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帅外交家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作者:何晓鲁  页数:285  

前言

  不同肤色和国籍的朋友们,都记得这位“Marshal Chen”(陈元帅)。  他的名字为人们所熟悉和景仰,他的诗篇被人们吟诵铭记,他的军事才能连他的敌人也为之叹服。但他在世界政治与外交舞台上留下的声音足迹,却至今很少为人所描写。正当中华民族获得新生并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时代里,在国际政治斗争的浩波漩流之中,这位军功赫赫的元帅,又成了一位兼具鲜明党性和独特个性的杰出的外交家。为新中国的独立与尊严,为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自由解放,为人类世界的和平安宁,他贡献了自己生命中最成熟、最富光彩的年华。而这一切,乃是一页深有教益而且极为生动的历史。  正是这样的感触和心愿,促使我写下了一篇篇文学性的纪实故事。  与这位可敬的元帅,我也算见过一面。那时的我是一个系着红领巾、在机场向陈元帅陪同的外国贵宾们献花的女孩子。有外交工作的经历吗?没有。有国际关系的学识吗?有足以理解元帅全部思想、才华、情感的那种素养吗?也没有。  一切都必须从零开始。  这只是一个青年作者个人的作品。  我要描写大海却只能在海边巡礼。然而,我已经目不暇接了。有国内外当年的大量报道、新闻照片和陈毅元帅自己的讲话,有中国和有关国家的外交史、人物传、回忆录以及描写异国风光的佳作……还有亲耳聆听过陈毅讲述外交生涯的老同志和亲友——他们怀着深深的景仰和追念之情,绘声绘色地叙述了许多生动的轶事旧闻。这才使我这个并未身历其境的人得以按文学作品的要求描述情景,写出对白。  正因为如此,这个作品绝不是外交史实的缜密记录,我也绝不奢望得到这样的重视。倘若人们在读完它之后,对元帅本人和他所献身的事业增添了些新的理解、新的感情,那将是对于我的极高奖赏。  我也期待着大家的批评、指正。

内容概要

在新中国史册上,集元帅和外交家于一身者,只有陈毅同志。因此,他的外交生涯,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元帅外交家》,是一本能满足广大读者这方面渴求的重要著作。它内容非常严肃,事实完整、准确,而文笔则潇洒、犀利,是我国纪实文学中的珍品。    这部纪实文学,从1954年10月初陈毅受命出访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写起,一直写到他1972年逝世,这近二十年间他在外交战线上的充满风云变幻、惊涛骇浪的不凡经历,以历史的纵深和现实的广阔来凸现新中国外交家陈毅的鲜明形象。    读这部纪实文学,你不仅会为陈毅的崇高品德所感染,为作品中所展现的外交角逐和异国风情所陶醉,也不仅会为它所提供的丰富的国际斗争、珍闻轶事所吸引,你还会赞叹这部作品所具有的文采和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

