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作者:李晓西  页数:403  

前言

  为了向社会各界反映论坛成员的重要成果,中国经济50人论坛的组织者决定出版一套丛书,为愿意出版自己学术研究成果的成员提供服务。大家推荐我为这套丛书写序,能享有这种殊荣,我感到非常高兴。说明每一位论坛成员的学术背景和每一本书的详细内容,不是我在这里想做的,坦率地说,我也不具备这种资格和能力。我在这里想介绍的是,50人论坛是怎么成立的,有什么特点,这些年主要进行了哪些领域的讨论和研究。希望通过这样的介绍,使读者对这套丛书的背景有一个总体了解。  记得是在1998年6月,当时的中国经济正处于通货紧缩状态,我感到,需要在经济学者之间对经济形势进行严肃讨论和深入交流,希望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讨论平台,在相同的研究层面上交流学术思想。我和樊纲在木樨地一家小快餐店讨论了这个想法,我们之间有强烈的共鸣,于是决定发起50人论坛的组织工作。论坛的宗旨是,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改革的重大问题献策献力。论坛的定位是,集中国内重大经济政策方面的研究,而不是单纯学术性的讨论,希望邀请国内经济学界各主要领域有代表性的学者参加,进行不定期的交流。我们的想法得到了吴敬琏老师和易纲老师的认同,大家共同倡议,组织一个非正式论坛。把这个论坛称为“50人论坛”是樊纲的主意,他认为这个名称比较符合国际惯例,也可以体现论坛的包容性。当然,实际参加人数并不受50人的限制。不久,论坛就成立了。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50人论坛已经成为中国部分经济学家们讨论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一个重要场合,它不仅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而且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政府主要综合部门在制定经济政策时,经常倾听论坛的意见,或者委托论坛展开讨论。

内容概要

  《中国:新的发展观》一书,以“以人为本”为引言,以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国外五个方面的统筹为基本内容,以"走向和谐社会"为结语。《中国:新的发展观》分析了过去l0年我国在践行科学发展观方面的有益探索、成效和不足,并对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途径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贯穿全书的主线是: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功能;重视市场力量在配置资源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搞好“统筹”与“平衡”。当前,全党开展了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社会经济实践发展的需求,反映了全球化时代的历史潮流,折射出中国人民振兴中华的正确选择。

作者简介

  李晓西,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北京市优秀教师。兼任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及20多个学会的常务理事和理事。  李晓西出生于兰州,祖籍重庆江津,为兰州大学经济系1977级(1981届)毕业生。1981-1984年攻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现实经济系硕士学位。1985年-1989年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88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工作一年。1993-2001年在国务院研究室工作,曾任宏观经济研究司司长。

书籍目录

总序自序前言:以人为本第一部分 统筹城乡发展一、目标、阶段与战略二、建设新农村与统筹城乡发展三、分配制度与农民增收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第二部分 统筹区域发展一、中国区域收入差距分析及对策建议二、区域互动三、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五、推进西部大开发第三部分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一、健全社会保障的建议二、教育发展的观察三、卫生发展的见解四、体育发展的思考五、文化漫步的思绪第四部分 统筹人与自然发展一、资源及其管理二、资源、生态、环境的经济学分析三、可持续发展的成本效益分析四、论循环经济五、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机制研究六、质量理念的新拓展第五部分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一、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二、国际合作与交流三、对外开放与政府职能转变四、中外企业的合作与竞争五、知识产权保护六、国内外金融的撞击与协调展望:走向和谐社会附录1 中国经济50人论坛简介附录2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名录附录3 中国经济50人论坛企业家理事名录附录4 作者研究成果简介

章节摘录

′  这表现在,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人民更聪明、更健康,更有素质,这可以说是从文化上看。表现在:一是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二是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三是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民生活环境更美好。这表现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文明,生产发展,生态良好。  2)为什么要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这种提法勾勒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与实现现代化的情结。具体讲:  一是可以更有力地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小康社会的提法,给了我们对现实存在问题的一个基本判断。现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二是为了抓住时代机遇。2l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三是为了给实现现代化建设打下基础。全面小康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四是遵从和符合人民的愿望。对调动千百万人民群众参与改革与建设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有重要作用。  ……

编辑推荐

  走进中国经济50人论坛握手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群体经济学家  倾听中国经济发展脉搏,洞察产业发展趋势,把握持续发展机遇。无论您是官员还是学者,无论您是政治家还是企业家,在中国经济改革的潮流中,无论您是观察者.研究者还是实践者,您都能从这里获取:最重要、最前沿、最权威的资讯、启示和智慧。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