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川行

出版时间:2004-9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作者:秦俭  页数:376  字数:3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随着时光的流逝岁月的变迁,许多事物在我们的眼前老去了或许有一天,它们会从我们的视野中逐渐消失,可是,这些事物中极具有魅力的精髓,或因博大,或因丰富,或因神秘最终会变得新鲜,强有力和永恒……

书籍目录

巴蜀客家第一镇——洛带东方威尼斯——黄龙溪南方丝路第一驿站——平乐川西版的古镇——上里三国古城——昭化藏在大山里的胜地——阆中中国石碑坊之乡——隆昌深山里的古盐镇——罗泉会聚古建筑与四合院的小镇——铁佛万里长江第一镇——李庄川南民居经典——佛宝青城古镇——街子川西平原的边缘小镇——怀远三江交汇的聚财之处——元通神秘的东方古堡——桃坪姜寨中国民间博物馆的聚落——安仁生态旅游小集镇——夹关中国特色的船形古镇——罗城川南小山城——龙华三台文化的发祥地—郪江如诗如画的水边小镇——柳江南方丝绸之路的重在驿站——西坝古盐道上的明珠——仙市 明代古城堡——云顶寨川南文化名镇——尧坝《古镇川行》贴心小报告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朋友介绍二仙桥的来历和杨家的家族发展史。      问起二仙桥,杨老汉一下子认真起来。据他介绍,上里为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临邛古道王家口要地。杨氏家族及方圆数百平方公里的百姓进镇赶场,南下雅安,北上邛蛛,很多年来都需蹚水过河,十分不便,后来上里始祖杨银芦之后,玄孙杨毓柏穷一生精力修桥铺路历经干辛万苦,于清乾隆年间在上里建成第一座河上桥—一二仙桥。        问杨老汉这座桥名字的来历,他说,桥名来源于传说。传说这座桥三次遭到被洪水冲毁的厄运,但仍百折不挠,其精诚感动上界两位神仙,两位神仙来到人间鼎立相助,使得该桥在次次厄运中都化险为夷,故取名“二仙桥”。    杨老汉还讲了另一个神话传说;相传桥中的老龙不服把自己压制于桥面之下,晚间常化为一缕彩虹飞于天空中,但是因为镇桥宝塔中有二位仙人看守,终未能酿成灾祸。后来杨家后人杨毓柏仙逝后,二仙将老龙委于塔中,该桥才度过种种灾难,平安至今。    站在桥上观望,周围景色美不胜收。尽管理在是冬季,但是这里仍是一幅小桥流水的好画卷:岸边绿竹葱茏,河里流水哗哗,成群小鸭戏水,只只竹筏漂流……远处,是被誉为“十八罗汉拜观音”的十八座山包,轻雾缭绕,朦朦胧胧……    “韩家的银子(钱多),杨家的顶子(官多),陈家的谷子(田多),许家的女子(美女),张家的棍子(好牛)。”紧接着,杨老汉对杨家家族发展史的解说就从这句上里人老少皆知的“五家口”之说开始了。    明朝晚期,张献忠率兵进入四川。从那时起,四川战乱连年,百姓惨遭杀戮,以致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清朝时,政府下令将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省的人民移民人川填补,即“湖广填四川”。上里杨家第一代杨银芦,丁氏就是这个时期由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迁入四川省,落业于嘉定府所属夹江县牛仙乡九皇庙村。后来由于杨家子女众多,就分出一支到雅安县杨家沟落业。    上里杨氏家族人川300多年来,经历二十几代人,代代子孙均遵循·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古训,辛勤劳作之时,不忘读书。以朱子格言“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为本,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人才。自明清两代540年间,官考戴上“顶子”的自二品到八品,有记载的达72人之多.    杨老汉说到这里,可能是怕我不懂“顶子”的意思,就从身上掏出一本早已翻旧了的书,并迅速找到了关于“顶子”一词的解释,一字一句地念给我听。那语气中,透着一种让人羡慕的自豪。    念完以后,杨老汉把我拉到桥边,用手指着镇广西面说,那里的杨银芦第八代孙杨枝五官墓就是清朝嘉庆年间的圣旨御封的正八品修辞郎官墓:还说,以前历代杨氏族人无论是在外地还是在本地,只要考院入廪、中举,赐官。归里,都要回上里来炫耀一番。    道观坪位于隆昌古镇北关,也是石牌坊最为集中的一条老街,现存牌坊5座,均建于清乾隆至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间。    当地人都习惯地称这个地方为“—二中”,因为古镇的第二高级中学就在此地。    道观坪老街是随着地势由低到高呈上坡趋势,地面上铺的依然是被踩踏得发亮的青石板。两边的老房于,青砖灰瓦,和春牛坪的情况基本一样。    街道显得静悄悄的,没有一丝嘈杂,两旁的老房子一家接一家,望不到头。