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层天 九层地狱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地震出版社  作者:许必华  页数:290  
Tag标签:无  

前言

1972年3月,我有幸随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美国,成为被称为“小球转动大球”的中美关系史重要一页的见证人之一。而对我来说,此行的意义还不仅于此。“乒乓外交”之行从加拿大开始,之后即着重地访问了美国,历时近一月。后半段行程中,代表团顺访墨西哥和秘鲁。虽说是“顺访”,却使我与玛雅文化、印加文化开始结缘。同年8月,我奉派常驻秘鲁南部的智利。1973年4月,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率团访问秘鲁,考察印第安人古代文明,我又得以随行。一个多月寻觅在安第斯山脉的丛山峻岭之中,每天都得以亲见大量的印加文化遗存,夏鼐先生也不断向随行者讲解,还以此和玛雅文化作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应当说,我正是从此时真正走近玛雅、认识玛雅的。智利任期结束,我去了委内瑞拉。之后,再去墨西哥。在墨西哥长长的4年任期里,我踏访墨西哥许多印第安人故乡,尤卡坦、帕伦克等玛雅人先辈的居住之地。从1972年起,前后14年中,我总是在南美洲、中美洲以及加勒比海地区转来转去,如阿根廷、厄瓜多尔、危地马拉、巴拿马、尼加拉瓜、圭亚那、古巴、牙买加,最后又落脚在哥斯达黎加。采访过许许多多印第安人的后代:玛雅人、印加人、纳瓦人、阿兹台克人……我对他们的感觉由开始的好奇变得亲切。但是,越接触、越研究,心中对他们祖先的谜团也越多:玛雅人是从哪里来?何以突然消失?又到哪里去了?他们创造的象形文字到底记录了什么?印第安人是拉丁美洲的主人。玛雅人、印加人、阿兹台克人、奥尔梅加人、托尔蒂克人、阿拉乌加人……都是印第安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拉丁美洲一些考古学家认为,这些人可能是来自亚洲的蒙古高原,他们是从当年还没有断裂的白令海峡徒步迁徙到美洲的。另一些专家则认为,这些人是沿着中美洲山脉、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北美洲的马德雷山脉土生土长的。我曾在秘鲁就此问过正在那儿访问的中国考古学家夏鼐先生,他说:“不排除有渡过白令海峡而来的可能,因为在拉丁美洲也确曾发现过一些带有亚洲文明色彩的石刻、陶片,但仅此却不足以证明这一重大问题,还需要有更多的、更为确凿的证据。”至今,印第安人来自何处仍无定论。这本书的使命当然不是论证这些人来自何方,但世界史表明,正是这些人,在美洲大地上创造了伟大的文明。从北美洲到南美洲,有那么多的陈迹斑斑的历史遗存:房屋、城堡、石碑、雕像、金字塔、壁画、水渠等,历史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黄金博物馆等展示他们创造的陶器、金器、骨制用具、黄金塑造的人像、海产类骨制装饰物,这些文物光辉灿烂,给人以文化底蕴深厚之感,它们足以和古希腊文明、古埃及文明及印度文明相媲美!在墨西哥的4年、在中美洲的3年,我探索了玛雅文明的方方面面,从墨西哥城内新出土的石刻月亮历、城外古老的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到墨西哥东南角上尤卡坦半岛的古建筑,以及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斯的玛雅古迹,我几乎都接触到了。我被玛雅人那些天才之作深深吸引着。在日常繁忙的新闻报道中,我不厌其烦地搜寻、保留有关玛雅文明的书籍、壁画图册、图表、绘画、雕刻、多种多样的文字资料、图片、物件。我走访过玛雅故土上的许多国家,不论是大一点的国家还是小一点的国家,它们都有多种多样的博物馆、图书馆,有的是公办的、有的是私人办的,馆内珍藏的物品和书籍被当作国宝,也是我学习的内容和采访的对象。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汇集成我在国外生活留下的最宝贵财富。每当我回国休假时,总是把能得到的有关资料装入我的行李,它占去我箱子里的很多空间,海关人员检查时,也许是因为不识西班牙文,有时还不愿放行,但一经说明,也就畅通无阻了。印第安文明,从1972年进入我的视野,30多年过去了,仍缘份不断,迷雾依旧。她融入了我的生命,萦绕于的魂梦之中。我苦心钻研、写作、翻译,一心想当一座小桥,写出有关玛雅的书籍,向我的同胞介绍彼岸那些魅力无穷的古老文明和令人着迷的民风。如今,在历时数载之后,这个愿望实现了。 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天灾、人祸、疾病、战争……风雷激荡,一些文明消失了,一些文明延续了。 玛雅文明,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它已不存在了,但作为一种精神,面对着残酷的大自然,面对着入侵者的残暴所表现出来的不屈、勇敢和奋斗的精神,今天依然在他们后代的血脉中涌动。 人类总是要前进的,旧的退去、新的生长出来;然而,新的又总是植根于旧的基础之上。了解历史,研究历史,是为了未来。以史为鉴,才能发展得更好。 许必华 写于21世纪开始的最初日子·北京

