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巨灾的举国体制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作者:高建国  页数:26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2008年中国发生了两次巨灾,这是继1998年洪涝灾害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作者从政府应对的角度,系统收集、整理、研究了两次巨灾发生后,中央、部和省政府颁布的文件,其中雨雪冰冻灾害期间563件,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期间2290件,从中探讨灾害管理的方式,并得出了初步结论:应对巨灾,以“条、块管理,以条为主”;应对大灾、中小灾害,以“条、块管理,以块为主”。《应对巨灾的举国体制》可作为地震、气象、民政、档案、自然灾害管理、风险管理、教育、地方志等领域工作者的参考。

作者简介

  高建国,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83年提出灾害学,19901991年提出沿海灾害带、企业减灾,近年来提出的农村公共建筑安全、城市抗震工作建议和制订国外救援队到中国参加救援的法律救援方案,均得到回良玉副总理的批复。曾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专家,现任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专家(中国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减灾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安全卷副主编、《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地震灾害志》第十四篇、第十五篇负责人。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科研成果奖两项,国家科委1997年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务院国发[1997]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抗灾救灾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地方政府向国务院申请抗灾救灾资金、物资的补助标准的主要完成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减轻自然灾害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中国国际减灾十年报告——行动与展望》常务编委。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20部。

书籍目录

1 绪论1.1 关于中国式的“以条为主1.2 《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和中国防灾减灾综合协调体系1.3 关于中国式的“以条为主”的管理效果评价1.4 何为“举国体制1.5 生命第一与“举国体制1.6 “举国体制”和市场经济1.7 “举国体制”和“急受灾群众之所急,解受灾群众之所难1.8 “举国体制”和对口支援1.9 “举国体制”和民族精神1.10 媒体评“举国体制1.11 国外对“举国体制”的反映2 中国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的举国体制2.1 举国体制与雨雪冰冻灾害2.2 颁布抗灾救灾文件2.3 各省颁布文件统计2.4 文件随时间排列2.5 公休日与上班日发文比较2.6 关注度附件1 中国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期间国家各有关部门颁布的抗灾救灾文件附1.1 农业部附1.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含国务院煤电油运和抢险抗灾应急指挥中心)附1.3 国家林业局(含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附1.4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附1.5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附1.6 交通运输部附1.7 水利部(含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附1.8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含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附1.9 民政部(含中华慈善总会)附1.10 教育部附1.11 商务部附1.12 国土资源部(含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附1.13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附1.14 国家粮食局附1.15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附1.16 卫生部附1.17 共青团中央附1.18 国家旅游局附1.19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附1.20 国家文物局附1.21 科学技术部附1.22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附1.23 公安部附1.24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附1.25 中华全国总工会附1.26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附1.27 中国人民银行附1.28 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附1.29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附1.30 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附1.31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附1.32 中国气象局附1.33 国家档案局附1.34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附1.35 新闻出版总署附1.36 最高人民法院附1.37 国家测绘局附1.38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附1.39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附1.40 中国科学院附1.41 国家税务总局附1.42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附1.43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3 “5·12”汶川地震的举国体制(一)3.1 举国体制与汶川地震灾害3.2 