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心灵温度

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徐洁  页数:204  字数:214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教育,一个人……  我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教育工作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情。从事教育工作17年来,一天天,一点点,培养了我对教育工作真挚的热爱。  扎根在教育实践的沃土里,真切触摸教育的脉搏,我从未停止过思索。本书中的很多文字是我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的一点一滴的思考,有感而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这些文字首先是写给我自己的,是“我手写我心”,这是我真实的体验与内心的絮语。  我力求用一份静处人间,看云卷云舒的从容眼光去审视教育,用眼去发现,用心去感悟,试图把教育的温情、教育的欢乐、教育的痛楚……都一点点呈现出来。  我一向执著地认为教育原本生动,而绝非一门枯燥的学问,并尝试用我的笔去描述教育的灵动与鲜活。  我力求以真面目对人,追求真实与朴实。言切切,情殷殷,努力做到智慧灵动,让思想的清泉不干涸于积习的荒漠。  我力求在写作中追求哲理的丰富、结构的精致、文字的谨严与流畅,有时采用诗性的语言阐述自己对教育独到的见解。  我一直都在试图破译教师职业的密码,做幸福的教师并让所有的教师都幸福,这是我天天都在想的事。  我试图与教师一起寻找精神故乡的菩提树,希望在心灵深处保留着宁静恬淡的自然人格,作为人生的凭借,探寻一条抵达至美与至乐的幸福之路。  曹禺在剧本里说:“想想你忍不住要哭,想想你忍不住又要笑啊。”这就是教育生活,这些文字述写了教育裸露的真实。  本书的内容是我日复一日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沉思、对课堂真切的体验以及对读书的感悟和积累,既有教育哲思,也有对教育百态的叩问和对教育百味的咀嚼,还有对孩子们成长的深切关注。  这是一本细细写来的书,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把零碎的思想、断续的思考留下来,集腋成裘,让岁月沉淀出缀满美丽和神韵的记忆。默默的文字里,蕴藏着无尽的生命热情与蓬勃生机。  这是我唱给教育最深情的歌,是一个热爱教育的人对教育深沉的爱、对教育痼疾深切的痛、对教育未来坚定的期待。  本书的大多数篇章已在《教育文摘周报》《教学与管理》《中小学管理》《中国教师》《教育参考》《明日教育论坛》《教育时报》《当代教育科学》《江西教育科研》《教育文汇》《福建教育》《江苏教育》《山东教育》《创新教育》《青年教师》等报刊发表,书中不再注明原发报刊。在此,向这些报刊的编辑们致以真诚的敬意和谢意。  这些慢慢地、用心写就的文字,传递着一个教师心灵的温度。若能带给您一点点感动、一点点心动、一点点行动,对我来说都是莫大的欣慰。

内容概要

本书的内容是作者日复一日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沉思、对课堂真切的体验以及对读书的感悟和积累,既有教育哲思,也有对教育百态的叩问和对教育百味的咀嚼,还有对孩子们成长的深切关注。    这是一本细细写来的书,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作者把零碎的思想、断续的思考留下来,集腋成裘,让岁月沉淀出缀满美丽和神韵的记忆。默默的文字里,蕴藏着无尽的生命热情与蓬勃生机。    这是作者唱给教育最深情的歌,是一个热爱教育的人对教育深沉的爱、对教育痼疾深切的痛、对教育未来坚定的期待。

