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体系研究

出版时间:2007-6  出版社:中国劳动  作者:周沛  页数:274  

前言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民生问题引起了政府和民间的高度关注,公平、正义日益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相应地,社会保障、社会政策、公共政策等领域既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成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社会保障、社会政策、公共政策属于同一系列的范畴,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先看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通常认为,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以社会消费基金的形式,为因年老、疾病、伤残、死亡、失业及其他不幸遭遇而使生存出现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一定的物质上的帮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权利。社会政策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狭义的社会政策仅仅涉及劳工及贫民的生活,而广义的社会政策则包括各类社会事业政策和社会管理政策,如人口政策、劳动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医疗卫生政策、环境保护政策、文化与体育事业政策、社会服务政策、教育政策、居民收入分配与消费政策、社区服务与管理政策、社会治安政策、社会行政管理政策等等,但是其核心是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其涵盖面又比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的范围要宽泛。 再看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为确保社会朝着政治系统所确定、承诺的正确方向发展,以法令、条例、规划、计划、方案、措施、项目等形式,对社会成员的公私行为、价值、规范所做出的有选择性的约束与指引,它的范围更加广泛,几乎涵盖了政府的全部活动领域,不过其主要的部分还是社会政策,而且其发展的态势是社会政策的领域与公共政策的领域越来越趋于一致。正如有学者所说:“在政策科学的研究中,由于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在社会问题的领域内是重合的,其研究方法接近,其政策落实的手段更是相同,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已经出现相互借重的现象,所以,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成为相互交叉与相互融合的两门学科。” 政策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学界众说纷纭。制度学派非常看重人为制定的,正式的法令、规则、程序,而行为主义学派则把政策解释为各种权力力量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结果。按照制度学派的观点,社会保障、社会政策、公共政策都是一国宏观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按照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社会保障、社会政策、公共政策都是政府、非政府公共部门、各种利益集团之间互动、博弈的过程和结果,它们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差别。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只是用词不同,它们的发展趋向是类同的。有鉴于此,所以美国威廉·N·邓恩(William N. Dunn)教授所著的经典教材《公共政策分析导论》(Public Policy Analysis:An Introduction),以及国内多本标以《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案例》《社会政策》书名的教材,在其章节标题中都干脆直书“政策”“政策分析”,而略去了“公共”“社会”等字样。 早在1873年,德国的一批学者为研究德国当时面临的社会问题,发起成立了“社会政策学会”。1891年,德国学者华格纳(Adelph Wagner)给“社会政策”概念下了第一个科学定义,认为社会政策是“运用立法和行政的手段,调节财产所得和劳动所得之间的分配不均问题”。后来,英国费边社将“社会政策”简要定义为“影响社会福利的一系列的政策活动”。米德格累(Midgley)将社会政策重要结果(社会福利)操作化为对社会问题的控制、社会需要的满足及社会机会的保障。沃尔克尔(Walker)则将社会政策界定为社会资源和社会关系(地位及权力)的再分配,认为社会政策“关系到政府生产和分配的、影响社会福利的社会资源序列的原则和价值。这些社会资源序列包括收入、财产、安全、地位和权力等等”。 社会政策以及作为其核心的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结果,从英国1834年颁布并实施的新济贫法算起,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即使从1883年德国推出最早的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算起,也有120多年的历史。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成为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在运用的社会政策,尽管各国在保障的对象上或普遍或特殊、在保障的范围上或宽泛或狭窄,在保障的水平上或很高或较低。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实行,极大地改善了各国民众的民生状况,促进各国民众共享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成果,也在经济社会运行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减震器”“安全网”的作用。