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谚语大道理

出版时间:2012-2  出版社:地震出版社  作者:武玉霞  页数:17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小谚语大道理:地震必读》围绕着“地震现象小谚语,避险自救大道理”的思路而编写。地震谚语始于1966年邢台地震。其时,随着群测群防工作的兴起,地震谚语以其简练朴素的体裁,深入浅出的语言深受群众欢迎。“小的闹,大的到”“响声一报告,地震就来到”“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地震没地震,抬头看吊灯”等一大批地震谚语随即广泛流传于民间,并在随后数十年的地震科普宣传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小谚语大道理:地震必读》所涉及到的谚语仅仅是地震谚语中的一部分,涉及的知识点和应用也很有限,但涵盖了地震知识的基本科普点和应急避险救助常识,上口好记,通俗易懂,便于应用。

书籍目录

一、什么是地震
1.抗震找鲁班,测震看张衡
2.地震咋分布,远看成片细成线
3.计时用表,测震用摆
4.地震可能没预报,防范不能没知识
5.天震三百,地震八千,预警全靠时间差
6.震在海里,闹在岸上
7.震级要算,震中要判,烈度要到现场看
8.Ⅳ度有感,Ⅶ度破坏,X度以上地要裂
9.大的折腾一俩月,小的得有几十年
10.水库地震,有害无灾
11.诱发小的,控制大的
二、地震的危险性
12.一次地震九重灾,海啸还得防一防
13.晃三晃,没了样
14.房子不怕颠,就怕来回晃;酥在颠劲上,倒在晃劲上
15.高楼坍塌,底部先垮
16.铺面房,多提防
17.山墙易倒,楼板难扛
18.阳台楼梯外墙角,地震一来最先倒
19.盖房别花哨,花哨没好戏
20.地震在下,小鬼在上
21.豆腐一挤,出水出渣;地震一闹,喷水冒砂
22.大灾大疫,孪生兄弟
23.减灾始于学校
三、如何判断地震
24.地震没地震,抬头看吊灯
25.水缸一晃,大事不好
26.响声一报告,地震就来到
27.八方来响,在这甭讲
28.只要离得近,危险就不远
29.震中震中,电话不通
30.慢慢晃,慢慢摇,九十里外等着瞧
31.一楼睡觉,二楼摇晃,三楼四楼又跑又叫
32.裂缝往哪找,抬头看房角
33.不在余震区,不搭抗震棚
四、震前的异常现象
34.小震闹,大震到
35.先听响,后地动,听到响声快行动
36.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
37.电气异常,不能不防
38.地光闪,八成险
39.小小土地电,监测离不了
40.鸡也飞,狗也叫,老鼠机灵先跑掉
41.先看鹦鹉再看蛇,乌龟蛤蟆最后说
42.抬头一看月儿圆,初一十五有点悬
43.地震两头跳,这边震了那边闹
五、震时的避险自救
44.不是近震甭着急
45.能站就不躺,能躲就不钻
46.近水不近火,靠外不靠里
47.遇到危险,不能离群
48.躲了南墙,还有门口
49.倒不了的巷道,少不了的管道
50.房倒树不倒,有树不用跑
51.车外易躲,车内难防
52.跑不及,躲三角;出不来,敲管道
53.生死三关,呼吸为大
54.看不见,听得见,能听就能外边见
55.灾难有多大,人有多坚强
56.地震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57.一分创伤,百倍呵护
六、震后的恢复重建
58.地下清楚,地上结实
59.女娲见滑坡,扭头就搬家
60.要盖好的,先看倒的
61.鲁班盖房,墙倒屋不塌
62.应县木塔赵州的桥,福建土楼拉萨的墙
63.抗震不抗震,关键看结构
64.砖木石块土,各有各的经
65.隔震措施好,地动房不摇
66.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67.哪怕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

