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话

出版时间:2004-1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戴维·伯姆  页数:118  译者:王松涛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论对话》一书的核心,旨在探讨我们如何交流和沟通这一问题。本书是在原同名畅销书的基础上修改并增订而成的,是迄今为止记录戴维·伯姆对话理论最为详尽的著作。对话这一形式堪称与人类的文明一样古老。近些年来,围绕着“对话”愈发出现了众多的实践、技巧与定义。虽然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声称自己“绝对正确”,但我们还是能够对各种不同的观点予以区分甄别,从而澄清它们各自的意图所在。基于此,本版本的《论对话》全面阐释了戴维·伯姆在这一领域中所做工作的根本意义、目的与独特性。  已故的戴维·伯姆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曾任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伦敦大学Birkbeck学院物理荣誉教授。  李·尼科是自由作家和编辑,戴维·伯姆对话小组的成员之一。

作者简介

  戴维·伯姆曾任伦敦大学Birkbeck学院理论物理学荣誉教授。他的大部分著作都是由Routledge出版社出版的,其中包括:Wholeness and the Implicate Order,The Undiuided Universe(with Basil Hiley),Causality and Chance in Modern Physics,Science,Order and Cretivity(with F.David Peat),Unfolding Meanging,and Thought as a System.   李·尼科是自由作家和编辑,戴维·伯姆对话小组的成员之一。

书籍目录

原编著中文版序序致谢1.论沟通2.论对话3.集体思维的本质4.问题与悖论5.观察与被观察6.悬置、身体与本体感受7.共享性思维和无限性关键词翻译对照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论对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这本书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对话,即是沟通 相互之间的交流。这个鬼到底是思维上的事情。的确在对话方面,每一个人的思维假定 决定了自己的观点,这种观点也是对话的存在。但是这种存在会使思维上的分歧越来越大。到底没有哪个人都是兼容并包的。
      在思想上不一致 可以归结为思维的不一致。可是归根为是以前的经历 导致现在的思维假定。每个人的有一个想法只是在根据自己的已有的信息上进行的提炼与总结。于是乎在思维假定里面就已经认定了自己才是正确的,而别的才是错误的。
      每个人都会这么想就会导致了 相互间的不协调。
      因此 遇事不顺反求诸己 就变的很重要的了。
      反求诸己,这句话在了凡四训 以及 佛经上是经常提的。
      这本书也出现了。
      的确当遇到不顺心的时候就想一想自己在哪方面出现了问题的确 了可以解决一些小障碍之类的东西。
      
      这让我想到 许多理论在高处都是相同。心理学上面也有许多的 要求是 换位思考的 其实也是反求诸己的另一个说法。
      
      
      反求诸己 遇事不顺 反求诸己
      平时的 反省应该也是这个意思吧。
      
  •     看着题目刚开始还以为是一本关于语言的书籍,实际上是关于思维的,看完本书确实给人带来一些新的认识,比如思维其实也是被观察者,还有会对集体文化认知有了新的认识。
      
      
      虽然书很薄,但是仍感觉有些一大段的文字来回还是描述同一个问题,其实可以更加简洁地描述出来的。
  •     //序言
      序言:::或许最重要的是,对话旨在探索人类思维(thought)的作用方式——伯姆认为,究其本质,人类的思维并非是对客观实在完全、真实的再现,它只是一种有限的媒质——生成于集体之中,并在集体之上维持
      
      普通人也不例外,他们也总是处于意图和行为之矛盾的漩涡之中。这种矛盾不但造成了不良的科学,而且也导致了社会的分化与个人的分裂。这种分裂现象,在伯姆看来,是跨越文化和地理界限的;它弥漫和渗透于所有人类社会之中,程度之甚,以至于我们已经变得从根本上被它所驯化了。
      为了说明这种分裂现象(fragmentation)的显著性,伯姆经常用手表来举例。当你把手表随机地强行裂解为各个碎片之后,这些碎片与构成手表的零部件显然是完全不一样的。原本各个零部件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有机的联系,可以构成一个整体发挥手表的功能,而分裂成的碎片之间则毫无任何联系可言。与之相类似,人类的一般思维过程也总是倾向于以分裂的眼光来看世界,“把本来并非互相独立的事物弄得更加支离破碎”。伯姆认为,这种认知事物的方式,虽然能够在局部上成功地施加和维护社会秩序,但却必然导致世界上的不同国家之间、经济制度之间、宗教之间、价值信仰体系之间,乃至不同的“自我”个体之间发生根本性的冲突。伯姆之所以主张对话,主要目的就是使人们能够通过理论分析和亲身体验的双重途径,对导致这种分裂现象的活动产生足够清醒的认识。
      
