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河中的罪恶

出版时间:1990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松本清张  译者:王启元,金强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是日本文坛上自成一派的推理派小说家,书中不仅情节曲折复杂、文学形式完美并揭露当代日本社会矛盾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欲河中的罪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千万不要被小说的封面给忽悠了,说的天花乱坠,其实情节不过如此;哪里是什么经过精心设计的计谋,故事讲到最后给出的答案还是模棱两可,并不能给人一种冲击感。开头布局很大,讲到最后草草收尾。
      总而言之不给力
  •     这是《球形的荒野》之后看过的第二本松本清张的书。
      
      首先得承认我是冲着书名来读的。第一本也是,《一个背叛日本的日本人》这个事后觉得烂俗的名字当时强烈的勾起了我未能免俗的好奇心。因为书名有趣而读书很多时候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一是期望值过于高最后难免失落;再则大多时候好书是不会取一个夸张的名字的。吃一百个豆也不知道豆腥,事实证明我活该被松本/读客图书再骗一次。
      
      于是,我决定以后再也不看松本的书了。
      
      还是说一说和书有关的东西。不知道松本是不是都是这个套路,反正看过的两本都是先揭露一下谜底,然后花大量笔墨在证明这个结论的过程上。既然读者早早知道了结果,论证的过程也没有了过多的悬念可言,终归让人觉得无味。所以,松本的作品是悬疑小说?可我总也没能跟着情节悬疑起来。
      
      这本书的名字自来便耸人听闻。其能免于被有改书名传统的读客图书弄成其他的俗名字,也证明了其本身足够噱头。不能说文不对题,但翻了几页就有“也不过如此嘛”的感叹,耐着性子看完,没觉得如何曲折精彩。倒是这个封面,有日式风格,还有让人称赞的创意。可和内容好像没什么关系……
      
      
      
      
  •     你可以赞叹人性的悲凉抑或其中的温情。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谎言,但却令人倍感痛心。如果有这个如果的话,有人不是为了名或者利而做一些事的话,是不是就不会有之后了?可惜的是没有那么多如果。抛开一切的背景单说高智商犯罪这件事,是挺可怕的,有太多的东西很难一一解开。虽然现在人们生活在一个被监视的世界里,但例外一直都不会少。转过头再说说那张获奖照片并不是那么真实,怎么能够预料到目击过他的人都会死?至于近乎完美的谎言也一样,如果遇到了其他人怎么办?所以故事就是故事并不那么真实。如果你真的想尝试一些东西就会发现,太多的偶然了,书里的沉着既有视死如归的感觉,但更多的是一种知道肯定能成功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作者带来的。或者说任何一个没真正想杀过人写的东西里一定有的一种味道。
  •     从一开始,报纸的讨论,是职业道德还是人性至上,怎么看都是非常完美的小论文。唯一看上去略显疲惫的,是书中对于遇难现场的描写。当然这是松本清张的笔法(不过日文原作中有事故解说图,十分便于阅读理解)。
      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以事件去写人的笔法却是相当值得借鉴。
      人性该是什么样子的?
      人性会成长成什么样子?
      这个故事从来就不需要正义的伙伴。
      不需要警察惩治真凶。
      这样一个结局,一个为了名利冷酷的杀人犯,一个为了复仇浇灭恨意的杀人犯,大家一起去死的结局再好不过。
      
      退一万万步说,法律的手段惩治犯人,恨意真的能平复么?
      任何事情,只有自己亲自走一遍,亲手去完成,才能达到一种圆满。
      这是人性的自私,也是人性的渴求。
      
      
  •      作者从一开始,就让我们很容易预料到这是个有预谋的摄影。读者要做的就是随着沼井正平一步步挖出真相。
      
       其实,沼井正平完全可以将自己的推断告诉警方,让预谋者绳之以法,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让恭介和古家在他们根本还没有来得及赎罪的情况下就付之一炬,在他们刚刚得知由自己的私欲所导致的悲剧暴露时便葬身一瞬。他也想让他们得到死不瞑目的感觉,让他们感受到他妻子所遭受到的,一样的唐突而‘偶然’的预谋之死,让他们就像被相机记录下来一样,所以正平用他自己的手停留住了他们的生命。
      
