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

出版时间:1999-01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作者:(美)查尔斯.霍顿.库利  译者:包凡一/等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现代西方思想文库"选译的著作,在力求反映现代西方思想学术的独创性与思维深邃性的同时,尤其注重思想的全面性及其内涵的启迪价值。本书从一本全新的观点来探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方面的学术精典著作。

作者简介

查尔斯·霍顿·库利 [Charles Horton Cooley 1864.08.17-1929.05.07],美国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美国传播学研究的先驱。他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市,因患癌症逝世。
1890 年,他进入密西根大学主修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1894 年他以论文《交通理论》(The Theory of Transportation, 1894)完成经济学和社会学博士学位,并在密西根大学度过其学术生涯。1892 年在密西根大学任政治经济学讲师,1899 年他成为社会学的助理教授,1907 年获得教授职位,1918 年被选为美国社会学会主席,该学会是他在 1905 年帮助建立的。   由于库利很少做定量操作,因此如同 W.詹姆斯是理论心理学家一样,他一般被归为理论社会学家。随着定量运动的普及,库利的观点进入了被忽视的时期。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他的自我观点,由于他强调原始团体的重要性,由于他对社会过程和制度分析的评论,他的著作又开始为人们所引述。
库利对于自我的观念有重要的贡献。他认为心智不但不是像笛卡儿所认为的超然于外在的世界,反倒是个人与世界互动的产物。
他的另外两个重要概念是初级团体和次级团体。他从社会学角度将小团体划分为初级团体(primary group, 1909)与次级团体(secondary group)。

书籍目录

目 录
译者前言
前 言
导 论 遗传和本能
第一章 社会和个人
第二章 暗示和选择
第三章 社会交往以及对他人的观念
第四章 作为社会行为的同情或理解
第五章 社会自我――“我”的意义
第六章 社会自我――“我”的各种表现
第七章 敌 意
第八章 竞 争
第九章 领导才能或个人优势
第十章 良心的社会方面
第十一章 个人退化
第十二章 自 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中,库利从社会学的崭新视角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主要观点:个人与社会作为人类生活的两个侧面,不仅不可对立,而且在其有机的互动中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遗传和社会作为个体生命历史中的两条渠道,以相互交汇的整体姿态出现。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相互分离的个体,同时更是社会学意义上相互渗透的个体。社会与个人是一种组织的关系,它们相互结合而永远作为同一物的互补两方面并列存在,我们在生活中发现社会性的时候,也就是发现个性之时。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或者是受暗示影响的不自觉反应,或者是经过意识组织的理智性选择,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程度而非性质。选择是我们注意的行动,它处于视域里明亮的中心区;而不自觉意识是包围这个中心区的黑暗无边的背景,我们虽然没有注意到它,但我们行动的绝大部分都是由这些无意识的组织所完成的,譬如习惯就是一种暗示。由于暗示和选择奠定了我们思想和行动的基础,因而我们的思想必定是由交流产生的;我们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决定了我们的思想不可能孤立。
      
      社会和个人呈现出一种组织关系,故人天生有一种交流欲,把人群凝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表达和交流可以说是思想甚至我们作为人的基本属性,正是通过想象别人,我们的人格才得以形成,我们的意识处于永久的对话状态中。虽然人作为生物体有其物质上的存在,但在社会生活的大多领域人是以观念和心理事件的形式出现的。社会交往的实质是思想观念的交流,一个人若不被想象,若没有观念上的存在,则没有社会性的真实。因而真正的社会存在是人的观念,社会关系也就是人的观念之间的联系。
      
      交流的前提是理解,库利在此处使用的“同情”即为此意。一个人同情的能力是对他的个性﹑能力﹑道德水平及心智状态的衡量,一个人只有理解别人,才能进入周围的生活,才能有意义的生活;一个人理解他人的能力反映了他优秀的想象能力,这样的能力能够使他拥有宽广的胸怀和内心容量,事实上一个人只有胸怀世界才会有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其实也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另外,一个人的同情也反映着他面临的社会秩序,我们常常在乡村看到更多同情心的开放,因为社会想象的紧张程度造成了同情心的差异。
      
