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出版时间:2008-7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作者:何君陆,吉雯  页数:291  

前言

  古往今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们一直把实现社会的平等、安定、和谐作为美好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字最早见之于金文,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左传》写道:“八年之中,九舍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从孔子的“和为贵”、“和而不同”,到墨子的“兼相爱”、“爱无差”,再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表达了社会和谐的主张热爱和平、祈盼和顺、崇尚和美、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在西方思想史上,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整个天是一个和谐”、柏拉图的“理想国”,到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全世界和谐”、欧文的“新和谐公社”,都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美好社会的憧憬。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失却了传统文化,也就失却了根,还怎么生长、开花、结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文化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可以说,没有文化的支撑,构建和谐社会就失去了根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构建适应于社会和谐的大文化。当然,这里既有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承继,也有对新时期新文化的培植,还应包括对外来文化营养的汲取。由此看来,继承、构建、融合、发展,理应成为当今文化建设的主导。因为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着一种高尚的文化精神。  21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作用,人类在物质财富生产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由于认识上的误差,也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共同的挑战和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生态危机、人文危机和精神危机。因此,研究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人类的一项重要任务。

内容概要

  古往今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们一直把实现社会的平等、安定、和谐作为美好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字最早见之于金文,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左传》写道:“八年之中,九舍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书籍目录

卷首语序第一章 人的世界:是人道与天道合一的世界一、人性的思考——人是物性与人性的统二、人的世界是人道与天道融洽的世界第二章 中华传统文化关于天人合道的生存和发展的智慧一、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产生和发展二、中华传统文化天人观思想的主要内容三、中华传统文化的为人处世之道第三章 《易·传》的天、地、人观一、坚持天人合德二、坚持天、地、人同生、同达的生命观三、《易经》的生命智慧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融合第四章 《老子》《庄子》“天地人合一”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发展观一、《老子》以民为本的生态智慧二、《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发展观三、老子、庄周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融洽第五章 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天人关系”道德伦理生态观一、孔子的天人关系道德伦理观是“仁”二、孟子的以人为本的道德伦理观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生态智慧四、朱熹生命生存发展的智慧五、加强道德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第六章 加强道德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一、立德是生命存在和发展之本二、和谐社会首先是生命和谐三、确立天地人和的生命道德思维模式四、加强道德的认知与实践,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第七章 用爱心构建和谐社会一、爱是人类永恒的伦理价值观二、和谐社会是充满爱心的社会三、爱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四、把爱国家放在首位第八章 宽容善良、厚德载物一、人性本善二、善者厚德栽物三、要有水的品格和“智慧”——厚德栽物四、仁、义、诚、信是宽容善良的根基第九章 以义为价。化育社会一、义与利的关系二、坚持“义利统一”的道德价值观三、坚持以义为价四、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后记

章节摘录

  1.天人和谐不但强调天地人相统一,更强调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的和谐关系上。它肯定天地道之创造力充塞宇宙,而人则“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并能够将仁的精神推广及于天下,泽及草木禽兽有生之物,达到天地万物人我一体的理想境界。这些思想启示我们,人生要识天、知天,更要从天、“顺天”,才能实现人的目标,促进人与社会的同步发展。自然资源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珍贵礼物,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满足人类多方面的需求,有着极其重要的功用价值。一是自然生态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与生存需要的“维生价值”。二是自然资源作为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对象物,为人类提供“经济价值”。三是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经济”作用的同时,还提供“生态价值”。虽不能直接在市场上进行交换,体现的是潜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如森林所提供的防护、救灾、净化、涵养水源等生态价值。四是自然为人类满足精神及文化上的享受而提供“精神价值”,体现的是存在价值或文化价值,如自然景观、珍稀物种、自然遗产等所体现的精神性价值。五是自然为满足人类探索未知而提供“科学研究价值”等。人类的活动不能只顾及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还要十分重视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等。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既要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又要运用生态学模式重新设计工业,还要通过开展服务和流通经济,改变原来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2.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的全面发展必需的物质条件。人是宇宙间最复杂的存在物。一方面,人不能脱离自然界而存在,人是自然界的产物。马克思认为,人有两个“身体”:一个是他的有机身体即血肉之躯,另一个是他的无机身体即外部自然界。“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来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形影不离的身体。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页)。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