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事

出版时间:2005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陈明洋  页数:32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为“纸生态书系”中的一本,集结了“解密”栏目中的许多有影响与有深度的文章,如,《我的精神导师胡耀邦伯伯》、《彭德怀蒙冤前后的100天》、《任仲夷反省历次政治运动》、《我给林彪治“怪病”》、《寻找毛泽东和江青的女儿》等等,由陈明洋先生精心编辑而成。这些文章考证详实,挖掘较深,是作者深入采访考察,并由历史亲历人口述整理而成,内容真实可信,文笔流畅,语言朴实大方,极具收藏与阅读价值。  1998年5月29日,《南方周末》诞生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报道类栏目——解密。由陈明洋先生担任主编,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孙长江口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前后的内幕》,“解密”全新的编辑思路及独特的历史视角很快在全国报界与读者中引起了反响。  5年中,该栏目推出了一系列关于当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解密报道,内容厚重,引人深思,有重大的史料价值,该栏目成为中国最有良心的媒体的最经典的栏目,它的实验性与先锋性在读者中影响深远。后该栏目因各种原因改名为“往事”。  《当年事》集结了“解密”栏目中的许多有影响与有深度的文章,由陈明洋先生精心编辑而成。这些文章考证详实,挖掘较深,是作者深入采访考察,并由历史亲历人口述整理而成,内容真实可信,文笔流畅,语言朴实大方,极具收藏与阅读价值。  其中《我的精神导师胡耀邦伯伯》、《寻找毛泽东和江青的女儿》、《江青狱中的日子》、《刘少奇被隔离的日子》、《我给林彪治“怪病”》、《邓拓自杀的前前后后》、《著名史学家翦伯赞自杀之谜》、《赵丹的文革交代》、《张志新冤案还有新秘密》、《彭德怀蒙冤前后的100天》等文章在发表当年即引起读书界特大震动。  这些文章的作者李辉、杨绛、周海婴等也都在国内有着大量的读者群,相信本书出版后,会在读者中引起较大的反响。

书籍目录

毛泽东与清华大学  【唐少杰】寻找毛泽东和江青的女儿  【邢志远】“肖力”是怎样走上神坛的?  【园丁】江青狱中的日子——一个曾经看押江青的女兵的回忆  【江华 左明星】刘少奇、毛泽东和四清运动——刘源、何家拣对一段历史公案的回忆、考证  【高晓岩】刘少奇被隔离的日子——刘少奇警卫分队队长张兵武回忆  【李发明】命运,与刘少奇相连  【何志强】周恩来总理在文革之初  【高振普】我和爷爷朱德在一起的日子  【朱和平】张闻天庐山冤案与康生  【张培森】我给林彪治“怪病”——访离休老战士楚成瑞  【蒋霞】将星陈光过早湮灭了  【陶朱问】广西环江曾放最大卫星 水稻亩产竟达十三万斤  【王定】邓拓自杀的前前后后——对邓拓夫人丁一岚的访谈  【任捷】著名史学家翦伯赞自杀之谜  【李贻贵】被江青秘密召见许广平奉命写鲁迅“材料”  【周海婴】赵丹的文革交代  【李辉】“横扫一切”的一项罪证——“文革”初期查禁作品的作者一览  【王同策】北京大红罗厂南巷20号骇人一幕:五人死于红卫兵之手  【李相】清华大学“七·二七事件”  【唐少杰】“黑框事件”及其他——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纪事  【吴永川】张志新冤案还有秘密  【朱建国】张志新冤案还有新秘密  【陈少京】任仲夷反省历次政治运动  【向明】我的精神导师胡耀邦伯伯  【罗熠】万里与小岗——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周年而作  【张广友】袁庚人生三部曲  【陈少京】从“掺沙子”到“流亡”  【杨绛】叶企孙:不能不提的一个人  【应兴国】李鸿章之死  【王树增】1949年,美国曾想与我建交?  【郝雨凡】温济泽的右派经历及其反思  【任捷】彭德怀蒙冤前后的100天 【日记:郑文翰】  【补注:王焰王亚志王承光】索引后记 【陈明洋】鸣谢 【陈明洋】

