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戈沧海

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陆州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13-01出版)  作者:陆州  

前言

“北伐路上当先锋,南昌起义第一功……”    谈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的征战历程,其军歌的头两句便是最好的揭示。第四十三军诞生的年代早,涌现的将军多,立下的功劳大,善打大仗、硬仗、恶仗,不仅源自北伐年代的“铁军”,且在革命战争中素有“虎军”之誉。这支第四野战军的主力部队,征战足迹从南海之滨到红土地、黄土地,自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踏遍神州大地。    岁月悠悠,昔日刀光剑影淡去,当年争鸣号角走远。曾经令敌闻风丧胆的第四十三军早在上世纪80年代百万大裁军中就已撤消番号,悄然退出历史舞台,或许铁军将士沙场浴血的英姿早已沉淀于人们记忆深处,甚至不为许多年轻人所闻。因此,作者有必要先摆摆第四十三军的“家谱”,简单地交代清楚其来龙去脉,以帮助读者对这支王牌劲旅有一个最初的直观印象。    第四十三军是由诞生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几支主力部队汇流而成的。在其所属的几个师中,以第一二七师的历史最为悠久,该师一部的前身为北伐战争中著名的“叶挺独立团”——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第一支正规武装,曾参加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后随朱德、陈毅转战至井冈山;另一部的前身是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走向井冈山的部队。朱毛会师后,两军组成工农革命军第四军,1928年6月改称红军第四军。在缺衣少粮、敌强我弱的恶劣环境中诞生的“朱毛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不断发展壮大,于1933年6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由“叶挺独立团”为基础组建的第一军团第二师,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是中央红军前卫师之一,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突破天险腊子口,出色地完成了中革军委赋予的艰巨任务。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二师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团,参加过平型关战斗,并取得辉煌胜利。在抗日战场上,该团先后改称(编)为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一旅、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1943年3月18日,该旅第十九团第四连在淮阴刘老庄抗击3000名日军,打垮敌人5次冲锋,毙敌170多人,最后全连82人全部壮烈牺牲,其不惜生命、血战到底的无畏壮举惊天地、泣鬼神。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奉命挺进东北。    第四十三军所属的第一二八、第一二九师诞生于抗日战争初期。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在山东东北部地区、冀鲁边地区相继发动起义,建立抗日武装,后来发展为清河军区、冀鲁边军区的部队,于1944年1月合并为渤海军区。抗日战争胜利后,以渤海军区主力组成山东解放军第七师。1946年3月,该师和冀热辽第十九旅、热河纵队第一旅会合,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山东第七师,三支部队分别被编为第二十、第十九、第二十一旅。    上述两部进入东北后,即分别参加了山海关保卫战、热河保卫战、秀水河子歼灭战、解放长春和四平保卫战。    