的身世像一桶凉水一样,把这火立即浇灭了。所以,哈代写道:“他们这对恋人,对去仿佛是一盆烈火,如今仅剩下灰烬了。” http://t3.qpic.cn/mblogpic/a3ab3fd68932e4b23e4e/2000——2013-5-13
      66、 关于火,哈代在另一处写道:“在他的情感中,真正的火焰少于虚幻的光环,对于女人,他如果不再信任她,也就不会再追求了。在这一点上,克莱尔与很容易动感情的人恰恰相反,那些人尽管在理智上觉得一个女人可恨,并且鄙视她,却在肉欲上继续迷恋。”这也是克莱既可敬又可恶的所在。——2013-5-13
      67、 哈代认为克莱尔“情感的底层,潜伏着同情的暗流,老于世故的女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来令他回心转意。可是,苔丝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她把这些都看做自己应该得到的报应,几乎不开口说话了。”这样细腻的情感体察,同时期的作家中,也许只有哈代能达到这种水准。——2013-5-17
      68、 “她对他坚定的忠贞,几乎到了令人怜悯的地步;尽管她天生性格急躁,不过,不管他说什么话,她都不会觉得不恰当。她说的话从来不使她失态,她不计较个人得失。不管他如何对待她,她也绝不会有恶意。她如今的样子很可能是圣徒时代的博爱女教士,回到了自私自利的现代社会里。”最后一句,点题了。——2013-5-17
      69、 坦白真相之后,克莱尔与苔丝是分开睡的。可有天晚上,苔丝发现,克莱尔突然进来了,他“穿过那道月光走了过来。他仅仅穿了件衬衫和衬裤,因此,她一开始发现他的时候,心中一阵兴奋,不过,当她发现他的那双异常古怪、茫然直视的眼睛的时候,她的欢乐立刻就烟消云散了。”她知道,克莱尔在梦游。——2013-5-17
      70、 克莱尔和苔丝终于还是分开了,“当苔丝所乘的马车翻过了山顶之后,克莱尔转身走上了自己的路,几乎不知道自己还爱着她。”最后一句写得出彩,“几首不知道自己还爱着她”,这是克莱尔和苔丝共同的悲哀。人们以为自己能清晰地判断自己的感情,事实上往往不是。奥涅金如此,克莱尔也是如此。——2013-5-17
      71、 克莱如此叛逆,为何不能原谅苔丝?哈代写道:“他算得上温文尔雅、情感丰富,不过,在他的内心深处,却蕴藏着顽固的逻辑物,就像松软的泥土中,埋着一层金属,不管什么东西,要想穿越这层障碍,都会被它弄钝,阻挡回来。就是这层障碍物,令人不赞成教会;就是这层障碍物,令他不能宽恕苔丝。”——2013-5-13
      72、 “事情的关键在于能够沉得住气。”——2013-5-17
      73、 在《圣经与西方文学》,金导说:“圣经是理解本文文学的‘伟大代码’”。以《苔丝》为例,苔丝向克莱尔坦白真相时,哈代写道:“灰烬被正上方的火光照着有如一片酷热的荒原……看到那炭火发出的斑斓红光便能看到末日审判的可怖景象……一个巨大的暗影在她的身后升起。”苔丝的“末日”到了……——2013-5-18
      74、 再如,当后来苔丝遇到亚雷,他已变成一个狂热的传教士。他要求苔丝把手放在十字架上起誓,从此不再诱惑他。美国学者认为,十字架对于苔于意味深长。它意味着从此此地开始,她就背上了十字架,正像耶稣一样。从现在开始一直到她生命结束共14章,每一章都描写了一种磨难,与14幅耶稣受难像相对应。——2013-5-18
      75、 哈代认为苔丝是纯洁的,因为“判断她的道德价值,不是依据她所做过的某一件事,而应该依据她的本性。”但是克莱尔不懂这一点,因为他离苔丝太近了,“克莱尔只看到苔丝所欠缺的一面,他就看不到他优秀的一面,他忽略了一个道理,有缺陷的东西,能够胜过十全十美的东西。”——2013-5-18
