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增长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中国物资出版社  作者:唐德祥,皮星 主编  页数:190  

内容概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态势,被世界誉为“中国奇迹”。然而,由于经济转型以及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等原因,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东强西弱”总格局,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格局保持着日益扩大的演变趋势。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形成共识的今天,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通过科技创新加快中、西部地区实现由“资源推动”向“创新推动”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而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和学者百倍关注和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本书力图转换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研究视角,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来深入考察科技创新对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作用机理,从而设计出科学、有效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区域经济的持续、协调和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作者简介

唐德祥男,1972年4月出生,管理学博士。现任重庆理工大学金融学系主任,2005年12月破格晋升为经济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数量经济研究。近年来,先后在《科研管理》、《数理统计与管理》和《中国流通经济》等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或主研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参编专著或教材2部。
  近年来,先后多次被评为重庆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优秀科技工作者”、“教学工作优秀教师”、“优秀教师”和“优秀共产党员”。1998年获得“全国统计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06年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8年被授予“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书籍目录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2  我国区域的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的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2.1  引言  2.2  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2.3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2.4  小结 3  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3.1  引言  3.2  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3.3  科技创新对经济数量增长的作用机理  3.4  科技创新对经济质量改善的作用机理  3.5  小结 4  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4.1  引言  4.2  实证分析  4.3  全要素生产率对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贡献差距的形成原因  4.4  小结  5  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  5.1  引言  5.2  科技创新对东、中、西部地区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  5.3  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分析  5.4  小结6  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评价与识别  6.1  引言  6.2  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因子分析法(FAI)评  6.3  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支持向量机(SVM)识别    6.4  小结7  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障碍及其支持系统  7.1  引言  7.2  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障碍  7.3  发达和新兴国家的成功经验与借鉴  7.4  我国区域经济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的支持系统  7.5  小结8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2 我国区域的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的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2.1 引言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总量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价值形式表现为社会总产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长期以来,经济增长是一个永恒而极具魅力的问题,也是经济学家最为关注而极力研究的问题。目前,世界经济呈现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创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使各国经济在世界范围内高度融合,其实质是通过产品与资源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与整合,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进而追求成本下降和收益增加的一种制度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不同空间的经济主体之间为了生产、消费、贸易等经济利益而产生的市场一体化过程(包括从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到统一经济政策的逐步演化)。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区域经济差距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共同现象,以区域经济整合来应对国际市场竞争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市场化、国际化乃至全球化的进程。为此,我国区域经济必须变被动为主动,使我国区域经济在适应经济全球化后建立起适应其发展的区域经济体系,以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以前,地区经济差距一直是国家十分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由于受“不断满足全社会和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生产目的和前苏联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以及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同时基于从经济上来寻求解决经济发展不对称的利益冲突,我国基本实行的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

后记

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增长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态势。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2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43680.42亿元,27年间增长了10.98倍,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9.63%,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世界誉为“中国奇迹”。然而,由于经济转型和实施“向东倾斜,梯度推进”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等原因,导致了我国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增长,并且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趋势日益明显。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差距呈现出“先降后升”的阶段性特征:全国人均GDP的标准差系数从1978年的0.9717下降到1990年的0.5948的最低水平,泰尔指数从1978年的O.1916下降到1990年的0.1188的最低水平,全国经济差距明显缩小。到1991年以后,标准差系数和泰尔指数又分别上升到2005年的0.6735和0.1644.,全国经济差距又逐步攀升;与此同时,东、中、西部地区的区内差距在逐年缩小(从1978年的0.1573缩小到2005年的0.0791),而区间差距却在逐年扩大(从1978年的0.0343扩大到2005年的0.0853)。从1995年开始,区间差距对泰尔指数的贡献度基本上都超过了区内差距(只有1996-1998年3年期间两者基本持平),并且区间差距对泰尔指数的贡献度越来越大,证明区间差距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差距的主要力量。不论从静态分析还是从动态分析,我国区域经济都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明显格局,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格局保持着日益扩大的演变趋势。我国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增长势必会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整体经济可持续增长、和谐社会构建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基于此,20世纪末,党和国家意识到区域经济差距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审时度势地提出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统筹发展战略。

编辑推荐

《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增长:基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实证研究》是21世纪经济学专家专著系列之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增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纯粹是做学术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