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鸿宾说许鸿宾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作者:曹鹏  页数:165  

内容概要

《许鸿宾说许鸿宾》是一本围绕一个主题的杂作结集,体裁上有对话、有侧记、有随笔、有札记还有日记与散文、纪念文章,在学术性、理论性与思想性以及艺术性几方面都还有着力之处。    在人类艺术领域,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艺术作品不需要解释,自身就说明一切,解释只是穿凿附会。我却认为,艺术必须经过解释才有意义,人们在进行审美欣赏时,不仅仅是当时现场的感官认知产生美感与愉悦,而要掌握艺术家创作的意图、风格技法、甚至个性与生活经历,才会真正理解美在何处。     艺术欣赏是基于有相关审美经验的认知行为,人们所喜欢的美,必然是前此有所了解或认识的。这也就是一般不懂西方音乐的人初次听交响曲不知所云的原因。艺术需要解释,这也是艺术批评的价值所在。如果艺术不需要解释,那么,艺术批评家就成了多余的人。尽管不少艺术家声称不读、不在意批评家的意见,但是,倘若没有批评家的关注与评论,任何艺术家都无法取得成功——谓予不信,请查一下中外艺术史,就会发现,所有的艺术家,只要成功了并且作品流传下来,一定得到过同时代或者后代批评家的推重与评价。

作者简介

曹鹏,博士文化学者,美术评论家、画家、报刊工作者,先后在南开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就读十年,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主攻艺术与传播两大专业,旁及文史、茶艺,美食等杂学,1991年起供职于中央新闻单位.2008年10月起在云南省挂职,任云南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同时任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河北大学媒介经济研究所所长、上海大学客座教授,应邀讲学遍及全国各主要城市。创办并主编过《中国书画》、《中国印》、《美术图书评论》以及《主流》等杂志,出版有《大师谈艺录》一二两册、《闲闲堂茶话》插图本、《中国媒介前沿》、《媒介市场创意策划实务》、《把脉中国传媒》等十余种著作,画作在国内数十家报刊发表,并为多位名家作品集作序。

书籍目录

自序 艺术需要解释 上篇 许鸿宾说  艺术得用一辈子的心血——许鸿宾访谈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下篇 说许鸿宾  画学正统一脉传承——花乌画家许鸿宾的意义 附 录  真诚、爱与温情——许鸿宾家书选  许鸿宾年表 后记

章节摘录

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画的?答:我画画比上学还早,五入岁时就画了。那时候画画就是凭个人的感觉,喜欢这个。我外祖父好收藏,我两个舅舅都会画画。受他们的影响,我父亲也喜欢收藏,喜欢字,喜欢画,从小我受了家庭环境的影响。我父亲还会英语,是北京平民中学毕业的。问:那个时候霸县乡下人能到北京读中学,是了不得的。答:很了不得,他去北京上学,是雇毛驴骑着上北京的,一站一站地走一两天,才到北京,当时没有车。家里还比较困难,因为上学总得花钱。我的老祖父和我的爷爷都是文人,我们家里存有古画,我记得董其昌大幅的字都有。问:现在还有吗?答:“文革”时都被抄走了。除了用车拉走的之外,剩下的书也被迫都烧了,没留下几本。你看这本宋体字的唐诗,就是其中的一本。我们家过去的藏书,多是这种版本。

后记

在从事新闻工作时我学会也习惯了快速写作,以日为单位完成报道与编辑任务。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篇幅的文字与图片的采写编辑加上,在我是习以为常的工作。但是,新闻采编作品有一个形象化的比喻“易碎品”,也就是时效性强,而生命力与持久力却很弱。从1984年开始做报纸编辑记者,到90年代中期,我发表的各种文字数以干篇计,仅我收到或保存的刊登了我的稿件的样报、样刊,就堆满了两个大书橱。如此多的报刊稿件(不夸张地说堪称著作等身了),当然会让人有成就感。不过,时间久了,却产生了另外一种感想:花费了那么多时间精力,写出了这么多的文字,重新翻出,还有阅读价值或资料价值的实在太少了!说实话是该当废纸处理掉,因为没有更多的价值,之所以还留着,是因为爱惜羽毛,敝帚白珍,毕竟是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我不后悔曾经如此投入地工作过,但是,在成熟以后,如果还这样大量生产“一次性”的应景文字,岂不是浪费生命?幸运的是,我还有机会出过几册能够不断再版的书,如《大师谈艺录》、《闲闲堂茶话》、在学术界与文化界、艺术界得到了肯定与称誉。这些非新闻类著作,更受读者欢迎,我个人也更偏爱。

编辑推荐

《许鸿宾说许鸿宾》为文博书画大师丛书之一,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许鸿宾说许鸿宾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画家自己的亲身感受最能打动人。
  •   许先生人品好,画也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