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曾经构建了同当时实行的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正是由于这套制度的有效运行,许多被称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正向功能才得以彰显,诸如“广就业、低工资、多福利”,“生老病死有依靠”等,尽管当时所能保障的水平还很低下。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过渡,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也开始了改革之旅,原有的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之上、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建立健全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成了当务之急。 环顾四周,有关“矿难”的报道不断,我国煤炭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1/3左右,矿难所导致的死亡人数却占到全世界矿难死亡总人数的80%,有些地方的“黑矿主”与弱势的矿工签订所谓“生死合同”,花几万元就能“买”一条命,“私了”;终年劳苦的农民工不仅难以与其他职工“同工同酬”,而且常常面临工资被“拖欠”的窘境,甚至需要国家总理亲自出面为农民工“讨工资”;面对许多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飙升的房价,无数的无房者担忧何时才能实现“居者有其屋”,为数不少依靠贷款购得住房的居民则成了名副其实的“房奴”,还贷几乎花去了他们的全部收入;医疗市场化的结果,导致“看病难、看病贵”,人们“无病时怕生病,有了病怕进医院,进了医院怕出不去”;教育产业化引发学杂费上涨甚至“乱收费”,高校“扩招”成了“扩大内需”(又被称为“撬开老百姓的钱袋子”)的“妙招”,读书受教育对于相当一部分收入不高的城乡家庭来说就意味着“致贫”;女大学生就业常常难于同等条件的男大学生,性别歧视依然存在;农民、残疾人等在就学、就业、就医以及各项社会权利的行使方面,更是遭到或明或暗的歧视。所有这些都表明,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现有的社会政策领域的改革思路与政策设计还有缺陷,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合法权益还未得到有效的维护! 毋庸讳言,当今的世界正处在由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过渡之中,现代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当中的比重已经超过工业经济时代的支柱——制造业,灵活就业即非正规就业逐渐替代大规模集体就业成为新的用工趋势,这就打碎了“产业工人大军”,大大降低了劳动者与雇主进行讨价还价的能力;劳资关系方面呈现出“强资本、弱劳动”的博弈格局,资本到处都在指挥劳动、欺负劳动、压榨劳动,并运用软硬兼施的手段诱使权力为其服务;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日益高涨,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无论是在其规模、频率还是在其后果、影响方面,都大大超越劳动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这又固化了“强资本、弱劳动”的格局;加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国政权和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力同过去相比也打了不小的折扣,这就使得权力和法律即使保护劳动的利益而对资本施加必要的限制往往也会事倍功半。这种大趋势对于各国、各地区完善公平正义的社会政策,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保护劳动者和弱势群体成员的基本权利和合法权益,都是十分不利的。 然而,所有这些不利因素,不仅不能成为各国、各地区政府放弃社会政策(特别是作为其核心的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借口,恰恰相反,它们要求各国、各地区政府顺应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针对“产业工人大军”被打碎和非正规就业日益普遍的新特点,通过社会政策领域的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在“强资本、弱劳动”的格局下更加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合法权益。以此要求反观我国,不仅社会政策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重建、覆盖农民工的劳动保护法规的落实、包含农村居民在内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完善,以及住房、医疗、教育改革的调整等等,都不可或缺、迫在眉睫,而且行政体制改革、财税体制调整、政府职能转换、政绩考核创新等等,也都成了时不我待的大事。值得欣喜的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党中央连续提出了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事业。我们相信,随着中央这一系列决策落到实处,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深入,公平正义的理念与原则将会进一步确立,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合法权益将会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包括弱势群体成员在内的社会公众一定能够共享繁荣发展的成果。 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的关心与支持下,本套“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丛书”得以出版。由于社会政策的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加上作者队伍的水平毕竟有限,本套丛书定有浅陋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内容概要

