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在美国的最后岁月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中国文史  作者:赵杰  页数:378  

前言

我和赵杰先生有缘,这个“缘”起应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时任抚顺市文化局副局长的赵杰先生主编的抚顺《故事报》正做得风生水起,当年的《故事报》以其精彩的故事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曾创造了年发行量260万份的辉煌业绩,在文化界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享有“南有《故事会》,北有《故事报》”的美誉,《故事报》的火爆景况可见一斑。当时,我本人正在沈阳市文化局供职,期间耳闻了许多关于赵杰先生及《故事报》的“传奇”。这应算是我与赵杰先生的“初识”。    对赵杰先生虽可谓慕名已久,在相当长的日子里,却没有机缘结识。后听闻他从抚顺调回沈城,担任辽宁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致力于抢救挖掘珍贵的历史资料,在履职之余又开始埋头于有关张学良、九一八事变的研究工作,出版了多部研究成果,成为了史学界公认的历史学者。在晾异于赵杰先生的多种身份和敏思好学的精神以及所取得成就的同时,内心对他又油然而生出几分敬意。    也许是机缘吧,2004年我在组织的安排下,来到张氏帅府博物馆工作,在与帅府同志的谈话中得知,多年来帅府的数次重大活动,竟是在赵杰先生的努力、帮助、支持与紧密合作下完成的。这使我越发想见到赵杰先生的“庐山真面目”了。遗憾的是,此时赵杰先生因到青海公出,由于高原反应中风失语。正在我为他的健康和能否继续从事张学良研究担忧之时,还未完全康复的赵杰先生竟出现在了这年10月,帅府与辽宁省政协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的张学良将军逝世三周年纪念及研讨会上。虽然此时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没有完全恢复,但在几天的研讨中,他自始至终在会场认真倾听与会学者的发言,并不时提出卓有见地的学术见解。他对张学良研究的执着精神当时真的感动和感染了我。    然而,更令我感动的是赵杰先生在患病后的两年期间里,非但没有停止研究,而且在身体康复期间,笔耕不辍,相继出版了《起来》、《九一八全记录》、《毁誉由人》三部书,这绝非常人所能做到。有感于他的这种精神,帅府借西安事变70周年之际,为赵杰先生主办了“历史呼唤,文合史璧——赵杰系列张学良著作研讨会”,对他过往的张学良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以此来表达对他孜孜不倦、潜心张学良研究的深深敬意。    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我和赵杰先生竟也成为了事业上的好搭档。2007年,为将张氏帅府博物馆打造成张学良的研究中心和平台,我馆组建了张学良研究中心,赵杰先生成为了中心的特聘顾问和研究员。赵杰先生也因此成为了我所领导过的职位最高的“下属”。能够与赵杰先生共事,实在是一种幸福。赵杰先生不以中心的工作为身外事,他把对张学良研究的满腔热情完全投入到研究中心来,从未缺席过任何活动,只要是研究中心的工作,凡是与张学良研究相关的事,他即主动承当,没有半点托辞。    令我自己都没想到的是,我的第一部书《张学良史事笺证》,在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出版社正是请赵杰先生做的审读。其间,他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使我受益匪浅。赵杰先生之于我称得上是亦师亦友,我们两人的关系就这样由远及近,由素昧平生到事业上的合作,我想这中间真的是冥冥中的一种缘分。    我与赵杰先生之间有一种“缘”,这个“缘”同样将张学良将军与赵杰先生连接在一起,只因当年主持过抚顺元帅林的修复工作,主持过张学良文史资料的编纂,使赵杰先生20余年来,醉心、潜心于张学良研究之中,为读者奉献出一部部精心力作。    赵杰先生的大作我大部分都认真拜读过,感触最深的是他对张学良研究敏锐的‘视角、执着的精神、严谨的态度、真挚的情感和对历史叙述的技巧。