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弹日记

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解放军文艺  作者:李旭阁|整理:徐剑  页数:27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1964年5月末的北京,李旭阁答应三个女儿,周末带她们到郊外踏青,却意外接到总参作战部部长王尚荣的电话,让他马上交接工作,第二天早上到西苑机场接受一项“上不能告父母,下不能告妻儿”的秘密任务。
一架专机把李旭阁带到酒泉,也因此把他带进了与我们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原子弹研制岁月。其后,他以首次核试验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身份多次随张爱萍副总长视察、考核,甚至到北京向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汇报,目睹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原子弹试验与爆炸的整个过程以及高层决策内幕。
《原子弹日记》一书就是根据李旭阁在
1964年5月至1965年5月之间的日记整理而成,《原子弹日记》以大量第一手资料和富有文学化的语言,将我们带进了我们民族经历过的那个激情飞扬的年代……

书籍目录

序  写在前面的话/李旭阁
1964年
1965年
附 中国第一朵蘑菇云里的英雄传奇/徐剑
编后记 仰望那片英雄天空/徐剑

章节摘录

  3月11日  昨天晚上熄灯前,询问明天工作安排,张爱萍副总长挥了挥手说,李参谋,明天上午飞马兰基地。我知道通过对空投准备工作的检查,张副总长对空军机组的工作比较满意,让李源一机组和备份的二号机组加紧训练;并交代袁学凯主任说,要精心准备,加紧二号机组的空投训练,万一一号机组出现差错,二号机组要随时可以顶上去。  空投训练已经按部就班地展开,现在的关键是靶区罗布泊里的准备情况了。  早晨起床后,我们就着手安排专机飞马兰基地事宜。仰首望天,酒泉上空是一个好天。晴空万里,一轮朝阳从地平线上冉冉而起,漫漶成红潮,飞行预令已于昨晚通知空军专机组。  上午,随张副总长飞酒泉基地,空军执行专机任务的伊尔-14飞机已停泊在那里。  张副总长登上军机后,发动机轰鸣,随即扶摇升空,机翼之下,弱水绿洲和一座未来的航天城在视野中渐次缩小,凝固成一个墨绿色的小点。这条航线是我熟悉的,已经不止飞过一次了。离开额济纳,然后沿祁连山脉往敦煌、阳关、玉门关方向飞去。哈密在望,吐鲁番在望,博格达峰的冰峰皑皑自雪在望,辽远的天山山麓在望。  我将视线收了回来,倚在高靠椅上小憩片刻,机舱里的氧气丰盈,有些醉人,一会儿我便沉入梦乡。我梦见自己骑一匹白马在大西北驰骋。其实,当年解放大西北时,我西行的脚步就到兰州城而止,可是未曾想到因了追随张爱萍将军左右,从搞首次核试验起,今生今世注定与新疆大地是无法分开了。  铁马冰河,天山已经在机翼之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是一会儿的工夫,机长过来了,说张副总长,再过20分钟,专机将降落在马兰机场。  我抬腕看了看表,专机降落时,不到下午4时。于是,走到张副总长跟前,俯身征询首长意见,是下榻基地,是先去工地,还是直驱指控站。  张副总长说,李参谋,时间尚早,按原方案行动,先看工地。晚上听张蕴钰司令员汇报。  明白!  这就是张副总长的工作作风,每次带工作组都安排得非常紧,几乎不给自己和部下留一点空余时间;经常是不分昼夜地连轴转,甚至连年轻参谋都无法跟得上他的工作步伐。我已经习惯了。我深感庆幸,庆幸在中华民族启动“两弹一星”工程的岁月里,紧随一代神剑将军左右,他的精神性格气质乃至作风,无不烙印在下属的躯体之上,从此影响你的一生,受益无穷。  下了飞机,马兰基地张蕴钰司令员来接机。张副总长与他握了握手,说,张司令员,先去看工地的建设情况,晚上在指控站听你的汇报。  是首长!张蕴钰回答道。  首次核试验时,我便与张蕴钰同志相识,后成为朋友。看我时,他的神情突然变得轻松起来,握着我的手说,李主任,欢迎,欢迎,你陪着张副总长来,我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落地了,有你从中协调,工作起来就轻松多啦。  呵呵!我说,出北京时,张副总长就交代,这次空投核试验,要充分放手,让马兰基地唱主角,我们只是协同,当配角。  哪儿敢啊!我们还得老老实实当小学生吧,跟着首长好好学习。  我打趣道,你总要挺身而出,勇挑大梁啊!  当然!当然!大梁是要挑的,只是肩膀还嫩,不过,会有这一天的。  上车后,我与张副总长坐一号车,往罗布泊深处驶去。戈壁上的道路,由于工程部队载重车过的多,压成了搓板路,小车行驶其上,形同跳舞。数百公里的路程,就得这样走过,张副总长似乎早巳习惯了,不时地说,我们比当年的唐三藏幸福多了,他当年从这里去西天取经,靠的是一双脚板,而我们有四个轮子啊。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抵达了工地。太阳已经西斜,但离天黑尚早。工地,其实就是空投爆心的一个力学测量站,站长张士卿少校、政委宫建英少校在迎接我们。  张士卿少校介绍说,这里主要放置冲击波速度测量仪,测冲击波到达时间。  附近的效应站,也建有不少地下工程和掩体,里边要放置包括猴子、白鼠、马、驴和兔子等一些禽畜以及一些武器装备。  工程是由工程兵担任建设的,进展还算顺利,但是若在初夏进行高投核试验,仍须加快速度。罗布泊的春季不是施工的最好季节,但时间无多。张副总长要求加快速度,提前完成工程任务。  张蕴钰面露难色,说如果提前,还有一定的难度。担心张副总长说重话,我连忙插话道,这个问题,晚上汇报时,一并提出来吧。  视察完工地之后,张爱萍副总长重又登车,前往今晚下榻之地——指控站。  吃过晚饭,就在指控站的帐篷里,张蕴钰司令员汇报了场区的整个工程建设情况。  因为时间太晚了,张爱萍副总长示意改在明天上午接着汇报。  晚上,夜空如穹,旷野风起,张副总长与普通士兵一起,就在军用帐篷里度过了罗布泊寒冷如冬的三月天。  ……