      76、 距离与美:“通常处于不利地位的是近距离的人,由于距离近,一切都明明白白、暴露无遗了。处在远处的人,却受到重视,因为距离把他们的污点,变成了艺术的美点。”——2013-5-18
      77、 哈代的议论不动声色,却一针见血。他认为,真正的阴影是克莱尔的局限性。“他这个年轻人,尽管企图以独立的见解来判断事物,尽管有着进步的思想、美好的理想……不过,因为受到早年教育的影响,一旦出现意外事件,他就成了一个习俗和成见的奴隶。”——2013-5-18
      78、 “对于苔丝而言,所谓美就像很多深有体验的人一样,并不在于事物的本身,而是在于它所象征的事物。”所以,“她的忧伤却正是在那个峡谷中形成的,她再也不像过去那样爱它了。”这里说的是苔丝对环境的态度,反过来也适用于这个被概念充斥的世界,在很大多时候,所谓幸福和成功不过是一堆符号。——2013-5-18
      79、 有人认为,哈代的小说是真正的现实主义悲剧小说。比如《苔丝》,既是命运悲剧,也是错误悲剧,还是社会悲剧,同样还可以加上一个——性格悲剧。哈代对二人各打了五十大板:“正是那人(克莱尔)判断事物的传统标准,给她带来后来的种种不幸。……正是这种女性的怯懦造成她平生的最大不幸。”——2013-5-18
      80、 对于放荡子弹亚雷转信传教士,哈代毫不留情地写道:“这与其说是洗心革面,不如说是改头换面。过去那种放荡的淫欲,现在转变成对宗教的狂热了。”翻译得也好。——2013-5-19
      81、 “她刚刚镇静下来可以专心思考的时候,想到他们两人之间身份的转变,不由得惊骇不已。以前毁了她的人,如今却可以皈依圣灵,然而,她仍旧是罪恶深重而得不到新的生活。就像一个民间传说一样,她那仙女一般秀丽的形象却突然呈现在他的祭坛上。”“祭坛”二字第一次出现,马上就会成真了。——2013-5-19
      82、 “那个时候,每一项工作,就连扬扬掮粒,都靠手工劳动。在他们看来,那么干尽管出活慢一些,做得却要更精细。麦秸垛上的人也能聊聊天。可是在机器旁边汗流浃背的人,包括苔丝在内,可就不能聊天,不能减轻压力了。”所谓工作文明对田园生活的侵蚀,大概也可以解释富士康员工跳楼的原因吧。——2013-5-19
      83、 哈代说克莱尔的父亲“很爱他这个起错了名字的小儿子。”由此可以看出,克莱尔的名字翻译成“安其尔•克莱尔”比较恰当,可有些版本翻译成安吉尔,实则谬误了。——2013-5-19
      84、 “谁能算是真正有道德的男人呢?或者问更更确切一点,谁能算是真正有道德的女人呢?批评一个人人格的优劣,不仅要看这个人曾经做过什么事,还要看他的目的和行动。是与非的真正依据,不是已成事实的过去,而是要看他的将来。”还有内心,这话适于苔丝,也适于索尼娅。——2013-5-19
      85、 克莱在巴西遇到一英国人,求教苔丝的事。他说无关紧要,“只像高山和低谷的起伏不平,无损于地球是一个浑圆形的天体一样。”爱默生说:“精神的事实总是不可改变的,哪怕是一点点,就像没有任何山峰能使地球表面巨大的弧线看起来有所改变。”他随便说的几句话,由于他的死去,而变成至理名言了。——2013-5-19
      86、 “男人对于他们自己心爱的女人,本来就很严酷,女人对于她们心爱的男人,也是一样。这种严酷是从宇宙中普遍的严酷中产生出来的,所谓普遍的严酷,包括地位对于性格的严酷,今天对于昨天的严酷,将来对于现在的严酷,都是极不通融的情况。”这也许是为什么哈代说无理性似乎是宇宙的法则的原因了。——2013-5-25