章节摘录

  毛泽东与清华大学  毛泽东与清华大学的关系是清华大学90年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关系既凸现出1949年后清华大学自身跳动着的时代精神的脉搏,又凝聚了毛泽东领导的党和国家与清华大学这所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间关系的特定内涵。  【在文革前不时提到清华】  毛泽东对清华大学的最早关心,是在1948年12月中旬解放军挺进北平北郊后。当时,清华园遭炮击的误传到毛泽东那里,毛泽东十分关切。毛泽东三次电告东北野战军首长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等必须保护清华大学和名胜古迹。12月中旬,解放军挺进北平北郊。1月3日晨,东北野战军先头部队攻占沙河车站,又向丰台方向开进。中午,部队进入万寿山与圆明园遗址之间平川地带时,遭到圆明园附近丛林中敌军的猛烈炮击,敌军企图以周围名胜古迹和清华、燕京等著名高等学府来阻挡解放军的进军。解放军迅速避开圆明园遗址和高校区,绕道而行,并于次日占领丰台。  当时,清华园遭炮击的误传很快传到毛泽东那里,毛泽东十分关切,于15日以中央军委名义驰电东北野战军首长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和第l3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参谋长黄志勇:“请你们通知部队注意保护清华燕京等学校及名胜古迹等。”解放军在清华、燕京、圆明园等地不用炮击,而用步枪、刺刀和手榴弹与敌交战。清华园于l5日得到解放。17日l 8时,毛泽东再次以军委名义电令上述解放军部队首长:“……尤其注意与清华、燕京等大学教职员学生联系,和他们共同商量如何在作战中减少损失。……”l8日晚,解放军前线部队阿位干部由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张奚若教授带领,来到建筑工程学系主任梁思成教授家,请梁先生在军用地图上标出北平城名胜古迹的位置,画出禁止炮击的地区,以备万一和平谈判失败而不得已攻城时,尽可能保护文物建筑免遭损失。  1949年1月16日,毛泽东电令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准备攻城:“此次攻城,必须做出精密计划,力求避免破坏故宫、大学及其他著名而有重大价值的文化古迹。……要使每一部队的首长完全明了,那(哪)些地方可以攻击,那(哪)些地方不能攻击,绘图立说,人手一份,当作一项纪律去执行。”  进入l949年,清华大学开始了其历史新的篇章。从此之后,清华大学成为毛泽东时常高度关注的大学之一。  l950年6月,毛泽东应张奚若教授(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常委、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等职)转达的清华师生员工的请求,为清华大学题写了校名,他连写了六个“清华大学”,谦逊地自荐“右下草书似较好些。”  毛泽东在50年代经常关注清华大学的动向。例如,在1957年1月18日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毛泽东要求大家关注学土思想动向,并且表扬了邓小平来到清华给学生做报告一事。6月11日在“反右”斗争进入关键之时,毛泽东派自己的秘书前往清华大学并致信党委主要负责人,了解有关动态。7月8日在上海市各界人士会议的讲话中,毛泽东提到了清华党委内的斗争。7月l7日在青岛会议上,毛泽东强调加强党的领导时,还举例说清华大学党团员占80%,“但党的领导权并不巩固。”②在1958年1月12日南宁会议上,毛泽东还提到了清华几个党支部所谓“叛变”的问题。这些都表明了毛泽东对清华“反右”斗争的关注和了解。  然而,l958年底,毛泽东在一份关于清华大学材料上的批示,对于遏制在知识分子问题上“左”的做法及倾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那年l2月22日,毛泽东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l9日编印的《宣教动态》第165期刊载的《清华大学物理教研组对待教师宁“左”勿右》材料,致信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建议将此件印发给全国一切教育、文学艺术、科研单位的党组织成员阅读,“并讨论一次,端正方向,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教授、讲师、助教、研究人员为无产阶级的教育事业和文化科学事业服务。”  中宣部的这份材料可谓在“反右”斗争之后对知识分子“左”的政策的一次纠正,它主要报道了清华大学物理教研组党支部出现的几点认识:一是纠正,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对象,因为他们大多数人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二是高级知识分子都是从根本上反对党的教育方针的;三是学校提群众路线不妥,应当走阶级路线;四是党员可以取代教师、党支部可以取代教研组的工作。清华大学党委纠正了这些错误。12月27日,中共中央向各地转发了毛泽东的批示及这个材料。  60年代,毛泽东则把清华大学视为实践其“教育革命”思想的一所重点大学。1964年2月13日春节,毛泽东召开了著名的“春节教育座谈会”,有5位中央领导人陪同,请了ll位民主人士和文教部门负责人参加。毛泽东对教育工作作了建国以来第一次集中而又严厉的批评。出席座谈会的蒋南翔校长只隔三天就主持清华党委学习、讨论和贯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当年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看完了南方周末编辑整理的《当年事》,感觉很沉重。书里讲的大多是反右、大跃进、文革期间的事,我没有亲历,也不熟悉,看着有些累,但还是觉得很有意思——我不是说有趣,是有意义,让我能够思考。
      