1946年10月,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与东北民主联军山东第七师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原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改为第十六师,这个师擅长打野战、近战、夜战,敢于刺刀见红;原东北民主联军山东第七师第十九旅与第二十旅合并为第十七师,这个师擅长使用炸药连续爆破打巷战,获得“攻坚老虎”之美誉;原东北民主联军山东第七师第二十一旅改为第十八师,也是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    1947年春,第六纵队参加“三下江南”作战,接着参加东北夏、秋、冬三季攻势和四平攻坚战。1948年5月,该纵参加长春外围作战。9月,参加辽沈战役。此役,第十七师参加锦州攻坚战,担任总预备队,攻打敌指挥所,激战中硬是用炸药炸塌敌坚固工事,歼敌逾万人;第十六、第十八师采取迷惑、牵制、堵截等作战手段,粉碎西援锦州的敌兵团企图,浴血苦战41小时,顶住了绝对优势敌人的疯狂夹攻,歼敌2.6万人。    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后,第六纵队在辽宁黑山地区进行整编,按照全军统一序列,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原辖第十六师改称第一二七师,原辖第十七师改称第一二八师,原辖第十八师改称第一二九师。    1948年11月下旬,第四十三军入关,参加平津战役。此后,第四十三军挥师南下,参与渡江战役、湘赣战役,会同兄弟部队解放广州,乘胜转战广西追剿国民党残军——仅此役便歼敌3.15万人。新华社报道称该军“在粤桂边大围歼战中起了极重要的关键作用”。    1950年初,正当举国上下沉浸在新中国成立的欢庆中,第四十三军又奉命踏上新的征程,作为解放海南岛的主力开赴雷州半岛。经过紧张的战前准备,第四十三军将士同兄弟部队发起海南岛登陆战役,以木船成功实施了两批偷渡,并最终以主力强渡,突破国民党由陆、海、空军组成的“立体防线”,于1950年5月1日解放海南岛。此战第四十三军创造了木船打军舰的奇迹,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经典战例。    解放战争中,第四十三军从东北打到海南岛,歼敌近18万人,解放大小城市30多座,南征行程5500多公里。经过革命烽火的锤炼,部队的战斗力不断提升,成为第四野战军中战斗基础稳固、战斗经验丰富、擅长攻坚纵深之战的主力军之一。    在长期的艰苦卓绝的烽火锤炼中,第四十三军形成了很好的革命传统和战斗作风。一是始终听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和指挥。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项根本原则。第四十三军及其前身各部队在各个革命历史时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坚定不移地贯彻这一原则,确保党在军队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始终不渝地服从党的领导,听从党的指挥。从而经受住了各种复杂环境的考验,锤炼成为一支风雨不能摇、流血不能屈的党的铁杆武装。二是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宗旨,是区别于任何剥削阶级军队的根本标志。第四十三军的前身部队从创建那天起,就坚定不移地贯彻这一宗旨。从井冈山到陕北,从渤海、苏北到东北,从松花江到海南岛,走到哪里,就同哪里的人民群众迅速建立起生死与共、唇齿相依的血肉情谊。战争的实践证明,正是有了人民群众作为强大后盾,第四十三军的英雄儿女们才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创造了一个个战斗奇迹。三是始终注重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第四十三军这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部队在战争年代之所以能克敌制胜,屡破强敌,出色地完成上级赋予的战斗任务,除了党的领导、政治优势、群众支援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重视通过战争实践的经验总结,提高部队的战术、技术水平。力求做到每一仗都有收获,每一战都有心得,从而逐渐摔打成为一支打不垮、拖不烂的钢铁之旅。    ——这就是第四十三军的“家谱”;    ——这就是第四十三军的“家底”;    ——这就是第四十三军的“家风”!    接下来,让我们重新走近第四十三军的源头,拂去历史的尘埃,找寻失落的记忆,谛听第四十三军将士在岁月长空中的铿锵足音……