编辑推荐

  主席在这些攸关民族大事的决策上,总是气吞山河、雄视众山的大手笔,他马上批示:“原子弹是吓人的,不一定用,既然是吓人的,就早响。”  ◆钱学森从前排站了起来,仍然是他那惯有的钱式微笑,说赶鸭子上架嘛,我给大家唱一曲意大利歌曲(《夜莺之歌》。  ◆为防止敌人动核手术,西北一线,要调飞行师和高炮部队进去,形成对空防线和火力网。  ◆周总理指了指张爱萍的衣兜,说搜一搜,看看里边有没有字条,你参加外事活动,首次核试验的只言片语都不能带出去。  ◆飞离北京,前往新疆罗布泊,有点像出征的感觉,我与素墨告别时,拍了拍她的肩膀,说,素墨,准备当寡妇吧!  ◆张爱萍指了指帐篷一角的贝壳、鱼虫化石说,将这些罗布泊的化石带上,送给叶帅,我离开北京时,他曾说要来看首次核试验,你代我去请他。  ◆猝然不惊的张爱萍此时却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说:“总理,首次核爆炸成功啦!”“是不是真的核爆炸?”周恩来在电话里问张爱萍。  ◆飞抵核爆炸的铁塔上空,我让飞行员在空中悬停,自己伸出半个身子朝下俯瞰。核爆过后,铁塔扭曲变形成了一堆麻花,倒成一片,化成铁水,凝固于地。  ◆张爱萍是一位将军摄影家,他从战争年代起,便深爱此道,颇有造诣。徜徉塔架前,他多想给自己拍一张照片,留下历史性的纪念。可是在许多场所他都要求部队保密,不准拍照,自己也不能破了这个规定。此事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首次核试验庆功会上,我们与赛福鼎一起唱歌,他是维吾尔族,能歌善舞,可是没有乐器伴奏,赛想了一个办法,将喝剩的啤酒瓶放在前边,一起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原子弹日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记述了1964-1965年我国核武器的发展历程,毛泽东的气魄与胆识,周恩来的严谨与勤奋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特别是张爱萍严谨细致吃苦的工作作风和作者勤奋刻苦机灵的工作态度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   据说是真实的
  •   在“新华文摘”上读到节选,颇有意思,买来全本阅读。 同意作者的观点:新中国60年历史中的决策中,堪称重大决策并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的有三件事,一是出兵朝鲜;二是两弹一星;三是改革开放。 重大事件本身并不是我此次阅读的关注点,而是作者的风云际会、带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作者是与我父亲同时代的人,专业相同(作战参谋),年龄略小几岁(1927年生人),资历也稍浅一些(未获独立自由勋章)。但却在关键时期遇到关键的好领导(张爱萍),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个人强项,终成大业,文革后官拜第二炮兵中将司令员,在抗日战争后期入伍的那一批老军人中实属罕见。