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力、知识度的经济学

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作者:周立华,邓志平,陈声明,吴嘉年 主编  页数:171  

前言

  文化力、知识度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支柱,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都离不开这两大支柱。  名人、明星、歌星、名牌等,这些都是文化力度很强的品牌。产品和文化力、知识度相结合就能产生扩散效应,名牌产品和文化力很大、知识度很强的品牌相结合更会产生强烈的共振作用,那这种产品就能升值。文化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文化的特征包括以下四点:(1)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内蕴着主观能动意识;(2)文化是动态发展的历史现象,需要持续传承;(3)文化无所不包,是历史积淀的“总和”,具有广泛的社会共享性;(4)文化既以物化形态存在,又存活于人脑中,成为人类特有的创造财富的财富——主要指精神文化。  民族复兴先要文化复兴,全世界文化包括: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和欧洲文化。就中国文化而言,即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文化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化、时尚化、通俗化构成了我们当今的文化。在这些不同层次的文化元素中,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核心。正是由这些多样化的文化相互撞击’,才产生了文化力。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中,要大力复兴文化力、发展文化力。21世纪是一个文化争雄的世纪,文化力作为软实力的核心将会被普遍接受和认知。文化虽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种形态,但转化为力则都是精神形态的,是具有能动作用的。物质文化可以简单继承,供生存享用或作为工具应用;精神文化则必须创造性传承,激活人的创造力。传承精神文化的过程,无论是科学技术传承,还是人文观念传承,都是释放文化力的过程。现实生活中重继承轻传承的文化倾向应引起足够重视。

内容概要

该著作是一部关于发展教育和科技以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方面的论著,文化力、知识度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支柱,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都离不开这两大支柱。文化力力度和知识度(知识量)强度是城市建设的名片;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助进器,以及推动其他各行各业发展的指路明灯。    整个著作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论述文化力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问题,文化力涉及社会、经济各个方面。民族复兴先要文化复兴,全世界文化包括: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和欧洲文化三大文化体系。就中国文化,即传统文化而言。传统文化是文化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化、时尚化、通俗化构成了我们当今的文化。在这些不同层次的文化元素中,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核心。正是由这些多样化的文化相互撞击,才产生了文化力。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中,要大力复兴文化力、发展文化力。21世纪是一个文化争雄的世纪,文化力作为软实力的核心将会被普遍接受和认知。    中篇主要论述知识度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关系,知识度也称文化知识量,而文化知识量的积累达到某种程度,社会则发生某一质的变化,发生某一生产形式不同于以往的生产形式的变化,发生某一生活方式不同于以往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类从原始渔猎、采食野生植物的生活方式开始的过程,就是人类文化知识的原始积累过程,经过漫长的历程,经历了农业经济知识、工业经济知识,现在已进入知识经济的崭新时代。    对于知识不需要记忆,更不必死记硬背,而是需要学习掌握和运用知识方法和能力的本领,学会查找知识、技术的手段和方法。也许爱因斯坦是第一个反对大量记忆知识的人,而他也身体力行地实践了不对无用知识进行记忆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和观点是我们从事教育、科技工作必须牢记和遵守及实行的。    下篇主要论述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有关的其他重要的非经济问题如气象、地质、安全性等。1992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四位年轻科学家撰写了《增长的极限》一书,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在一个有限的星球上无止境地追求增长所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这本书震惊了世界并畅销全球。今天,《增长的极限》(中文版,李涛、王智勇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带着30年来新增的数据,再次就人类对气候、水质、鱼类、森林和其他濒危资源的破坏敲响了警钟。我们的著作提出在保护生态、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节约资源,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绿色经济。阐述经济的高速增长要与环境保护协调一致。

