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学会学术期刊优秀论文精品集

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作者:中国海洋学会 编  页数:766  字数:1502000  

内容概要

中国海洋学会成立已届30年。30年来,中国海洋学会作为国家科技强国、科技兴海,海洋科技知识创新体系中的组成部分,紧密围绕国家海洋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注重海洋学科发展与科技创新,始终站在学术前沿,把握海洋科学发展脉搏,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及时活跃学术思想、促进科技创新、培养创新人才。学会会员和广大海洋科技工作者,瞄准海洋学科发展趋势,力推学科渗透与融合,践行学术观点切磋和争鸣,撰写海洋类科研论文和涉海理论文章,形成了不同风格、不同特点、以及跨学科的海洋学术交流格局,分会、地区以及国际交流有了新进展,为中国海洋学会30年的学术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30年来,中国海洋学会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有了很大进步,形成了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交流平台和品牌。在庆祝中国海洋学会成立30周年之际,中国海洋学会以学会期刊群为基础,通过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按照优秀论文评审规则共筛选出137篇精品论文结成《中国海洋学会学术期刊优秀论文精品集》。该精品论文集是我国第一部水平较高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文集,内容涉及海洋科学技术不同学科领域中颇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理论成果,集中反映了中国海洋学会各个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历年来的探索历程,展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学术期刊的质量和水平,体现了对今后海洋学术理论探索与学科建设的自信与乐观。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感谢长期以来一直注重海洋学术交流和学科建设,并把自己的成果提供给大家分享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家严谨的治学精神,务实的科学道德以及对海洋科学事业不倦的追求,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同时它也将给我们以鼓舞和启迪,帮助我们正视国家海洋事业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引领海洋人立足现实、瞄准前沿,永攀科学高峰。