内容概要

玛雅,拉丁美洲一个具有影响的民族,兴起于新石器时代,在美洲大地上创造了伟大的文明,铸造了名垂史册的玛雅世界。玛雅文明的故土在哪里?玛雅人从哪里来?何以突然消失?又到哪里去了?他们创造的象形文字到底记录了什么?从墨西哥城内新出土的石刻月亮历、城外古老的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到墨西哥东南角上尤卡坦半岛的占建筑,以及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斯的玛雅古迹……本书记录了玛雅文明的方方面面。

作者简介

许必华,1933年生,江苏省泗洪县人。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专业、中共中央党校哲学班。1948年1月进入新华社工作,曾任记者、编辑、摄影部副主任、新闻研究所副所长,高级记者。     
  1972~1987年间,任新华社驻智利、委内瑞拉、墨西哥、哥斯达黎加等分社负责人。其间,多次采访周围未建交国家。
  1972年3月,曾随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访美,成为被称为“小球转动大球”的中美关系史重要一页的见证人之一。1973年4月,跟随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访问秘鲁,考察印第安人古代文明。
  著作有:《漫游印第安之邦》、《遨游瞬间世界》、《新闻摄影纵横谈》、《地球那边的世界》、《新闻摄影学概论》、《两岸挟持着的土地——中美洲七国》。
  1995年离休后,专注研究拉丁美洲的玛雅、印加两大文化,此书为其成果之一。

书籍目录

玛雅在哪里研究家们为何对玛雅着迷我漫步在玛雅故土上城邦集合成的国家玛雅人有点像西藏人古代玛雅的社会车轮用战争攫取土地和奴隶“真正的人”他们祈求永生十三层天,九层地狱草药在这儿盛行羽毛,庄严的头饰贸易神圣神在护卫行者“海上先生”“我们是玉米人”玉米小饼的秘方和鸡尾酒保守而开放的婚俗民居居然也是墓神庙要塞天文台科潘:玛雅人观天的地方神奇的玛雅历玛雅语:音乐感与“密码”未能破译的象形文字宽沿帽让男人显得很酷女人织出令人惊叹的图案玛雅的皮球是橡胶做的节日月月都有歌·舞·剧样样精彩陶器,玛雅历史的“化石目录”玛雅人的书像大屏风岁月沧桑的玛雅壁画石碑上刻着历史乡村集市:奇奇卡斯特南戈我在印第安人村庄做客玛雅人的后代们后记