本书是研究社会福利体系的专著。本研究把政策性、制度化的社会保障,职业化、专业性的社会工作,多元化、专门化的社会服务以及政府公共福利作为社会福利体系中的子系统加以分类研究。    全书共分八章,就社会福利概念,社会福利体系构建,社会福利体系中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的同源性,社会福利思潮交锋、政策选择与模式比较,社会福利体系中的专业社会工作,福利社会化、福利多元化及福利社区化,社会福利行政等方面展开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

作者简介

周沛,博士学位,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及社会工作与社区发展的教学与研究。著有《社区社会工作》等专著数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社会福利概念  第一节  社会福利    一、福利与社会福利    二、社会福利的分类与意识形态基础  第二节  社会福利追求与社会福利目标    一、需要与社会福利追求    二、社会福利目标  第三节  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历史与现状    一、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及其特点    二、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社会福利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三、我国福利体制的“单一保障性”缺陷及“福利系统性”分析第三章  社会福利的体系构建  第一节  社会福利体系辨析    一、社会福利体系与社会福利制度    二、社会福利体系框架  第二节  社会福利体系之一:政策性、制度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社会保障的基本内涵    二、社会保障的福利功能    三、社会保障的政策性和制度化基础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发展以及“保障缺陷”  第三节  社会福利体系之二: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体系    一、社会工作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助人活动    二、社会工作的非单一物质性服务    三、社会工作的功能特征  第四节  社会福利体系之三:多元化、专门化的社会服务网络    一、社会支持与社会服务网络    二、社会服务形式及其产业化    三、社会服务的网络主体与主要内容  第五节  社会福利体系之四:政府福利制度    一、福利国家与国家福利    二、政府福利的主要内容第四章  社会福利体系中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的同源性分析  第一节  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发展的同源性和异轨性    一、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社会救助与社会工作的历史渊源关系    三、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的历史渊源关系  第二节  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对象的同一性与交叉性    一、社会工作的对象    二、社会保障的对象    三、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对象的同一性与交叉性  第三节  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的同旨性与功能互补性    一、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的功能    二、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功能的互补性  第四节  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制度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一、社会保障制度与构建和谐社会    二、社会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    三、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和谐发展第五章  社会福利思潮交锋、政策选择与模式比较  第一节  社会福利思潮    一、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二、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三.保守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四、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二节  社会福利的政策选择    一、贝弗里奇报告的政策导向——凯恩斯主义的充分体现    二、俾斯麦的“想得到养老金的人最容易被驯服”的政策依据——保守主义福利观的体现    三、瑞典社会民主党的“人民之家”的政策选项——社会民主主义的具体实践    四、“里根革命”的政策改革——自由主义的复兴    五、中国福利体系的政策构架  第三节  社会福利模式比较    一、“自由主义”福利体制    二、“保守主义”福利体制    三、“社会民主主义”福利体制    四、社会福利模式的比较    五、社会福利四类型与中国的社会福利模式架构第六章  社会福利体系中的专业社会工作  第一节  专业性和职业化的社会工作    一、社会工作的由来与发展    二、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    三、社会工作的特征    四、社会工作的功能  第二节  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哲学基础与价值伦理的一致性    一、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的哲学基础    二、社会工作价值观和社会福利价值观的一致性  第三节  社会工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的作用    一、社会工作方法    二、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    三、社会工作推进过程就是社会福利的提供与提升过程  第四节  社会工作介入中的“自我提升”效果    一、以优势视角推进积极福利    二、“公民参与”理念的正态福利    三、“帮助网络”的福利扩大化第七章  福利社会化、福利多元化及福利社区化  第一节  福利社会化    一、福利社会化释义    二、我国福利社会化的动因及兴起    三、社会福利社会化是我国社会福利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节  福利多元化    一、福利主体的多元化    二、福利客体的多元化    三、福利内容的多元化    四、福利实施手段的多元化  第三节  福利社区化    一、社区    二、社会福利社区化    三、社区是实现福利社会化的最佳载体    四、福利社区化的实践途径第八章  社会福利行政  第一节  社会福利行政概念及意义    一、社会福利行政含义    二、社会福利行政与社会工作行政的关系    三、社会福利行政概念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二节  社会福利行政中的社会政策和立法  第三节  社会福利行政的主要领域及管理    一、社会保障系统中的社会福利行政    二、社会工作中的社会福利行政    三、社会服务中的社会福利行政  第四节  社会福利行政的组织构架    一、社会福利行政的纵向组织构架    二、社会福利行政的职能组织构架    三、社会福利行政的主要内容

章节摘录

1.社会保障自身带来的覆盖面窄、水平低的问题从概念上看,社会保障是以政府为主体,以立法为基础,以全体公民为保障对象,所有公民都应该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和核心的内容是社会保险,以实现社会公平为目标的基本社会保险,在客观上要求必须覆盖全社会,这是社会保险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要求和条件。但是现行的社会保险离全社会覆盖还有较大的差距。表现之一是城乡之间的区别,广大农村和农民的社会保险覆盖面处于十分低下的现状,农民的生、老、病、死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自己、依靠家庭来解决,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表现之二是不同群体之间的区别,一般情况是,有固定工作和固定收入的群体之社会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水平都比较高,而工作不稳定和收入不高的群体,以及下岗失业者,特别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由于社会保险基金筹集和落实等问题,其社会保障覆盖面窄,很多人很难得到切实有效的社会保障。表现之三是保障水平很低。在覆盖面很低的情况下,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也很低,除少数群体的基本保障能够得到保证之外,绝大多数群体的保障水平一直很低。特别是在医疗、失业保险等方面,很多社会成员很难单纯依靠保险而得到保障。特别是弱势群体,目前大部分还只能是接受社会救助,依靠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来维持基本生活,至于养老、医疗等,对他们还是一种实际存在的难题。资料表明,2002年第三季度我国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分别占全体居民的18.3%、10.7%和13%,基本保障的覆盖面还达不到1952年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中规定的20%的覆盖率。这说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还不能有效地兼顾到大多数社会成员,保障水平还是处于较为低下的层次。

编辑推荐

社会福利体系研究前言《社会福利体系研究》把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社会服务以及政府公共福利等几个方面构建成一个社会福利体系,是一种探讨性的研究,希望能够推动我国社会福利研究的不断深入,促进社会福利事业的不断发展。同时,也真诚欢迎同行不吝赐教。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社会福利体系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福利理论书籍借鉴
  •   书写的很好,对我很有帮助!正好考试用得着。建议当当网,以后包装稍微花点工夫,这次有两本书都弄坏了。买的新书都有破损,心里很不舒服,希望这一点能改善,价钱很公道。
  •   好书受益
  •   写的不错,书的质量也好
  •   出版社作者文章的质量都很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