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如何是好

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作者:王晓春  页数:25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小学这么多门课,没有哪一门像语文课这样狼烟不断,战火连绵。指手画脚,人人争先,外行内行,扭作一团。发言盈庭,论文如山,潮起潮落,上下波澜。众说纷纭,越听越烦。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总算把事情弄乱套了,把语文老师搞糊涂了,以至越教越不会教了。这门课似乎成了永恒的焦点、热点、难点、乱点和看点。      ……    语文老师招谁惹谁了,该如此被折腾来折腾去?    语文教学如此随风摇摆,到底有谱没有?语文学科的专业尊严何在?    语文有那么复杂吗?语文不就是一门课吗?    语文有那么伟大吗?语文不就是基础教育的学科之一吗?    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对待其他各个学科那样,老老实实厘清它的专业范围,确定什么是它的“本职工作”,什么是它无力完成的任务呢?    以课程的视角观察语文,讨论并厘清语文教学的专业特点与范围,这就是我给本书确定的任务。我还想克服理论工作者热衷空谈和一线教师囿于经验这两种弊端,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作者简介

王晓春男,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观念(特别是思维方式)更新,班主任工作,问题学生教育,语文教学,家庭教育等。已出版《给教师一件“新武器”——教育诊疗》《今天怎样做教师》《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做一个聪明的教师》《问题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语文课缺少专业尊严 第一节 语文教学最混乱,语文教师最焦虑 第二节 语文教师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一、“语文味”:搞不清什么味    二、“两个园子”:不知谁家的园子第二章 语文课的专业性是如何被掏空的? 第一节 “人文精神”旗手们的强势介入    一、20世纪90年代的语文大讨论    二、“语文”概念的大缺口    三、为突出“入文精神”而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理科教师的不满 第二节 教化主义的膨胀    一、语文教师的救世情结    一、语文教师的牧师情结    三、过分张扬教化功能,会远离智慧 第三节 “文学”思路的扩张    一、语文快变成文学的“殖民地”了    二、非理性思潮的泛滥    三、对“文学欣赏”的非理性理解 第四节 语文课有先天的弱点    一、“杂货铺”里不准卖“杂货”    二、搞清“说什么”,为的是学会“怎么说”第三章 有了语文知识体系,才会有专业性 第一节 什么是语文知识    一、为“语文知识”正名    二、“语文知识”成了替罪羊    三、我国的“语文知识”现状 第二节 澳大利亚课标中的语文知识    一、澳大利亚语文知识的框架    二、总结 第三节 语文知识与课程内容    一、教材内容≠课程内容    二、如何研制课程内容第四章 专业的语文课应该是什么样的? 第一节 课程标准    一、语文的性质    二、语文的教化功能    三、语文的地位    四、语文课中的情感教育    五、结论 第二节 教材    一、怎样理解“教材”一词的含义    二、教材并非语文教学之本    三、选什么样的文章 进入教材    四、按什么线索编选课文    五、知识体系与生活:强调哪个……第五章 我对语文专业性的探索——教学设计

章节摘录

  我们之所以开设语文课,是要让学生学到一般在生活中学不到的东西,比较专业的语文知识,规范的语言用法。而这些东西,通过“内容带动形式”的日常学习语言的方法一般是学不到的。  启功先生说过,他在“文革”中抄写大字报,对提高书法水平大有帮助。这显然是“内容带动形式”的路子。可是如果开书法课,能这么办吗?抄海报,写春联,就这样上书法课,行吗?显然不行。书法课要讲很多“形式”方面的东西,如字的间架结构啊,笔画笔顺啊,运笔啊等等,这才成其为一门课程。  只要是一门课程,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生活;只要是一门课程,就要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具体内容,在形式上做文章。  其实儿童学习语言,重点总是在“说什么”。人类学习语言都是侧重内容,用内容带动形式,用“说什么”带动“怎么说”。  语文之外的所有学科,都符合这个语言运用规律。  唯独语文课特别,理解“说什么”反倒是为了搞清“怎么说”,偏要把形式放到内容的前面,偏要和一般的语言学习规律唱反调,偏要和人们的习惯唱反调。这就可见语文课是一门很不自然的课程,它和其他学科拧着劲,和师生拧着劲,甚至和生活拧着劲。可是它只能如此,否则就不是语文课了。不强调语言形式,语文课就会像泥牛人海一样消融。  于是你就明白为什么大批语文教师都爱犯“跟着作者跑”的毛病了,因为我们平日运用语言都是这样的。人家谈生意,我当然也就跟着想生意,人家谈家常,我当然也就跟着说家常,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语文课不允许这样,语文课要求你听人家谈生意,想的是“他是如何谈生意的”,听人家谈家常,研究的是“他为何用这种方式谈家常”。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语文课如何是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8条)

 
 