内容概要

《挥戈沧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征战纪实》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和大量的历史图片,生动而流畅地向读者叙述了第四十三军在革命战争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并展示了一大批曾经亲自领导过这支部队的开国元勋的个性风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第一支正规武装——“叶挺独立团”。 
誉满北伐路,扬名井冈山;五反“围剿”逞英雄,万里长征打先锋;转战苏鲁豫皖,铁血抗战打日寇;纵横东北战场,攻坚克难敌胆寒;加入先遣兵团,飞渡长江解放两广;木船打败军舰,踏平沧海登陆海南……
这支英雄部队的光荣历史,浓缩了整个人民军队的辉煌历程。

作者简介

陆州,原名陆周,江苏省滨海县人。1995年12月入伍,曾任团宣传干事,政治指导员,现为南京军区政治部编研室干事,江苏省作协会员。先后在军内外报纸、杂志发表新闻作品600余篇,100余万字,获得10多项全国和省级以上的征文竞赛、新闻评比奖项。曾撰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刘安元》、《铁血争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征战纪实》;与他人共同编撰了《南京军区战斗英雄风采录》、《征战在江淮河汉之间》等书。

书籍目录

序 序章横空出世,北伐路上扬美名 第一章大浪淘沙,红旗漫卷井冈山 第二章奔突闽赣,千里“春花笑吐红” 第三章五反“围剿”,激战冲锋写风流 第四章开路先锋,踏平二万五千里 第五章东征西讨,陕甘云端红星照。 第六章开赴华北,抗日前线显锋芒。 第七章搏击逆流,四省边界奏凯歌。 第八章驰骋苏北,热血沸扬斗群魔。 第九章挥戈急转,纵横东北敌胆寒。 第十章雄师入关,南征号角冲云霄。 第十一章锋指琼崖,沧海飞渡创奇迹。 后记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及前身主要领导介绍 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中央红军连续出击。攻打天宝山,第十师带头冲锋,受到毛泽东称赞。激战水口,陈光师长亲自上阵拼刺刀。 1931年10月间,由于红四军在第三次反“围剿”中伤亡较大,编制作了一些调整。红四军第十一师与第十二师合并为第十一师;红十二军第三十四、第三十五师编入红四军,编成新的第十二师;此外还增编了第十三师。第十师的建制不动,原师长王良调任第十一师师长,由原第十二师师长耿凯任第十师师长,李赐凡仍任政治委员。此时的陈光已是第十师的参谋长。 然而就在耿凯任第十师师长不久,他率领全师在石城横江攻打地主武装“土围子”时,光荣牺牲。随后,师参谋长陈光继任师长。陈光从一个排长升到师长,前后不到3年时间,可以说他每负一次伤,职务就升了一两级。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官职是用鲜血换来的。” 12月初,就在陈光接任第十师师长后没几天,驻守宁都城的国民党军第二十六路军在中国共产党的策动下准备起义。红四军奉命前往宁都城外的会同地区执行策应任务。 12月13日,第十师在陈光、李赐凡的指挥下攻占会同。 一占领会同,陈光便命令各团加强防御工事的构筑,同时派出便衣侦察员到头陂、驿前侦察情况,及时向红四军军部报告。在第十师的积极配合下,国民党军第二十六路军1.7万人在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黄中岳等率领下于12月14日胜利起义,起义后该部改编为红军第五军团。 