章节摘录

研究家们为何对玛雅着迷从墨西哥东南角向南方延伸,到危地马拉、伯利兹、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在这片被当年玛雅人称之为美洲豹的神圣土地上,玛雅人创造了极其丰富的、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灿烂文明。它包含着当时最先进的数学,懂得“零”的概念,准确知道春分和秋分的日子;制造坚固的船只航行在位于东部的大西洋或者是西部的太平洋的波涛之中;还有迷人的文字、迷人的壁画……然而,这一切都已经成为历史,成为人类永恒的瑰宝;同样,它也留下了无穷尽的疑问,引得当代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忙个不停,破译、分析玛雅时代的历史、战争、数学、天文……是啊,疑问太多了!对此也同样着迷的新闻记者们则时时刻刻紧盯考古学家,只要有新的收获、新的见解,就会立刻涌上,从各个角度去进行报道。而我,一个长驻在墨西哥城的中国记者,则属于“紧盯”的一群,紧张得很呢!玛雅人,是造就美洲高度文化的一个民族。在古代美洲的各个民族之中,没有比它更高的文化了;在世界上,也没有其他文化与这么一个小小空间的文化相连。几个世纪以来,纷纷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的研究家们,用各种不同的眼光对之进行形象的观察。对这个逝去了的文明进行探索、研究。从1502年玛雅人见到哥伦布,到20世纪俄国人尤利?克诺罗索夫企图解读玛雅象形字的“密码”,数不清的人被吸引到这个神秘气氛包围着的民族中来,其中有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新闻记者、神父、文学家、探险者、植物学家、碑铭学家以及许许多多的“自由人”,都在玛雅这片土地上留下自己的足迹。值得一说的是,在涌向玛雅故土的人群中,也有中国人,有中国考古学家,也有中国新闻记者。玛雅留下的象形字,还没有人完全懂得,在大约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987年,也就是玛雅文明最兴旺的年代里,不存在具体的文字记载。大量残留的是建筑、雕刻、墙壁、陶器。当然,这些遗留物也是经一些研究家们的推断、分析之后被认为是属于玛雅时代的。就社会性质而言,玛雅是一种封建神权政治。它包含着像他周围其他民族一样的极其残酷的一面。比如1946年发现的博南帕克墙上的壁画,它为人们分析玛雅社会的特点提供了极其充分的材料。壁画的起源,至今还没有人能做一个清晰的表述,但画面上所展示的人物形象,足以表现出玛雅民族的生命力:他们所雕刻的那些石碑上的画面也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情况。玛雅,不是把自己捆绑在土地上的民族。在用石块建起的礼仪中心里,荡漾着他们生命的光辉;他们是农民,又是水手,他们还制造出可以装载40个人的独木舟,沿着有上千公里的墨西哥海湾航行,驶向加勒比海,驶向更远的充满着危险的海洋。这是当时临近的印加、阿兹台克、奇穆、莫奇卡等神权政权所没有的。玛雅人是美洲走向海洋的惟一的一个民族。西班牙殖民者哥伦布在他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航行时,于1502年在洪都拉斯的瓜那哈——许多个小岛中的一个登陆。他们遇到一群驾驶着独木舟做生意的印第安人,问他们是从哪里来的,这些印第安人回答说:“从玛依亚姆省来。”几年之后,一个西班牙航海者沿着这个海岸航行时,看到了许多建得很好的房屋。他和他的同伴下船时用西班牙语询问这些都是谁建的?人们回答说“修特安”,意思是说:“我们不懂你的话。”这群西班牙人把它当成是对他们问话的回答,后来,一位希望保存“事物的真正历史”的殖民者写道:“玛雅人说,他们这块地方叫尤卡坦。”修特安,就是尤卡坦。于是,这个名字,后来就一直保留了下来。不久,尤卡坦出现了欧洲来的传教士,玛雅传统的文化和这些“破坏者”的理念之间产生了矛盾。因为,在这些信奉上帝的传教士们书写他们自己的历史之前,玛雅人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上千年了。他们所拥有的材料都涉及到向西班牙王朝报告的一种非正式历史,均为外界人所不知,直到300年之后才在这个王朝的《关于尤卡坦》的书目中公开出来。在这些外来的“创建者——破坏者”里,最有名的要算是迪戈?德?兰达修士了。他在1566年写的一本《有关尤卡坦的故事》成了当代人研究玛雅最后一段历史的主要来源。它提供了许多有关玛雅人生活方式的真实情况,有关他们生产、食用粮食等习惯的描述,他们的历史、族群之间的争斗、玛雅历史上“卡通斯”的定义——可能是当代玛雅日期的缩写。兰达生于西班牙的西富恩特斯,父母都是贵族。1524年加入到方济各会的行列,当时只有16岁。1549年他乘船到了尤卡坦,经过一段时间,他学会了玛雅语言。兰达的兴趣十分广泛,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掌握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他认为,他所见到的那些事情都是准确的、客观的。