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游地区人工增雨试验与研究

出版时间:2012-09-01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作者:德力格尔,陈万奎,李仑格 著  页数:260  

内容概要

  《黄河上游地区人工增雨试验与研究》介绍了1997-2001年青海黄河上游河曲地区实施人工增雨试验研究的策划、试验研究过程及主要成果,发现的一些新的观测事实。书中初步揭示的黄河河曲地区天气气候、云降水物理的特点及其变化过程和规律,对科技人员了解青藏高原大气宏微观物理状况,开展黄河上游人工增雨试验,进行我国人丁影响天气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书籍目录

序言前言第一章 黄河上游地区概况1.1 黄河第一弯与人工增雨试验区地理位置1.2 地形地貌特征1.3 黄河上游地区主要气象要素及与毗邻地区的比较第二章 黄河上游及周边地区大气环流与主要影响天气系统2.1 高空环流特征2.2 高空气象要素特征2.3 天气系统第三章 黄河上游地区云系特征3.1 各类云种出现频率3.2 对流云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3.3 层状云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3.4 各类云顶高、云底高、云厚及温度分布3.5 主要降水云系特征3.6 云的转换与混合云分析第四章 黄河上游地区降水特征4.1 降水的基本特征及规律4.2 降水的时空分布4.3 降水量地理分布4.4 阴雨日和日最大降水量4.5 降水强度与山脉的关系4.6 降水随海拔高度的变化4.7 地形云降水第五章 黄河上游地区水文特征5.1 主要河流、水系、汇水区5.2 降水与黄河水量的关系5.3 地形地貌对径流的影响5.4 汇水区划分及径流系数第六章 黄河上游地区地形与地形影响机制6.1 地形动力抬升6.2 地形热力抬升6.3 地形对气流、水汽、降水的一般作用6.4 阿尼玛卿山对水汽的聚集和云、降水的启动作用6.5 巴颜喀拉山的水汽分流作用和年保玉则峰积雪的自然催化作6.6 岷山山脉的降水增幅作用6.7 西倾山对冷空气及天气系统的引导作用6.8 其他特殊地形的作用6.9 松潘盆地气团的幅合作用和多路气团的聚集作用第七章 黄河上游地区地形云7.1 高原地区地形云形成的环境条件7.2 地形云形成的热力、动力学原理7.3 黄河上游地区地形云发展的宏观特征及规律7.4 地形云发展时间剖面及发展模型7.5 实测山顶地形云云底流场及结构7.6 降水云对流特征及降水微物理结构机制7.7 雨滴谱演变特征及降水机制推论第八章 黄河上游地区边界层要素分析8.1 近地层风场分析8.2 近地层温度场分析8.3 近地层稳定度8.4 近地层扩散及参数8.5 0℃层和-5℃层的高度变化8.6 近地逆温层特征8.7 近地等温层特征第九章 黄河上游地区水汽资源及人工增雨潜力9.1 几个主要水汽来源地和通道9.2 水汽含量的时空分布9.3 地基微波辐射计遥感云水特征9.4 人工增雨潜力分析第十章 黄河上游地区地面气象要素在人工增雨中的分析应用10.1 月平均温度的分析应用10.2 降雨(雪)日数的分析应用10.3 月平均水汽压的分析应用10.4 气象要素的分析应用10.5 部分气候参量的月分布特征10.6 地理因子对降水的影响第十一章 黄河上游地区云降水微物理要素的观测与分析11.1 云降水粒子观测与特征分析11.2 大气冰核观测及特征分析11.3 云凝结核观测与特征分析11.4 观测结果11.5 降水样采样分析11.6 地面雨滴谱观测与分析第十二章 黄河上游地区云、降水微物理结构及微物理过程数值模拟第十三章 人工增雨作业的应用基础研究第十四章 黄河上游人工增雨试验方案设计第十五章 黄河上游人工增雨试验效果分析后记参考文献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黄河上游地区人工增雨试验与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