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小吃集锦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农村读物出版社  作者:王兰柱  页数:212  

内容概要

  小吃是早点、夜宵、茶食或席间的点缀,也是茶余饭后消闲遣兴的方便食品。中国小吃的历史十分悠久,而且品种丰富,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小吃,原称小食。经历代少数民族小吃与汉族小吃的相互融和,又增加了大量新的品种。从欧洲传来的面包和各种西式糕点,经过消化吸收也成为中国小吃的一部分。因此,历代小吃名品不断脱颖而出。如魏晋南北朝时有髓饼、水引傅饦;隋唐时有元宵、麻团、包子、饺子;宋代有薄脆、月饼、油炸倮子;元代有烧卖、剪花馒头;明清时有藏粢、臊子肉面、煎堆、粉倮、光饼、豌豆黄、饽饽等。发展至今,品种已在数千种以上。  中国小吃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大多数名小吃都极具地方特色。这些品种多选用当地的优质原料,适应了民间的饮食风俗和大众的口味嗜好,与各大菜系的风味特色也有直接联系。所以“南米北面,北咸南甜,川辣粤鲜“等在小吃中都有体现。

书籍目录

丛书前言关于小吃一、北京风味小吃二、上海风味小吃三、天津风味小吃四、四川风味小吃五、广东风味小吃六、江浙风味小吃七、陕西风味小吃八、云南风味小吃九、广西风味小吃十、贵州风味小吃十一、山东风味小吃十二、山西风味小吃十三、河南风味小吃十四、新疆风味小吃十五、湖南风味小吃十六、湖北风味小吃十七、安徽风味小吃十八、福建风味小吃十九、东北风味小吃二十、宁夏风味小吃二十一、内蒙古风味小吃二十二、西藏风味小吃二十三、甘肃风味小吃二十四、青海风味小吃二十五、台湾风味小吃

章节摘录

  艾窝窝  艾窝窝是北京春季的应时清真小吃,明代中期就有。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太监刘若愚所著《酌中志》载:“以糯米饭夹芝麻糖为凉糕,丸而馅之为窝窝。”自清代即习称艾窝窝,一直沿袭至今。其色如白雪,形状如球,软糯如膏,甜香适口,惹人喜爱。曾有诗人描绘道“白黏江米人蒸锅,什锦馅儿粉面搓。浑似汤圆不待煮,清真唤作艾窝窝。”  原料:糯米2250克,大米粉250克,白糖1000克,青梅150克,芝麻500克,核桃仁100克,瓜子仁50克,冰糖150克,糖桂花50克,山楂糕250克。  制作方法:  (1)将糯米淘洗干净,用凉水浸泡6小时,沥净水,上笼用旺火蒸1小时,取出放入盆中,浇人开水2000克,盖上盆盖,浸泡15分钟,使糯米吸饱水分。再将米捞人屉中,上笼蒸30分钟,取出放入盆中,用木槌捣烂成团,摊在湿布上晾凉。  (2)将核桃仁用微火焙焦,搓去皮,切成黄豆大的丁;芝麻用微火焙黄擀碎;瓜子仁洗净;青梅切成绿豆大的丁;金糕切成黄豆大的丁。将以上原料连同白糖、冰糖渣、糖桂花合在一起拌成馅。  (3)将大米粉蒸熟晾凉,铺撒在案板上,再放上糯米团揉匀后,揪成100个小剂,逐个按成圆皮,在每个圆皮上放上约22克馅料,包成圆球形即可。  炒肝  炒肝由宋代民间食品“熬肝”和“炒肺”演化而来,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清代同治年间,“会仙居”以不勾芡方法制售,因而在京城曾流传“炒肝不勾芡--熬心熬肺”的说法。后来有些饭馆用猪大肠、猪肝尖勾芡,去掉肺、心而大受欢迎。一时间,众店纷纷效仿,延续至今。肝尖滑嫩,猪肠肥厚,一般佐以包子,别有风味。  原料:猪肠500克,猪肝100克,黄酱10克,酱油75克,精盐25克,味精5克,姜、蒜共10克,水淀粉200克,植物油适量。  制作方法:  (1)将猪肠洗净,翻个个儿,去除杂物、油脂,洗净,用开水焯一下,切成小段。猪肝切成三角片,也入沸水焯一下,去浮沫。姜去皮,洗净,切末。大蒜去皮,洗净,拍成泥状。  (2)锅上火,放底油,烧热后下人姜末及少量蒜泥,炒出香味,再下黄酱、酱油、盐和水,开锅后下人半熟猪肠段。烧煮片刻,下入猪肝片,撇去浮末,再放入味精及剩余的蒜泥,用水淀粉勾芡即可。

编辑推荐

  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风味小吃集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