书籍目录

第一辑  在教育的麦田里守望  思想如清泉  教育:点化生命的美丽  教育田野里的守望者  教师:留点宁静给自己  遥远的掌声  做教师必上的第一课  教育是水的载歌载舞  买海绵的故事  一辈子学做教师  为己之学第二辑  闲“品”教育  教育应关注什么样的细节  教育怪现象一瞥  不妨学学赵本山  拒绝公开课发奖品的八条理由  榜样杂谈  那一刻我竟被震撼了  不会在书架上找书的高中生 “分数情结”根深蒂固  何止是文风问题  哪一个专业都行的背后 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内疚感” “神童”并非“童话” 有感于“普京网上开学堂” 不知道班里谁学习最好 没有闻到苹果的香味 从“简单问题难倒学生”说开去…… 考试何以跳不出讲义的磁场 评价教师只需一把尺 学习儿童 远离“习得性无助” 新教师的难题 一位教师的困惑 无用之用 《心里话》对教育说了什么 月光下的凤尾竹 空空的大院 教育“教育”了谁 “教育叙事”为谁而写 由“小梁现象”想到的 忙而不乱“六反思” 更新教育观念咋这么难第三辑  阅读的幸福 做一个有文化品位的教师 书是心灵的滋养与慰藉 教育需要真正爱读书的人 阅读改变行走 读开生气蓬勃的葛藤花 青灯黄卷夜读书 何必“坐拥书城”  四季处处好读书  文字是跳动的音符  地摊淘书乐  有字书和无字书  读不懂的“杜大爷”  红泥小火炉——读王永彬的《围炉夜话》  一帘幽梦剪剪风——读《小窗幽记》有感第四辑  课堂应有的“温度”  让课堂生活充满诗意  真的需要“再大声点”吗  怀念板书  留点寂静给课堂  预设不足精彩何在  课件起了多大的作用  还“启发式”教学以本来面目  课堂上如何引发学生思考  抓住无法预约的精彩——记课堂生成的一个细节  让错误美丽起来  教学应显现游戏特性  学生的提问是对教师的赞赏  品读黛玉教诗之道第五辑  迷恋孩子们的成长  怎样有个好心情——与中学生朋友的书信交流(之一) 这个客该不该请——与中学生朋友的书信交流(之二) 走过去,前面是个天——与中学生朋友的书信交流(之三) 树立信心,设计未来——与中学生朋友的书信交流(之四) 用真情换取友谊——与中学生朋友的书信交流(之五) 对朋友要采取宽容态度——与中学生朋友的书信交流(之六) 暑假怎样过——与家长朋友的书信交流(之一) 孩子,让我们倾心交谈——与家长朋友的书信交流(之二) 引导孩子走进书的殿堂——与家长朋友的书信交流(之三) 亲见的社会实践活动 写谎话不舒服 我的小狗眼睛是闭着的 儿子的秘密 儿子为什么没哭 赶文化大集 儿子做吉他 儿子参加演讲的故事

