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效率制度性分析

出版时间:2003-1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作者:邓智毅  页数:324  字数:324000  

内容概要

金融效率是金融理论和实务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书从理论高度结合中国金融现状,对影响金融效率的制度性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该书从一般效率理论分析开始,侧重制度性分析,以产权制度为核心,对金融结构、金融价格机制、金融创新、金融内部治理以及外部环境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证,从而形成了一个全新的金融效率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中国金融效率改革的若干政策建议。多位金融权威认为这具有开创意义。
全书思路清晰,结构合理,论证充分,内容丰富,理论联系实际,言之有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有分量专著。

作者简介

邓智毅,1965年8月生,湖南人,经济学博士。分别在湖南大学、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获得经济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先后在人民银行资金管理司、计划资金司、货币政策司、银行监管一司等部门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金融体制改革等工作,有扎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效率一般理论第二章 效率分析框架的选择第三章 金融效率理论第四章 中国金融改革历程和效率现状第五章 中国金融效率对策之一第六章 中国金融效率对策之二第七章 中国金融效率对策之三附录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2)迅速普设分支机构,形成国家银行体系,接管官僚资本银行,整顿私营金融业。(3)实行金融管理,引导游资,打击金银外币黑市,取消在华外商银行的特权,禁止外币流通,统一管理外汇。(4)为迅速恢复生产,开展存款、放款、汇兑和外汇业务,促进城乡物资交流。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时,‘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全国垂直领导的组织机构体系;统一了人民币发行,逐步收兑了解放区发行的货币,全部清除并限期兑换了国民党政府发行的货币,人民币成为全国统一的货币;对各类金融机构实行了统一管理。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充分运用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实行现金管理,开展“收存款、建金库、灵活调拨”,运用折实储蓄和存款利率等手段,调控市场的货币供求,扭转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金融市场混乱的状况,终于制止了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长达十二年之久的恶性通货膨胀。同时,按照“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配合工商业的调整,灵活调度资金,支持国营经济的快速增长,适度地增加了对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贷款;便利了城乡物资交流,为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计划经济阶段:实行集中统一的银行制度,配合国家经济计划的实施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为了集中建设资金,强化了银行统存统贷体制。中国人民银行成为国家吸收、动员、集中和分配信贷资金的基本手段。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加快,私营金融业纳入了公私合营银行轨道,形成了集中统一的银行体制。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金融管理和货币发行的机构,既管理金融又经营银行业务,作为“信贷中心、现金中心和结算中心”,承担了国家“守计划、把口子”的资金供应和货币监督任务。与高度集中的银行体制相适应,从1953年开始,建立了集中统一的综合信贷计划管理体制,全国的信贷资金来源和运用,都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掌握,实行“统贷统存”的管理办法,银行信贷计划纳入国家经济计划,成为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金融效率制度性分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本书侧重于制度方面的分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