书籍目录

上篇  文化力与经济问题  第一章  教育文化力    第一节  教育文化力的内涵    第二节  教育产业    第三节  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  第二章  企业文化力    第一节  用文化力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节  核心竞争力决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与发展    第三节  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赖以成长和发展的牢固基石  第三章  金融文化力    第一节  金融文化力的内涵    第二节  加强金融文化建设,提升金融业核心竞争力  第四章  商业文化力    第一节  商业文化力的内涵    第二节  商业文化力的影响  第五章  饮食文化力    第一节  饮食文化的渗透力    第二节    中华饮食文化中的精美情礼    第三节  世界三大菜系    第四节  维生素不等于免疫力    第五节  增强免疫力    第六节  饮食文化进步的推动力  第六章  工业文化力    第一节  文化力决定经济水平和战争胜败    第二节  用文化力助推老工业城区全面振兴    第三节  提升老工业基地的文化竞争力  第七章  农业文化力    第一节  “三农”快速发展    第二节  农村文化力——文化有力推动新农村建设    第三节  农民文化力  第八章  文化力与旅游竞争力    第一节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第二节  文化是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第三节  文化是城市形象的基础  第九章  增强文化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构塑优秀的价值观体系    第二节  促进文化向经济领域的渗透,创造优秀的经济文化    第三节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创造经济新的增长点中篇  知识度与经济问题  第十章  知识经济学的理论根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思维科学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    第四节  辩证唯物主义  第十一章  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技术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技术适用性原理    第三节  技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原理  第十二章  搜商    第一节  无限放大的知识量    第二节  经济大发展促使财富大增长下篇  经济学与重要的非经济问题  第十三章  智能经济学    第一节  知识经济学    第二节  技术经济学  第十四章  经济发展学    第一节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第二节  发展经济学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第十五章  安全经济学    第一节  本学科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  安全经济学的科学    第三节  安全经济学的指标体系    第四节  安全经济学基本原理  第十六章  天气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  气象经济学的内涵    第二节  天气对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    第三节  天气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第四节  灾害天气的预报与预警  第十七章  地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  地质经济学的内涵    第二节  地质灾害的种类及其危害    第三节  地质灾害的预报和预警    第四节  地震灾害的预报与预警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什么是力?物理学上将力定义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个定义已作为经典定义写进了教科书,但应该说它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力不仅表现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而且还表现为精神对物质的作用。这一补充对发展知识经济将产生深远影响,也是文化力及教育文化力提出的依据。  我们生存在永恒运动的世界上,一切发展变化都离不开力的推动。因此我们可以说:力是世界运动之本。就人类社会运动来说,作用力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力——客观存在之力,它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另一种是人力——主观能动之力,它能有目的地改造世界。自然力有有益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人力则通过主观能动作用改造和利用自然力。因此,人类社会运动归根结底是人力推动的运动。人力中用于改造自然的部分,通常称之为社会生产力,这是具有决定意义的部分;人力中用于改造社会生产方式的部分,则是调整、变革生产关系之力,这是与生产力相辅相成的部分。人类社会就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  我们不想研究是奴隶创造历史,还是英雄创造历史,从物质形态的力的度量观出发,不承认精神形态的力的存在,这实质等于否定了人脑的功能。没有精神形态的力的能动作用,一切物质形态之力都将无所作为。哲学上讲的“物质变精神”和“精神变物质”,就是指这两种力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人类社会的低级阶段,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主要靠体力劳动来维系,到了人类社会的高级阶段,脑力劳动才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幸福之源。提出精神形态的力,是力的理论与时俱进的新发展。  文化力是不是软实力的核心,我们要看其是否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在软实力范畴,文化是否具有主导性,二是在硬实力范畴,看文化是否具有先导性。文化是文明基石。文化力是文化活动的引擎,它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活动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凝聚成永恒的民族精神。同时,文化是社会肌体健康的基因。没有先进文化力灌注和支撑着的政治,会产生强权专制或懦弱腐败,会产生迷信与盲从,甚至是冷漠、无情和残酷。没有文化力对经济的推动,经济也难以维系持久的繁荣与稳定的发展。文化力推动着政治、经济协调进步,共奏凯歌。文化力与物质科技硬实力,相互作用,相互依靠,难以分离。两者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风鹏并举,协同前进。

编辑推荐

  文化力、知以度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支柱,礼会进步、经济发展都离不开这两大支柱。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化力、知识度的经济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此书很好,可以一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