他所了解到的有关玛雅人习俗和贫困状况等方面的资料有着巨大历史价值,他后来以此所写的著作多次再版。1576年,另一个西班牙人迭戈?加西业?德?帕拉西奥在去危地马拉的路上发现了科潘城——也是科潘政府的所在地。事后,他向西班牙费利佩二世报告说:“我极力想知道……是一些什么人生活在这里……”西班牙人占领了它,开始在这个玛雅人的圣地之一营造他们的殖民史。1697年他们最终征服了伊扎部落。1773年,位于尤卡坦半岛上的帕伦克被西班牙人发现,西班牙的卡洛斯三世接到了报告,决定成立一个由艺术家、工程师参加的皇家委员会,去考察遗迹、收集古物,以弘扬“美洲古老的历史”。于是,考察玛雅历史就首先从帕伦克开始了。这个古迹散布在恰巴斯的原始森林里,都是一些小地方,没有路可走。此时人们才知道,是几个印第安人发现帕伦克之后,把消息报告给当地的一位天主教牧师。这位牧师后来去访问了帕伦克,写了一个备忘录。这件事轰动一时,使许多探险家惊奇,吸引他们来参观、研究,比如安东尼奥·德尔·里奥上尉、琼·弗雷德里克·沃尔德克,后来都被列上有关帕伦克的书目。沃尔德克绘的画中把玛雅人置于通往罗马的大道上。他坚信帕伦克起源于罗马人或者腓尼基人,他甚至修改了自己的一些原画,以证明这个理论。与此同时,他还给予另两位研究家——爱德华·金和金斯伯勒以帮助。沃尔德克编辑了一本《古老的墨西哥》。在那个年代,它是一座丰碑,曾9次公开发行。世界上许多人都可能读过。它被译成英文、希腊文、拉丁文、希伯莱文、梵文等。周游世界的纽约律师约翰·洛伊德·斯蒂芬斯和他的英国伙伴卡瑟伍德一道来到墨西哥,考察玛雅文化,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引起了震动。斯蒂芬斯有良好的历史直觉,有很强的写作能力。卡瑟伍德绘制了许多考古图画。后代的研究家们认为,通过它们可以准确地理解玛雅象形字,甚至可以说,由于他以正确的理解、杰出的绘画为印第安民族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基础。之后,许多考古学家开始走出尤卡坦历史素材的光环,向更广阔的领域开拓。在西班牙,学者们的研究也不再仅仅是依靠公布那些直到当时还尘封在档案里的大量手稿了。到了20世纪的最初10年里,墨西哥考古学家们的视野扩大到它的南方诸国,通过运用精巧的仪器来破解玛雅难题。法国人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对玛雅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的贡献主要在于系统地进行考古挖掘方面。从雅克·德·特斯特拉1539年抵达尤卡坦,一直希望发现后来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特斯特拉象形字”;沃尔德克和布拉瑟尤可能是在西班牙档案里发现并公布了《兰达的历史》,直至雅克?苏斯特耶,法国人研究玛雅文化的方式始终被认为是具有创造性的。从17世纪的英裔美国人托马斯?盖奇起,英国人就在玛雅文化这个领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继盖奇之后,是胡安?加林多和赫伯特?卡迪。这位卡迪先生在生前还参加过卡瑟伍德对巴帕伦克的探险。艾尔弗雷德?莫兹利把挖掘和考察相结合,并迅速公布结果。直到现在,英国博物馆还珍藏着许多经过精心挑选出来的有关玛雅民族历史的文件。德国学者阿历杭德罗·冯·温博尔特1803年到达墨西哥,长期从事美洲文化的考古工作。他在南美洲度过了4个年头之后,全身心致力于写作。尽管他没有仔细考察过玛雅人的故乡,他却再现并首次评注了著名的研究玛雅文明的手抄古籍《德累斯顿手稿》。特奥伯特?麦莱尔1867年移居危地马拉,为神秘的玛雅文化所吸引。他深入到许多新的考古区域,拍摄了大量照片,在哈佛大学的赞助之下,写作并出版了好几本著作。与他同时代的爱德华多?塞莱尔,还有地理学家萨珀、语言学家沃尔特?莱曼、图书管理学家福斯特曼等都做了贡献。据说福斯特曼还曾构思了一个破译玛雅“日期”的办法,但并没有付诸实施。从玛雅文化的考古实践中可以看得出,在研究玛雅文化的著名人物中,最多的、最有成就的是美国人。几乎是从斯蒂芬开始,即从1840年起,美国人对玛雅文化的兴趣就勃发起来,现场的考察、遗迹的恢复、论文的写作,都得到美国各方人士的捐助。其主要部分应归功于华盛顿的卡内基学院。实际上,1915年这个机构就踏踏实实地进入了玛雅研究领域,几乎是每年至少有10个以上的代表人物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埃里克·汤普森,是研究玛雅文明有成就的专家之一,他在著作中说:“作为玛雅命题的读者,那么多旅行者一而再地故地重游,吸引他们的不仅是物质,还有精神。”无数的玛雅纪念碑保留了下来,而当年建立它们的人民却故去了。玛雅人的活动被深深地编织在史前史里、成就中、碑铭上。尽管由于大自然本身的原因,玛雅历史与它们之间缺乏一定的连贯性,但却具有可读性。世界各国的研究者们,都在努力把这些历史的碎片尽可能地连接起来,当然也包括中国研究家们用中文写作的文章和书籍,以便告诉世界各国的玛雅文化爱好者。