  •   一直很喜欢读王晓春老师的文章,王老师说话很是辛辣,时有讽刺挖苦之语行之于文,有时你很想反驳,但他总是有理有据,语辞又严谨,实在让你无从驳起。书中有些见解甚是精辟,故边读边录片断保存。不过,只能是随心所欲地摘录,因为我这人读书习惯很不好,车上读、床上读、在厕所读、边走边读,有时来了兴致就拿起笔跟作者侃侃一通,有时一整本书看得太流畅了(跟吃饭一样快),看完才想说:糟糕,没做点批注,再重新把书翻来翻去也找不着那句很受启发的在哪一页了,只好作罢。所以诸位别指望我摘录的是精髓,有兴趣可以网购这本书。“语文味”:搞不清什么味(P5)我们先来分析程少堂老师的观点,他主张语文课要讲出“语文味”,此论在语文界有一定的影响。首先,提出“语文味”的口号,本身就是一种悲哀。中小学这么多学科,为什么别的学科没有提出“味”的问题?您听说过“数学味”“物理味”“化学味”“历史味”“品德味”“体育味”“音乐味”“美术味”这样的口号吗?(牛:"数学味"今天同课异构活动刚听过,据说是某著名特级教师说的.)我没听说过。这是不是说明其他学科的教师水平低、科研意识差,提不出有深度的概念呢?恐怕不是这样。愚以为合理的解释恐怕是:人家不认为有此必要。也就是说,人家都清楚自己的专业是什么,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知道自己什么“味”,无须多此一举。语文课之所以提出“语文味”,正是搞不清自己的专业、搞不清自己是谁、搞不清自己味道的表现。打个比方说,平常人不会轻易问“我是谁”,因为他很清楚自己是谁,只有那些因为某种原因失去记忆的人(或者热衷形而上思维的人),才会问“我是谁”。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提出“活出我自己的味道来”,那一定是他尚未找到自我。所以,“语文味”的口号虽然由程老师提出,却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它表明我们的语文学科确实迷乱了,连自己都不认识了……
  •   语文的没落已成现实,这里既有社会风气的导向,但教师自身的素质与努力程度也有关。新教师培训时接触到这本书,让人耳目一新,颇有启迪。这本书的内容与“如何是好”确实很衔接,书中并没有明确指出到底怎么做,而是提出一个现象,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
  •   语文课如何是好?真得没有统一答案,但是语文学科的学科性与人文性如何统一?的确视角很新很犀利,值得我们思考语文教学何去何从!
  •   给语文教师新的教学理念,让我们拓宽思路去探索
  •   我是一名中学语文老师,从教已经十年了,自以为在语文教学上还是有些心得的,但看了王老师的书,才恍然大悟,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语文应该教些什么。只可惜,我们的语文现在还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
  •   语文老师都该看一看本书!对语文学科讲得很到位!我们语文就缺少这样一位清醒的守夜人!
  •   说出了很多语文教师的心声。
  •   是一本真正思考语文教学的书
  •   好书,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物有所值,与那些高校教授空谈理论不同,有自己教学的反思
  •   听过王晓春老师的课,书的内容贴近课堂,值得拥有。
  •   教学生之前,教师自己得明白自己要教的是什么。
  •   解决语文课之出路问题,好书
  •   分析了语文课,看了后,仔细读,能给人带来很多思考的空间,操作性也比较强。
  •   对于新老师益处很大,讲解深入浅出,令人深思。
  •   一直喜欢王老师的文章,他的书几乎都买了。很喜欢,没有空话、大话,或许有时有些难以接受,但是刺痛之后,是思考。向王老师致敬!
  •   能解决一些教学的疑问
  •   我已经阅读完整本书,可惜还是不知道如何是好!!!!
  •   内容很丰富,正是我想要的。
  •   书不错,对工作很有帮助。
  •   唉!因为缺货配仓,不小心下单重复了!我该怎么消化这十来本书呢?
  •   还没看,但是看目录很不错
  •   值得买,边读边反思。
  •   我在疯狂的补课!
  •   很好的书哦,引人思考!
  •   耳目一新,茅塞顿开

  •   曾国藩 (血祭 野焚 黑雨
  •   帮同事买的,同事很喜欢,看了很受益。
  •   正版还便宜,就是运输的速度有点慢!
  •   这本书可作为语文老师的专业发展参考书。他是作者几十年经验的总结。较好!不足的是理论性强了点。
  •   非常喜欢王晓春老师的书,每个问题都是点到为止!
  •   昨儿一拿到就如饥似渴地看完了,太震撼了,老师把我们的课程标准都颠覆了,还怎么教书,痛苦啊!
  •   内容不错,但是就是不符合我教的学段!
  •   帮mother买的,翻了几页,感觉不错,都是名校名师的经验和文章。
  •   语言不花哨。逻辑也较严密。
  •   好书。不过专业性还不够强。
  •   还没具体看,准备抽时间瞅瞅。
  •   没有期望中的好
  •   读后没多大收获!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