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特区研究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作者:樊纲  页数:283  
Tag标签:无  

前言

  2008年是中国开始改革开放道路30年;2010年则是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年。而中国经济改革30年,一大亮点就是经济特区,特区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事业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本书就是用对中国经济特区的研究,来纪念这一伟大事件。  研究经济特区,需要回答的是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如何用一般性的经济理论对特区现象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具有一般性的规律,再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对现代经济理论做出应有的贡献:  如何用经济理论来分析实践的过程,将特区发展的经验进行梳理与概括,以便于把握,以指导今后的实践;  特区在一个国家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怎样独特的作用,它是以何种方式促进着改革与发展的进程,如何对其他的地区产生影响;  特区是在改革与发展过程初期阶段特有的现象,还是在改革与发展全过程都有意义、都需要存在的制度安排?30年后,特区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如果有,它应该如何“特”下去,应该如何进一步发挥“先行先试”的作用?  经济特区这一在中国的特殊做法是否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国家的特殊的历史与文化环境,也就是说,它是否具有一般的意义,具有在国际上普遍的适用性?  本书将力求回答这些问题。第一篇将着重对特区进行一般经济理论的分析,分别从制度经济学暨转轨经济学的角度和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解析特区现象。

内容概要

  特区研究涉及到两方面的理论问题:一方面是体制转轨的问题;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问题。因为这实际就是中国的问题——中国一方面是体制转轨国家,另一方面是经济发展国家。    邓小平说“摸着石头过河”,要“过河”其实是确定的,河的“彼岸”多多少少是知道的,不知道的是“怎么过”,所以要“摸石头”。    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看中国的经济特区,它的发展过程在“国标模式”这个问题上与整个中国可能并没有什么最初的差异:在最开始可能也只是知道“要过河”。但它的特殊使命则在于“先行先试”,也就是要最先在目标模式上清楚起来,以便为全国提供示范。    经济特区仍在实践当中,仍是一个不断拓展中的历史进程。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还远没有结束,我们相信,特区的历史使命,也还远未结束。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和特区建立三十年的时候进行这项研究,主要的目的,不是总结历史,而是服务于下一阶段的实践。

作者简介

樊纲,经济学博士,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院长。兼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和转轨经济学,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00余篇,专著8部。樊纲1982年由河北大学经济系(七七级)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同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主攻“西方经济学”专业,1985年至1987年赴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及哈佛大学访问研究,1988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1992至1993年任《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1994至1995年任经济研究所副所长。1996年起创办国民经济研究所;2006年起兼任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院长。2004年被法国奥弗涅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2005年和2008年,樊纲连续两次被英国《外交政策研究》与《观点》杂志评选为“世界最受尊敬的100位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篇  中国经济特区的理论分析 第一章 经济特区:转轨经济学的分析    1.1  “转轨经济学”——是否有一个已知的“目标体制”    1.2  转轨过程中的利益阻力:如何在旧体制既得利益最薄弱的环节上取得突破    1.3  制度信息的不完全 第二章  特区与发展:发展经济学的分析    2.1  发展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要素    2.2  经济特区在发展中的独特作用第二篇 中国经济特区的实践 第三章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与经济特区的建立   3.1  改革与发展背景   3.2 邓小平与经济特区 第四章 经济特区:体制转轨的探索  4.1  经济特区的初始制度安排    4.2 改革开局阶段(1980-1984年)    4.3  对传统体制进行重点突破阶段(1985-1992年)    4.4 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3-2002年)   4.5 综合配套改革阶段(2003年至今) 第五章  经济特区:在开放条件下率先发展    5.1  利用新体制配置稀少资源    5.2 利用制度的相对优势扩大外贸    5.3 从经济特区到特大城市 第六章  特区转轨与发展模式的“外溢”    6.1 特区内外:从二元现象到一体化    6.2  从特区到全国:特区转轨与发展的先行示范与外溢推广第三篇  中国经济特区的新使命 第七章  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新阶段及特区的新使命    7.1  中国改革的新阶段及特区的新使命    7.2  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及特区的新使命    7.3  “改革焦虑症”和特区综合试验的意义 第八章  特区创新:建立有序竞争的市场经济    8.1  特区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新问题    8.2 深化特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8.3  中国经济特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第九章  特区创新:完善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体制    9.1  准公共品供给:深圳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9.2  完善准公共品供给机制:新时期的思考与探索    9.3  多元供给与有效监管——准公共品供给的体制变革与制度安排 第十章 特区创新:发展广泛参与和权利制衡的民主政治    10.1  新时期深圳特区面对的民主政治改革新要求  …… 第十一章 特区创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附录 深圳特区与香港历史篇章深圳经济特区改革探索大事记后记

章节摘录

  1.3 制度信息的不完全  1.3.1 制度体系与制度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  体制转轨所涉及的第二大类的基本因素是人们所掌握的制度信息并不完全,这种信息的不完全会导致一系列的难题。  前面曾经指出,体制转轨的问题不同于制度演变,后者不知道“目标体制’,是什么,因此是一个“纯进化”的过程。而对体制转轨来说,目标体制是知道的。因此,从总体上来说人们不是完全没有关于新制度的信息,他们大概知道自己要向一个别人已经在搞着的市场经济过渡。那些从市场经济国家来的“国际顾问”们更是知道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了几百年的,而不是刚开始搞的)是什么样子,因此可以设计出一整套制度蓝图,供人们在300天或500天内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但是,尽管人们可能知道目标体制是什么,知道(最终)“应该怎样”,却在很大程度上不知道“如何实现”那个目标体制。具体地说,人们不知道或不很清楚(信息不完全)以下几方面的事情:  第一,使一项制度得以正常运行的种种细节。在转轨国家,人们知道世界上存在着市场经济,是转轨的目标模式,但是并不是很确切地知道都是哪些具体的体制要素,构成了这个制度,使它得以正常运行,产生好的结果(而不是坏的结果)。“外国顾问”也许对于市场经济制‘度细节知道得多一点,但仍存在两方面知识和自信的不完全,一是市场经济在其他一些国家运行多年,人们往往会把一些200年前就建立起来的基础性的制度要素当做天经地义,但是对于转轨国家,这些基础要素是要从头建立起来的j而没有这些基础要素,外国专家们所熟悉的许多现代市场经济机制就无法有效有序地运行。二是虽然市场经济的一些基本原则在任何国家都是一样的,但是任何一个具体国家的市场体制都不可避免要适应本国特殊的文化与习俗,都会有不同的变异。而这些特殊的背景,是外国专家往往缺乏了解的。正因如此,外国专家的制度知识也是不完全的,他们提出的改革方案,也往往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