章节摘录

  第一辑 在教育的麦田里守望  思想如清泉  一部中外教育史就是一部思想史。从孔子到陶行知,从柏拉图到苏霍姆林斯基、杜威,哪一位名垂青史的教育家不闪烁着思想的光辉?思想如清泉,流淌在教育史的长河里,凭借着自身特有的魅力,在教育者的心底不息地涌动。有时是无声的,悄然氤氲着;有时是有声的,激荡着沉寂已久的心,让胸臆间飘扬起泉响水声。  深邃的思想催生了多少伟大的教育作品:《帕夫雷什中学》《教育漫话》《大教学论》《爱弥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陶行知),“孩子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上”(苏霍姆林斯基)……这点点思想的火花成为教育史上宝贵的财富。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着教师必须具有思想。  让思想成为一脉活水,时常在心头涌动。金钱、地位、名望、荣誉都可以没有,却不能没有思想。琐屑、繁忙可以绊住教师的身体与双脚,却不能绊住思想之泉的流淌。思想之泉抽刀不断,把平淡的生活变得幸福而多彩,思想使教师能做自己生活的大师。  思想之泉有着坚忍不拔的力量,“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巴尔扎克)。教师不应再去用“师道尊严”的神威去震慑学生。让学生在教师思想的浪花里留恋吧,唯有思想能让渴求真理的学生体验到中流击水般的震撼!  思想源头的活水,可以使教师朴素的形象闪烁出光辉,可以使教师平凡的身影变得高大,这便是征服学生最可贵的人格魅力。  爱是教育的真谛,但“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高尔基)。我们应重新审视教师是“园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说法。因为学生并不是无知无想的植物,园丁的“呵护”与“前刀”能使创造性的人才脱颖而出吗?工程师是工业大生产中制作“标准”的高手,学生的灵魂难道也要用机械化的程序去锻造吗?  托尔斯泰说:“思想,就是推动自己和全人类的生活的力量。”曾经被认为是正确的、优秀的东西,也许现在已经是错误与落后的了。思想之泉不断奔涌出新意。教师曾经自豪于“三尺”讲台写春秋,而今“不设讲台”已成为一种新的尝试。长期以来,一线教师都在充当教材实施的执行者的角色,新课程改革春风浩荡,其体系呈现形式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其背景则是反映着社会的需要和学科的思想,更重要的还反映了教师的思想。因此,教师更应该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  有思想的教师是有主见的人、善于动脑的人,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纷繁世界中,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当前,学生的自主性已经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认识高度,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有思想的教师能培养出有思想的学生,而有思想的人才是自由独立的人。  思想之泉的奔涌,不断地规范着教师的行动,教师不仅应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更应该是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发现问题的启发人、解决“创业”问题的参与人。  亘古存在的生命,涌动着不息的思想。有过思想的日子才是充实耐嚼的日子,留下思想痕迹的日子方能叫人回顾留恋。思想的清泉,穿越了岁月,依然是那么晶莹,那么有价值、有活力。唯有有思想的教师才会体味教育世界的丰富,在无数个寂静的深夜感受泉水流动的声音,那由远而近的逐渐清晰的叮咚声,仿佛是新生之水渐渐地渗入、渗入……  善于酿造自己思想的清泉的教师,能够不断地超越自我,能够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处于排头兵、领头雁的地位。啜饮思想的甘泉吧,这会使自己振奋,使自己年轻,使自己与时俱进!不断被思想的清泉滋润的教师队伍,不仅提升了自己,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一代代人、一个民族。  教育:点化生命的美丽  一位在北非街头游荡的阿拉伯少年,虽衣衫褴褛,却聪颖可爱,你相信吗,那可能是被埋没的莫扎特。一个相貌平平,在草丛里捧着露珠、欣喜万分的孩子,你相信吗,那可能是未来的泰戈尔。  我相信卢梭的爱弥儿会变成音乐家、天文学家或物理学家,我相信海伦·凯勒超人的聪慧就是源于安妮·萨利文老师的一声声爱的呼唤。  我相信教育,它虽没有万能的神力,却使无数人美梦成真。  我相信每一个人的体内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它可以沉睡,也可以被唤醒。  教育的美妙就在于能够把可能变成现实,失学儿童的最大遗憾就是失去了生命中的许多可能变成现实的机会。  谁是那个幸福潜能的挖掘者?是可敬的教师。  教师是点燃火把的种子,哪怕是一星光亮,也会照彻心灵的夜空。  教师应温柔而耐心地等待着孩子的成熟。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犯错误的过程就是经验积累的过程。教师应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指点迷津的睿智、包罗万象的气魄去接纳、理解、宽容、化解学生各式各样的错误。同时,教育并不拒绝批评。  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希望的,他们的希望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在于一个好的分数、一所好的学校和一份好的职业。  什么是生命的美丽?答案是多样的。