      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在于相似性与差异性的统一:人们由于彼此之间的相似而产生理解;由于彼此之间的差异而产生交流的渴望,由交流激发出来的爱又进一步促进了交流。爱其实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心灵通过它来丰富自己。根据爱与自我的关系可以区别出两种爱:一种爱是超越了特殊性的绝对无私的爱,是一种纯粹的冥想和宗教情怀;另一种爱则因为其是靠计划和奋斗争取的而含有自爱的成分,因为个别化而总是联系着自我意识,因而不可能无私。这两种爱可以有益的互补而使我们在成功的同时得到心灵的解脱。
      
      一个人的社会自我——生而为人决定了其精神与肉体的二元属性,但是精神自我永远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主要角色,这个精神自我因而获得了社会学上的意义。“我”不仅作为一种感觉状态,同时也作为一种动力和原因推动一个人个性生活的发展。自我感觉的获得来自于对他人观念的想象,库利在此提出了极为有名的“镜中自我”的概念。我们的自我认识有三个主要成份:我所想象的我在他人眼里的形象,我所想象的他人对我形象的判断,某种自我感觉,如骄傲或耻辱等。一个人的社会自我感觉表现在他渴望对他人施加影响,渴望自己的个性被承认,因而自我依赖于他人的支持和确认。一方面,我们是社会化的人,我们时时刻刻受着他人的影响并且依靠他人而形成自我意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们作为一个独立而稳定的人,应该有自己的独立个性和自主性。社会自我和个性自我的双重属性要求一个人的心灵同时具备可塑性和稳定性,在此我们又看到了社会性和个性的统一。
      
      自我在社会生活中有多方面不同的表现,我在此简述几种。自私反映的是一个人同情能力的缺乏,即想象官能的不健全,因而自私容易导致极端的个人主义和狭隘渺小。利他行为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人的自我社会扩张——他以利他行为的方式发展和升华自我,库利在此再次强调我们不能够把自我与他人分离,如果自我牺牲不能使自我发展并且升华,它就并不可敬。骄傲是过于僵硬和自信的人肯定社会自我的方式,其强烈的自我闭韧性会隔绝新的影响而导致成长受阻;而一个虚荣的人则连基本的自我意识都完全依赖于他人的直接印象,就会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过分依从的习惯。人类本性的深层需要是创造一个在现实中可以实现的社会自我,因而每个人都需要在现实中为自我找到安置,一个人只有把内在本性的基本需要(自我实现)与外在环境恰到好处的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满足并感到幸福。
      
      敌意缘于一个人的社会自我受到损害,它作为一种兴奋剂能够推动社会和个人在冲突中发展。但我们同时要注意用适当的准则来控制敌意情绪,让它在一定的限度内发挥最大的作用。只有经过组织约束的恰到好处的敌意才能为我们的生活助一臂之力。
      
      竞争可分为三类:从众,抗争,英雄崇拜。从众是一个社会人不甘心掉队的基本心理;抗争是一个人力争上游的进取心;而一个崇拜者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富于想象的人。我们通过崇拜来获得志向,因而得以重新塑造自己。
      
      一个人的领导才能(个人优势)表现在,他拥有引人注目的个性的同时又有着唤起共鸣的广泛影响力。一个领导者通过明确和组织群众中的模糊心理倾向而成为时代精神的代言人,推动着历史的进程。在领导的过程中我们又看到了崇拜的现象:崇拜的对象作为一种理想人格,在引起我们共鸣的同时唤起我们心中追随的热情,而自我正是在这样追随的过程里丰富自己和成长起来。
      
      良心是一个人最高的正确标准。良心的社会方面表现在:正确的即是合理的,正确的即是发展的,正确的即是习惯的,正确的不是与个人相对立的社会性。个人优势即权威正是通过良心起作用才能够真正成为我们的精神榜样。
      
      个人退化反映在个人与群体中其他人的关系中,它是一个发展着的不稳定的观念。从达尔文主义的观点来看,一个人不能够适应他所处的社会,就是一种退化。遗传和社会因素共同对退化负责。
      