书籍目录

两千年来长江河口发育的模式渤海海水中悬浮体的研究东海底质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海冰厚度的微波辐射遥感模式研究LAGFD-WAM海浪数值模式Ⅰ.基本物理模型LAGFD-WAM海浪数值模式Ⅱ.区域性特征线嵌人格式及其应用海洋初级生产光动力学及产品结构冲绳海槽二万年以来沉积物中烯酮化合物与古温度的研究冲绳海槽中南部及其邻近陆架悬浮体的分布、组成和影响因子分析南海海面高度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杭州湾-舟山渔场秋季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中国近海的环流动力机制研究渤海、北黄海海冰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南沙微板块边界的动力学演化尼罗河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变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潮汐河口断面悬沙通量组分模式及其在长江口的应用黄海、东海人海气旋爆发性发展过程的海气相互作用研究山东荣成月湖潮汐汊道的时间-流速不对称特征冲绳海槽中段末次冰消期以来的元素地层中国海岸带高分辨率遥感系统技术基础研究晚更新世末至公元前7世纪的黄河流向和黄河三角洲多样性指数在海洋浮游植物研究中的应用塔玛亚历山大藻对海产双壳类生命活动的影响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HY-1A的应用潜力研究长江口盐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指示意义南海海盆海山古地磁及海盆的形成演化利用SeaWiFS反演海水透明度的模式研究南黄海浮游植物季节性变化的数值模拟与影响因子分析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生物生产力锋面及其生态学效应不同氮源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和毒素产生的影响球坐标系下MASNuM海浪数值模式的建立及其应用 黄海、东海海区水体散射特性研究珠江三角洲及河网形成演变的数值模拟和地貌动力学分析:距今6000~2500a南海浅海海底沉积物的声衰减海洋开发和海洋工程离岸工程水动力与水弹性力学近年来的发展关于风和潮流作用下单点系泊船体的鱼尾状摆动的研究潮汐河口地区的波流相互作用的数字模型单点系泊系统立管水弹性疲劳分析“胜利二号”钻井平台的总体设计与性能研究淤泥质海岸保滩保淤计算及预报非线性随机波的数值模拟论波浪与浮泥海床的相互作用导管架平台非线性随机响应分析一种先进的轻型水下机器人——金鱼Ⅲ号海浪方向谱的现场观测与分析内流对海底管线涡致振动与疲劳寿命的影响现役导管架式海洋平台结构整体安全度评估海岸河口三维潮流数学模型具有结构-桩-土相互作用的海洋平台结构体系承载能力的概率分析油气混输系统的实验研究与实验模拟准则超大型海洋浮式结构物开发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超大型海洋浮式结构物概念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基于风浪联合概率模型的海洋平台结构系统可靠度分析基于高阶边界元的三维数值波浪港池软基上的空心方块斜坡堤考虑波-管-土耦合作用的海底管道在位稳定性分析方法双层局部开孔板沉箱对波浪反射的理论研究空心方块斜坡堤整治效果试验研究新型多柱桁架式Spar平台水动力性能研究全球大洋环流诊断模式研究——流场及流函数铁对自然群落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赤道大洋定常风生环流的理论模型.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年际变化:一个全球变网格海洋模式的初步模拟结果复杂地形下海浪数值模式的特征线计算格式.黄河三角洲海岸剖面类型与演变规律.西太平洋Lamont海山中新世以来富钴结壳成矿环境的演化.气候模式系统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分析.漠斑牙鲆(Paralichthys lethostigma)养殖群体微卫星座位遗传多态性的分析天津塘沽地区海河断裂的浅部构造特征.南黄海溶解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多波束回声数据的统计与底质分类应用.半连续培养下东海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种群生长过程与种间竞争研究渤、黄、东海悬浮物质量浓度冬、夏季变化的数值模拟南黄海陆架中部沉积物反射率光谱的影响因素分析弱地形上内潮生成问题——1.数学物理框架及解析解长江口邻近海域余流的基本特征分析营养盐浓度和初始细胞密度对东海原甲藻与塔玛亚历山大藻种间竞争的影响大菱鲆Hepcidin基因的克隆和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铁细菌在北极特定海区沉积物中的分布水团相互作用与东海高密水环流的演变.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微、小型藻类生态研究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海浪图像谱仿真研究.冲绳海槽2万年以来沉积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与古温度、环境的研究.我国海洋初级生产力研究二十年中太平洋海山区富钴结壳地质特征杭州湾跨海大桥对钱塘江河口水流的影响海底浅层气的成因、赋存特征及其对工程的危害深海采矿环境影响研究:进展、问题与展望钱塘江河口年最高潮位的随机特性春、秋季东、黄海营养盐的分布变化特征及营养结构长江三角洲地区晚更新世晚期(硬黏土层)的孢粉组合特征及环境分析21世纪初我国海洋科学的展望海洋、海洋经济与人类未来浙江省滩涂围垦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评价指标及策略初探三门湾海域4,7月营养盐分布及其稀释效应硫酸盐一甲烷界面与甲烷通量及下伏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关系SeaWiFS遥感资料分析中国海域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季节变化和分布特征黄河三角洲飞雁滩HF孔沉积物的磁性特征及其环境意义太平洋东部ESO103柱状样品中可溶有机质的组成变化及其早期成岩作用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3.1 晚白垩世一早始新世俯冲板片拆沉,软流圈热隆。华南陆缘岩石圈伸展离散在晚白垩世由于西太平洋俯冲带的向洋后撤[18,19]造成华南-印支陆缘北西向的挤压应力松弛,原俯冲下去的特提斯-古太平洋板片发生拆沉作用[5],诱发软流圈热物质上涌,应力场反转为拉张,地壳-岩石圈下部伸展减薄,使华南-印支陆缘地块出现向洋离散作用,形成由众多与华南印支大陆母体分离程度不等的离散地块组成的陆缘离散地块系[20]和伴生的地堑群。裂离程度最高的南沙超壳层块的北部边界的伸展作用即始于此阶段。伸展拆离作用促使南沙超壳层块[4,21]顺下伏软流圈顶层拆离面和东、西部边界的转换断层向东南漂移,南沙超壳层块南部的古南海洋壳在西南部向巽他克拉通东北缘俯冲,形成该陆缘上古晋带岩浆弧和西布带增生楔;在东南部通过早期可能亦为转换断层的廷贾断裂和马尼拉民都洛转换断层的调整转移作用而向中特提斯苏拉威西海洋壳之下俯冲。万纳带的走滑拉分作用使万安盆地断陷,奠定盆地雏形。3.2 中始新世一早渐新世印-欧板块碰撞挤压,地幔流液压传递,地球自转加速,南海扩张,南沙微板块南漂区域上在青藏高原,印度板块主体与欧亚板块主体发生碰撞,碰撞带上方俯冲岩石圈底部拆层,岩石圈厚度剧增,迫使软流圈物质向欧亚东部作液压传动式蠕动,同时该碰撞驱动力通过岩石圈延性下层的流动作远程传递,牵引岩石圈脆性上层[22],使欧亚岩石圈地块向东南大规模走滑逃逸。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动力即本阶段地球自转角速度剧增[23]所产生的指向赤道的经向惯性力。所有这些动力加速了南海岩石圈的伸展、减薄和南沙微板块的南移、古南海洋壳的向南俯冲,造成南海海盆的北西-南东向扩张、西布带与古晋带的碰撞缝合、卡加延脊——卡伦潘汤库-苏禄火山弧雏形的形成。3.3 晚渐新世一早中新世北缘中央次海盆近北南向扩张。南缘西南段米里增生楔形成和东北段“A”型俯冲此阶段澳大利亚板块对东南亚地区表现出优势作用。澳大利亚板块于53 Ma前从冈瓦纳大陆分离出来后大约于32 Ma前与印度板块组成统一体共同向北推进,青藏高原因此而不断隆升,岩石圈继续加厚,欧亚板块板内变形更加活跃,华南陆缘板下向东-东南蠕动的地幔流因受东面西菲律宾海-太平洋板块沿菲律宾海沟向西俯冲的板片的阻挡而转为向南流动,导致南海中央次海盆近南-北向扩张,南沙微板块继续南漂,形成米里增生楔。苏拉威西海早始新世洋壳_24]亦于此阶段向北俯冲于苏禄火山弧之下,诱发弧问扩张,形成东南苏禄海晚渐新世洋壳[24],将卡加延-苏禄火山弧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半部分的南巴拉望一卡加延脊向北推挤、逆冲至礼乐-卡拉棉陆块的南部陆缘之上,类似于“A”型俯冲,并伴随着穿过该陆壳岩石的岩浆侵入和喷发。万安-纳土纳断裂的继续右旋走滑拉分作用使万安盆地断陷扩大而凹陷。