在第三次反“围剿”之后,国民党军曾有一年多时间没有进行“围剿”红军的活动,其原因是这段时间里“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军队开始向中国进行军事侵略,全国反日浪潮日益高涨,国民党内部矛盾重重,所以蒋介石暂时无暇组织大规模“围剿”红军的活动。但是,国民党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一定规模的军事进攻一直没有停息。红军一方面反击国民党军的进攻,另一方面还主动进攻国民党军占领地。 主动进攻国民党军占领地,主要是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路线逐步推行到中央苏区,多次提出夺取赣州、吉安、南昌、九江等赣江流域的中心城市,争取革命在江西及其邻近省区的首先胜利。中央红军因此连续进行了6次进攻战役。 1932年2月4日,红四军第十师在军的序列内配合红三军团攻打赣州。战斗打响后,敌军依城固守,红军多次进攻均未奏效,伤亡严重。苦战1个多月,敌人援兵粤军又赶到,红军腹背受敌,只得被迫撤出战斗。 赣州战役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达命令,林彪任红一军团总指挥,聂荣臻任政治委员。王良接任第四军军长,政治委员罗荣桓(后罗瑞卿),师的编制不变。 3月,红军分东、西两路军作战。红四军第十师在第一、第五军团组成的东路军的序列内向龙岩进发,准备攻打漳州。 盘踞漳州的是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师长张贞。为了保住漳州,张贞企图依托漳州西北天宝山一带有利地形同红军决战,派出重兵进行布防。对此,毛泽东亲自作出部署:以天宝山为首攻目标,兵分两路,红四军和红三军承担左路的主攻方向,红十五军承担右路的助攻方向,突破天宝山之后,合力直捣漳州。 毛泽东原定计划在4月18日攻打天宝山,可这天大雨如注,水雾蒙蒙,不利于大部队行动,临时决定推迟一天进攻。这个推迟说来也巧,竟推迟出了几组密切相关的巧合数字:在国民党军师长张贞49岁的时候,4月19日打第四十九师。后来当地老百姓神秘传说红军有神人指点,这更给此战蒙上一层传奇色彩。 4月19日凌晨,大雨骤停,红军总攻开始了。红四军第十师带头冲锋,打得最为勇猛,首先突破敌阵地十二岭、风霜岭,随后向天宝山纵深方向扩大战果,由左向右一路横扫,支援红十五军作战。守敌完全被第十师将士的英雄气概震住了,根本没有招架之力,满山乱转乱跑。战士们一遇守敌,只要大喊一声“不许动”,就有成片敌人举手投降,再喊一声“跟我走”,一群俘虏便紧跟他们后边。此时的毛泽东在指挥所里用望远镜观察战场,他目睹第十师官兵的战斗气魄,禁不住连连称赞:“铁军部队真是勇猛,名不虚传!” 不过,当毛泽东看见有些战士后面跟着一群国民党兵,不解地问身旁的聂荣臻:“战士后面跟着一群国民党兵,是不是被敌人包围了?” 聂荣臻顺着毛泽东手指方向,拿起望远镜仔细地看了看,笑着回答:“红军战士后面跟着的国民党兵只不过是俘虏而已。” 在各部的密切协同下,红军很快占领天宝山一线阵地,并乘胜向漳州城追击前进。敌师长张贞见败局已定,遂烧毁城内军械库及军需物资,连夜带着残部向漳浦、诏安逃去。 战斗结束后,毛泽东还记着第十师战士后面跟着俘虏的事,他问师长陈光:“战士抓了俘虏,为什么让俘虏在后面走,俘虏还带着枪,不怕出事吗?” 陈光笑了:“那是战士们在比赛抓俘虏,都怕抓少了,也没顾得那么多,俘虏虽然带着枪,但战士们都已缴了他们的枪栓,敌人只背空枪,不会有什么危险的。” 毛泽东这才释然。 4月20日上午,红一方面军东路军举行隆重的人城仪式。红四军第十师官兵在陈光、李赐凡的率领下顺着宽阔的龙厦公路,排成4路纵队,迈着整齐的步伐,高唱《当兵就要当红军》歌曲,浩浩荡荡开进漳州城。 