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诚信危机调查

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中国商业  作者:李松  页数:306  
Tag标签:无  

前言

  新华社记者李松在《中国社会诚信危机调查》中,从个人、商业、公权 力三个方面,用大量深入调查和深度访问,全面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存在 的诚信问题,把中国的诚信危机浓缩为一句话——“谁还能相信谁?” 无疑,这是一个可以引起广泛共鸣的问题,也是一个让社会大众灰心、 失望的问题。 我在今年出版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总报告中,把这种诚信危机称为信 任困境,危机可以通过一定努力来化解,困境暂时还看不到解决的突破口。 我想没有人会否认中国出现的诚信问题,仅以近一时期发生的事情为例,就 足以说明这种诚信危机的广度与深度。退潮中的“郭美美事件”又一次激起 了波澜,也为中国的诚信危机加了一条新的注解。一个被网友蔑称为“无脑 ”的弱女子,成了“推动中国红十字会改革的最大推手”,这真是一个绝妙 反讽!这个“蝴蝶”翅膀扇起的微风掀起的巨澜,重重击在了中国红十字会 这艘诚信根基不稳的巨轮上,杀伤力有多大,谁也无法预料,而乐善好施者 原本应得到更多的信任,中国红十字会若干的公关无法消除民众的不信任. 迟到的捐款查询平台引来新的质疑。“再度出山”的郭美美引来了对于学者 郎成平、“股神”母亲、“干爹”王军的质疑,这个事件中大面积的不信任 既包括机构,也包括个人。 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后,民众追问事故真相,人们不相信铁道部发布的信 息,人们怀疑铁道部处理事故的动机,人们用“不上座”的方式对高铁投出 了不信任票.人们怀疑超速的发展方式。“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铁道部发言人的这句话令大众错愕。公权力对公众的傲慢和无视,由此可 见一斑。这句话的潜台词,充分暴露了当前社会诚信困境的原因。风险在我 们这个被冠以“风险社会”的时代无法彻底避免,但风险应该最大限度地消 除,而消除风险最有力的策略就是诚信,正如社会学家卢曼所言,诚信是简 化复杂的机制。 罗纳德·英格尔哈特指出诚信是经济交换的润滑剂,低社会诚信与文化 、经济的落后相关,弗朗西斯-福山在其名著《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 繁荣》中,也提出诚信是造成经济成就差距的根源的观点。他认为:“一个 民族的福利及其竞争力取决于文化特性,即这个社会固有的诚信程度。”福 山把中国围绕家庭维系的信任关系归入低信任度社会。而根据我们《社会心 态蓝皮书》课题的几次调查结果与这种说法一致。中国人最信任的人中,第 一位是家人,第二位是亲密朋友,前者是高度信任,后者是中度信任,熟人 、同事等都属于低度信任。我们不同意福山把信任归于一种文化的结果,但 我们必须承认提高社会的诚信度将极大地降低社会的交易和运行成本,因为 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社会,多数情况下我们要与陌生人打交道,总是把陌生人 放在骗子的角度去审视、去鉴别,无形中增加了许多的交易成本。李松在书 中为我们展示了种种不诚信,在这样恶劣的社会环境下每个人都要处处提防 ,要使自己不落入圈套就必须成为很多方面的专家,比如食品专家、商品鉴 定专家、医学专家、房地产专家、电子信息专家、统计专家,等等。没有人 能成为全面的专家,也就没有人不受不诚信之苦。最近。一个复旦大学研究 生和几十名志愿者完成的食品安全事件报告,甚至把中国的食品状况描述为 “易粪相食”。 从李松对诚信问题的全面揭示中,我们更体会到中国陷入社会诚信不断 降低与社会诚信重建艰难的困境。人们的诚信虽然从过去和当下的经验中来 ,但却是指向未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失去诚信就是失去未来。 我们并不认同中国文化下的低度诚信说法,中国更缺乏的是建立诚信的 制度。因此,和谐社会的建构应该从诚信重建开始。社会诚信重建既包括人 际诚信、商业诚信等水平诚信的重建,也包括对公共权力机关的垂直诚信的 重建,在一定意义上,垂直诚信的重建更为关键,也直接影响到水平诚信的 建立。因为人际不诚信增加的是人际交往的成本,损失的是社会成本,而公 共权力执行者和公共权力机关的失信不仅仅是成本的增加,而是意味着社会 普遍规则的失灵,社会交易将无法进行,因此,社会诚信能否重建,关键在 于公权力诚信的重建。 是为序。 2011年8月7日 于北京