      87、 关于苔丝那勇武的德伯威尔的家世,哈代认为政治上的价值和想象上的价值完全是两码事。“说到让人发生思古幽情的时候,她这种年代久远的家世,意义非常重大。这在经济方面,尽管没有什么价值,不过对于定于幻想的人,对于感叹盛衰兴亡的人,却是最珍贵的东西。”——2013-5-25
      88、 关于小说的名字,为什么不直接说《苔丝》,而要说《德伯家的苔丝》?这又是一个“包法利夫人式”的问题。就像问为什么不直接说《爱玛》,而要说《包法利夫人》?前缀表明了一种身份,而这种身份成了一种符咒,她们的命运从一开始就被确定了。——2013-5-25
      89、 关于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冲击,哈代写道,昔日乡村生活的主要力量,现在被迫迁徙到人烟稠密地区,寻求避难之所。“这种情形,据统计家的幽默说法,是‘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趋向’,说实在话,这种趋势,就像本性朝下流的水,在机械的作用下,而朝山上倒流一样。”在我们这,这种幽默说法叫新农村。——2013-5-25
      90、 小说中太多宿命式伏笔,关于亚雷的命运,其实是经过他自己之口泄露天机的。他对苔丝说:“根据人们传说,德伯威尔家族的一个人抢走了一个漂亮的女人,抓进了马车中,那女人想要逃跑,他们两人就在马车中打了起来,后来,他就把那个女人杀死了——要么是那个女人将他杀死了……”后来我们知道了。——2013-5-25
      91、 “我那最爱最爱的丈夫回来了,来找我了……你那么残忍地愚弄我……我的小弟弟小妹妹和母亲需要帮助——你就以此趁火打劫……你说我的丈夫永远不回来了……然而,他却回来了!如今他又离开了,第二次离开了,如今我才是永远失去了她……这都是由于你……我再也受不了啦!”然后苔丝杀了亚雷。——2013-5-25
      92、 当苔丝告诉克莱她杀了亚雷的时候,克莱看着苔丝,“心中弄不明白,不知道德伯威尔的血统中,究竟有什么令人难懂的特质,才会让苔丝做出这种反常的事情来……他心中有一瞬间,曾经想到,德伯威尔马车跟杀人的传说,之所以会发生,或许就是因为人家都知道德伯威尔家干这种事儿很拿手吧。”——2013-5-25
      93、 克莱和苔丝昼伏夜行,一路逃亡,最后来到史前巨石阵。苔丝实在跑不动了,于是就地休息了一晚。她躺在一块石头上,度过了她被捕前的最后一个晚上。然后第二天,警察们将她带走了。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桥段,史前遗迹,异教徒,牺牲,祭台。苔丝对上帝的质疑难道就是导致她最终成为牺牲品的原因吗? http://t3.qpic.cn/mblogpic/ce2c453a763374e1371a/2000——2013-5-25
      94、 苔丝被绞死了。哈代最后一段写道,“所谓的‘正义’得到了伸张,用爱思库罗斯的话说,那众神的主宰结束了对苔丝的愚弄。”“正义”原文justice,又译“典刑”和“死刑”,英文意思最丰富,也最反讽。一个纯洁的女人死了,终于符合了道德、正义、法律,还有上帝的意思?——2013-5-25
      95、 结尾最后一句:“自杀了,说明她是纯洁的,而佛瑞尼则是出了名的妓女。”(注:卢科莉丝遭到塞克斯塔斯强奸,愤怒之下自杀,说明她是纯洁的,而佛瑞尼则是个出了名的妓女。)——2013-5-25
      96、 从4月9日写下关于苔丝的第一条微博至今,已经过去了46天。这一个半月内,断断续续写了近百条读书笔记,很奇怪这种热情竟然会持续如此之久。后面的从普希金到果戈理,从屠格涅夫到陀氏再到托氏,整个俄罗斯文学的黄金时代都没能重燃哈代给我的这种激情。这或许就是阅读的缘份,没什么道理可讲。——2013-5-25
      