这些老房子多半是卖日用小百货的铺面。从老房子里的柜台看,这里曾经是官道上的一个驿站,是客商、挑夫们歇脚的地方。今天这种遗风犹在,场口上的茶铺就有好几家,茶客们悠闲的日子不紧不慢。    有位老妇人指点说,要看牌坊,还需要再    往里面走上一段。那神情,就像隆昌古镇的今天已经没有别的好看的了,只剩—卜牌坊可以向外人展示了似的。我心里一下子生出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按照她指的方向,我三步并成两步向前赶去……街道上的一位胡须花白的老者说,在他的孩提时代,这条石板路上立着的牌坊多得望不到头,现在全埋在路下了。还说,现在虽然只剩下禹王宫山门坊、牛树德政坊、孝子总坊、刘光第德政坊、肃庆德政坊这5座牌坊了,但是每座牌坊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看到我好奇的样子,老人从屋子里搬出一把旧的发黑的藤椅,让我坐下来,开始慢慢地说了起来。而他,却怎么也不愿意坐下,他说,别看自己年岁已高,可身体却很硬实。    没有想到,他说的却是节孝石牌坊。    节孝石牌坊所表彰的是清朝当地一名郭氏妇女。这位郭氏妇女23岁丧夫,为了让九泉之下的丈夫瞑目,她不畏种种困难,辛勤操劳,将两个儿子抚养成人。后来,两个儿子不负母亲厚望,奋发读书,双双中举,在清朝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县府将郭氏妇女为夫尽孝终身的事迹奏请朝廷获准,建郭氏节孝坊。    郭氏妇人的故事,虽然发生在——百多年前的清朝时期,但是在今天看来,仍让很多人感动。    隆昌石匠号子    隆昌境内多石匠,这与隆吕石质良好有关。石匠是下苦力钓工种,使用钓工具或大锤或午锤,特别抡起大锤或撬石头时必须吼号子,这样才能防止得挣伤病(即累病)。    “太阳落坡四山阴,冤家掉了绣花针。出门寻针是假意,偷看情郎是真心。凉风悠悠天要晴,冤家收拾要出门。晴天又怕妈不肯,落雨又怕去不成。”    紧邻节孝石牌坊的是肃庆德政坊。此牌坊为民众共同集资修造而成,为的是表彰清朝咸丰年间时任隆昌知县的肃庆,为官期间为民办事且清正廉洁,当地百姓为了颂其功绩,自愿捐出银钱,修造了德政坊。    在从道观坪返回的路上,我还不断地向味着隆昌古镇这些石牌坊给我留下的种种印象。是的,在其他地方,我也见过不少牌坊,但隆昌石牌坊群呈规模、分类别地出现,且建造工艺精致、寓意深远、这在全国是罕见的。而且隆昌牌坊群系清代牌坊建筑鼎盛时期之典型作品,在历史、建筑、雕刻、书法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临别隆昌古镇时,突然产生了一种感动。感动我的,不是现代,而是一种古老;不是华丽,而是一种不起眼的青灰色;不是降昌牌坊的高大,而是一种岁月的悲壮……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后记粗略算起来,我的古镇川行已近一年时间。    古镇川行并非一件容易事。付出的是汗水,收获的,全部都囊括在这本书中了。    近一年时间里,为了能成功地完成这次古镇川行,我经历了无数次的痛苦与欢笑,失望与满足。这其中,不可忘记的是诸多朋友以及古镇老乡的帮助。    应该特别感谢的是我的成都好友陈燕,没有她的鼓励和帮助,可能就没有这本书。    如今,我只能用这本书来作为礼物,送给每一个曾经帮助过我的朋友。    在最后一次前往古镇的路上,父亲从老家打来电话,问我什么时候重回北京。我不知道该怎么给年迈的父亲一个让他满意的回答,因为从去年来到四川,在这片土地上跑了这么久,对于这里的山,这里的水,我已经熟悉了,适应了。从不了解到了解,从没有见过到非常熟悉,我发现,我已经渐渐的爱上了成都,爱上了四川,爱上了这里的一切……    让我离开这里,心中似乎有一种与爱人别离的伤感。    我只能给父亲一个模糊的回答,而父亲似乎明白了我的情感,没有继续问下去。    透过车窗,望着远处起伏的山峦,心里充满矛盾。那绿树,那薄雾,那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感觉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切。挂了电话,我的眼眶似乎湿润了……情感使然,也许人都是这样吧。    公元2004年7月15日,经过和父母、朋友多次的商量,也经过自己的慎重考虑,我决定留在四川,留在成都,继续下面更有意义的行走。    一颗忐忑已久的心,终于塌实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古镇川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大老远从另外一个校区的图书馆扛回来 还错过了晚上的车子 书本一半的米打车
      还没有详细的看,只是里面的插图很不错,很有感觉,当时看到这本书也是因为里面丰富的插图给吸引住了
      其实如果仅仅是游记的话估计会看不下去,如果有作者自己的感悟那就很棒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