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谈养生延寿

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科技文献  作者:张问渠//张昱  页数:298  字数:234000  

前言

健康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望,从古至今,人类探索延长寿命、抗衰防老的不懈努力,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在数千年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中,谈养生之道的内容是历代医家都乐于表现的主题,并经过不断补充完善,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中医保健养生、延缓衰老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学重要内容之一。在现代中医名家中,有许多善于养生而长寿高龄者。他们感悟于前贤养生思想之真谛,吸取传统养生方法之精华,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医学有关养生、长寿的理论和实践,形成各自独特的、亲自实践并伴随一生的养生长寿法宝。它们既具有共性,又各具千秋,表现出中医养生学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内涵,十分珍贵。有鉴于此,我们收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20多位著名中医,如孔伯华、施今墨、郭士魁、赵锡武、魏长春、董建华、陈可冀、颜德馨、何任等养生保健、延缓衰老的经验和体会;介绍了中医延缓衰老的理论、性生活与延缓衰老、饮茶与延缓衰老、清代宫廷医案中有关中药延缓衰老的记载,以及延缓衰老的常用方药、食疗和保健功法。这无论对于中医名家学术思想的传承,还是对于大众健康长寿知识的普及都是一项十分有益的工作。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突出以下特色:一是既专业化,又通俗化。名老中医的经验和体会多以医话随笔的形式编写,且各自单独成篇,文笔朴实自然,贴近生活,通俗易懂。二是既有普及,又有提高。本书的内容既照顾到一般普通读者,使其了解和掌握延缓衰老的养生保健知识和方法,又有延缓衰老的新理论、新方法,为医药专业人员提供信息资料,有很强的实用性。三是养生与防病、治病相结合,本书内容不仅指导人们如何正确合理地进行养生保健,而且对于衰老过程中的一些虚损性疾病也有很强的临床指导价值。    本书部分内容承蒙香港中文大学熊坚荣先生和黄惠玲女士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有疏漏之处,诚望读者不吝赐教。    张问渠 张昱

内容概要

《名老中医谈养生延寿(第2版)》收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20多位著名中医,如孔伯华、施今墨、郭士魁、赵锡武、魏长春、董建华、陈可冀、颜德馨、何任等,养生保健、延缓衰老的经验和体会;介绍了中医延缓衰老的理论、性生活与延缓衰老、饮茶与延缓衰老、清代宫廷医案中有关中药延缓衰老的记载,以及延缓衰老的常用方药、食疗和保健功法。《名老中医谈养生延寿(第2版)》内容通俗易懂,方法实用有效,可供广大中老年朋友、亚健康人群、延缓衰老科研人员及医务人员参考。本书由张问渠、张昱主编。

作者简介

张问渠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医疗、科研及教学工作已40余年。1964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同年分配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曾研修于日本静冈药科大学、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兼新加坡客座教授及深圳北京同仁堂咨询专家。曾跟随名老中医赵锡武、郭士魁学习,深得真传。在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指导下完成4项科研成果并获国家科技奖。2003年的课题“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获国务院科技奖。
擅长: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胃病、肾炎、气管炎、哮喘、关节炎、肝炎、前列腺炎(肥大)、内分泌失调(痤疮、月经不调、不孕症、肥胖)及性功能减退等。专长:中医针灸、中西医结合。曾9次赴东南亚讲学与诊病,深受好评,出版《心脑血管病中医治疗》、《老年病中医治疗学》等著作u部,撰写9.余篇论文并分别刊登于国内外杂志。
张昱
医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肾病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师从我国著名中医药学家王绵之教授。擅长运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肾脏疾病,对老年病及延缓衰老也有较深入的研究。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主编《实用中医内科病证结合治疗》、《古今中医肾病名家验案分析》、《常见病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血尿》、《老年病中医治疗学》、《延缓衰老妙方》、《当代名医临床秘诀》等专著10部,共约400万字,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承担完成国家级、局级课题多项。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名老中医养生保健经验
一、孔伯华:阴平阳秘,长寿之道
二、施今墨:延缓衰老,防老强身
三、赵锡武:补心气,培益肝肾
四、魏长春:保健防病,延缓衰老
五、郭士魁:滋补,肾阴,活血化瘀
六、赵棻:中医养生保健的指导思想及方法
七、董建华:宽阔心胸,心旷神怡
八、陈可冀:防治老年病,延缓衰老
九、印会河:养生之道
十、颜德馨:豁痰补肾、益气从瘀论治
十一、颜正华:填补精血,活血化瘀
十二、章真如:滋阴补,肾抗衰老
十三、张问渠:延缓衰老管窥
十四、单健民:谈益寿延年
十五、邵念方:防老保健丹
十六、张庆瑞:中医养生之道
十七、蔡其思:服用滋补中药要因人而异
十八、何任:延年益寿
十九、邵长荣:仁可保健,德能延年
二十、王大增:生命在于拼搏,生活贵在简单
二十一、徐蔚霖:掌握规律顺自然,读书书法足自娱
二十二、秦亮甫:动静结合宗恬淡,制怒节欲安五脏
第二章 中医延缓衰老理论
一、从心论延缓衰老
二、从肾论延缓衰老
三、从脾胃论延缓衰老
四、从肺论延缓衰老
五、从肝论延缓衰老
六、从气血论延缓衰老
七、从更年期论延缓衰老
第三章 性生活与延缓衰老
第四章 饮茶与延缓衰老
一、茶的源流
二、茶的种类
三、茶叶的饮用方法
四、茶的成分
五、茶的延缓衰老功效
六、饮茶的宜忌
第五章 清代宫廷医案中有关中药延缓衰老的记载
第六章 延缓衰老常用中药
一、益气温阳药
二、养血滋阴药
三、活血化瘀药
四、其他中药
第七章 具有延缓衰老作用的方剂