      表面来看,对话是一种相对比较简单的活动。参加对话的人数通常在15人到40人之间(伯姆对人数的建议不是固定的)。大家自愿参加,围坐成一个圆圈。首先要对对话的过程与实质进行一些必要的解释和说明,接下来就是考虑大家如何把对话进行下去。由于事先不需要设定任何议程,大家需要花些时间来确定一个(或多个)合适的对话主题。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或挫折。因此在对话的早期阶段,可以通过辅导员来推动对话的进行。但是这个辅导员的角色应当尽快地消失,从而让大家自行决定对话的进程。经验表明,如果能够坚持定期地开展对话,那么不管以什么为话题,大家所习以为常的社会传统习俗和惯例就会逐渐弱化,而每个人身上所带有的各种亚文化差异就会浮出水面。很自然地,人们就会由于各自价值观念的不同而产生摩擦和碰撞,对话的核心就在于此。正是由于这种摩擦和碰撞,使得对话者能够注意到弥漫于群体(group)之中的各种思维假定(assumption),同时也认识到自己本身所具有的思维假定。这些思维假定具有强大的支配力量,其性质与“病毒”类似,有很大的传染性。当我们认识到这点之后,就能对人类思维的分裂性和自毁性产生更新的理解。在这种新认识和新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每个人的自我保护心态就会渐趋消失,对话群体中就会萌生进而充溢一种自发的温情和友谊。
      
      
      有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在思维、情感和活动之间存在的惟一联系,就是它们都是通过人内心的某个“我”(central entity)来进行,并由它来经历和体验的。这种观点不但说明了万事万物是如何被联结起来的,而且说明了为什么这个“我”是如此的重要:所有的事情都必须接受这个“我”的审查。它是万物的源头,万物的核心.【【【但事实上,你会发现,思维和情感是可以作为独立的过程而运转的,它们可以不受“我”的控制来运行。它们既不是由“我”所产生的,也不由“我”所经历和体验】】】
      
      
  •     喜欢戴维·伯姆的《论对话》不仅仅是因为作者能把深奥的哲学用最简单朴实的例子来说明,也因为很巧的跟自己最近读的几本书串连在了一起。
      
      细心的读者们会发现,戴维在《论对话》一书中,几次提到了一个人:克里希那·穆提,这位伟大的印度哲学家用其传奇的一生和震撼灵魂的言语感染了很多人,戴维也不例外,马斯洛也不例外(他在《洞察未来》一书收录的《用自在爱接纳所爱》一文中显示出了对克氏言论的喜爱)。可以说最近读的书刚好是一个风格,或者是也代表了自己读书的风格。
      
      1、悖论与问题paradox and problem
      
      这是我最想记录的部分,悖论与问题!其实我觉得作者对“悖论和问题”的解释分析,与作者分析“共享性思维和平实思维”的角度类似。
      ------------------------------------------------------
      在英语里,“问题”problem一词源于希腊词汇,其意思是“提出、拿出”(to put forward)。对某种想法或意见进行质疑和探讨,以找出解决困难或失败的办法,乃是这个词的本质含义。
      ------------------------------------------------------
      
      在接下来的论述中,戴维用了需要用技术来解决的例子来说明问题,比如:一个人想乘火车去某地,如何按时乘车、买票等问题。这些可以说都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
      ------------------------------------------------------
      但是,当一个人以问题的方式来提出想法的时候,其中必定要满足某种预先假定的前提。这种前提在很大意义上是隐含的、默认的。只有如此,他做的活动才有意义。在这些前提之中,当然存在着一种思维假定,即认为人们所发出的一问是理性的,不存在任何矛盾与对立。然而有时候,我们对问题的认识却存在荒唐之处。问题本身可能就是错误的或其前提自相矛盾,可是我们却未注意到这一点。
      ----------------------------------------------------
      
      
      戴维提到,人们在生活中很倾向于把“悖论”当作“问题”来解决。最终只会使问题的解决越来越乱。他举了一个人爱听阿谀奉承的话作为例子,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当别人夸赞他时,他如何克制自己落入被人奉承的圈套呢?”
      ------------------------------------------------------
      显然,这类所谓的“问题”乃是基于荒诞的前提之上的,人们喜欢被人奉承,通常是源于自身的某种不适或不满足感。这种不适或不满足感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人们会在很大程度上去压制它的存在。只有在一些特定的时候,当受到批评、指责或是其他类似的情况下,人们才会短暂地注意到自己这一非常不快的感觉。但是,一旦有人过来对你说你是如何的好、如何能干、如何聪明等等,那么你那种被压制和隔离的痛楚就会立即消失,代之以喜悦和得意洋洋。这里面包含着人类的一种心理倾向,即别人多对你说的乃是真理和事实,否则你就不会这样解脱。为了“保护”自己落入发现真相的“危险”,人总是竭力去相信别人对他说的所有话。他也会因此而被别人所利用。
      
      从本质上来说,阿谀奉承乃是一种心理自欺现象。如果一个人提出如何停止自欺这样一个“问题”的话,其中的荒唐性是不言而喻的。
      -----------------------------------------------------
      因此,我们不能把悖论(paradox)当成问题来解决,他不是“如何达到某地”这种技术性的可以用平实思维来觉得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涉及到人类思维、人类情感方面的,都不能称之为问题,而必须把他看作一个paradox。这个悖论需要人类思维来正视,需要整体进行思考,认清里面的混乱。
      
      我们需要认真、持续地关注那些支配其思维与情感的悖论模式!
      
