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建设史

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作者:高新民,张希贤  页数:312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共产党建设史是研究党的建设纵向发展规律的一门学问。党的建设史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党的建设纵向发展变化的过程及这种发展变化的根源。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过顺利发展、业绩辉煌的时期,也有过经受挫折、几乎陷于绝境的时期。党的建设史把这些基本史实作为客观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引起这种曲折变化的主观与客观的原因,分析其历史的根源。党的建设史的研究范围包括党建原理的形成过程,重大党建事件的来龙去脉、历史意义和现实影响,不同历史时期党建的主要经验和问题,现实党建问题的历史根源等等。党的建设史这门课程的社会功能或政治功能,主要是探寻党的建设的发展规律,汲取有指导意义的经验,防止重犯历史上的错误,搞好现实党建工作。从党的建设史的学科属性来看,它属于历史学科。人们公认,凡属于研究和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纵向学科,如通史、断代史、专题史等,都属于历史学科。党的建设史以研究党的建设的纵向发展为主,无疑属于历史学科。当然,历史学科是分层次的。综合性的历史研究,如通史、断代史等属于高级形态;专题史如经济史、政治史等属于次级形态。政治史之下有政党史,中国共产党建设史属于政党史这一层次。

内容概要

本书的写作体例以叙事为主,写作重心是执政后党的建设。一般说来,党的建设与党的政治路线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的建设史应以党的执政路线变化为分期标志。但由于写作的重心及写作方便缘故,本书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分为两部分,一是从党成立到遵义会议前,党从幼年走向成熟;二是从遵义会议后到执政前,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毛泽东语)成功的时期。执政后党的建设,以党的政治路线的发展变化为分期标志,因此,本书的第四章把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党的九大、十大直至十一大归并为一章,这是需要特别说明的。    学习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历史,可以使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全貌有更多的了解,对党的建设的特点、规律有大致的理解,有利于进一步探索解决党的建设的现实问题的途径、方法。有鉴于此,中央党校教务部组织编写本书,作为中央党校教材,其适用范围主要是党政干部、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专业研究生。    本书写作的指导原则:一是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史实;二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文献作全面分析;三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文献与客观实际结合起来描述历史。无论是对党的建设发展历史的宏观把握,还是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作者都力图贯穿上述原则。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发展与挫折(1921年7月—1934年12月) 一 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开端    (一)中国共产党创建时的基本特点及其对党的建设的影响    (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开始  二 党的建设的初步发展    (一)国共合作及其对党的建设的影响    (二)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党的建设工作的加强    (三)右倾错误对党的建设的影响  三 党的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建设的基本状况    (二)毛泽东党建思想的初步形成    (三)“左”倾错误对党的建设的严重影响第二章  党的建设全面发展  为向执政党转变而努力(1935年1月~1949年9月)  一 形势与任务的变化对党的建设的影响  二 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    (一)党的建设的多方面展开    (二)延安整风运动    (三)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 为向执政党转变而努力    (一)为适应战略转变,调整党的组织与大规模调动干部    (二)结合土地改革开展整党运动    (三)为执掌全国政权做好全面准备第三章 执政党建设的初步探索(1949年10月—1956年12月) 一 执政党建设的新课题 二 新中国政治体制的变化    (一)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与成型    (二)政府中党组的建立  三 执政党建设的良好开端    (一)建国初期的整风与整党    (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三)粉碎高、饶反党分裂活动的斗争    (四)开展党风廉政建设  四 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一)八大前后党的政治建设的发展    (二)八大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三)国际环境的变化对中国共产党的启示第四章 执政党建设的曲折和失误(1957年1月—1978年9月) 一 党的建设的曲折    (一)1957年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第五章 执政党建设的重大转折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与党的建设的新起点(1982年9月—1987年9月)第七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党的建设第八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建设第九章 面向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第十章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002年11月—2007年10月)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章 党的建设全面发展为向执政党转变而努力1935年1月,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从遵义会议之后,到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党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党的建设也随之发展、成熟,毛泽东党建思想形成体系。在此期问,毛泽东把党的建设称之为“伟大工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这一“伟大工程”的成功。一、形势与任务的变化对党的建设的影响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全力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使党在遵义会议后能够战胜各种困难,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完成了行程二万五千里的战略大转移。1936年10月,红四、红二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胜利结束长征。1937年1月,中共中央领导机构迁至延安。此后,延安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中心。在此前后,中国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日本帝国主义在占领中国东北地区后,不断加紧对华北的侵略,加之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引发了1935年北平学生的一二。九运动,并波及全国。形势的变化,要求党的策略随之发生变化。1935年7月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问题。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中国共产党到陕北后,于1935年12月在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军事战略问题、全国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问题。12月27日,毛泽东根据会议精神,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题为《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分析了日本侵略军打进中国后社会各阶级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明确提出党的基本策略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以及中国共产党促成这次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五项要求,并作出四项政治保证。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突然向中国驻军进攻,中国官兵奋起抵抗,中华民族全民抗战从此开始。8月,国共两党达成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等协议。9月22日,国民党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编辑推荐

《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中共中央党校教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共产党建设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这本书基本已经看完,内容简明扼要,提纲挈领,感觉不错。不过做研究需要更高深的。
  •   很好的党史读物,简明扼要,内容详实,叙议结合,读后有收获
  •   编排系统,结构完整,值得一读!
  •   考研用,一般
  •   研究高新民老师是研究党建的专家
  •   目前工作需要的
  •   虽然还没看,不过觉得挺不错的。
  •   书编的不错,很值得看,正是我想要的
  •   写文章用参考书,但是观点不新
  •   不错,正版品质,印刷质量好
  •   宝贝质量不错,发货速度挺快。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