在我看来,对于女孩子,能够成长为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对于男孩子,可以成长为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他们又都是好公民、好职工。教育肩负着树立学生最基本的生命价值观的重任。  点化生命的美丽,在于让学生学会欣赏美丽人生中的细微事物。人生的美丽通常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散落在生活的分分秒秒、点点滴滴之中。调整对于生命的态度和体验,快乐的萨克斯就会轻柔悠扬地奏响。  点化生命的美丽,在于点燃学生爱的火焰并使之永不熄灭。在一个美好的世界里,自然的法则就是爱。一个美好的人,最自然的本性就是懂得爱,并去爱。  点化生命的美丽,在于让学生学会追求真正的幸福,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关于幸福的辩证思维:送人鲜花时,自己会首先闻到花香;向别人撒煤灰时,首先弄脏的是自己的手。  点化生命的美丽,在于让学生尝试去最大限度地释放自身的能量。生命之宝贵,在于它只有一次。生命之火,要么熄灭,要么燃烧。  点化生命的美丽,在于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体验并沉醉于思维的快乐之中。一个人只要能学习、善思考、有智慧,他的生命力就是旺盛的、强大的。  点化生命的美丽,在于使学生怀有生活的情趣。会读书,会娱乐,会欣赏,会关怀,会热爱。让学生的生活变得更率真些、更快乐些、更清澈些。  点化生命的美丽,在于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尊重别人并认识自我,自尊自爱,有个性,享受有尊严的生活。  点化生命的美丽,在于给学生不断的精神关怀。当精神的力量不断增强时,人才不会成为物质的牺牲品。  点化生命的美丽,在于教育评价制度的不断完善。评价应使学生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成熟。  教育应发挥最好的作用,不一定要培养太多的莫扎特、泰戈尔和海伦·凯勒,而要造就自信的、能干的、快乐的和幸福的人。  教育田野里的守望者  一所“名校”之所以成名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一位“名师”之所以被人敬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学生最终成长为人才的重要支撑是什么?问题的答案或许是多元的。然而,拂去表层的含义,以上三者共同的特。点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精神!  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精神的缺失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早在七十多年前,哲学大师雅斯贝尔斯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群众秩序的生活中,大多数人的教化倾向于迎合普通人的需要。精神因其弥散于群众之中而消亡……精神生活都必须服从于转瞬即逝的快乐。  我们无法否认在学校仍然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遭受考试的重压,教师困惑于分数的围剿,校长奔忙于经济的困境……现代社会,人类的聪慧创造了太多始料不及的生活方式,物质的繁荣,生活的舒适,在遮蔽、消解和吞噬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外界的束缚、功利的短视、暂时的享乐使人们忘记了追寻幸福的真意。分数与升学率等的量化以及量化背后深刻的意义与影响,已经成为重重地打击精神的力量。  在教育发展之路上,惟其艰难,教育田野里的守望者坚守人类精神家园的责任愈是巨大。我们从来没有忘记学校应该是干什么的地方——寻求精神华殿的圣地。学校应该是人类文明的聚集地,应该以精神世界充实为典型特征,从而体现其自身特有的价值。教师的价值,则以传递人类精神的火把而表现出来。在教育的田野里,总有一批虔诚的守望者,执著地守护着心灵的一方精神园地,珍藏着人类的精神财富。“他们守的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超凡脱俗的精神之天。”(周国平)  精神是无法度量的,屹立在教育田野里的守望者,让人肃然起敬。他们始终与书籍为伍,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追寻历代先哲为人类设计的航灯路标,领略文人墨客营造的诗化乐土,欣赏艺术大师的精品佳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教师的心灵温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本书的内容是作者日复一日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沉思、对课堂真切的体验以及对读书的感悟和积累,既有教育哲思,也有对教育百态的叩问和对教育百味的咀嚼,还有对孩子们成长的深切关注。
    这是一本细细写来的书,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作者把零碎的思想、断续的思考留下来,集腋成裘,让岁月沉淀出缀满美丽和神韵的记忆。默默的文字里,蕴藏着无尽的生命热情与蓬勃生机。
    这是作者唱给教育最深情的歌,是一个热爱教育的人对教育深沉的爱、对教育痼疾深切的痛、对教育未来坚定的期待。
  •   教师作为一种特殊职业,需要精神的宁静与丰富。“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有人的心灵在寂静、幽静、恬静的氛围中,方能得到充分放松、滋养,抵达从容祥和。

    推荐此书
  •   很好的书,值得一看,欢迎选购
  •   书大概翻看了,印刷质量不错,很满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