虽然书中并没有详述个人的成长历程,但熟悉军史的我,从字里行间很容易觅踪寻迹,勾画出他的轨迹: 1943年入伍,解放战争时履职于19兵团,49年任团副参谋长(与我父亲相当),曾赴朝作战,55年授衔少校(副团职),56年调职总参作战部空军处任职参谋,应于59年升为中校,64年、65年因偶然原因参加原子弹工程,被张爱萍发现提携,随后升至组长、副处长,65年升至上校(正常,没有超过我知道的一些人,甚至还略低些),69年下派新疆为师长(估计有文革因素),至此,仍属平常。75年(48岁)回到北京总参,此后的履历没有讲,但猜的出来,一定是张爱萍被“解放”后的提携,逐步升至总参作战部副部长。再后来,82年任第二炮兵副司令员,85年升至司令员,88年获中将军衔,就不奇怪了。92年退役(65岁)。可见,“不停步”甚为重要,不顺利的时候,最多踏步,至少“不后撤”。 我的角度与众不同,我不在意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我注意到作者的成功之路,其主要原因我总结有两条: 其一、张爱玲的评价——“爱学习”。此点颇受领导赏识。不要讲他刻苦学习新的业务知识,每到一处,无须领导指示,自觉地勘察地形、查找资料、寻找蛛丝马迹,并记录在案,仅从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来看,已属少数。本书的成书,就是依据他在那个时期写下的日记,年、月、日、人物、时间、经历、大事记均历历在目、笔笔详细,有记录,有分析,有感悟,书名也为“原子弹日记”,别出心裁。从一个“入伍前只读过四年小学”的军人,锻炼出一手好笔头,可见“日积月累、坚持不懈”为成功人士的必备法则。 其二、跟了一个好领导。不仅从这个好领导身上学到许多受益于终生的好思想、好作风,而且被这个好领导赏识,有机会就上升。 如果讲历史大事件中的细节,我的收获不多: 1、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时间,按周恩来的意见,原是65年甚至66年。却因为罗瑞卿的坚持,才选在64年的10月中旬。此功劳,应属罗瑞卿也! 2、罗瑞卿与周的意见不同时,竟敢越过周恩来直接上报老毛,虽然于事情有益,周恩来也不会计较,但罗长子在文革前无所顾忌的工作风格也可见一斑。他后来突然被林彪打下来,想想也就不奇怪了。
    、西北大漠黄沙处,直到20世纪初,仍是“胡杨林完全是原始状态,在胡杨林稠密的地方,人的目光投不到地面上来,四望都是阴森森”,可见工业化对自然资源的破坏速度之快,令人感慨不已。 其实书中最可爱的,是作者着墨不多的家庭生活,太太和三个可爱的女儿,文字和照片都充分显示了历史留下的痕迹。 本书的唯一缺点是:后期加工的痕迹。日记就是日记,准确、真实、生动、概括地记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只能做到此为之。出书时可以略作修饰,也可以做“补白”或“说明”,但不可能在原是日记中有太多的史料记载,或“史海钓沉”般的叙述。本书的前半部以大量笔墨,详细讲述中国西部的历史变迁、地理特点和史料记载,是掉书袋?还是显示作者的儒将风格?这只能是后来成书过程中的画蛇添足。内容是丰富了,但质朴却减少了,也损害了“日记”风格。 书籍的装帧比较奢侈,估计是“首长”之影响吧。大32开本,18万字,字大行宽,售价30元,明显高于一般书价。难得的是列明了印数——2011年7月第一次印刷,10000册。还是可读性较强的一本书。
  •   公文似的记录。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