漳州战役是红一方面军主力继第三次反“围剿”之后,远离根据地主动出击、奇兵制胜的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对部队士气的鼓舞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激发了地方青年的参军热情,使得部队得到补充。 5月29日,中革军委指示红一方面军东路军回师赣南,同入侵赣南的粤军陈济棠部作战。红四军第十师随主力撤离漳州地区,经过长途行军,于7月初进入赣南地区。在这里,红军同粤军不期而遇。 7月8日,红五军团率先对粤军第四师打响了阻击战,击溃敌人两个团。12日,南雄援敌6个团赶到水口,并立即组织反击。而此时红五军团对援敌并未能及时察觉,错把10个团当成4个团打,英勇地与敌人展开激战,在敌我兵力相当悬殊的情况下,红军的伤亡不断增加,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沟河。聂荣臻新中国成立后对此回忆:“双方伤亡之大,战场景象之惨烈,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所罕见。” 红五军团的处境万分危急! 7月9日下午,红一方面军军委急令红一军团前去增援。红四军第十师作为增援部队主力星夜疾驰,于10日拂晓到达水口。官兵连喘口气的工夫都没有,便投入战斗。敌我双方在黎明前的黑夜中进行激烈的拼杀,多次发生短兵相接的肉搏战。拼刺刀是第十师的长项,陈光又是第十师拼刺刀的顶尖高手。肉搏战中,只见他一马当先,一开始单手挥着大刀,率领大刀队杀人敌群,猛砍猛劈。后来见敌人越杀越多,陈光一时性起,又从地上捡起一把枪刺,双手抡圆了往敌人身上招呼。在他神勇气概的感染下,第十师官兵拼劲十足,杀声震天,枪托、拳头乃至牙齿全都成了武器…… 一整夜的急行军,再加上连续两天的激烈拼杀,第十师战士在战斗间隙一倒头就睡,等一觉醒来时才发现自己睡在敌人尸体堆里。第十师官兵就是凭借这样的战斗精神,与兄弟部队共同奋战,将敌人10个团全部打垮,保住了赣南,保住了水口。 这一场惨烈的战斗,第十师付出惨重的代价,部队减员较多,有的连队只剩下两三个班。血洒水口的英雄们,历史将永远铭记! 水口一战后,红一方面军主力北归苏区,于8月中旬又成功地发动乐安、宜黄战役,全歼国民党军第二十七师。这不仅再一次给江西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也在一定程度上策应了鄂豫皖、湘鄂西苏区红军的反“围剿”作战。 1932年10月上旬,中共苏区中央局在宁都召开全体会议,继续重申夺取中心城市的错误主张,对毛泽东和他在红军中实行的战略战术原则进行错误的批评和指责。毛泽东因此再次被迫离开红军领导岗位。不久,中央任命周恩来兼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 11月中旬,红四军第十师奉命继续随红一方面军主力北上,参加金溪、资溪战役。在黎川,红一军团遵照军委的会议决定,红五军团的红三军又编回了红一军团。红四军缩编为第十、第十一两个师。第十师政治委员李赐凡改任师长,陈光调任第十一师师长。 然而,李赐凡任师长不到两个月,就与第十师官兵从此诀别。 那是1933年1月初,第十师在北上作战进途中,策应兄弟部队攻打金溪之敌时,担任右纵队主攻任务。8日,第十师由金溪沿公路向西进攻时,遭遇敌人6个团,双方随即在公路两侧展开激战。敌人抢先占领了公路北侧制高点有利地形。面对居高临下的敌人,还有天上的飞机轰炸,第十师官兵依然顽强作战。师长李赐凡不顾个人危险,带领师机关人员加入冲锋队形。就在这时,一枚炮弹落在李赐凡不远处,只听“轰”的一声,李赐凡双脚顿时血流如注。师警卫排排长吴树隆见师长受伤,赶紧上前要把他背下去,李赐凡一把推开吴树隆,大声喊道:“同志们顶住!只要有一个人,一口气,一滴血,就要保住阵地!” 随后,李赐凡坐在血泊中简单地包扎了一下,抹了一把苍白脸颊上的冷汗,继续指挥部队冲锋。