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史学界掀起了张学良研究热,然而赵杰先生的研究却独辟蹊径,他将他的研究视角和切入点放在了张学良的幽禁岁月,准确说是他离开大陆的54年,直至其人生终点,而这54年正是张学良由绚烂归于平淡的54年,褪却光环的54年。过往,人们大多关心的是他辉煌人生的36年,而其被幽禁及晚年的境遇及思想和生活一直以来多为史家所忽略。但赵杰先生的研究却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多年来,赵杰先生潜心于张学良晚年生活的整理和研究,他通过《张学良去台之后》、《留住张学良——赴美采访实录》、《毁誉由人》等一系列研究作品,用他那史家的视角、作家的情怀、文合史璧的精妙笔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张学良晚年生活的全景图画,至今未见有研究张学良晚年生活出其右者。    《张学良在美国的最后岁月》,作为赵杰先生的一部新作,沿袭了其所一贯坚持的“亲历、亲见、亲闻”的文史治学原则,以大量的采访笔记为经,以张学良10年在美生活为纬,经纬交织,纵横捭阖,使张学良这段突破羁绊、寄居海外的台前幕后等鲜为人知的历史片段串联起来,从而勾勒出张学良晚年在美生活的全貌,这些在一般人眼中看似平淡的生活,在他的妙笔下竟变得如此鲜活,引人入胜,它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阻隔、透过岁月的冰霜,探究到张学良晚年的心路历程。    赵杰先生是个有心、用心之人。在书中,我们看到赵杰先生在过去的,10年问,曾数次沿着张学良的足迹,行走于旧金山、纽约、洛杉矶、夏威夷之间,遍访一切与张学良有关的亲朋故旧以及身边人,他把所到之处张学良的事迹全程记录下来。他对资料运用的稔熟、对过程描述的细腻、对问题考证的入微,绝非无心之人所能做到,他的有心与用心成就了一段信而有征的信史。    赵杰先生是个有情、用情之人。他对历史有情,他对张学良有情,此情不娇柔,不做作。一个情字贯穿整部书的始终,穿透纸背,文心情思,随处可见,其情也真,其意更浓。情感所致,灵动的不光是文字,还有历史和人物。    赵杰先生笔下的张学良不再是一个神,而是融汇了亲情,友情、爱情、爱国情于一身,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的一个人。如此多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读者的思绪和情感也就此被带动起来,当我读到赵杰先生与张学良会面的那段文字:“历史岁月还给痴情乡人的就是默默的相对无言。沉甸甸的是无语的采访。见也匆匆,别也匆匆”时;读到张学良写给邓颖超“良寄居台湾,遐首云天,无日不有怀乡之感。一有机缘,定当踏上故土”的那封信时;读到张学良面对大海“我想爸爸”、“我想回家”时,“感时花溅泪”的境况,我相信绝不会只在我这个第一读者身上发生。    赵杰先生是个善思、敏思的人。不管他的文字是如何的温隋与温暖、他的文字表述是如何的流畅和优美,他的叙事过程是如何的纪实和细致,但是他书里面散发的始终是史学家所独有的对历史、对事件、对人物及悬疑问题的一种深沉的思索和思考。他的善思、敏思,不仅体现在他对许多问题及细节的探究与反复考证上,尤为突出的体现在他对张学良诸多悬疑问题的理性分析和解读上,其中赵杰先生独辟一节写就的尾声——“离人未归终成千古恨”即为此证。我想这一问题不只是研究张学良的史家绕不过的一个问题,也是众多读者所疑惑的问题。赵杰先生通过理性的思辨、笺证,做出了四种解读,其思辨过程缜密、言之有据,结论令人信服。    正如赵杰先生在书中引用过一位记者的评论说的那样“昔日统兵百万叱咤风云的东北少帅,为了理念的坚持,经过长年幽居和50年荣辱叹息,改变了一生的命运,不过在时代叶脉上,却是个不轻易褪色的人。”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幽禁,张学良尽管留在了美国,并长眠在了异国的土地上,但他留给世人的不应只是遗憾,还有他对历史的无怨无悔、对故乡的无限向往、对祖国统一的热切期盼,以及他在耄耋之年依然愿为中国的人民、为中国奔走的热望和公忠体国的不朽精神。    历史是无语的、张学良是无语的,但透过赵杰先生的笔墨,我们读懂了。    在《张学良在美国的最后岁月》即将付梓之际,寥寥数语,不敢称序,只为感言。    2011年1月13日

