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访谈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作者:张志强,孙信丽 主编  页数:322  字数:302000  

内容概要

张志强编著的《名师访谈》访录了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以及前五批经国务院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招收博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共计27位博士生导师,希望把他们丰富的人生、治学、育人经历记录下来,激励和鞭策北林人承先辈之优良品质继续前行!

书籍目录

前言
春风化雨润桃李精忠赤胆报国心
——访沈国舫院士
潜心研究傲骨梅留得清香满人间
——访陈俊愉院士
滴水江川水到渠成
——访孟兆祯院士
倾心林业研究攻克国际难题
——访尹伟伦院士
把河山妆成锦绣将国土绘成丹青
——忆关君蔚院士
白杨新赞
——忆朱之悌院士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访李镇宇教授
丹心育桃李热血沃新花
——访康向阳教授
因木结情以“木”树人
——记王沙生教授
循循善诱桃李秀孜孜不倦白杨情
——忆张志毅教授
北林精神榜样力量
——访赵广杰教授
赤子之心求学垂范之志育人
——访顾正平教授
用生命耕耘出北林的绿色
——忆汪振儒教授
业精于勤
——访高荣孚教授
绿色希望的领航者
——访沈熙环教授
我国生态学科奠基人
——记徐化成教授
德才双馨孜孜以求
——访贺庆棠教授
为了赤地变青山
——忆王九龄教授
我国森林经理学科的奠基者
——忆范济洲教授
谦恭勤恳高洁毓秀
——访关毓秀教授
用生命谱写绿色事业的一代大师
——忆董乃钧教授
人生在于积累
——访陈谋询教授
繁花无语
——访花卉育种学家程金水教授
以植物为笔画锦绣山河
——访苏雪痕教授
把毕生精力和智慧献给水土保持科学
——记王礼先教授
将绿色的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访孙立达教授
知木知人化腐朽为神奇
——忆申宗圻教授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三)曲景相融——传统文化的爱好者 治学严谨,育人热忱的孟兆祯,业余生活也非常丰富。孟先生的父母、家人都喜欢看京剧、唱京戏,孟兆祯从三岁起就会唱京剧了。从重庆考到北京来读大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北京的戏剧名家多、剧场多、演出多,到北京好看戏。孟先生原本是想考戏曲学院的,但当年戏曲学院不招生;而北京当时在重庆招考的大学一个是航空发动机专业,一个就是造园专业,孟兆祯不喜欢发动机,于是便报考了造园。也正是这偶然的选择,使得孟先生与风景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 因为喜欢看戏,本科时代孟兆祯省吃俭用,用近半个月的生活费去看艺术大师马连良的戏剧,曲终返校没有路费,与同学流浪在冬夜寒风刺骨的大街,后来是一位民警看到两个年轻大学生冻得可怜,将他们领进岗亭,还脱下棉大衣盖在他们身上,才算渡过了奢侈看戏后的苦难一夜。孟兆祯不仅喜欢看戏,还喜欢自拉自唱,中学、大学时代孟先生每天都坚持,从不间断,参加工作后也经常自娱自乐。通过学唱京剧、绘画,孟先生渐渐懂得了京剧、绘画、摄影、诗词、歌舞、音乐、美食、雕刻等文化艺术与风景园林艺术实际上是有内在联系的,是相通的。京剧和园林,一为时间艺术,一为空间艺术,一个动态,一个静态,一个拥有华丽的衣衫和绕梁三日的唱腔,而另一个则有宁静致远的气度和曲径通幽的意境——“一法生众法,万法归一”。 孟兆祯在学生时代自拉自唱、去城里看戏,对其文化艺术水平提高起到了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学生时代,孟兆祯一直是学校的优等生;走上教学岗位后,京剧中的历史故事促使他去查看相关历史书籍,了解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京剧中高雅绝美的唱词,对先生从事风景园林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启发。可以说孟先生之所以能在风景园林教学与设计上取得成就,与之爱听、爱看、爱学、看京剧、唱京剧是密不可分的。 孟先生曾说,京剧唱腔,是流动的音乐;园林建筑,便是凝固的音乐。对于京剧艺术的喜爱,对风景园林事业的执着,成就了先生温文尔雅的艺术人生。 二、积少成多,知行合一——潜心研究创新实践背后的艰辛 (一)一时之择,一生之依——园林的机缘 孟教授回忆起自己刚刚接触园林的那段时间。当时他的母亲非常重视对他的教育。孟先生早年生于武汉,后来日本入侵,武汉沦陷,便逃到重庆,那时他只有三四岁。到了上学的年龄后,找了一个离家近的小学,即长江南岸清水溪镇的开智小学。后来孟兆祯的母亲觉得那个小学不够好,于是又找了一个市里面离家较远的半山小学。小学毕业后,其母又想找所好中学。在重庆,当时最好的中学就是南开中学,孟兆祯就毕业于这所中学。那时候孟兆祯家境并不好,母亲经常去把东西当了、卖了供他上学。所以孟先生在小学和中学的初级教育基础打得比较扎实。1952年,孟兆祯报考北京的大学,无奈之下选择了造园专业。与其说他选择了这个专业,不如说这个专业命中注定选择了他。

编辑推荐

《名师访谈》在编撰的过程中,有个别博士生导师因为时间和精力等原因未能接受采访,但亦对我们的编书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关心;有部分博士生导师已经不在人世,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和对其家人及学生的采访完成了文稿撰写;此外,我们还得到了蒋顺福、宋长义和张铁明等老师的鼎力支持,他们为《名师访谈》的最终成稿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编写时间仓促、部分资料缺失,加之编者水平有限,文中难免出现错误或不当之处,敬请读者谅解。六十年风雨如歌,一甲子再创辉煌。希望我们以《名师访谈》的编撰为契机,继承传统、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再创佳绩!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名师访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