      
      ——2013-5-25丽江
      
  •     读《苔丝》之前,我一直好奇,为什么哈代在《还乡》之后会写《苔丝》?《还乡》的情节扣人心弦,五个男女青年的命运不断作用、变化,交织融会却又泾渭分明。而《苔丝》的情节非常简单,甚至老套,几乎全部篇幅都用来表现一个人物。它的笔调更慢,铺叙更长,没有耐心的话很难读下去。但就在这种不急不燥,娓娓道来之中,我们往往于无意之中突然觉察到情节的急转直下。哈代从不特意交待情节的发展,而将之隐藏在大段的铺叙中。他不厌其烦地交待大量生活细节、环境描写,但写到情节的发展时就十分吝啬,顶多是一笔带过,更多的是藏之无形。《苔丝》不如《还乡》吸引人,但一段时间进入状态后,就手不释卷,妙不可言了。哈代的慢正好治愈心灵的躁狂。
      因为写法的不同,《苔丝》比《还乡》更贴近人物,我们不仅能看到波浪起伏的过程,还能看到溅射出来的每一朵浪花。内心世界的波澜壮阔更完好地展现,苔丝的每一处情绪波动或骤变,我们都感同身受。非有悲天悯人的情怀的作者不能做到这样。兰因絮果的故事太普通了,但是在哈代至慢至细的笔下,我们的思考和感想层出不穷。
      哈代的铺叙中,不断出现预兆。有的地方,他直接告诉你,这是预兆。而更多的时候,是我们自己强烈意识到了预兆。悲剧的浓雾在上空不断蓄积,不知不觉就把我们笼罩在其中。书中让我最揪心的是第四章“兰因絮果”。尽管书最后的高潮(第七章),苔丝第二次受辱,伤害更致命,毁灭更彻底,四面楚歌,万箭攒心,但承上启下的第四章却是我最难过和害怕的时候,好几次中断了阅读。一切开始都是结局。结局悲惨的美好开头,字字都在加强悲惨。此时悬而未决,将来却命中注定。予人希望又不让人抓住希望,隐约有路却是死路。此时的幸福如镜中花,水中月,美而虚幻。情人必须用永失所爱的痛苦,来换得彼此的原谅。
      哈代多次假设事情出现转机的种种可能,例如他假设苔丝是个有心计的女人,会以示弱来挽回克莱,假设苔丝会向克莱的父母求助,渡过难关以等待克莱回国,但不是由于偶然的挫折就是由于性格的必然导致了形势的无可挽回。这两者交织在一起很难区分,既可以说是性格的必然导致了偶然的挫折能够发生,苔丝的纯洁、自尊、无私不允许她依靠、拖累别人,也可以说偶然的挫折成全了性格的必然,如果苔丝去求助时不是碰到了克莱的哥哥而是他的父母,她必定会得到应该的帮助,而不至于逼到绝路,非得牺牲自己挽救家人。如《还乡》,小说的末尾出现一缕阳光,克莱与苔丝和解,度过了最后的佳期良辰(尤苔莎和约布赖特则至死未和解),克莱听从苔丝的遗言,与苔丝的妹妹结合。这才是现实的幸福——妥协。
      我没有勇气重读这本书,因而好奇,研究文学的都是什么怪物?他们怎么经得起真相的残忍揭示,甘愿让心被无情地撕扯?我不研究文学,因而佩服文学研究者的勇气。
      
  •      虽然从一开始就知道这一切的发生都是时代的悲剧,可还是止不住地想把这份哀悼,这种痛苦,归咎于谁!只有这样,发生在苔丝身上的一切才变得有据可寻。
       你并没有做错什么不是么?!如果非要把这年少无知、不基于自己意愿发生的关系变成你的罪恶,不是太无理取闹了么?!遇到真爱时的你,那份纠结,难过至极的心情,纯洁无暇、至死不渝地对待一个人的爱,这一切还不值得被原谅么。
       到最后,我讨厌的人不再是德伯,也不是引起这一切的约翰,而是安玑,这个因为简单的爱情深陷其中,却又因为荒唐的理由,自私地抛弃苔丝,无情地伤害她,造就她最终悲哀地死去的可笑又可恨的男人!
       你明知道她愿意用生命去爱你,明明是因为无可救药地爱上她才娶了她,可最后,你当初想把全世界都给她的这个女人怎么样了呢。即使度过了那么悲哀地岁月,却从来没有恨过你,只是因为和你在一起的那几天就满足地、幸福地离去了。可你却依旧在这个世上携手另一个人,在没有她的世界里,活得好好的!
      