  何晓鲁,1948年出生在四川,中共党员。1968年高中毕业。曾任黑龙江农场农工,1970年应征入伍,历任卫生员、排长、宣传干事,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创作员。197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传记文学《一个人和一个城市》(合作)、《元帅外交家》,报告文学《那时她们正年轻》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历史选择了他第二章  杜勒斯先生的新对手第三章  “我们不做卫星国”第四章  边界与邻邦第五章  莱蒙湖畔第六章  元帅风格第七章  非洲万里行第八章  雅加达风云第九章  天涯是处有亲朋第十章  多事之秋第十一章  最后的乐章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历史选择了他  1  浅绿、金黄、淡紫、朱红……”缤纷炫目的礼花当空进放了。有的如菊瓣儿轻舒,有的似银蛇飞窜,带着清脆的爆裂声。它们灿然升腾,交迭,变幻,满天生辉,将天安门广场上尽兴狂欢的人们,笼罩在一片绮丽夺目的光彩之下。恍若仙境。  这是一九五四年十月一日。年轻的人民共和国刚满五周岁的节日之夜。此刻,曾为这个共和国的开创与奠基作过卓越贡献,并且对新中国今后命运肩负极重大责任的那些领导人物,正会聚在广场北端的天安门城楼上。城楼两侧宽大的平台上,设满了圆桌和坐椅,此刻红灯高悬,嘉宾满座。笑语喧然。国家领导人正陪同各国各界来宾,一起观赏节日焰火。  然而,此宵此境,这古老城楼之上的人们,并不都是单为观赏空中奇景而来的。接见、会晤、问候、探讨、诗友唱和、故人叙旧……而除此一切之外,总让人感到还有更深一层的涵义和内容存在。  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今晚就别有心事。  当他于八时整准点来到城楼殿厅里时,穿的是一件银灰色的西式薄呢大衣,戴一顶深色的法兰西小帽,神态潇洒,目光和悦,与来宾们握手谈笑之间,露出一种学者与诗人兼有的儒雅风度。不认识他的人,很难将此时的他,同当年令数十万敌军闻之丧胆的将军的名字连在一起。  几乎没有人不认识陈毅。在井冈山红四军的布告上。陈毅二字列在朱德、毛泽东之后。在“弯弓射日到江南”的年月,陈毅二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重庆和上海的报刊上。解放战争中某个时候,陈诚曾说关内共军以陈毅所部为最强、最狡猾、最有训练、最难对付。果然,不久便发生了“御林军”整编七十四师在孟良崮被全歼的大祸。蒋介石流泪训话,声称这是“剿匪”以来最可痛心的一件事,并表示要用自己最大力量于沂蒙山区击灭陈毅所部。然而,陈毅二字却和淮海、渡江、淞沪战役一起,遍传神州,远达海外。领导大上海的解放与改造,他的故事更多。  他是一个有声有色、情感鲜明、不大愿意遮掩自己个性的人物。此刻他坐着看焰火,却让人一眼便看出他另有心事。青花的白瓷茶杯端起来,又放下。有好几回他转过身子,目光投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所在的位置。然而每次都发现他们身边有客人在谈话。他的神情变得有些焦急起来。  后天一早,他就要动身起飞了。他将一直向西,越过西伯利亚,越过东欧,到达柏林。以他为团长的中国党政代表团,将在那里参加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庆五周年的庆祝典礼,并进行正式友好访问。临行之前,还有不少具体事项要与总理商谈,还需要当面请示主席……  出国访问在陈毅不是第一次了,一九五二年他陪同刘少奇访问过苏联。然而这次不同,不仅因为他是团长,也不仅因为德国问题重要。事情还有不大为人所知的另一面:他正面临着他一生中又一次重要的转折。以这次访问作为开端,元帅的阵地将要转移到外交舞台上来了。  正式获知这一决定,是在五天前,中南海的勤政殿里。是夜北京全市欢腾,锣声鼓声到处在响。为什么?一届人代会下午刚刚投票选举了国家最高领导人,毛泽东、朱德以全票当选为国家主席、副主席。陈毅在机场欢迎了保加利亚政府代表团,便驱车赶回会场。路上,他急切地让司机打开收音机,听到广播员正以激动的声音,宣布大会投票结果,立刻,会场里腾起海啸雷鸣一般的欢呼声和鼓掌声,长达十分钟之久!司机从后视镜中看见,陈毅一直眯起眼睛听着,微笑着,像在欣赏最动人的音乐。街上也开始了游行,欢呼着,高唱着;舞彩旗的,扭秧歌的,满街都是。陈毅的车子,一次次为人群所拥塞。好容易赶回怀仁堂,他总算投上了总趣、检察长、法院院长三个票……目睹这一连串的历史性场面,使陈毅极其兴奋,他写道:  这一天是大会最狂热、最兴奋的一天。选举领导六亿人之首领和权力机关。关系中国与世界之命运……我生有幸,革命垂三十二年,能亲见及此,当然体会得人民之政治满足也。  可以清楚地感觉到新中国正走向成熟与稳固,感觉到整个党风民气的高扬。这时候的中国,是到了应当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为人类的进步与和平事业作出更多贡献的时候了。  就在这天晚上,在勤政殿明亮柔和的灯光下,邓小平告诉他,将派他率团出访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他深懂这是时势所需。“慨然应命”。  “没得问题,我走一趟就是。哪天出发?”  “这个嘛,”邓小平一笑,“要问总理罗。”  “主席和中央还有什么具体要求没有?”  “这还是要同总理谈。总理总理,总而理之嘛。”邓小平诙谐地说。  “这几天总理难得有空,太忙累了。”  “是呀。所以中央考虑,需要有人替他分担一些。