后记

《十三层天,九层地狱——玛雅,我心中的谜》出版了。书名是地震出版社董青编辑敲定的,挺响亮,也给人以遐想、思索。我的好朋友、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同志题写书名,还有我年轻的好友董松为内文进行了精美准确之设计,都为之增色。本书写的是拉丁美洲一个具有影响的民族——玛雅民族的“过去”,他们的过去是辉煌的。上个世纪,我在拉美任常驻记者十几年,那是我人生中的精华时刻。由于工作上的需要,也由于职业的习惯,积累了不少资料,我“超重”地从拉美带回许多剪报、杂志、书籍、照片,采访本更是一本不落。从记者职业角度说,我成了一个小小的“富翁”。无独有偶,2001年,在距我住家不足千米的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了《神秘的玛雅》展览。玛雅人的“过去”送上门来了,我欣喜万分,接连去观看了3次,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巨照,数不清的文字介绍,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经工作人员介绍,我做了尽可能详细的采访、拍照。其间,巧遇墨西哥驻华使馆文化参赞,我也随机做了采访。我的好朋友,在新华社长期从事国际报道的邱伟钜同志帮我剪下北京报纸上有关展览会的报道文稿。曾常驻拉美的新华社高级记者韩晓华同志、章加民同志、孙廷政同志以及韩敬同志为我提供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帮助我翻译英文的照片解说词。新的资料、老的资料,汇集在一起,再加上我大脑里那些抹不去的印象:玛雅人的形象、玛雅建筑、玛雅壁画、玛雅习俗,使我萌发了“写玛雅”的念头。几经周折之后,竟很快出现一个“书”的轮廓。于是,我着手理顺资料、写作、翻译、清点照片,在故纸堆里转来转去,一晃就过去了三四年,最后终于完成。值得庆幸的是,书稿出来之后得到地震出版社的青睐,认为以亲历者研究拉美文明的书籍不多,决定出版。特别是董青编辑与我反复商讨、精心编辑,使之完美。拉丁美洲文明,是另一种风格,我极为喜爱,但因长期从事紧张的记者工作,主要糕力放在驻在国的日常动态事件上,在历史、人文等深层次内涵上下功夫不足,只是在蔗休之后才逐渐强化。此书从搜集资料到成书,虽历经数年“磨杵”,仍感有瑕疵与遗憾,谨望朋友们、特别是对拉丁美洲文明有研究的朋友们指正,不甚感激!在此,向给予我支持、帮助的所有朋友表示感谢!2007年春节于北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十三层天 九层地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本来明天外出,本以为外出前不能收到货了.没想到昨天下单今天就收到货了.非常欣喜和意外.
  •   姐姐突然要看有关玛雅文明的书籍,就挑了两本给她,还没看完呃,但是感觉还行
  •   我读过一些印第安文明的著作,其中不少是文抄公的所谓“学术成果”,大同小异。本书很多内容是作者写亲身经历、所见所闻,比较真实。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