      为苔丝的不值与难过,永远都不会消散。。
  •     how lucky we are now in our society
      我总是觉得有点悲哀 有点难过
      毕竟是那个时代的故事
      如果把把这个故事搬到现在 那就又会怎么样呢
      时代的悲剧 女性的悲剧
      多么善良的一个姑娘
      为了爱情 真的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
      爱之深,恨之切
  •      这本书早就听说过,满满的期待的读完了它。写了一个贫苦人家出身的美丽,单纯少女苔丝,因为父亲酗酒,不理家事,母亲单纯的像一个大孩子,只懂得料理家务,善良单纯而愚昧。由于家挺的重要劳动力马死了,苔丝不得不去认自己的本家——德伯维尔——一个衰落的大家族的姓氏——去了之后被诱奸,后离开德伯家,去一个牛奶场当了挤奶女工,遇到了布莱尔,彼此相爱。但当新婚当晚,苔丝向他坦白了自己的过去,布莱尔离开了她。她为了家人的生活,不得不又回到德伯先生身边。布莱尔从巴西回来后,理解了苔丝,发现自己仍深深的爱着自己的妻子苔丝。苔丝为了重回布莱尔身边,杀死了德伯先生后被处于绞刑。苔丝让布莱尔娶自己的大妹,一个和苔丝一样美丽,善良,单纯,勤劳,温柔的女孩子。
      
      
       一个穷苦女人是没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命运的,
      
       没有强势的家庭,在那样一个年代,人们自私自利,贪慕财权,得过且过,麻木不仁。一个再纯洁的女子,也终究会被周围的黑暗所吞噬。
       再者就是爱情,我们总是明白的太晚,总是到最后才明白爱的是谁。其实苔丝也有幸福的一刻,就是有一个爱她和她爱的,并且最终结合的人。一个女人不幸的一生,这也算是唯一的慰藉吧!
      
       她的命运就掌握在她的周围人及她的男人手里,如一个木偶,被命运的大手肆意拉扯,没有反抗的余地。
      
       电影结束的时候是那么静谧的画面,没有哭泣,却更让我感到无限伤感,留恋,惆怅。悠长。。悠长。。萦绕不散的伤感。。。。
  •     tess
      
      1, 悲催的tess有一个这样的父母,但是母亲还算勤劳,父母还算和睦,但偏偏图了这么个父亲。
      
      2,一切都要靠自己。 别想着靠别人救济,也更别想着嫁入豪门之类的。提升自己是任何时代的关键。
      3, tess是很好的姑娘,
      4, 父亲为什么会信牧师的话,认为自己真的是贵族后裔。固然他可能不是很聪明,但同时因为对于他们来说,那个境遇下,牧师的话是具有权威性的。所以,父亲信了。可是牧师却在骗人。。。
      5, 人一辈子怎么能保证自己 不碰到几个不靠谱的人呢,慨叹命运没用,关键是在面对选择时如何去做。
      
  •     七年前看的这本书,十六七岁。高中化学课,晚上。情节几乎忘完了。
      上课偷看小说在那时是件冒险的事,一不小心书就会被没收。我边看边用余光偷瞄化学老师的眼神。
      当看到苔丝深爱的那个男人毅然离去后,我受八鸟了!泪水滂沱!同时侥幸地想,化学老师也可以不理会了,看到我这么伤心老师不会怪我的,他会以为我失恋了。
      然后我索性趴在桌子上继续跟着苔丝心碎。
      那男人!恨死你了!为什么要离开这么爱你的苔丝!不公平!
      
      用现在的话说,我当时心中有一万只草泥马在奔腾。后来苔丝杀了她的初恋情人追随曾弃她而去的男人时我又受不鸟了,为毛啊为毛!这个自私的男人为毛你还要去爱他!于是又哭得一塌糊涂。
      
      回忆那堂轰轰烈烈的化学课仍然感慨万千,但若重新看这本书,我内心必定没了当年的跌宕起伏。当时所见是江湖儿女爱恨情仇,但现在看来,他不是不接受苔丝,而是挣脱不掉自己内心的枷锁,他爱苔丝,更爱从苔丝身上幻想出来的女神,那个女神圣洁无暇,可是当女神甩掉手中的鲜花,向他展示满手的茧子时,那把锁一下子扣紧了男人的心,原来她只是一介俗人!于是心痛的男人去了远方,其实只不过是去寻找包打开,偏偏走之前又忘了交代。
      算了,一百多年前,那把锁酿造了一个悲剧,可百多年后那把锁还不是一样挂在每个男人心里,道德层面的进化似乎偶尔显示出停滞性,远远跟不上时代对平等的呼吁。枷锁上刻上了”公平正义”四个伪字罢。
      便也更加体现了苔丝的勇敢与伟大——你是我未完成的一个梦,我愿意不顾一切哪怕杀死我的丈夫跟随你。
      放在现在就简单多了——你是我未完成的一个梦,我愿意为你而离婚。结合本故事情节来说这还是值得肯定的。可偏偏更多人选择了——你是我未完成的一个梦,我们开房去吧。
      
