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裂谷盆地油气藏地质

出版时间:1997-1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作者:王涛  页数:196  

内容概要

  《中国东部裂谷盆地油气藏地质》以中国东部裂谷盆地的成盆系统、成烃系统和成藏系统为编写思路,在总结消化东部地区裂谷盆地大量石油地质基础资料的基础上,融进了作者的独特见解和观点,系统论述了中国东部裂谷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及其构造特征、裂谷盆地的烃源岩、储集层与盖层、油气藏以及油气分布与勘探前景。  可供从事石油地质研究的科研、技术人员和有关院校师生参考。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中国陆块构造演化与中国东部裂谷盆地的形成第一节 中国大地构造格局一、中国大地构造的主要特征二、中国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第二节 中国(古)陆块的演化一、概述二、中国东部陆块构造的演化第三节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裂谷盆地的形成一、中国东部陆块构造的主要特征二、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裂谷盆地的形成参考文献第二章 中国东部裂谷盆地构造特征第一节 渤海湾盆地的构造特征一、辽河坳陷二、济阳坳陷三、黄骅坳陷四、冀中坳陷五、东濮凹陷六、渤中坳陷第二节 松辽盆地的构造特征第三节 其他主要裂谷盆地的构造特征一、江汉盆地二、苏北盆地三、南襄盆地参考文献第三章 中国东部裂谷盆地烃源岩第一节 烃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一、烃源岩地质特点二、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第二节 烃源岩演化成烃特征一、烃源岩有机质演化特征二、成烃模式参考文献第四章 中国东部裂谷盆地储集层与盖层第一节 中国东部裂谷盆地沉积体系与储集层一、裂谷盆地沉积体系及类型二、裂谷盆地沉积特征与储层分布规律第二节 碎屑岩储层的成岩作用及储集性能评价一、中国东部裂谷盆地的主要成岩事件及其作用程度二、储层类型及储集性能评价第三节 中国东部裂谷盆地的盖层与储盖组合一、区域盖层二、局部盖层三、特殊盖层四、中国东部裂谷盆地泥岩盖层封闭机制五、中国东部裂谷盆地储盖组合参考文献第五章 中国东部裂谷盆地油气藏第一节 渤海湾盆地油气藏一、概述二、主要油气藏类型第二节 松辽盆地油气藏一、概述二、主要油气藏类型第三节 其它盆地油气藏一、苏北盆地二、南襄盆地三、江汉盆地参考文献第六章 中国东部裂谷盆地大油田分布及勘探前景第一节 大油田的分布特征一、大油田在时代和层位的分布二、盆地演化的不同阶段都有大油田分布三、小凹陷有大油田分布四、大油田多成群成带分布于坳陷区(或凹陷)的不同部位第二节 大油田形成的主要条件与控制因素一、烃源岩的生烃强度及其空间展布二、区域盖层三、沉积体系的类型及其有利相带四、长期继承性发育的洼陷五、主要构造带类型第三节 天然气富集规律一、渤海湾盆地天然气地质的主要特点二、渤海湾盆地天然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

章节摘录

  (二)古生代阶段  早古生代初期,中国东部陆块再次张裂。从早寒武世开始,东部陆块在从低纬度向北飘移的过程中,华北陆块、扬子陆块、华夏陆块及东北的松辽陆块和佳木斯陆块均被新生的小洋盆分隔。但这次分隔时期较短暂,从加里东晚期开始,分隔的各陆块又开始碰撞拼合。到古生代晚期,华北陆块与松辽陆块相碰并与西伯利亚板块连成一体,形成兴蒙造山带;同时,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也发生陆-弧-陆碰撞,最终在印支期形成东南造山带。同一时间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从东向西逐渐碰撞造山,形成秦岭-大别山造山带。  中国东部陆块在晚古生代至印支期连成一体后,整个陆块从北向南呈现明显的三分性,即东北陆块区、华北陆块区和华南陆块区,每个陆块之间均被近东西向的造山带分隔。东北陆块区古生代时期主要形成海拉尔、二连及松辽等一系列前陆盆地,堆积了一套从海相、海陆交互相到陆相的石炭一二叠系的含煤碎屑沉积,形成东北陆块区的古生代含油气层系。华北陆块区古生代时期主要表现为下古生界的浅海碳酸盐岩沉积和上古生界海陆交互相的含煤碎屑沉积,形成华北陆块区的古生代含油气层系。华南陆块区古生代时期主要为以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及煤系地层为主的沉积,形成华南陆块区的古生代含油气层系。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东部裂谷盆地油气藏地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