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与循环经济模式构建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作者:刘炜  页数:330  

内容概要

  《科学发展与循环经济模式构建》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出发,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梳理;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实践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总结归纳。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循环经济的箭式发展模式,提出了动脉产业生态化模式、静脉资源产业化模式,并就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延伸分析。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  1.构建了我国循环经济的箭式发展模式。我国整个经济系统就像一颗卫星,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就像一枚火箭,动脉产业生态化和静脉资源产业化就像火箭的两个助推器,动脉产业生态化和静脉资源产业化的实施途径就像连接助推器与火箭的连接机构,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就像卫星的运行轨道。该模式具有深刻反映循环经济本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形象生动,便于推广交流;逻辑对应紧密等特点。  2.提出了动脉产业生态化模式。从企业层面、园区层面和社会层面三方面系统阐述了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的实施途径.同时阐述了生态服务业的实施途径。  3.提出了静脉资源产业化模式。构建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再利用体系和废旧家电回收再利用体系。  4.进行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延伸分析。运用博弈论,通过利益相关方博弈均衡分析,发现了影响我国循环经济开展的制约因素,从举国上下建立统一组织机构,确立静脉产业的产业地位,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从发展规划入手加强宏观导向,构建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六方面提出了我国循环经济箭式发展模式的推进措施。

作者简介

  刘炜(1970.10~ ),男,河南固始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学硕士,经济学博士,曾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20余篇,先后获得2006年度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十一届河北省优秀社科成集三等奖,主持多项地市级与大型企业委托的经管类课题,并多次获得地市级科技奖和社科优秀成果奖。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发展观的又一次飞跃一、人类发展观的演变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第二节 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一、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意义二、研究循环经济的理论意义第三节 循环经济理论发展评述一、关于生态学的研究二、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三、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四、简要述评第四节 本书逻辑结构与框架一、本书逻辑结构二、本书研究框架第五节 本书的成果贡献第二章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一、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第二节 生态学理论一、生态系统及其结构二、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一、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三、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原则第四节 循环经济理论一、循环经济的特征二、循环经济的物流模式三、循环经济的操作原则第三章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历史沿革第一节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一、循环经济发展的萌芽阶段二、循环经济理念的引进阶段三、循环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第二节 我国循环经济的立法状况一、法律方面二、行政法规方面三、地方性法规方面四、行政规章方面五、政策性文件方面第三节 我国循环经济试点成绩和经验一、农业生态园区的典型实践二、工业生态园区的典型实践三、试点城市——贵阳的典型实践四、试点省——辽宁的典型实践第四章 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实践的借鉴与启示第一节 德国循环经济实践一、发展历程二、法律体系三、政府支持四、中介组织五、实施效果六、未来方向七、经验总结第二节 日本循环经济实践一、发展历程二、法律体系三、角色定位四、实施途径五、政策措施六、经验总结第三节 其他国家循环经济实践一、美国社区中的契约安排模式二、芬兰的公众参与模式三、丹麦的生态工业园区模式第四节 发达国家的实践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一、立足国情,选择切入点二、立法先行,依法推动三、制定政策,鼓励参与四、制定计划,明确目标五、技术创新,发挥优势六、体制创新,密切配合七、机制创新,全面参与第五章 我国循环经济的箭式发展模式第一节 发展模式的现实基础一、经济处于快速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二、经济面临复合型的环境问题三、循环经济实践从工业领域开始第二节 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第三节 箭式发展模式的构建一、模式的产生过程二、模式的主要内涵三、模式的主要特点四、模式的推进流程第六章 动脉产业生态化模式第一节 生态农业的实现一、生态农业的实施层面二、企业层面的实现途径三、园区层面的实现途径四、社会层面的实现途径第二节 生态工业的实现一、生态工业的实施层面二、企业层面的实现途径三、园区层面的实现途径四、社会层面的实现途径……第七章 静脉资源产业化模式第八章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延伸分析与推进措施附录1 “十七大”报告节选附录2 “十一五”规划节选附录3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附录4 日本《促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附录5 德国《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附录6 德国《关于避免和回收利用废弃物法案》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  党的十七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新的发展阶段,要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发展观的又一次飞跃  所谓发展,其目标是使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和公民权利的需要与欲望方面得到持续提高;所谓发展观是指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一、人类发展观的演变  在工业社会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都十分有限,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处于自然和谐状态,因此,人们关于发展问题的看法基本上是一种自然生态观。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科学发展与循环经济模式构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