      
      
      
  •      曾有个老师,大概是在女性主义文学的课上,讲她在埃及教书时的事,她说有一次,和班里几个男生聊天,她问他们:“如果将来有一天你的妻子被强奸了,你会原谅她吗?”有个男生说不行。老师从此不和此人来往。
       我试着拿这话问过几个朋友,内中有一个,不知所措的样子,他的抱歉是因为他觉得这不是个原谅与否的问题,那可怜的妻,她是受害人呀,错不在她,何来原谅。怀念那个他,看到、理解、并接纳我一切缺点与神经质的人。
       另有一个朋友,在我看来,是那样不拘旧礼的人,他说:那要看是谁,你的话,怎么样都好;别的人,大概不行。同为女子,我只觉悲凉。
       室友们一起,夜谈,触及这样问题,一致认为,虽说是21世纪,虽然男生花言巧语哄骗女生,临了自己择偶,还是愿意要个“纯洁”的妻。
       现今尚如是,何况苔丝身处当时。任你灵魂怎样圣洁,既已失去贞操,便永是罪恶之身。你那卓越超群、遗世独立的姿色,原是上帝以恩人自居的赏赐,青春的骄傲本能给人营造甜美如酒的欢愉之地,而你刚走到它的边缘,还没来得及抬脚涉足,早已深陷上帝给你下的圈套。从此,负着不贞的桎梏,再漂亮的拳脚也无法施展。
       然而青春的血液止不住要涌上肤如凝脂的脸颊,青春的活力等不住要溢出精神的枷锁,年轻的生命在蓝天下碧草上欢呼雀跃高唱着热情的歌谣。遇到他,是幸还是不幸,何必计较。你毕竟尝着了爱之琼浆玉液,虽然短暂,虽然之后是更漫长的苦难,不到最后关头,你从未放弃信仰,信仰你的爱。
       古老的贵族姓氏“德伯”,一个荒唐的玩笑,却是你悲惨人生的源头。那些死去的埋在土里腐烂了的遥远的祖先,从坟墓里伸出阴森惨白的手,把无辜的你一步一步拖向绝望与毁灭。讽刺啊,人性的懦弱、虚荣、龌龊与无边无际的可怜又可恨的悲凉。
       女子的爱,本有这样一往而情深的:为爱,可以生,可以死,亦可以死而复生的杜丽娘;“我爱你,为了你的幸福我愿意放弃一切——包括你”的玛格丽特。你若问值不值得,她会轻言软语,告诉你,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然而,苔丝死了。良善与美,一同萎谢。
  •     苔丝曾说,有时候我们可以让灵魂暂时地离开躯体。在孩子坟茔的十字架前,她的灵魂引领孩子走向天堂,为一次不被许可的洗礼赎罪。在亚雷百般的诱迫里,她的灵魂在麦田、荒野、牧场挣扎,为一次生命的信仰祈祷。在对安玑一声声“太迟了、太迟了”的无奈里,她的灵魂在婚礼的教堂里穿行,为一次至死不渝的爱坚守。我一遍遍思索着,苔丝灵魂的巨大魄力来自哪里。与命运的抗争,对真情的执著,还是坚定的人生信仰。苔丝的生命,就像石林黎明初升的太阳,沉静柔韧。
  •      还记得小说里描写的男二号德伯信教的情节么?那是所有的情节里最失真的闹剧了。滑稽又荒谬。让人不禁猜测这是不是哈代对当时风行的中产阶级信教者虚伪面孔的愤怒揭露和嘲讽。他口口声声说是被克莱牧师普度众生的精神感化了,皈依了,现在要做正直虔诚的信徒了。对于他这种不管是真还是假的改变,苔丝的反应也很合乎情理:她很愤怒。“你作完了乐,开够了心,就又说你悟了道了,预备死后再到天堂去享乐;天下的便宜都叫你占了去了。真不害羞!我不信你,我见了你就有气!”伤害了苔丝现在又挂出另一张面孔,说自己改头换面了,谁信呢,这是对苔丝心理上更大的伤害,苔丝更宁愿相信他一直是那么丑恶龌龊的模样,一直不原谅,也不要妄想被原谅。
       突然觉得苔丝最后的苦笑好唯美。那是痛彻心扉的绝望,对命运捉弄的无比失望。一往情深的终究要清醒或者毁灭。很多人说哈代是异教徒,他是对基督教抱有深深质疑的。最后苔丝的形象让我相信这个猜测也许是对的。苔丝最后义无反顾的走向毁灭,是对基督教极大的嘲弄和挑衅,她要抗争,用生命来报复原来的信仰和所依从的道德。道德的枷锁让她受尽苦难。,结局还是令人伤感,她用生命发出了觉醒的呐喊,做了法律和规则的殉葬品。
      