      自由同样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概念,它的社会学解释是:一个人能够获得正确发展的机会。自由不仅不和社会秩序矛盾,而且只有通过社会秩序才能实现自由,因为自由即意味着我们在社会秩序里占据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位置。
      
      
      
  •     芝加哥学派的库利提出"镜中我"(looking-glass),这个概念说明,个人的行为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人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湖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或评价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库利认为传播是"镜中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印刷意味着民主。社会互动论,火车也是一种传播。
      
      
      导论 遗传和本能
      第一 章 社会和个人
      第二章 暗示和选择
      第三章 社会交往以及对他人的观念
      第四章 作为社会行为的同情或理解
      第五章 社会自我--"我"的意义
      第六章 社会自我--"我"的各种表现
      第七章 敌意
      第八章 竞争
      第九章 领导才能或个人优势
      第十章 良心的社会方面
      第十一章 个人退化
      第十二章 自由
      
      
  •     敌意、竞争、个人退化、自由.....
      
      刚开始还能够看懂,越来越迷糊了,最后好象又柳暗花明了.....
  •     能看到这本书是我的幸运。
      早就知道库利提出的“镜中我”概念,即自我是由社会建构而成的,人们总是根据想象中别人对自己的想象而行动。
      
      但是我不知道库利还详细分析了自我的稳固性(这是我的理解)问题。
      自我就像细胞中的细胞核,它虽然受社会的各种影响而形成,但它也有比较稳固、不易变迁的部分。二个极端是自大狂与墙头草。大多数人生活在二极之间。但是自我的硬核部分占整个自我的百分比的微妙变化却形成了五花八门的人。
      
      我常常为自我与环境的不兼容而烦恼,这本书比较好地解答了我的种种疑问,而成书年代却是190?年,真是相见恨晚。
      库利说,自我应该稳固,但也要经常受一些环境的影响。如果环境好的话,那么再好没有。可是环境有时候不那么好,就像许多天才要处于平庸的人群中这样,那么自我常常要受到环境的骚扰,所以天才们就会故意封闭起自我,变成自大狂,或者退缩到书中去,与伟人的心灵进行交流。
      另外:有的人很敏感,那么他就得退到大自然中去或故意封闭起自我,以达到宁静。有的人故意消匿掉自我,以求得心灵的安宁,这也是佛教徒的做法,但人人都这样的话,社会将会后退。有的人尽力避免别人的夸奖与批评,以免受他人的控制,以此求得自我的稳固与心灵的安宁。很强的自我如果用在积极的目的上,便是伟人,如马丁路德金,如果用在消极的目的上,便是自大狂。
      
      要想达到一个好的自我,要经常反省自身,去除杂质,提炼纯净,有意识地选择好的环境,以伟人为榜样,经常与别的好的心灵接触,避免狂妄,不断扩大自己的同情心。
      
      
      
      他还探讨了几个与自我有关系的概念:同情、爱。
      同情是自我与别的自我进行交流的前提。同情是指能设身处地地设想别人的境遇。自我僵化的人就是不大能同情,因而表现为自私。同情越广越好,最后就表现为超脱。有稳固的自我而且同情心很广的人是能成大事的人,易于为人所喜欢的人,易于实现自己的目标。
      
      爱是二个自我之间突然的融合,是自我的消融。爱与同情不同,它伴随着强烈的感情。同情促进爱的范围,而爱也有助于同情的发展。到高级境界是超越的爱,对人类普遍的爱。
      
      他还探讨了情感,这在社会学方面我还是没怎么见过的。
      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环境的关系变化,都伴随着情感的作用。情感是自我发展的原动力。一定程度的愤恨,促使人发展。他由此探讨了竞争、敌意等一系列概念,我没有往下看了。
      
      当然,这本书还有许多精彩的分析,我只是挑对自己影响最深的部分写写,过几年再回头读它!
  •   能在不是写论文参考文献的情况下,读这本书的人,很厉害。
    大师的思想就是闪光
  •   还没有读这本书,但是感觉上就是我们虽然摆脱不了“镜中我”的影响,不能免俗的去买名牌, 看好莱坞电影,听周杰伦,打电子游戏并乐在其中。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必然会受到时代的制约,但是人类的本性几千年都不会变,比如说爱与同情心。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