内容概要

  《中国社会诚信危机调查》是一部充满忧患意识,集批判性、建设性为一体的调查类作品。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精辟的分析,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进行了大胆而深入的“全景式”揭露,内容覆盖政务诚信、商务诚信、个人诚信等领域,话题涉及“被代表”现象、统计数据造假、“萝卜招聘”、食品安全、官员学历“注水”、假证泛滥、骗购“保障房”、代孕、论文买卖等诸多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笔锋所至,令读者深感切肤之痛,不禁掩卷沉思。
  本书洞穿时代表象、击碎华丽外观的尖锐和犀利,是在这个时代人性沉沦迫近底线的时刻,一位中国记者不得已而为之的文字记录。

作者简介

  李松,云南蒙自人,中国作家协会云南分会会员、云南省诗词学会会员。阅读、写作、思考、行走构成他前半生的主要生活。
  2001年2月进入新华社工作,先后为内参编辑、新华网北京频道总监,现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以调查性深度报道见长。
  自2005年以来,曾在《瞭望》、《半月谈》、《人民日报》、《环球》等刊物发表作品数百篇,多篇入选中央党校培训教材。其作品曾获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奖”,多篇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作为一名调查型记者,他长期执著于社会公共利益与民生研究,其报道将感性与理性有机融合,往往抓住重大社会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典型而深刻。
  主要出版著作:《中国隐性权力调查》(2011年,华夏出版社);《倾听或诉说》(1999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夜痕》(1997年,中国华侨出版社)等。

书籍目录

开篇/关于“中国社会诚信危机”的对话
 政府是社会诚信的标杆
上篇/个人诚信:极限屡被挑战
 一、“彭宇案”后遗症 
 二、“买官卖官”恶化权力生态
 三、透视“砖家”现象 
 四、是谁在伤害中国的慈善事业
 五、官员学历造假考验诚信 
 六、“假证”泛滥的真实空间
 七、骗购“保障房”乱象
 八、“权力掮客”潜规则
 九、“网络推手”为钱什么都敢炒
 十、“吃空饷”不能承受之重
 十一、谁是微博虚假信息制造者
 十二、“代孕”突破道德伦理底线
 十三、揭秘“高价回收药”利益链
 十四、退休领导干部去向疑云
 十五、“论文代理”搅局学术
中篇/商务诚信:阵痛着  
 一、在中国,还敢吃什么? 
 二、揭秘“婚托”内幕    
 三、“中介组织”沦为新的社会腐败主体
 四、“医闹”到底在闹什么  
 五、“微博营销”江湖乱象  
 六、电视购物:“春天里”的浮云 
 七、房地产中介之疾     
 八、“劳务派遣”成侵权避风港
 九、“指纹考勤”折射信任缺失
 十、手机窃听器:让隐私无处可逃?
 十一、“版面费”吞噬学术诚信
 十二、“团购”红黑榜    
 十三、“进京指标”地下交易 
 十四、“问题富豪”的失信代价
 十五、“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公信力质疑
 十六、企业社会责任危机链  
下篇/政务诚信:底线何在
 一、“与民争利”违背誓词精神
 二、公务消费异化为“权力消费” 
 三、我们还有多少“被代表”
 四、听证会背后的“权力盛宴”
 五、“萝卜招聘”缘何屡屡发生
 六、民意调查公信力拷问
 七、“另案处理”是这样成为黑洞的
 八、统计数据“谜局” 
 九、公务员“合法收入”之谜
 十、差额选举“陪选”何时休
 十一、红头文件“脱缰”之患
 十二、“后备干部”的去向追问
 十三、“官办节庆”折射政绩焦渴
 十四、“就业率神话”是怎样打造的
 十五、“高校评估”那点事儿
 十六、考试背后的利益“黑洞”
尾篇 /危机总报告
 诚信危机撼动社会稳定根基 
后记