  •     读完《苔丝》,没有多大的心理起伏,我应该不是喜欢托马斯·哈代的读者。在我看来,悲剧要震撼人心,而他的这部所谓悲剧从始至终是平淡的、波澜不惊的(不知是否是因为我断断续续看的缘故),或许是要在轻描淡写中凸显讽刺意味,但也因此,我不偏好这种风格。
      译序中说,苔丝的责任感迫使她做了一系列事导致了悲剧,而我认为这只是从个体好的方面进行的分析。苔丝从始至终没有一点自己的思想和意愿,这一点,我觉得才是致命的弱点。
      当她父母兴奋而充满期待地让她去攀亲戚的时候,尽管自己百般不情愿,她还是去了;当克莱尔离开她独自去巴西时,克莱尔让她别去找他,她也顺从了;当亚力克再次纠缠她,一遍又一遍地向她灌输“克莱尔不会回来了”,她最终被击溃而跟从了亚力克……虽然其中有家庭因素的迫使,但如果当初坚定拒绝父母的要求(这也是有理由的,为什么一个完整的家庭的命运要让一个尚未成年的女子来承担?),不顾克莱尔的话启程去巴西有或者对亚力克的诱惑劝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有对克莱尔足够的信心的话,这一切或许不会这么糟糕。苔丝的一生,最有勇气、最能体现她个人意志的,就是将亚力克杀了、打扮地整齐漂亮去追寻克莱尔,但一个习惯顺从的人做的一件符合主观意愿的事却又是极端的,爆发力又是可畏的。本人觉得,这件事是故事的高潮,哈代将它写得来去匆匆,不免有点可惜。或许是知道了结局,前面的某些部分读起来不免感觉累赘。
      哈代的宿命论在文中有透彻的贯穿,即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纯属徒劳以及陷入悲惨境地的人无论怎样挣扎都于事无补的观点,主要体现在苔丝以及她的家庭,这是容易理解的,追求爱情,摆脱贫困,两者可以说都没有实现。苔丝深爱着的克莱尔有同样深爱她吗?我觉得这是值得怀疑的。她的家庭呢?后来因为亚力克生活充裕,但亚力克死后他们还不是要继续贫穷。
      亚力克喜欢苔丝,可他的油腔滑调博不得苔丝的好感,诱奸一事更是让她憎恨厌恶。之后亚力克为苔丝放弃了布道,从很多方面支助她,但又怎样呢,苔丝从始至终从骨子里恨他。
      这些个主人公中,克莱尔是最虚伪的。亚力克至少始终爱着苔丝,并为她做了很多事,但他除了伤透了苔丝的心又有什么呢?嘴上说着爱,但他的爱又有多少价值呢?在离开苔丝那天,他途中碰上伊丝特,轻浮地要求她同他一起去巴西,如果伊斯特没有回答“没有人比苔丝更爱你”,是否就真的带着她一起生活了呢?克莱尔的爱与苔丝的相距甚远,它们是不同性质的,克莱尔选择的是一个可以同他一起经营农场的伴侣,苔丝则是选择心灵的伴侣。
      克莱尔是自私的。两个有着相同不幸遭遇的人,仅仅因为性别的差异,结果却大相庭径。为什么克莱尔就不能原谅苔丝,一个同样失贞的男人凭什么要求他的女人要冰清玉洁?你没有资格啊。是苔丝的完美形象崩塌了他无法接受还是他对苔丝肉体上的爱胜过精神上的爱?将一个刚结婚的女子抛弃,独自去陌生的地方省思,这是多负责的一个人哪!让一个女人时刻谨言慎行守护一个男人的名誉,克莱尔是有多狠心!
      苔丝,终究她还是爱错了人。克莱尔不值得,不值得爱,也不值得等。
      最后他浪子回头,知错了。苔丝说已经晚了,是的,女人不是一个静物,你走了她在这,你来了她还在这。不会如此。
      另外,小说的结局,在我看来,讽刺意味很浓烈。“正义”得到了伸张,诸神之主跟苔丝所开的玩笑到此结束了,德伯家的那些武士和夫人们依然静卧于他们的墓穴之中,对此事义务所知。山顶上这两位默默无言的凝眸注视者如做祷告那样跪在地上,纹丝不动地保持着这样的姿势有很长一段时间;那面黑旗则一直无声地在微风中飘拂,体力刚一恢复,他们两人就直起身子,重又手拉着手继续往前走。
      一个悲伤的灵魂无声地逝去了。而最后一句话,却有着快乐的气息,是灵魂得到了解放,还是一段新的恋情又将开始?
  •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豌豆花是谁,豌豆花是琼瑶悲情小说《失火的天堂》女主,论其悲惨程度不知要甩苔丝几条街。丧母,丧父,丧继母,被继父毒打,侵犯,洪水摧毁家园,改头换面,被继父敲诈,自尽。
      