       "野岛崎灯塔上的航标灯旋转、闪亮,将会定格成永恒不变的瞬间。"
      ——最后一句话,是解读整本书最为关键的key,其实松本如果稍稍改动这句话,整本小说的基调便可能不同。或许是他觉得这样能够更好地反映小说的主旨,或许是他觉得绝对的悲剧才能给人绝对的警醒。或许并不是松本不想在最后给我们一点人间的余存,而是这些余存已经不再重要,已经没有再挽留下来的必要。当一切过去,瞬间便终于蜕变成了永恒。
      
       我直感到坠入黑暗太深,心情茫然不知所踪。
      
       一切的一切若是能够像照片那样被定格住,那么,是不是世间就不会有太多所谓的遗憾了?
  •      所有的偶然其实都是必然。
       如果他们没有相遇,没有相爱,没有筹备婚礼,那个可怜的女孩就不会走那条路,就不会刚好赶上设好的陷阱,就不会死于车祸。每个人自出生起就已经陷入了一个多骨诺牌效应,我们的生长环境决定了我们的童年,童年经历决定了性格,我们的性格又决定了命运,每一个人都像《死神来了》里的人物一样,早就在不知不觉中出演着命运早就写好的一部戏。这听起来多多少少有点像哈代作品中的宿命论,我们称之为“偶然”的那些事件,其实只是当时的我们没有料想到而已。
      
       在十万分之一的偶然中,我们相遇,离开,背负着命运中叫做缘分的无可奈何,继续书写我们的人生故事。我们都很聪明,聪明到把不想要的回忆装进匣子里锁好,装作从未存在过,我们不再对一些事情抱很多希望,因为这样就不会很失望。
      
       一个偶然,可以让一个原本最爱看爱情故事的人从此告别一切感动,可以让一个原本懦弱的人变得勇敢,可以让原本莫不相识的两个人相遇,然后分开,我们的生命中充斥着这样的偶然,它们是人生的拐点,有的改变了我们一天的行动方向,有的改变我们的一生。不过幸运的是,在人生中不断转弯,有时候,足够幸运的话,是可以再回到原点的。
      
       松本清张的这部作品让我想起海岩的作品,重大惨烈的案件总是关于情与法的。曾经和政法大学攻读法学博士的学姐聊过,她说,实际发生的重大民事案件,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钱杀,要么是情杀,而后者占了大多数。一个人要有多恨才能真正付诸行动去报仇杀人呢?报仇之后他会有多少快感呢?要知道,杀人也是需要勇气的,而且是非同一般的勇气,这些问题,恐怕没杀过人的正常人都无从知晓。
      
      
  •      推理小说起个如此剧透的书名是实在是有勇气,从结局反证结论就像“主角不死”定律一样都是些玩心跳、没悬念的悬念。可惜这是本小说,没有强大脑补功能想要弥补“视听说”的功效实在是考验读者。好在作者还算厚道地在最后加了点料,给了个“你猜得着开头但是猜不到结尾的”结尾(已剧透,哈哈);还好在作者是松本清张。
      
       莫非这就是这类推理作家的特点,读者(→ →我)总是对奇怪的细节念念不忘:看完《苍白的轨迹》只惦记着箱根有烟雾缭绕的温泉和精致舒适的小旅馆;看完《偶然》对保险业务员恭介的工作和心态又颇有感触。很大一方面是来源于发展的“时差”感,到底是发达国家,也许作者当年(小说是1959年出版)长篇大论大麻的功效对现在久经浸洋文化的读者们来说,已经有点多余,暴走族也早已被不计其数、花样繁多的其他“族”所取代,但跑保险、莱卡相机(或许只是我这个门外人士的错觉)我来说倒是挺“现在”。这样的错落感当然是作者无法预料的,但是奇特的阅读感受反倒让读者不能不注意到日本文化。
      
       当然,推理小说还得看推理。《偶然》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局中有局。推理小说如果是以侦破人的角度进入故事,最后解开谜底(同时凭着“自己的智慧也能解开谜底”的错觉)方能享受逻辑推理的乐趣。《偶然》第三者的视角讲故事是比较方便,但是少了步步紧逼的“侦破”感,后两个“局”完全可以单独成立,有点“作弊”和“番外”的感觉。
      
  •   会不会剧透太严重。。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