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思想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中国财富出版社  作者:[日] 沟口雄三  页数:178  字数:132000  译者:赵士林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沟口雄三先生的文章视角独特且广阔,别开生面,十分耐看,开启了日本学界之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一个新阶段。读他的书,一方面可以体味到他史学家式的材料严谨得甚至有些苛刻的态度,真是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另一方面又可见出他那种哲学家式的宏观把握的魄力和高屋建瓴的气度。
本书前半部分的意图如下:自古以来,日本与中国同属汉字文化圈,处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之中。因此,往往产生这样的错觉:对同一汉字,两国亦在相同的意义上使用。这种错觉在日本江户时代的汉学家那里表现得尤为严重,他们即便在读中国的文献时,譬如读到“天”,也只是把它作为日本的概念来理解,对于中国的“天”概念和自己的“天”概念具有什么样的区别,却不加以考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江户时代的汉学家将中国文献用所谓汉字训读作日本式的理解,即把汉文(中国古典文化)当作日本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通过中国文献研究中国。他们是作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的汉学家,却不是研究中国的学者。
上述情况一直持续到明治以降,实在令人感到吃惊。几乎直到现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在《文学》杂志上的尝试(参阅参考文献),差不多是哲学概念领域日中比较的开创性工作。本书拟对此尽量简明地加以阐释。
后半部分的意图如下:谈起中国的思想,在日本最有影响的历来是孔孟、老庄。终宋之世乃至近代以降,朱子、王阳明稍有名气,然仅此而已,对其他的思想家就不得而知了。提起漫长的清代,甚至就在治中国思想史的专家中,也只存有一个“异族统治、思想迫害的黑暗时代”的形象,有关那个时代与近代革命思想之连续性的见解,则根本未能产生。出现这种情况当然也有原因:对宋代以降之中国思想史的评述,历来几乎完全是以宋学的所谓理气论为中心的哲学史,而政治思想与经济思想却很少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因此,便忽略了从朱子学和阳明学的广阔视野中应能发现的连续性及展开的线索,从而又忽略了它们与清代思想的联系。
有鉴于斯,本书前半部分着重阐释诸概念的历史展开与联系,后半部分则进一步专力阐释宋至清末的思想史的连续性。作为比较,本书还将留出一定篇幅,探讨一下中国和日本的朱子学和阳明学究意有何区别。
对于中国的思想,今后仍有必要在与日本思想及欧洲思想的比较研究中凸显其特性。

作者简介

沟口雄三(1932—2010),日本著名汉学家、中国思想史学家。1932年生于名古屋市,1958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科,1967年名古屋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科修毕。历任埼玉大学教养部助教授、教授;一桥大学社会学部教授;东京大学文学部教授。沟口雄三以研究中国宋代至现代思想史而享誉学界,并是日中专家研讨项目“日中知识共同体”的骨干成员。著作有《中国的思想》《作为方法的中国》《中国的冲击》等。
赵士林,1954年1月2日生,吉林人。先后就读于吉林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8年获博士学位,导师为李泽厚先生。曾任东京大学特邀研究员、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杜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国内多所高校兼职教授,2004年被授予“北京市优秀教师”荣誉。兼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
学术著作有《心学与美学》《当代中国美学》《心灵学问》《荀子》《交叉的视野》《中国的智慧》《国学六法》等;学术译著有日本沟口雄三先生的《中国的思想》;主编学术文献:《中国学术年鉴》《西方美学史》(四卷)《美学百科全书》《基督教在中国》《黑春秋》《亚洲报告》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孔子研究》《读书》《战略与管理》等刊物刊载学术论文近百篇;常在《新京报》《中国青年》《南风窗》《粤海风》“燕南网”等发表时评。
近年为北大、清华、人大、厦大、中大、浙大、中南财经、武汉理工等高校EMBA、MBA和中行、建行、厦门国际银行、申银万国、国信证券、中国移动、中航集团、恒信钻石等大型企业开设国学讲座;同时,受晋、冀等省府邀请与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主讲经济文化论坛,被称为“赵郎组合”。每场讲座均反响热烈,产生轰动效应和深远影响,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微博粉丝过万,被誉为“国学最佳教授”。此外,还应邀赴新加坡等国家讲学,受到新加坡、马来西亚企业家热烈欢迎。

