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年鉴

出版时间:2007-3  出版社:地震出版社北京发行部  作者:本社  页数:516  字数:868000  

内容概要

本年鉴主要收载国家、中国地震局及省级领导有关防震减灾工作的讲话;国务院、中国地震局有关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法规;2005年度中国及世界震害情况简介,我国各地地震活动性及破坏性地震震害的宏观考察;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地震震灾预防进展情况;地震系统的科技成果、科研进展、有关学术活动及为国民经济服务、地震行业标准化工作等;地震系统一年的重大事件及中国和世界5.0级以上的地震目录。

书籍目录

专载
地震与地震灾害
防震减灾
科技进展与成果推广
机构·人事·教育
合作与交流
计划·财务·资产·统计·审计
附录

章节摘录

  (二)防震减灾必须面向科技  面向科技的核心是依靠科技。防震减灾工作科技含量高,涉及科学技术的很多方面。科学技术是防震减灾的重要支撑,是提高防震减灾水平的关键环节。因此,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我们必须充分依靠科技,用科技引领防震减灾工作,促进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还要大力推进地震科学技术进步,为提高国家科技发展的总体水平做出我们的贡献。  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依赖于科技发展的总体水平和相关科学技术。加强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建设,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成果。目前,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科技基础还比较薄弱,封闭性较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的许多先进理念和成果尚没有在防震减灾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已有科技成果的应用,必须充分利用地震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科技力量,将其转化为防震减灾实践的现实生产力,使我们的防震减灾工作更具科学性。同时,要围绕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需求,着力解决防震减灾实践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当前,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工作中,有不少制约其发展的科技瓶颈,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应用研究,积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防震减灾核心技术,集成和发展地震立体观测技术、预警和应急救助技术、抗震隔震技术、信息集成和服务技术等,促进防震减灾科技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我们既要加强应用研究,也要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前瞻性地做好地震科技储备,增强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后劲。一个时期以来,地震系统在地球科学、地震工程等学科领域的人才优势和创新优势有弱化的趋势。所以,我们要瞄准地球科学前沿和防震减灾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充分发挥地震部门的科技优势,跟踪多学科前沿动态,加强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内外大型科技计划,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攻克地震预报难题是人类社会的共同愿望,也是地震部门的优势领域和职责所在,各类地震台网的观测技术、资料和分析研究是地球科学和相关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服务于防震减灾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地球科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只要我们正视困难,不断创新,就能够有所作为,为人类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防震减灾必须面向经济  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主要任务和工作布局的确定,都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充分体现国家经济建设战略布局的要求,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实现防震减灾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我国正处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时期,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东部率先”经济发展战略和布局,将会大大加快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财富积累。同时,震灾频发、震害严重是我们面临的基本国情之一。我们必须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整体布局和我国面临的震情灾情形势,找准防震减灾工作同经济建设的结合点,合理规划和调整防震减灾的发展方向、总体布局和重点任务,从总体上把握防震减灾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个重要问题。

编辑推荐

《中国地震年鉴2005》由地震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地震年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