章节摘录

  政府是社会诚信的标杆  目前中国社会的诚信问题,从三个层面来讲,政务诚信、商务诚信、个人诚信都不同程度地出了大问题。  在政务诚信、商务诚信、个人诚信中,关键还是政务诚信。这是因为政府既是社会信用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维护者,又是公共信用的示范者,由此决定了政务诚信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如果政府不讲诚信,企业诚信就难以做到,个人诚信就更无从谈起。  一个名叫郭美美的20岁女孩微博炫富,将中国最重要公益机构之一的中国红十字会推向舆论漩涡的中心,使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近年来,“周老虎”事件、三鹿“毒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唐骏学历“造假门”、蒙牛“诽谤门”……各个领域诚信危机现象愈演愈烈,已演化为当前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由此引出的社会诚信缺失问题,引发了高层的强烈关注。在“染色馒头”事件发生两天后的2011年4月14日,温家宝总理即对此发表看法,称这些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那么,当前中国诚信危机的根源是什么?主要有哪些危害?如何化解这场危机?2011年7月2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周孝正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当前中国诚信状况进行了深度剖析。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社会诚信危机调查》揭示的许多情况令人担忧,许多观点令人深思。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没有实事求是的勇气,没有刨根问底的精神,没有敏锐的思想洞察力,是写不出这样的好作品的。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 龚维斌    《中国社会诚信危机调查》是一部怵目惊心的作品,不正视现实的人,宁愿闭上眼睛。然而,这部作品也会让所有人都无法闭上眼睛,因为诚信的缺失,已经波及你我他。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 张鸣    《中国社会诚信危机调查》以科学的调查、新颖的视角,对当今中国社会诚信缺失状况,进行了大量深入的揭露和剖析,不但及时向社会敲晌了诚信危机的警钟,还指出了化解这场危机的途径。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著名历史学者 纪连海    《中国社会诚信危机调查》对中国社会诚信缺失状况的披露,理性而深刻,发人深省。此书最吸引人之处,并未囿于事实的叙述,而展开了对人类良知的不懈追寻。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鲁照旺    人无信而不立,商无信利不久,国无信政必乱。《中国社会诚信危机调查》调查领域广泛,案例触目惊心,评析大胆深刻,警示国人。故愿与读者共赏之,共析之,共悟之,以求诚信的共建。  ——中国好人网创办人兼总编、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谈方

编辑推荐

  一个诚信缺失的社会,必将会滑向灾难的深渊!  揭露“驻京办”第一人,新华社调查型记者李松,中国第一部“全景式”调查社会诚信危机的力作。  温家宝:诚心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社会诚信危机调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7条)

 
 

  •   这是一本十分有现实意义的书,当前我们的社会缺乏诚信,而且在各个领域无所不在,这股不正之风与1958年代的那股上下的浮夸风何其相似,这种不诚信之风,毁坏了我们的民族的优良作风,也给外国人留下了口实,成了人家对我们发难的借口,产生了对中国不信任的一种思潮和借口,其影响十分之坏。因此,我们中央的领导要下重药惩治这种不正之风气。
  •   诚信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如果诚信产生危机了,那可怕的隐患就买下了!
  •   写得触目惊心的一本好书,所反映的社会诚信问题,值得每个中国人重视。
  •   希望这本书对有危机感的中国人有所警醒,诚信决定着中国的未来走向啊
  •   本书调查内容很客观,符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跑了几个书店找了几个网站才买到。
  •   敢于揭露社会现状,有同感!好书!
  •   不错的书!期待李松新作!
  •   一共买了10本书 这是最看好的一本 第一次在当当网买东西 速度和服务都非常好!
  •   还可以,论文参考书
  •   我喜欢的开本,我喜欢的内容。写得不错!
  •   好书!今天就看了一半。
  •   好书,我会慢慢看完的。
  •   我喜欢的书,买了两本。其中一本送朋友!
  •   当当脱销了。哪里还能买到?
  •   不错的书,现在哪里还可以买到?
  •   《中国社会诚信危机调查》是一部充满忧患意识,集批判性、建设性为一体的调查类作品。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精辟的分析,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进行了大胆而深入的“全景式”揭露,内容覆盖政务诚信、商务诚信、个人诚信等领域,话题涉及“被代表”现象、统计数据造假、“萝卜招聘”、食品安全、官员学历“注水”、假证泛滥、骗购“保障房”、代孕、论文买卖等诸多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笔锋所至,令读者深感切肤之痛,不禁掩卷沉思。
  •   很真实反映当下
  •   这书我也是在书店看的,但是有点贵,所以来当当了,很不错。。送货速度也快。。。
  •   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该读一读
  •   诚信与信任专题的书,读了几部/这本是用数据说话的。可作信息资料
  •   还没细读,外观感觉还好
  •   沉重。
  •   期待,得安排时间看
  •   《中国社会诚信危机调查》是一部充满忧患意识,集批判性、建设性为一体的调查类作品。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精辟的分析,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进行了大胆而深入的“全景式”揭露,内容覆盖政务诚信、商务诚信、个人诚信等领域,话题涉及“被代表”现象、统计数据造假、“萝卜招聘”、食品安全、官员学历“注水”、假证泛滥、骗购“保障房”、代孕、论文买卖等诸多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笔锋所至,令读者深感切肤之痛,不禁掩卷沉思。   本书洞穿时代表象、击碎华丽外观的尖锐和犀利,是在这个时代人性沉沦迫近底线的时刻,一位中国记者不得已而为之的文字记录。
  •   大话题,难写,继续危机下去,国将不国啊!
  •   对话形式,但是内容难以满足
  •   通過讀一些中國學者所寫文章作品﹐大而空好像是其通病﹕剛開始看時﹐是滿心歡喜﹐細心品讀后﹐只會給帶一傷心﹐內容太水了﹗只講眼球經濟而不注重社會效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