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琦实用口腔黏膜病学

出版时间:2011-2  出版社:科技文献出版社  作者:李秉琦 编  页数:299  

内容概要

李秉琦的《李秉琦实用口腔黏膜病学》共分二十章,将现代口腔黏膜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力求反映近年来口腔黏膜病的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水平。各章分别阐述了口腔黏膜的生物学基础、口腔黏膜病的临床病理学与诊断学以及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龈口炎、口腔念珠菌病、性传播疾病的口腔表征、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等口腔疾病的诊疗,还介绍了口腔黏膜疾病常用药物和方法,以及口腔黏膜疾病的护理配合。《李秉琦实用口腔黏膜病学》适合口腔科医师、口腔医学院(系)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参阅。

作者简介

李秉琦,1933年8月生,河南永城人。1955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系。曾任四川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口腔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口腔黏膜病研究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入选四川大学“214重点人才工程计划”第一层次;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口腔医学学科评议组第二召集人、国务院全国医学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卫生部口腔医学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全国理事,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第二届主任委员,第三届名誉主任委员,口腔中西医结合学组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四川省口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临床口腔医学杂志》副主编,《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等10余种学术期刊的编委,卫生部规划教材《口腔黏膜病学》主编。曾任成都市第九届政协委员。1990年获四川省优秀科普作家称号,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荣获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和国家医药总局联合授予的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省部级劳动模范)。
长期从事口腔内科学(口腔黏膜病学)临床教学及研究工作,在中西医结合防治口腔黏膜病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对微循环形态学、自由基损伤研究等有独到的见解,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0余人。是四川省首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982年以来主持了10余项科研课题,其中“口腔黏膜癌变的关键分子标志研究”、“口腔白斑、扁平苔藓及癌变研究”、“口炎冲剂的研制及临床应用”等11项课题曾分别获部、省级一、二、三等奖。主编专著及参考书18种,其中《口腔黏膜病学》(规划教材)获国家级优秀教材二等奖,《实用口腔黏膜病学》获西南西北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科普短文300余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口腔黏膜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节口腔黏膜的结构和功能
第二节口腔黏膜组织的代谢与更新
第三节口腔黏膜的增龄性变化
第四节口腔黏膜上皮的结构蛋白
第二章口腔黏膜病临床病理学与诊断学
第一节口腔黏膜病临床?理学基本变化
第二节口腔黏膜病临床诊断学
第三章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第四章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龈口炎
第五章口腔念珠茵病
第六章性传播疾病的口腔表征
第一节淋病
第二节梅毒
第三节尖锐湿疣
第七章艾滋病的口腔表征
第八章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第九章白塞病
第十章口腔黏膜疱性疾病
第一节天疱疮
第二节瘢痕性类天疱疮
第三节大疱性类天疱疮
第四节其他疱性疾病
第十一章口腔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常见的口腔变态反应性疾病
第十二章口腔扁平苔藓
第十三章口腔黏膜白色角化病与白斑病
第十四章盘状红斑狼疮
第十五章唇舌疾病
第一节唇炎
第二节口角炎
第三节舌疾病
第十六章灼口综合征
第十七章干燥综合征
第一节命名及分类
第二节流行病学
第三节病因和发病机制
第四节组织病理学
第五节临床表现
第六节诊断
第七节鉴别诊断
第八节预防和预后
第九节治疗
第十八章系统疾病的口腔表征
第一节造血系统疾病
第二节维生素缺乏症
第三节内分泌及代谢疾病
第四节急性传染病
第五节川崎病
第十九章口腔黏膜疾病常用药物和方法
第二十章口腔黏膜疾病诊疗过程的护理配合
第一节口腔黏膜病一般检查的护理配合
第二节口腔黏膜疾病的护理配合
后记(或致谢)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基底膜为口腔黏膜上皮与固有层结缔组织连接处,该处是由上皮呈钉状向下伸出与固有层结缔组织呈乳头状向上突出而形成的不规则的交错面。这种交错面,由于扩大了上皮与结缔组织的连接,使基底膜区上皮组织的面积较浅层上皮表面积为大,因而有利于分散上皮表面所承受的机械压力,从而起到良好的支持作用,以适应代谢及口腔行使功能的需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此基底膜带用苏木素一伊红染色不能显示,而用过碘酸一Schiff(PAS)染色或银染色则出现一较窄而均匀无结构的致密带状区,厚约0.5~0.1tim。在电镜下,基底膜由4个部分组成,由上至下依次为上皮细胞膜、透明层、致密层及致密层下区,由此可见,基底膜在超微结构中不是一种膜,而是结缔组织的胶原纤维与致密层、透明层连接的纤维复合物,在电镜观察下,称为基底膜复合体(物)较为恰当。基底膜的功能主要有3方面:①通透屏障。来自结缔组织的有生物活性的可溶性物质必须通过上皮结缔组织交界处的基底膜才能进入上皮层对上皮细胞发生作用。如可见于上皮层,而则不能通过基底膜而到达上皮层。②细胞与基质的相互作用。依赖上皮生长因子增殖的上皮细胞和基底膜(IV型)胶原发生接触时,它们对上皮生长因子的需求量明显降低;基底膜能诱导上皮细胞产生半桥粒等都是上皮细胞可受所谓“细胞与基质相互作用”而影响上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典型实例。③上皮与固有层结缔组织的黏附基底膜带的主要生物化学成分都是由上皮细胞合成的大分子。这些大分子与细胞和其他局部结缔组织成分之间的亲和力,对维持基底膜带的完整性及上皮与其下方结缔组织的黏附都具有重要意义。二、口腔黏膜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各部位的口腔黏膜如软腭、牙龈、口底、舌背、舌腹及唇红黏膜的结构均有不同的特点,与临床诊断及治疗的关系密切。现分述如下。(一)唇黏膜为被覆黏膜,上皮为非角化复层鳞状上皮,固有层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乳头短而不规则。其特点:①黏膜下层厚,覆盖在口轮匝肌表面。②黏膜下层有致密的胶原纤维索把固有层和菲薄的肌筋膜连在一起。在这些纤维索之间,有疏松结缔组织,含脂肪和小混合腺(唇腺)。致密结缔组织纤维索限制了黏膜的移动,使之固定在肌肉上,阻止它发生折叠。这样也就防止了在咀嚼时咬伤黏膜。当然偶尔也会咬伤黏膜,或不良习惯致角化异常。黏膜下层的混合性腺体以黏液腺为主。由于黏膜下层厚、疏松,所以易发生水肿。咬伤黏膜后易损伤小涎腺,引起小涎腺分泌受阻而引起黏液囊肿。(二)唇红唇部皮肤和黏膜之间移行部位呈红色透明区,唇红,唇红既不是咀嚼黏膜,也不是被覆黏膜。特点:①上皮有角化,透明度大。②固有层乳头多密集,深入上皮几乎达表层。③在结缔组织乳头顶端有许多大的毛细血管环,透过菲薄的透明上皮可看到血液,使唇红呈红色。④黏膜下层无腺体,因而唇红易干燥,是各种类型的慢性唇炎好发部位。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李秉琦实用口腔黏膜病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综合了近年研究进展,适合临床、基础、科研人群
  •   作者是这方面的权威有一定的参考
  •   书不错,这么便宜就不是太多彩图
  •   快递慢= =
  •   彩图太少.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