      两位女主都大打悲情牌,但两人似乎有很大不同。
      
      有人夸苔丝坚强,但其实她的坚强只是不停接受现实而已。家穷?我打工。借钱?我找表哥。被XX? 我把孩子生下来。被老公抛弃?我去别处打工。表哥追求我?我嫁给他。老公回来了?我把表哥杀了。
      
      其实苔丝从来没有勇敢地抛弃过去,一直被苦逼的生活所左右而已。如果这算是勇敢,也是消极的勇敢。
      
      反观豌豆花,她是个真正坚强的生命,从未放弃对命运的抗争。
      
      丧父,她和继母相依为命。继母改嫁,她小心地随侍继父。继父毒打她,她藏好伤口去上学。继父侵犯她,她勇敢地让自己挺住了。她从未否定过去,但一直执着为自己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直到最后,美好的未来真的降临,可是那阴魂不散的继父却又找来,才摧毁了豌豆花全部的希望,才有了悲情结局。
      
      世事多舛,女人更要坚韧,至于谁是我们的榜样,窃以为,苔丝值得我们同情,但豌豆花值得我们学习。
  •   一种是情欲式的爱,一种是理想的抽象的爱,可惜两人都走了极端,造成了灵与肉都割裂,没有人像苔丝那样爱一个人的全部,无论精神还是外貌,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或许,这也是爱情的悲剧性所在的,哈代说:”呼唤的与被呼唤的很少能够相互应答。“
  •   文字越来越有味道了
  •   爱她之心,不光是身
  •   爱从来不是件轻松的事。
  •   也许爱让我们变得无私,爱也让我们变得自私,于是我们吹毛求疵,恶语相向,终于,我们亲手扼杀了我们的爱。
  •   “说纯洁不是说素未曾爱而说已懂得了爱”。
  •   作为一个普通人,回答问题的基点都是以个人自私自利卑劣心考虑的。很少人是具有有血有肉的鲜活形象能让他人看到,具体说,当一些不知所措的问题,需要你去回答时,你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亦或实际经验,往往回答的结果不是高调就是轻佻。有人很激励的抨击问题,但很少有能考虑人本身的问题----作为一个人特有人性的东西----这是一种不能物化的”形体“。这是一个男权、女权、不作手段的世界,统统都忽略了很根本的东西。回到苔丝身上,她的遭遇、悲剧......她的纯洁谁又能在加些多余的点缀之词。
  •   呼唤者与被呼唤者很少互相答应--哈代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