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01-01 出版社:文化艺术 作者:周思源 页数:32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红楼梦》就是这样一本奇书,只要你注意改进研究方法,那么你越研究,就会发现越有的研究。那么红学研究向何处去?这个问题近几年已引起愈来愈多的红学家思考。如果解决得好,红学研究将开创一个大的新局面,并将推动整个古代文学研究。这个突破口就是自觉地从创作论的角度研究《红楼梦》。 本书作者便是从创作论角度研究揭示红楼梦是“怎么写的”和“为什么这么写”,不以自己的好恶代替文本的实际情形,不以局部材料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而是更关注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艺术过程,包括作者心理与所用的方法,着重谈论了红楼梦的象征主义。作者不仅把把《红楼梦》作为审美对象来研究,更是将它作为艺术生产对象开发其艺术生产力,为当代与后代的艺术创作服务。
作者简介
周思源,原名盛公正,1958年4月生,浙江杭州市人。1957年毕业于无锡市第一中学,196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在北京三十一中教语文20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红楼梦学刊编委,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红学、史学研究与现当代文艺批评及小说创作。主要著作有《红楼梦魅力探秘》(1994)、《周思源看红楼梦》(2005)、《文明太后》(长篇小说上下卷)等。另有文章百余篇,合著、主编书籍十余部。
书籍目录
自序 从创作论角度寻求红学研究的新突破一 《红楼梦》是否创造了一种我们尚未认识的“主义”? (一)被忽略了的《红楼梦》创作方法研究 (二)“现实主义”远不能涵盖《红楼梦》创作方法的全部.不能体现《红楼梦》创作方法的精髓与特色 (三)革新创作方法,乃曹雪芹有意为之二 浪漫主义是《红楼梦》创作方法的基本成分之一 (一)强烈的情感和文学上的自由主义 (二)“作奇传”而不是作一般的“传奇” (三)用错了的标杆——“严格的现实主义” 三 曹雪芹解决了一个世界性创作难题——《红搂梦》成功地运用了象征主义 (一)认识《红楼梦》创作方法的关键在于能否正确评价其中的象征义义 (二)象征主义:以形象表现暗寓意 (三)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红楼梦》象征主义的宣言与入门钥匙 (四)脂批者反复提醒读者注意《石头记》的暗寓意 ……四 《红楼梦》的象征主义为什么能成功?五 《红楼梦》的象征主义为什么长期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六 《红楼梦》的创作方法究竟如何命名为宜?七 中华文化的浓缩性与《红楼梦》八 “玉石”两重性的人物塑造原则九 多体生成深刻而又难以全面准确把握的主题十 《红楼梦》没有隐定历史,并未使用“分身法”——评《红楼解梦》十一 《红楼梦》“二书合成”说不符合创作规律十二 《风月宝鉴》的男女主角不是宝玉和黛玉——兼论曹雪芹为什么没有续写后三十四
章节摘录
作者在第一回的自题绝句中宣称《石头记》是“满纸荒唐言”,这里的“荒唐”除指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外,我认为也包含着象征主义。因为从传统观念衡量,这些真真假假充满想象、隐喻与暗示的创作方法确实十分荒唐。而这恰恰是曹雪芹为扩大作品的艺术容量,加强思想深度和提高艺术浓度的关键一招。由于他在这部作品中包含的内容特别丰富,含义极为深刻,隐喻复杂而多层,许多暗示及其意蕴很容易被忽略,所以他多处提醒读者注意他那荒唐故事外表下的真正寓意。第八回的“后人有诗”又一次点明:“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简直就是明白宣告,作者自己都不相信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因而自然也就不会有灵石下凡历世的“一部鬼话”。之所以挪来作为小说“根由”(一回),纯粹是为了“借‘通灵’之说”以达到某种创作目的,表现自己的某些感悟、观念与情绪。显然,从炼石补天到灵石下凡,最后灵石又复归大荒山下,这个故事内容及其演述形式,都包含着荒唐色彩,是在某种荒唐形象的表现中暗示着某些“意义”。小说的第一批读者脂批者最早注意到《石头记》不是一部普通小说,而是“千古奇文”,“千古未有之奇文”(甲成本二回)。这里所说的“奇文”恐怕不仅是指奇语奇事,而且还有写作方法之奇的意思。所以脂批者在第一回回前总批中特别指出:“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很明显是在告诫读者注意其暗寓意,不要被其字面意思迷惑。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