今后外交部这一摊子,恐怕要你多跑跑哕。从这次访问开始,你的工作就可以逐步向这方面转了。”  听到这话,陈毅的面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掂得出这一托付里所包含的分量,慢慢地、郑重地点了一下头。  从勤政殿归来,夜很深了,家人大都已入睡,陈毅却还在月色朦胧的庭院里踱步。一会儿,又回屋展开纸笔,记下这一天的种种见闻和感受。他在末尾写道:  我之工作转到政府方面和外交方面,已完全决定了。瞻念前途,实有短绠汲深之惧。  以陈毅这样心雄万夫,出生入死的战将。此时为何而“惧”呢?中央又是从何时开始酝酿。并最终选定了他来搞外交的呢?容我们扯得远一些吧,先从那个肝火旺盛的外国神父说起——  一九二七年底,一个冬日的寒冷的黄昏,广东韶关城外,走来了一支装备简陋、疲惫而沉静的队伍。这就是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的一部分。潮汕失败以后,他们坚持不散,转战闽赣湘粤,已和井冈山部队及中共广东省委取得了联系。这一天,他们是接到指示要南下去接应广州起义的,不料消息传来,起义已归于失败,于是当夜只得留宿当地。何处可以过夜呢?找来找去,终于在西河坝找到了一座三层楼的尖顶大教堂,看样子颇为宽敞。部队立即派人去商谈借宿。不料,一个高鼻蓝眼的外国神父走了出来,当门一站,用半通不通的中国话,厉声呵斥,拒绝这支队伍入内。派去联系的人据理力争。神父越发涨红了面孔,大吵大闹起来。  一位容貌清秀的青年军人彬彬有礼地走上前来:  “Messieurlepererespecte,j'entendsquevousetesFrancais,n'est-cepas?”(尊敬的神父先生,我听出您是法国人,是吗?)  神父愣住了,惊讶地张开了嘴,一时没有回话。青年军人又接着说道:  “如果方才我的同伴冒犯了您的话,请不要见怪。”  神父在几秒钟之内变换了脸色。在这偏远的中国小城郊外,在一群装备低劣的中国大兵之中,奇迹般地出现了一个用法兰西语言谈话,并且态度温雅有礼的军官,这不仅意外,而且使他感到有几分荣幸了。于是接下来的谈话,变得愈来愈融洽和友好。青年军人再三向神父表明:我们是由于情况临时变更,无处可宿,才来此暂住,决无久留之意;同时,教堂的所有器具物件,决不任意挪用,不允许进入的圣堂私室,还可以划线为界,我们决不入内。青年军人还爽朗地说明,自己在法国上过学,对法国人民和法兰西灿烂的文化怀有深厚的感情。  这位法国神父终于同意让部队进入了教堂。直至数天后部队开拔,大兵们果然纪律良好、态度文明、秋毫无犯。送别之时,这位长年孤寂的神父对那青年军人还颇有恋恋不舍之意,目送良久:主保佑他,阿门!  这青年军人便是时年26岁的陈毅。  同洋人神父“办交涉”的事传开以后,许多人才知道这位四川籍的党代表陈毅,曾是留学法国的勤工俭学学生。在马赛、巴黎、里昂,他住华工医院,上学,做工,啃冷面包,读马克思和列宁、卢梭和雨果,写传单,被监禁……也是在那里,这位年轻的黄帝子孙,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了祖国赢弱的痛苦和耻辱。他投身爱国学生运动,被推为代表,同中国公使及法国当局交涉、谈判、抗争……一九二一年,当他和蔡和森、李立三等爱国留学生一起,被押送回国的时候,才满二十岁。  ——也许可以说,这就是陈毅“办外交”的起端?也许,正是这些经历使青年陈毅萌发了一种朦胧的向往和理想?  不久以后,这支部队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于井冈山。  一日,陈毅与毛委员在山道上漫步闲谈,陈毅走着走着,突然停住了脚,充满希冀地说:“将来革命成功之后,我就去搞外交,你看如何?”毛委员蛮有兴致地看了他一会儿,朗声笑道:“要得!要得!”两人的笑声顺着山梁传得很远很远……要知道,这是在四面有白军包围“进剿”,一部分红军还使用着梭镖和长矛的年代啊!  此刻,坐在朱红色城楼上的陈毅,是否还记得自己当年的宏愿?  ——到了中国革命又一次面临战略大转变的一九四六年。美国人来了。说是要“调停”国共两党军事冲突。陈毅当时在临沂,以新四军军长兼山东野战军司令员的身份,负责华东工作。

编辑推荐

  《元帅外交家》有国内外当年的大量报道、新闻照片和陈毅元帅自己的讲话,有中国和有关国家的外交史、人物传、回忆录以及描写异国风光的佳作……还有亲耳聆听过陈毅讲述外交生涯的老同志和亲友——他们怀着深深的景仰和追念之情,绘声绘色地叙述了许多生动的轶事旧闻。他的名字为人们所熟悉和景仰,他的诗篇被人们吟诵铭记,他的军事才能连他的敌人也为之叹服。但他在世界政治与外交舞台上留下的声音足迹,却至今很少为人所描写。正当中华民族获得新生并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时代里,在国际政治斗争的浩波漩流之中,这位军功赫赫的元帅,又成了一位兼具鲜明党性和独特个性的杰出的外交家。为新中国的独立与尊严,为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自由解放,为人类世界的和平安宁,他贡献了自己生命中最成熟、最富光彩的年华。 他,就是陈毅元帅。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元帅外交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这本书写的的确不错
  •   老爸点名要的
    书名很有意思,元帅外交家,一文一武
    书的内容一般般
    有些举大旗
    还不错,可以看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