后记

在共和国60周年的风雨历程中,海洋界科学家、专家学者和广大海洋科技工作者为发展我国海洋科学事业做出了不懈努力和重要的贡献。为庆祝中国海洋学会成立30周年,我们特别汇编了这本《中国海洋学会学术期刊优秀论文精品集》,从期刊论文的层面,展示我国海洋科学技术30年来取得的重要成果,继续促进我国海洋科学学术建设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本论文集从学会主办的六种学术期刊——《海洋学报》(中文版)、《ACTAOCEANOLOGICA SINICA》(《海洋学报》英文版)、《海洋工程》(中文版)、《CHINA OCEANENGINEERING》(《海洋工程》英文版)、《海洋科学进展》、《海洋学研究》中,筛选了135篇优秀论文;同时从中国海洋学会历年的论文集中选取了2篇优秀论文。137篇优秀论文中,中文论文100篇,英文论文37篇。本论文的筛选编辑,努力把握学科分布合理的原则,总体控制学会主办的各期刊的论文数量比重。论文的入选主要遵循以下标准:一是能够产生引发性的论文,即论文论述的观点,能够引发和推进海洋科学技术新的发展和创新;二是能够产生牵引性的论文,即论文的创新思想,能够牵引出新的海洋科学理论和海洋技术革新;三是能够具有前瞻性的论文,即论文能够就我国及世界海洋学术理论和学术建设,提出一些前瞻性的观点和方法;四是曾获奖的论文。但是由于时间跨度长和考虑不同时期学科和作者的代表性,所选论文不一定能全部很准确的满足上述几点要求。为了尊重历史,所有入选论文都是原文采用,我们只是对论文的格式做了一些技术性的统一编排;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受当时印刷技术的限制,有个别论文的插图经过再扫描后难以达到满意的程度。该论文集从2008年开始策划到今年出版,历时近一年。在论文的遴选和编辑出版工程中,得到了《海洋学报》编辑部、《海洋工程》编辑部、《海洋科学进展》编辑部、《海洋学研究》编辑部和各分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我们表示诚挚的谢意!由于入选的论文从1979年到2008年跨越了30年的时间,有些作者无法联系到,为了尽可能减少在论文录排中出现的问题,各期刊编辑部对各自入选的论文做了认真的校对;同时,部分作者也参与了论文的校对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编辑推荐

《中国海洋学会学术期刊优秀论文精品集)》是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发行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海洋学会学术期刊优秀论文精品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