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凝油油藏开发模式

出版时间:1997-1  出版社:刘翔鹗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7-01出版)  作者:刘翔鹗  页数:113  

内容概要

  《高凝油油藏开发模式》是《中国油藏开发模式丛书》的分类模式研究专著之——高凝油油藏开发模式。《高凝油油藏开发模式》以河南魏岗油田、辽河静安堡油田沈84块和大港小集油田中的高凝油油藏为实例,综合论述了高凝油油藏的地质和渗流特征、注水开发不同阶段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采油工程配套技术和地面工程技术。  《高凝油油藏开发模式》包括地质特征、渗流机理、开发模式优化、采油工程技术和地面工程技术五章,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我国高凝油油藏多年来的开发经验和配套的工程技术,形成了我国高凝油油藏的开发模式和工艺技术系列,为此类油藏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高凝油油藏开发模式》可供从事石油地质、油田开发、数值模拟、矿场生产岗位的科研、技术人员和石油院校有关师生参考。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高凝油油藏地质特征  第一节 储层特征  第二节 油藏的流体特性  第三节 油藏的压力和温度  第四节 油藏类型第二章 高凝油油藏的渗流机理  第一节 温度对流变特性的影响  第二节 温度对渗流特征的影响  第三节 不同注水温度对水驱油效率的影响    一、魏岗油田的小井距试验    二、静安堡油田生产资料分析    三、前苏联乌津油田注冷水开发过程中对油层温度的监测  第四节 注水压差对水驱油效率的影响  第五节 高凝油渗流机理研究的几点结论第三章 高凝油油藏开发模式的优化  第一节 开发方式优化    一、弹性开采    二、注水开发    三、注热段塞开采  第二节 开发层系优化  第三节 井网优化    一、注采方式的确定    二、合理井距的优选第四章 高凝油油藏采油工程技术  第一节 高凝油开采的井筒温度场    一、自喷与常规有杆泵抽油时的井筒温度场    二、闭式热介质循环有杆泵抽油井造山带温度场    三、水力活塞泵采油井筒温度场    四、井筒温度场的现场应用  第二节 主凝油开采的人工举升技术    一、井筒清防蜡有杆泵抽油工艺技术    二、电潜油工艺技术    三、水力活塞泵采油工艺技术    四、空心抽油杆热载体和最热抽油杆采油工艺技术    五、自控伴热电缆采油工艺技术  第三节 高凝油油藏注水工艺技术    一、不同开发阶段相应的注水工艺技术    二、注水对油藏温度场的影响    三、细分开发层系注水工艺技术    四、注水井调剖技术    五、注水井增注工艺技术  第四节 高凝油油藏动态监测技术    一、常规抽油井双管测试技术    二、闭式热介质循环抽油测试技术    三、水力活塞泵井生产测试工艺第五章 高凝油油藏开发地面工程技术  第一节 集输工艺流程    一、开式水力活塞泵采油集输流程    二、闭式热水循环采油集输流程    三、双管掺热水采油集输流程  第二节 原油处理技术    一、原油处理    二、原油稳定    三、轻烃回收  第三节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及配套技术    一、沈阳高凝油油田污水处理技术    二、魏岗高凝油油田污水处理技术    三、化学药剂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第一节 储层特征河南魏岗油田、巡河静安堡油田84块和大港小集油田中的高凝油油藏的储集层多为层状砂岩,层数多,砂泥岩间互沉积,单砂层厚度一般为2~8m。储集层属中孔、中渗或中孔、低渗型,平均孔隙度主要分布在14%~21%范围内,渗透率为(60~500)×10-3μm2(表1.1)。表1.1 我国部分高凝油油藏主要参数。储集层层内夹层较发育,砂层稳定性较差。据统计,夹层密度(指砂体剖面中夹层总厚度占所统计砂岩剖面总厚度的百分数)一般大于30%(砂岩系数小一70%)300m井距条件下,砂岩连通系数小于50%。此外,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强,渗透率突进系数一般大于4,变异系数达0.70~0.88。储集层微观非均质较强,孔隙结构类型为大孔细喉不均匀型,平均喉道半径一般小于4.5μm,主要流动喉道半径平无均值小于10μm,配位数一般为3~4,有的则小于2。岩石润湿性测定为弱亲水-亲水。

编辑推荐

《高凝油油藏开发模式》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高凝油油藏开发模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