书籍目录

上篇
第1章中国的“天”(上)——与日本的比较
天的观念形成以前
天命观念的形成
与古代日本的比较
天与政治
天的根据性
天的条理性
日本的天道观与中国的生成调和的天
则天去私与道德?理法的天
第2章中国的“天”(下)——从天谴到天理
天谴论的形成
汉代的天谴论
唐代天观的变化
北宋天观的变化
天理性的天观
作为公理的天理
第3章中国的“理”(上)——与日本的比较
“理”这个词
日本的“理”
法与理
神与理
古学派的理观
第4章中国的“理”(下)——理气世界观
“天理”二字
理气世界观的诞生
理气世界观的结构
理气论的展开
走向理气一元论
天理人欲论的展开
肯定人欲的天理
作为社会性调和的理
情与理
第5章中国的自然
日语的“自然”
欧语的“自然”
中国语的“自然”
日语中的“おのづがら”(自然而然)
中国的“自然”的展开
吕坤的“自然”
戴震的“自然”
和谐的自然
第6章中国的“公”(上)——与日本的比较
公与オホヤケ
オホヤケ(“公”)的语源
“公”的语源
政治领域的オホヤケ与公
国家主义的オホヤケ与民族主义的公
公立与公有
ワタクシ(“私”)与私
第7章中国的“公”(下)
天下为公
宋代的公
明末的公私
清末的公私
《大同书》
多数国民的公与少数专制者的私
孙文的“大同”
下篇
第8章宋学的兴起
所谓“宋学”
宋学兴起的背景
王安石的改革
新体制的秩序观
朱子学的形成
朱子学的哲学特征
第9章宋学的发展
朱子学在日本的发展
日本对朱子学的吸收
近世社会的特征
朱子学的东渐
朱子学在日本的变化
日本社会中的儒教
第10章阳明学的兴起
朱子学的渗透
朱子学的体制教条化
明初的朱子信徒
修正朱子学的动向
王阳明的致知格物说
新圣人观
道德实践的平民化
道德实践主体的扩大
阳明学兴起的背景
第11章阳明学的发展
民众道德的扩展
无善无恶论的兴起
阳明学所完成的历史作用
日本的阳明学
大盐中斋的阳明学
西乡隆盛的敬天爱人
第12章16—17世纪的转换(上)——君主观的转换
与日本的比较
明末的君主观
新的君主观
民的自私自利与皇帝的大私
清代的变迁
第13章16—17世纪的转换(下)——田制论的新发展
井田论的传统
民土观基础上的新田制论
明末清初时期的田制论
清朝末期的田制论
土地国有论与公有论
作为中国近代开端的明末清初时期
第14章从清代到近代(上)——从“封建”到地方分权
作为时代标志的“封建”
明末清初时期的“封建”概念
地方官的当地论与地方自治
清朝中叶的封建论
清末的封建论
清末民初的连省自治运动
民国的“封建”
第15章从清代到近代(下)——“大同”的近代思想
近代政治思想的吸收
洋务官僚对议院制的关注
设立议院的舆论
革命派的兴起
辛亥革命与革命之后
孙文的三民主义
中国“大同”近代思想的特征
译后记

章节摘录

  情与理  进入清代后还应注意的一点是,人情这一概念开始流行,作为规范的理的非人情性由此而被暴露,理亦因此而向情靠拢。在语言的使用上,天理人情、情理一类词组也频频出现。  与戴震同时代的纪昀(1724-1805年)写了一部谈论异闻怪事的书《阅微草堂笔记》。这部书通过进述世间细琐怪异之事,充满冷嘲,有时又很幽默地讽刺时弊,譬如其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某村一童养媳(幼时接到夫家,长大后再完婚的媳妇)因受婆婆虐待,逃回了娘家。母亲可怜自己的女儿便将她藏到了别的地方。衙门审案时,传唤知情的邻人作证。那邻人想,如果说实话,那个童养媳就要被婆婆带回去遭受毒打,说不定还有生命之忧。如果装不知道存心说谎,就等于帮助人家离婚。左右为难,一筹莫展,于是他就到神前抽签,但签始终也抽不出来。这就是说,神也难以裁断。在这里,出嫁侍奉婆婆是出嫁之理,或说虽为童养媳,但一旦成为嫁出去的女性就不能逃跑,这是为妻的理。但同情童养媳遭受虐待的人情占了优势,于是就出现了左右为难的情状。理在这里显然已向情做了妥协。  总之,作为社会调和的条理而展开的理,从另一维度上也成为日常生活的规范的理,由于其具有反人情的封建色彩,遂从清代开始成为批判的对象。到了民国时期的“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发生的学生运动)以后,封建父家长制的理更明确地成为被打倒的目标。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的思想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比较罕见,值得一阅和购买,需反复研读
  •   不愧是力作,言简意赅,极有深度此书如按5号字出,应是薄薄一册,印成精装口袋书最好
  •   好书好书好书 好书好书好书
  •   只有近200也,字还挺大的,很快就读完了。但是内容还是不错的,中国古典哲学对于一些哲学概念的阐述,还有一些中、日、欧洲对于一些哲学概念的比较。
  •   希望读后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看法。这本书和中国思想史结合看,会有不同的感觉。
  •   沟口雄三老师是研究中国思想史中一位思维慎密、功底深厚的史学家,论述历史的角度很特别,对于学历史、政治、哲学的人来说,就是需要这种思维。书翻译的虽然有点拗口,但是还是值得去静下来读的,并且至少读两遍以上,才能真正读懂他的思想。现在正品读他的另一本《中国的思想》。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