后记

如果日历翻到4年以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对我来说,只是历史革命战争舞台上一个陌生的“角色”。让我走近第四十三军的,缘于4年前的一件偶然的事。    2006年初,我刚调入南京军区政治部编研室不久,室领导交给我一项工作:撰写《刘安元》高级将领传记。这是军委赋予军区的任务,属于全军历史资料丛书的一部分。刘安元中将是我们南京军区的老政委,然而,这位战功卓著的将军早在几年前就因病逝世,他生前留下的相关资料并不多。为了全面反映将军戎马一生,我便开始了漫漫采访之路。将军当兵之初在四野部队的第四十三军,可是第四十三军这支部队已经撤消番号。好在经过多方打听,将军当兵的所在部队第一二八师第三八三团仍在,这个师在军部撤消后改为武警部队,师部每年都要派出部分师领导和所属部队驻于深圳同乐海关。那一年,刚好是第三八三团负责同乐海关的边防执勤任务。    2006年5月初的一天,我风尘仆仆来到深圳的同乐海关。幸运得很,要采访的师团领导都在,他们热情地接待了我,但当时他们很忙,直到第二天下午才挤出时间接受我的采访。师政治委员刘建华告诉我,第四十三军虽然成为历史,但这个军的“铁军”精神却得到很好的传承,在和平年代,这个军的部队依然像战争年代那样,敢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这不,现在所执勤的同乐海关,每天要检查进出关的车辆就有七八千辆。执勤官兵个个都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才能识别走私分子的破绽……话题由此进入主题,他们对军史、师史、团史如数家珍,从“叶挺独立团”谈到“渡海先锋营”,从“八一”南昌起义谈到琼州海峡木船打军舰,从刘安元中将谈到陈光、洪学智、龙书金等开国名将。渐渐地,我对第四十三军的“认知欲”,已经不再满足这次采访内容的范畴。整整一个下午,讲的人意犹未尽,听的入兴趣盎然。    采访时间总是有限的,我不能影响部队的正常执勤。临告别时,刘政委送了我两本书:一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军史》,另一本是《攻坚老虎——第一二八师师史》。他意味深长地说:    “陆干事,看得出你对四十三军有兴趣,这两本书或许对你的研究有用。”    从那时起,第四十三军便走进我的视野,根植我的心底。后来我发现,第四十三军不仅是广州军区前身——四野的部队,在抗日战争中也是新四军的一支劲旅,与我们南京军区的前身部队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由此,我对第四十三军的“好奇”感愈发强烈,利用工作之便,不放过了解第四十三军的一切机会。知道的越多,走的越近,心中的那种情愫就像气球一样不可按捺地膨胀。于是,将第四十三军烽火岁月中那些人、那些事倾注于笔端,释放于纸上,便成为我平心静气、解开“情结”的一个选择。    《挥戈沧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征战纪实》一书创作过程中,我先后采访了第四十三军20多位老战士、老干部,查阅了不下于500万字的图书、史料,还在互联网上检索了200多条相关信息。令我高兴的是,第四十三军番号虽然撤消了,但该军的威名犹存,军中的英雄人物、战斗故事比比皆是,每一个历史时期、每一个战役、每一个将领和英模,都可以写成一本厚厚的书,这为我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但同时也带来一个“锅小米多”的问题,几十万字的一本书实难展示第四十三军征战的全貌。可以说,我的整个撰写过程就是一个痛苦“割舍”的过程。因此,在拙作付梓之余,我心中难免有些怅憾:第四十三军继海南战役之后,那些在剿灭匪患、抗美援朝、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的英雄们,是否还被人们记起?    “铁军”战火漫卷,“铁军”精神流芳。第四十三军的烽火历程,是人民军队成长壮大的一个缩影,是一部气壮山河的革命史诗。而今,它虽然退出历史的舞台,但它的几支部队分编后依然保持着不变的铁的军魂,忠实履行新时期的历史使命。手掬书香祭英魂——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军人,这本书谨在表达我对第四十三军无数革命先辈的敬仰之心、缅怀之情的同时,也真切地希望,你我生活在革命先辈热血铸就的大好河山中,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传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为了祖国的安全稳定、繁荣昌盛勇往直前,不懈奋斗!    本书创作过程中,我得到陈宁、陆羿名等亲人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特别是我的父亲陆守本——一位生长于苏北革命老区,曾饱经战争年代风霜,又品尝过解放战争胜利果实的老教师,对本书提出许多宝贵意见,令我受益匪浅,胸腔里充满着感动。另外,军事科学院康月田研究员、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钱庆国编辑,为本书的史料征集、出版工作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亦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个人能力水平有限,书中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谬漏之处,敬请第四十三军的老前辈和广大读者谅解。        2011年2月1日于宁

编辑推荐

《挥戈沧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征战纪实》是一部描写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在革命战争年代征战历程的纪实文学作品。作者陆州搜集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以纪实文学的手法,再现了第四十三军及其前身部队几十年间的征战历程。可供喜爱军史的读者阅读。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挥戈沧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书写得很好,四野四大主力之一,为什么要裁掉43军?
  •   一直景仰英雄的43军,终于等到陆州写的《挥戈沧海》,内容详实,一读而不忍释卷。只可惜这个英雄的番号没有保留到现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