      很久没有思考了。
      
      有一次跟Ambering在校车上讨论,她认为文革中也有受益者,只是现在没有话语权,所以大家都不知道。我认为文革中不可能有一个很大群体的受益者,得益的只是会整人的人,他们得到的益是不义的。讨论到这里到站了,也就没有深入。后来我又就这个问题问我爸,他说的我觉得很有道理。他认为那时可能工人或者农民是“得意”的,但也只是相对的社会地位高了,也就是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而那一时期并没有创造出新的社会财富,历史是倒退的。所以从整体和长远来看,他们的利益也是受损的。
      
      看这本书以来,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中国会出现这一个又一个全国性的动乱?历史书上说是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被四人帮利用。但这就足以引起全国动乱了吗?如果没有全国人民的参与,这偌大的国家,如何乱得起来?我上次提到过我们的国民素来没有自由的传统,这一点看完这本书后我更加确定。
      
      当然,在文革等各个“运动”中,是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去迫害别人的,但除了这一小部分人以外,更多的人只是敢怒不敢言,甚至,只是“愚忠”。这个传统的“忠”字,将人变成了神。我对这种“忠”的思想(我指的是对个人的“忠”,而不是对国家的“忠”)感到疑惑不解,这种“两个凡是”甚至已经超过了封建君王的独裁。为什么会这样呢?
      
      举张志新案为例。张志新是属于少数敢于提出自认为正确的意见(事实上也是正确的)的人,但却被迫害致死。我弄不清楚的是,那些批判她的人,是出于“明哲保身”,还是真的认为她的观点是错误的?如果是前者,我还能够理解,但是后者……难道当时的人都头脑发胀,分不出正确与错误吗?或者,他们都不愿意动用理性去分析,只是盲目地崇拜毛主席?这似乎已经不仅仅是荒唐了。
  •       先看好后记,陈明洋先生在书中说关于此书首先要感谢江艺平,那么看了此书后我要说的是首先感谢你陈明洋先生。
        
        在图书馆看到此书时甚是欣喜,而书的内容也没有让我失望,历史的控诉谁都会,但以这样的方式也许不多见。
        
        历史是有人书写的,不管他多大的地位与权利,时过境迁,总能还原出真实。历史的耻辱柱总会记住些那么些跳梁小丑。
        
        既然是灾难,为什么不能勇于承担与反思。我们总是习惯了这样:或者一哄而上或者集体沉默。我相信这样的悲剧不会再发生,因为这个国家的民众都在渐渐成长,也没有谁有那么大的“能力”发动类似文革这样的灾难。但谁不保他又以另外的方式发生类似的悲剧。真正的遗忘不是人为低故意抹去,而是在于彼此真正的原谅与宽容。你做不到,又怎么奢求别人做到。
        
        “娘杀孩子”的灾难无处控诉,法西斯暴行无人承担。
        
        谁之过?
        
        另观今天媒体,在做些什么的“舆论领导者”?媒体总不能“自娱自乐”,总得负些个责任,不管是谁写个人,只要是人性的丑陋与黑暗为什么就不能再去揭露?总比做些个“娱乐“强吧!似乎早已忘记了媒体承担的责任:不仅传递事实、表达记录,她还承载着思想与启蒙再普及,她还作为历史的见证并影响历史的进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