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作者:万锦红,王正华 著  页数:246  

前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已经涉足或即将涉足国际贸易。以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我国对外贸易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2002-20cr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增长21.8%、37.1%、35.7%、23.2%、23.8%和23.5%,增幅连续6年超过了20%,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所没有的。尽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强的经济危机,但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仍达25 616.3亿美元,增长17.8%,2009年1至8月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13386.6亿美元。随着世界经济的回暖,对外贸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将迅速扩大。为适应这种情况,依据国际贸易实践及最新的国际贸易惯例编写了本教材。  国际贸易是业务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教材可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或大中专院校外经贸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选用,也可供从事外销工作的人员学习、参考。本书有如下特点:第一,体系新颖,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全部内容由十二章组成,主要有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措施,区域经济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服务和技术贸易;根据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详细介绍了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主要条款,如商品的品质、数量、包装、价格、装运、保险、支付、商检、不可抗力、索赔和仲裁等;在交易磋商和合同签订中,主要介绍了交易磋商和合同签订的环节,强调了与之有关的法律规定;在合同履行中,主要介绍进出口合同履行的基本程序及应注意的问题;此外,还有国际贸易方式及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等内容。第二,形式活泼,直观性强。运用图文表格、样单、案例等对复杂而烦琐的内容进行概括和说明,使本书形式上生动活泼、清晰明了、易于阅读。第三,重操作,实践性强,实用性强。本书理论叙述以必需为度,业务知识介绍以具体、明确、能够被掌握为原则。每章列有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正文、本章小结、案例分析、关键名词、复习思考题。在复习思考题中有大量的练习题、案例和实训等供读者自学。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在此,谨向有关著作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编写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或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内容概要

  国际贸易是业务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可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或大中专院校外经贸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选用,也可供从事外销工作的人员学习、参考:《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有如下特点:第一,体系新颖,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全部内容由十二章组成,主要有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措施,区域经济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服务和技术贸易;根据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详细介绍了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主要条款,如商品的品质、数量、包装、价格、装运、保险、支付、商检、不可抗力、索赔和仲裁等;在交易磋商和合同签订中,主要介绍了交易磋商和合同签订的环节,强调了与之有关的法律规定;在合同履行中,主要介绍进出口合同履行的基本程序及应注意的问题;此外,还有国际贸易方式及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等内容。第二,形式活泼,直观性强。运用图文表格、样单、案例等对复杂而烦琐的内容进行概括和说明,使《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形式上生动活泼、清晰明了、易于阅读。第三,重操作,实践性强,实用性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理论叙述以必需为度,业务知识介绍以具体、明确、能够被掌握为原则。每章列有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正文、本章小结、案例分析、关键名词、复习思考题。在复习思考题中有大量的练习题、案例和实训等供读者自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国际贸易概述/1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相关概念、分类和作用/1第二节 国际分工/6第三节 国际贸易理论简介/12第四节 世界市场和商品价格/21第二章 对外贸易政策和措施/30第一节 对外贸易政策类型及演变/30第二节 关税措施/36第三节 非关税措施/42第四节 鼓励出口与出口管理措施/48第三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世界贸易组织/58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58第二节 贸易条约和协定/64第三节 世界贸易组织/67第四章 国际货物贸易的程序与交易磋商/78第一节 国际货物贸易的一般程序/78第二节 国际货物贸易的交易磋商/82第三节 国际货物贸易合同的签订/86第五章 国际商品的品质、数量和包装/93.第一节 商品的品质/93第二节 商品的数量/97第三节 商品的包装/99第六章 国际贸易术语与商品价格/07第一节 国际贸易术语概述/107第二节 国际贸易术语的解释/111第三节 商品的价格/121第七章 国际货物运输和运输保险/135第一节 国际货物运输方式/135第二节 国际货物运输单据/142第三节 国际货物运输保险/144第四节 买卖合同中的运输条款和运输保险条款/150第八章 国际贸易贷款的结算/159第一节 支付工具/159第二节 支付方式/165第三节 支付方式的选择与支付条款/179第九章 进出口商品检验、索赔、仲裁和不可抗力/186第一节 进出口商品的检验/186第二节 索赔/191第三节 仲裁/193第四节 不可抗力/196第十章 进出口合同的履行/201第一节 出口合同的履行/201第二节 进口合同的履行/205第十一章 国际服务贸易与国际技术贸易/218第一节 国际服务贸易概述/218第二节 国际技术贸易/225第十二章 国际贸易方式与电子商务/233第一节 国际贸易方式/233第二节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241参考文献/247

章节摘录

  一、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可分为萌芽、形成、发展和深化四个阶段。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地理大发现开始了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在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之后,将市场从国内扩展到国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手工业生产向工场手工业生产的过渡,从而使工场手工业为基础的、具有地域性的、面向国外市场的专业化生产产生,国际分工进入萌芽阶段。  在这个时期,西欧国家推行殖民政策,用暴力手段和超经济的强制手段,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进行掠夺。他们开矿山,建立种植园,发展了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为世界市场而生产的农场主制度,从而建立了早期的国际专业化生产和最初形式的分工——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特殊分工。  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分工保证了宗主国对热带产品的输入,并为其成长中的工场手工业产品增加出口,防止了金银的外流,还为宗主国的船只提供了货运。当时盛行一时的三角贸易,即由西非提供奴隶劳动力,由西印度群岛生产并出口蔗糖和烟草,由英国生产并出口工业品的贸易,这便是宗主国和殖民地间分工的表现形式。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60年代完成的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工业。大机器工业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空前发展并推动了社会分工向国际分工大规模转变,使以大机器工业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得以形成。  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之所以使国际分工得以形成,是因为大机器工业巨大的生产能力产生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大量生产出来的商品很快会使国内市场饱和,因此迅速扩大的生产能力需要不断扩大的销售市场与之相匹配;另一方面,大机器工业又引起了对生产原料的大量需求,要求开辟新的廉价的原料来源。大机器工业生产出来的价廉物美的商品,高效率的、新的运输工具和方法,成为资产阶级征服外国市场的有力武器。这样,原来在一国范围内的城市与农村的分工,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之间的分工,就逐步变成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分离与对立,演变成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与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农业国之间的分工。  这种国际分工的特征形成了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对立下的一种“垂直式”的国际分工体系,在这种国际分工体系下,殖民地、附属国成为宗主国的工业品销售市场和食品、原料的来源地。例如,当时的印度已成为英国生产棉花、羊毛、亚麻、黄麻及蓝靛的地方;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羊毛殖民地;英国生产的棉纱、棉布、毛呢则行销世界各地。这时期的国际分工形式基本上是以英国为中心的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分工。由于英国最早完成产业革命,使其生产力和经济迅速发展,竞争力大大提高,因而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中心地位。当时的英国作为“世界工厂”,它所生产的钢铁、煤炭、机器、纺织品均在世界上占有极大的比重,它的商船队几乎垄断了当时世界的航运,它的工业产品畅销全球。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第二次产业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发生了第二次产业革命,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的经济特征之一,世界生产力巨大发展,国际分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国际分工体系。

编辑推荐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专业性与实用性统一,系统性与全面性兼具,能力点和知识点相结合,注重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任务驱动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练结合,注重职业能力培养。  形式新颖,可读性强。从实际需要出发,删繁就简,案例、知识链接、实训等板块有机集合,增强可读性,提高学习乐趣。  提供教学配套PPT课件及习题参考答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