章节摘录

1.形体锻炼与养生保健的关系  人体气血,应经常通畅无碍,这是祛病延年的重要条件。形体锻炼,就是要达到气血流通的目的。锻炼的方法很多,体力劳动就是很好的方法。此外,在体育锻炼方面,有太极拳、跑步、游泳、打球等,可根据各人爱好去练。还可以结合日光浴、冷水浴等。锻炼场所,一般在室外空气清新之处为宜。    人是生物之一,劳动又是人之本能,所以人是贵动不贵静。如果终日养尊处优,不到大自然里去见风雨,这种“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所以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体力锻炼,才能使人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人有适应自然环境的本能,但又必须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如自然环境变化过于急剧,或过于炎热,或过于严寒,超过机体的最大耐受力和适应能力,就会发生病变,这一点应该注意。    此外,体力锻炼尚有两个问题应该明确。一是掌握一定的运动量;二是持之以恒。所谓一定的运动量,是指锻炼要恰如其分地适合机体需要及体力负担而言。体力锻炼,能促使人体气血流通、旺盛新陈代谢、调整体内各部分的机能,从而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假如运动量不够,就无法促进气血周流,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假如运动量太过,机体一时适应不了,原先相对平衡的生理关系被打乱,反而导致疾病的产生。所以掌握运动量,要因人而定。如患神经衰弱又壮年的,运动量可增大,并无妨碍;如年老体弱、患冠心病的,只可掌握一定的运动量,如果超过心脏负担,反而有害。一般来说,初练时,运动量要逐渐增大,到适合需要的程度为止,太过与不及,均非所宜。实践证明,每次运动在15分钟左右,呼吸加快而不感憋闷,脉搏加快而不超过每分钟120次,并以周身微似汗出为佳(冬季例外),运动后疲劳容易消除,精神饱满,身体轻松,睡眠、饮食、大小便均正常,这就达到了锻炼的目的。可见体力锻炼,不是专为肌肉发达,而是以调整气血为主,气血调和,百病不生。    所谓持之以恒,是指锻炼要长期坚持下去。如短期内不见功效,不应灰心丧气;也不应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也不可操之过急,急于求成;更不可一时激动、鲁莽锻炼。这些都不能收效,必须持久锻炼,坚持不懈,才能得到益处。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黎明是人体阳气初升之时,生机活泼,此时作体力锻炼,收效更大。当然,在其他时间亦可锻炼,锻炼总是对身体有益的。    2.精神因素与养生保健关系形体与精神要统一,中医叫做“形神合一”。所谓形,是指整个机体;所谓神,是指精神意识、思维,以及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形是物质基础,神是功能作用,神不能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没有神的形体,便没有生命。形体强壮,必须精神饱满,生理活动正常;精神健旺,亦能促进形体健康。从这个辩证观点来说,保健不仅要重视形体,还应重视精神因素的作用。现在流传的“气功”,便是古代调息养神的一种方法。使人有意识地进行调养精神,使心神宁静,则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在心神的统一下取得协调,达到维护机体健康的目的。《内经》说:“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提示调息养神的好处,故气功疗法可以健身治病,即是此意。    我们知道,维护心神不是只靠关在室内去调养,还要注意外界事物对精神刺激的影响。因为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人事相处,耳目所触,都要反映到大脑皮层里,影响精神。不同世界观的人,对社会事物的反应、看法是不同的,其对精神情绪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如没有树立正确世界观的人,他的思想狭窄,没有远大的理想,处处以个人利益为重,遇事患得患失,碰到困难,便消极悲观。这种人常因所愿不遂,易致忧郁成疾。《内经》说:“悲哀悲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这就是中医所谓“内伤七情”所致之病。我们应该真正做到心旷神怡,从而促进机体生理活动的正常与协调,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关于精神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现在已为不少医学实践所证明,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病、冠心病、心绞痛、内分泌紊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精神病,甚至肿瘤的发生,都与精神调理失常有关。因此说,正确地调理精神,乃是养生保健中重要的一环。P14-16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名老中医谈养生延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