内容概要

作者多次亲赴海外采访了张学良及其子女、重要历史见证人及知情者,耳闻目睹了张学良夫妇的言行,所记录的材料反映出张学良思想和生活最真实的一面。本书深入探究了张学良的心路历程,揭秘了张学良终究未能返回大陆的真实原因。同时对张学良的生平,特别是晚年生活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许多重要史料和珍贵的照片为独家拥有、首次公开.对人们解读历史之谜和研究张学良都大有裨益。

作者简介

赵杰 长期从事政协文史资料的征集、整理、研究、编辑和出版工作。曾主持征集、编辑、出版了数十部有关张良学和“九一八”事变的文史资料。
现任辽宁省人民政府参事、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宣传委员会顾问。兼职张氏帅府张学良研究中心顾问、美国张学良研究中心顾问、辽宁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西北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辽宁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传奇生涯的转折
 突破了羁绊
 悄然抵达旧金山
 纵情在探亲的日子里
 临行前透露的心迹
第二章 面对友人直言
 贝夫人直言不讳
 对牌友如是说
 袒露历史真实
 关于“杨常事件”
 关于郭松龄反奉
 关于西安事变
 最大的心愿
 万寿宫祝寿
 题词“睹物思乡”始末
第三章 乡情不泯
 白首相聚述衷肠
 为迎接张学良返乡的记事
 误传回大陆探亲和祭扫真相
 身居台岛梦系元帅林
 驿马坊墓地解惑
 关联将回故土的采访
第四章 跨国移居
第 二次飞离台湾岛
 夏威夷庆新春之夜
 移民美国
 移居夏威夷之后
第五章 异邦知己
第六章 解除婚约的谜底
第七章 曾为主见证的基督徒
第八章 面对张学良
第九章 百岁华诞贺寿纪实
第十章 赵一荻绝尘在神殿谷
第十一章 最后的张学良
第十二章 为了了却张学良的夙愿
第十三章 留存在历史沧桑中
尾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有记者采访过张学良,他说对故居没有什么印象了,只记得屋后有一棵大枣树,结满了枣子,他很喜欢吃。1991年9月,正是秋后果红收获季节,台湾“咨询委员会副秘书长”丁中江等人来大陆观光,专程来到这里。临行时,赵绪海和家人从老枣树上摘下果实,又一粒粒精心地挑选后,恳请客人一定要带给张学良尝鲜,以表达乡亲的思念之情。半个月后,不负拜托的丁中江寄回了复函。里面有封张学良的回信,“中江先生道鉴:承赠大著及家乡枣果,敬此申谢。愿上帝祝福!”署缀的日期为10月5日。1993年秋,也是收获的季节,中国嵩山少林寺武僧团秘书长张鹏翔受台湾大洋洲文化经济协会的委托,专程奔赴东北收集有关张学良的资料时来到台安县,也挑选了屋后的红枣,连同四册影集一起转至张学良手中。而后他率团赴台访问时,承蒙张学良单独会见。张学良难忘台安诞生地,老枣树仿佛也有灵性。在2001年,也就是张学良将军逝世的那年,这棵老枣树没有结果,而巧合的是,也是在那一年,故居前的一株百年老柳主干也折断了。2004年,我陪同张家亲属去台安时,得见后来经过多方抢救,这两棵老树又发了新枝。话头扯回来,台安县张学良将军出生地研究会将修“少帅陵”即张学良衣冠冢,而且是张学良和于至凤的衣冠冢,这可不是一厢青愿,涉及张家后代认知态度。2005年清明时节,台安县政协副主席刘加强和张学良将军出生地研究会几位代表,飞至夏威夷神殿谷拜祭张学良,而后又去旧金山希图拜访了张学良的女儿张闾瑛女士。他们通过一位吉林的教授找到了张学良抗战时期秘书的儿子王老。可是王老的回答很让大家失望,他说张闾瑛年纪大了,基本不见客人的。石宝库就请求老人无论如何打个电话问问。王老也挺犯难,因为当时已经是晚上10时了。

编辑推荐

《张学良在美国的最后岁月(图文典藏版)》编辑推荐:国内记录张学良离开台湾后仅有的一部纪实性图书。在神殿谷山坡上那块墓地中,镌刻在红色大理石上的墓志是:“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亦必复活。”这是张学良的宗教信奉,亦是他的生命观。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张学良在美国的最后岁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张作为中国历史中重要的参与者,对他的评论有褒有贬。本着多方面了解一个人的想法买了这本书。
  •   了解历史,不忘民族精神
  •   一般般吧,还是能长长见识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