      2、学会观察自己的思维,本体感受
      
      3、行为悬置
      
      4、共享思维
      
      完全意义上的个体-->集体维度上分析人-->宇宙维度上的人。
      
      --------------------------------------------------------------------------------
      
      
      就思维这个领域来说,它是有限的。我同时还认为,在有限之外,存着着某种无限之物,即无限性(unlimited).
      
      --------------------------------------------------------------------------------
      
      
      昨天刚好看到哺乳动物生命的孕育一个纪实片,在高科技术的帮助下,我们看到了一个小胚胎是怎样从那么一下点成为一只大象,细胞的繁殖是如此的精准和神奇,这其间有多少我们看不懂的神奇的遗传密码?
      
      突然能够领会,在赵鑫珊的讲座上,他谈到PAI的神奇赞叹表情,以及他说面对大自然,他总会情不自禁的双手合十,一种虔诚的敬畏,这是一种对大自然神性的理解,也是对宇宙维度人的诠释。
      
      
      
  •     伯姆是谁?
      
      戴维·伯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和最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之一,奥本海默的学生,爱因斯坦的朋友。他所受到的赞誉包括:
      
      * one of the greatest physicists and foremost thinkers this century
      * one of the foremost scientific thinkers and philosophers of our time
      * renowned physicist and theorist who was one of the most original thinkers of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 one of the world's greatest contemporary physicists
      
      《论对话》一书:
      
      《论对话》一书记录了伯姆的对话观。
      
      著名的管理学家彼特•圣吉(Peter Senge)的《第五项修炼》一书一度风靡全球,而其中关于对话的论述却基本上都是引用伯姆的观点。
      
      1970年,伯姆曾对人类所面临的交流和沟通问题作出过这样的观察:
      
      “过去几十年来,现代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广播、电视与飞机、卫星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连通全球, 使得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几乎可以在瞬时之间彼此相连。然而与此相对应的,则是人与人之间感觉日渐隔阂,彼此间的沟通以空前的速度,变得每况愈下。”
      
      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对话”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报纸上、广播中、电视里,对话都是一个频繁出现的字眼。无论是活跃于国际舞台的政治家们,还是周旋于各种场合的社会与商业人士,都喜欢把“对话”这两个字挂在嘴边。联合国总是在呼吁冲突各方进行对话,政府和民众之间也经常互相期待或要求进行对话。学校鼓励师生之间开展对话,家庭希望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也能够对话。甚至还有一些其它的著作,倡导人们与自然对话,与心灵对话,与自我对话。现代科技的发展,更衍生出人机对话、在线对话、虚拟对话等概念。对话一词的运用,几乎遍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但是问题在于,我们会对话吗?
      
      ……我们会交谈吗?……
      
      交谈?不就是谈话、几个人坐在一起说话吗?很简单呵!
      
      真的这么简单吗?那么,为什么人们会言非所想,就像安徒生在童话中所描述的臣民那样众口一致地赞美皇帝的新装?为什么我们也会言不由衷、答非所问,或顾左右而言它?为什么觉得自己被人误解,但同时却也在误解别人,甚至程度更甚?为什么我们想说话时却没有机会,真让你说时却又无从谈起?为什么社会鼓励我们畅所欲言讲真话,同时却又告诫说沉默是金?为什么我们可以花上数小时甚至整天的时间为一些鸡毛蒜皮之事而喋喋不休,却避而不谈那些真正关系我们个人发展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为什么即使在兴高采烈、眉飞色舞的神侃和狂聊过后,我们的内心反而会滋生无比的怅然与空虚?为什么想说话的人会被禁止发言?——要是他说的是真话,是实话,是对的,为什么我们不敢听这些真话和实话?要是他说得不对,我们又有什么好怕的?为什么人会当面说一套,背后又说一套?就象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所指出的那样:“……开会时,大家屁都不放一个,开完会以后,心里又在嘀咕。……一些人在开会的时候,唯唯诺诺,对什么事都没意见,等散会以后,他又到处批评。”  为什么人连自己说的话都不相信,却竭力要去说服别人去信自己?为什么人们嘴上说要洗耳恭听,而实际上却只是把别人说的话当作耳旁风?甚至,人们根本就坐不到一起来说话;或者即使坐到了一起,宁愿沉默,也不说话?
      
      或许,我们并不太懂说话,也不太会谈话,更别谈对话。
      
      那么,让我们来读《论对话》。
      
      ——以上部分内容摘自:王松涛撰写的“对话·社会·教育”译丛总序(摘引内容版权属原作者所有)。
      
      
      
  •   评论的文字很好。但让我怀疑书籍作者是不是缺心眼儿啊~~~~
  •   不错哦 mm
  •   我以为,悖论揭示事物的矛盾状态。而矛盾状态是事物的存在方式,悖论不是问题。不能够揭示悖论,却是问题所在。
  •   不能够揭示悖论,顺应悖论,利用悖论,构建能够适应社会化的思维情感的互动模式,却是问题所在。
  •   对于希望提升自我,提高人类心灵水平的你我来说,此书是必读资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