章节摘录

  33.不在余震区,不搭抗震棚  大震之后搭抗震棚,实属临时应急之举。对于哪些地区可以搭、哪些地区不需要搭,公众要有个科学的判断,心中要有底。  地震调查说明:地震伤亡人员中的90%都是集中在烈度为Ⅸ度以上的区域里。因此搭建抗震棚、帐篷等应急设施的采用,一般只适用于烈度在Ⅷ度以上的危险区域。这里的大多数民房已经受到中等或严重损坏,居民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老弱妇孺面临着更多的危险。当然,即使搭建,也困难诸多,只解决过渡性问题。地震的Ⅷ度烈度区一般并不很大,会大体相当或略小于余震活动区。由于技术问题,震后的Ⅷ度区范围不会很快地确定下来,公众可以比照余震的分布范围、大小和位置来判断,这些发生余震的外围轮廓已经快速由地震部门确定,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公布于社会、告知群众。比如汶川地震的余震区长330公里、宽80公里,行政范围都是明确的。因此,有必要搭建抗震棚的区域并不难在政府和公众心里形成一个粗略的概念。  位于余震区的抗震棚一旦搭建后,人口密度骤然加大,集体生活特点增强,特别要注意预防次生灾害的出现,并采取有效的避震措施。比如选择安全的场地,避开危房,远离危险源;对燃气管道、灶具、用电设备等要加强检查,保持卫生环境,及时建立居民管理系统等等。如何管理,如何拆迁,怎么建设好新家园等等的后续问题也将持续很久。  各地行政部门在大震后所面临的更大的困难在于,对那些本不需要搭建抗震棚的广大地区如何加强宣传,怎样正确引导。相对而言,非余震区域(或有感区域)的面积是非常辽阔广大的,一个7级以上的大地震的有感地区很容易达到六七个省市,涉及到上亿人口的生活起居。然而,这些地区并不存在房屋建筑的破坏和严重损失,可以照常使用,尽管掉砖落瓦的个别事件会出现,但是震后的紧张情绪非常容易引起防震措施过度化,比如搭建抗震棚、睡露天、做铁床、大搬家、挖地窖、住马路等等,随之带来了一系列难以消除的社会混乱,常常要连续几个月甚至数年。从国内几次大震后的实践来看,在广大的非余震区搭建抗震棚的做法,从来不是好经验。谚语“不在余震区,不搭抗震棚”是个很好的自我判断标准。道理在于:非余震区已经很大程度地远离了Ⅷ度区,而余震又在迅速的衰减过程中,常规的建筑物可以、而且已经抵御了烈度达Ⅵ~Ⅶ度的地震袭击,何以要放弃原有生活条件、改住抗震棚呢。  汶川地震后的成都市曾经遇到过这个问题,在专家和各方的努力下,较好地解决了。科学理由如下:成都距震中虽然只有80余公里,但成都位于映秀一北川断裂带的垂直方向而不是断裂带上,因此地震破坏的力度衰减很快,都江堰是Ⅺ度区,成都仅有Ⅶ度区;成都既不在余震区内,也没有出现微震的活动;即使汶川余震区发生6~7级的强余震,对成都的影响不过是人有感觉罢了,不存在搭建抗震棚的必要。政府的解释工作和及时的科普宣传,取得良好效果,也使得其他广大的城镇乡村处理好了这个问题,避免了社会资源的浪费,稳定了社会秩序(图33-1)。  大道理  搭建抗震棚、帐篷等应急设施,一般只适用于烈度在Ⅷ度以上的危险区域和余震活动区。而那些远离余震区的区域是不用搭建抗震棚的。  ……

编辑推荐

  什么是地震、危险来自哪里?如何判断地震、如何避险自救?恢复重建的关键在哪里?地震谚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将给您答案。认识地震、了解地震、关注地震,是人类安全生存的需要之一。  关注地震安全 共建和谐社会  地震就像刮风下雨一样,是一咱自然现象。人类可以通过专业仪器检测地震,也可以通过地震科学进步,提高抗震设防技术,普及地震知识,掌握自救互救和应急避险常识来预防、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小谚语大道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