颁布抗灾救灾文件3.3 文件随时间排列3.4 各省发文情况3.5 公休日与上班日发文比较3.6 关注度3.7 各省关注度附件2 汶川地震期间党和国家各有关部门颁布的抗震救灾文件(以文件颁布数量为序)附2.1 民政部附2.2 交通运输部附2.3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附2.4 卫生部附2.5 教育部附2.6 财政部附2.7 环境保护部附2.8 国土资源部附2.9 水利部附2.10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附2.11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附2.12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附2.13 文化部附2.14 中国地震局附2.15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附2.16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附2.17 公安部附2.18 科学技术部附2.19 审计署附2.20 工业和信息化部附2.21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附2.22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附2.23 共青团中央附2.24 中国人民银行附2.25 国家林业局附2.26 国家税务总局附2.27 国家邮政局附2.28 新闻出版总署附2.29 司法部附2.30 国家档案局附2.31 农业部附2.3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附2.33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附2.34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附2.35 中共中央组织部附2.36 国家旅游局附2.37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附2.38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附2.39 商务部附2.40 最高人民法院附2.41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附2.42 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附2.43 中国科学院附2.44 中共中央宣传部附2.45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附2.46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附2.47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附2.48 国家知识产权局附2.49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附2.50 最高人民检察院附2.51 中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附2.52 武警总部附2.53 铁道部附2.54 国家体育总局附2.55 中国气象局附2.56 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附2.57 国家民族委员会附2.58 海关总署附2.59 监察部4“5·12”汶川地震的举国体制(二)附件3 汶川地震期间国家各有关部门颁布的抗震救灾文件(以关键词为序)附3.1 支援抗震附3.2 救灾捐赠附3.3 抗震抢险附3.4 次生灾害附3.5 监管审计附3.6 启动预案附3.7 排除隐患附3.8 校舍安全附3.9 灾后重建附3.10 快速通道……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1.3 关于中国式的“以条为主”的管理效果评价  《大趋势》的作者约翰·奈斯比特2009年9月出版了《中国大趋势》。  奈斯比特阐述了本书一个至关重要的发现。  他承认这一转变,“一开始,我们并没有预想到会发现一个正在崛起的新的体系。”  这一发现是什么?他在书中写道,“支撑中国新社会长治久安最重要、最微妙也是最关键的支柱就是自上而下(top-down)与自下而上(bottom-up)力量的平衡。这是中国稳定的关键,也是理解中国独特的政治理念的关键。”  奈斯比特将中国政府自上而下的指令、组织、动员与中国人民自下而上的参与所形成的新政治模式,称之为“纵向民主”。这与西方的“横向民主”截然不同——西方人想到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时,脑海中出现的是一个横向结构,由无数个“个人”,“平等地”选举出自己的领导。  “纵向民主的主要优点就在于,能够使政治家们从为了选举的思维中解放出来,以便制订长期的战略计划。”奈斯比特认为,这一模式显然是中国30年成功的一个重要保障,“现在回想起来,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领导一个如此庞大复杂的国家走出贫穷、实现现代化了。”  他解释道,如果中国建立的是西方式的横向民主体系,那么大量精力会被浪费在竞选的争斗之上,大批候选人会提出无数个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而且,手握选举权的中国人根本没有民主决策的经验。“在戈尔巴乔夫改革初期的苏联就是这种状况。”他说,不得不惊叹于中国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力量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发生激烈的冲突①。  1.4 何为“举国体制”  中国的“举国体制”是抗震救灾高效率的法宝。中国领导人则强调,这次抗震救灾斗争再次有力地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越性。  所谓“举国体制”,其实就是一种很强的国家能力。学者王绍光等认为,国家能力包括汲取财政的能力、宏观调控能力、合法化能力以及强制(管治)能力,这次抗震救灾工作充分证明,“举国体制”在这些方面的能力上都表现出色。当然,永远不能丢并不是说它已经不需要改革,相反,此次抗震救灾凸显了中国国家能力建设上的某些不足,也提示人们要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加紧推进改革。  比如说,从国家能力的主体构成来说,它应当包括国家机构、执政党、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等的能力,此次抗震救灾工作中社会组织和公众的能力得到积极展示,但国家尚缺乏相关的法律和制度的规范。着眼于从总体上提高国家能力,努力使国家各方面能力达到在国家能力横向结构上的相对平衡,并实现有效互动,应当成为改革和建设的重要目标。

编辑推荐

  《应对巨灾的举国体制》共分4个章节,主要从政府应对的角度,系统收集、整理、研究了两次巨灾发生后,中央、部和省政府颁布的文件,具体内容包括举国体制与雨雪冰冻灾害、颁布抗灾救灾文件、各省颁布文件统计、公休日与上班日发文比较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应对巨灾的举国体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