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陆相石油地质学

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作者:侯启军 等著  页数:654  字数:1060000  

内容概要

本书以松辽盆地3000多口探井的钻探结果为基础,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和大量的地质、地球化学分析资料为依据,在对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沉积过程、油气生成及成藏过程等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含油气系统方法、沉积坡折带控砂技术、储层包裹体测年技术、油气成藏运移示踪技术等,提出了反转构造油藏的“泵吸”成藏机理、大型三角洲沉积和大面积河道沉积砂体分布控制油藏类型的“三个成藏带”认识、向斜区低-特低渗透砂岩储层中“深盆油藏”的形成机理,这些认识不但丰富了我国陆相石油地质学理论,而且对我国其他陆相盆地石油勘探,尤其是岩性油藏勘探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适合石油地质勘探专业的科研、技术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阅读。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石油地质学发展历程与松辽盆地勘探史  第一节  石油地质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中国的石油工业与石油地质学  第三节  松辽盆地油气勘探历程第二章  松辽盆地类型与构造演化  第一节  区域地质背景及基底岩性特征    一、区域地壳结构    二、成盆先期的地质与构造特征    三、盆地基底岩性及基底结构分析  第二节  盆地发展历史与类型划分    一、盆地发展的地质背景    二、盆地类型及其构造演化  第三节  盆地断裂发育特征    一、盆地深断裂控制构造格局    二、盖层断裂与油气成藏相关  第四节  盆地坳陷层构造发育特征    一、坳陷层构造单元划分    二、坳陷层构造形成机制    三、坳陷层构造发育特征    四、构造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第三章  松辽盆地石油地层与沉积层序  第一节  生物地层及空间分布    一、盆地断陷期地层古生物化石组合及分布    二、盆地坳陷期地层古生物化石组合与分布    三、盆地萎缩期地层古生物化石组合及分布  第二节  地层时代及接触关系    一、地层时代    二、地层接触关系  第三节  坳陷地层层序与地层格架    一、基准面旋回与识别标志    二、基准面旋回的划分    三、层序地层对比  第四节  沉积体系与充填演化    一、浅水湖泊一三角洲沉积体系    二、大型湖泊一三角洲沉积体系    三、坳陷层充填演化特征    四、沉积体系与油气聚集第四章  松辽盆地陆相烃源岩成烃条件  第一节  烃源岩含义及其评价方法    一、烃源岩类别    二、烃源岩评价标准  第二节  烃源岩有机岩石学特征    一、有机显微组分分类    二、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组成  第三节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与成烃潜力    一、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垂向变化特征    二、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平面变化特征  第四节  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与成烃方向    一、干酪根有机元素组成特征    二、岩石热解色谱特征    三、有机质的碳同位素分布特征    四、干酪根碳原子结构组成    五、烃源岩有机相及其展布特征  第五节  烃源岩有机质成烃演化与生烃模式    一、烃源岩成烃演化阶段    二、干酪根生烃演化特征    三、可溶有机质热演化特征    四、干酪根热解模拟生烃实验    五、有机质显微组分热解模拟生烃实验    六、烃源岩中有机质的成烃模式第五章  松辽盆地油气储集条件  第一节  储层与含油气组合    一、储层及空间分布    二、含油气组合及主要特征  第二节  储层岩石矿物学及成岩演化    一、砂岩储层岩石矿物学一般特征    二、储层岩矿组成及胶结特征    三、砂岩储层成岩作用及控制因素    四、湖相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第三节  储层孑L隙结构与物性特征    一、储层孔隙结构及组合特征    二、砂岩储层物性及控制因素    三、砂岩储层次生孔隙形成特征第六章  松辽盆地盖层发育特征  第一节  盖层类型及评价依据    一、盖层类型及特征    二、盖层的封闭机制    三、盖层封闭的相对性    四、盖层的评价依据  第二节  盖层封闭性及其发育特征    一、盖层的宏观与微观特征    二、盖层性质与成岩作用的关系    三、盖层发育特征  第三节  盖层与油气藏形成关系    一、盖层在纵向上控制了油气的富集层位    二、盖层在平面上控制了油气藏的主要发育区第七章  松辽盆地油气地球化学特征  第一节  中浅层油气分布特征    一、油气产层空间分布    二、油气储量分布特征  第二节  原油物理化学性质及类型特征    一、原油物理性质    二、原油化学性质    三、原油族群划分    四、原油来源分析  第三节  天然气类型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一、天然气物理性质    二、天然气化学性质    三、天然气成因类型的划分    四、天然气的气源关系第八章  松辽盆地油气的运移与保存  第一节  油气运移及动力机制    一、油气运移的证据    二、油气运移的动力和相态  第二节  油气初次运移    一、初次运移的一般认识    二、烃源岩生烃、排烃模拟实验    三、地质体中烃源岩生烃、排烃特征  第三节  油气二次运移    一、油气二次运移的一般问题    二、油气通过断裂的二次运移    三、运移途径上的痕迹与地层色层效应    四、油气二次运移特征  第四节  油藏地球化学    一、西部斜坡区油气优势运移通道    二、新站油田油藏非均质性及油气运移方向    三、王府及周边地区油气运移方向    四、油气成藏期次    五、油气运移方式及成藏模式  第五节  油气保存条件    一、油气藏受破坏的机理    二、保存条件的定量评价    三、西部超覆带原油的生物降解    四、黑帝庙次生油气藏第九章  松辽盆地油气藏类型及成藏控制因素  第一节  油气藏类型与分布特征    一、油气藏类型划分    二、油气藏分布特征  第二节  油气藏形成的宏观控制因素    一、有效烃源岩控制油气藏的空问展布范围    二、储层砂岩的发育规模影响油气藏类型    三、反转构造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四、断裂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    五、向斜区大面积分布的低-特低渗透储层有利形成深盆油藏  第三节  大型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油气藏形成特征    一、构造油气藏带特大型油田的形成与差异泵吸作用    二、复合油气藏带多层位含油与多种类型油气藏形成特征    三、大型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岩性油气藏形成特征  第四节  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油气藏形成特征    一、大面积岩性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    二、岩性油气藏油气富集分布的控制因素第十章  松辽盆地坳陷层含油气评价与资源潜力预测  第一节  含油气系统划分    一、含油气系统及评价方法    二、松辽盆地坳陷层含油气系统特征与评价  第二节  含油气区带评价    一、烃源灶间的正向构造含油气带是背斜型大油田形成的有利场所    二、烃源灶边部的正向构造含油气带是层状背斜型油田的有利勘探区    三、烃源灶周边的复合圈闭含油气带具有优越的油气成藏条件    四、烃源灶内的岩性圈闭含油气带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第三节  岩性油藏发育区含油气圈闭评价技术    一、模式判别法、频谱分解等精细储层预测技术    二、相干体、层倾角等精细构造解释技术    三、薄互层储层反演岩性圈闭识别技术  第四节  油气资源预测    一、油气资源评价方法概要    二、坳陷层油气资源评价参考文献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松辽盆地陆相石油地质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