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银行监管

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作者:詹姆士·R.巴茨  页数:332  译者:黄毅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来自银行监管研究领域颇有影响的声音。三位在金融行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詹姆士·R.巴茨、杰瑞德·卡普里奥、罗斯·莱文——合力打造出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学术专著《反思银行监管》,向您展示该领域最新的经济学分析范式。    本书以理论的权威性、分析的规范性、方法的创新性在国外学者中引起了较大反响。作为近年来在银行监管领域最前沿、最受关注的著作之一,本书将给正经历变革的中国银行业发展和监管带来新的气息。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动机  第二节  目标和贡献  第三节  主要发现:简要概括  第四节  本书阅读指引第二章  银行监管的模式比较  第一节  银行监管的两种模式  第二节  银行监管:利弊分析  第三节  巴塞尔委员会和统一监管  第四节  结论第三章  如何监管世界各国的银行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银行监管的组织结构、监管范围和监管的独立性  第三节  什么是“银行”?  第四节  银行业准人、资本充足率要求和监管权力  第五节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第六节  市场监控和外部治理  第七节  银行所有权形式是否影响对监管规则和监督实践的选择?  第八节  促进各国银行业监管更加谐调的力量第四章  何种监管政策最有效  第一节  目标和边界  第二节  银行监管和银行发展  第三节  银行监管和稳定性  第四节  银行监管和银行绩效  第五节  银行监管和银行贷款  第六节  监管和银行治理  第七节  结论第五章  选择银行监管方式  第一节  概述和动机  第二节  墨西哥和美国的案例分析  第三节  概念框架  第四节  实证的框架和数据  第五节  结论第六章  反思银行监管  第一节  方法及内容  第二节  教训及启迪附录核心词汇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动机  在巴西、埃及、赞比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新兴的企业家要么贷款申请被拒,要么根本不愿枉费心机去申请贷款,因为银行的信贷都流向了富人或有政治权势的人,严重阻碍了这些国家的创新和经济增长。在格鲁吉亚、尼Et利亚、俄罗斯和委内瑞拉等国家,人们不愿意在金融机构储蓄,而是把剩余资金用于购买外汇、实物资产或耐用消费品,这反映出这些国家的国内银行缺乏获得储蓄并将储蓄转化为高效投资的机制。在许多国家,银行的经营者将获得的存款转手贷给自己的朋友或是有关系的客户,这种状况抑制了商业发展,阻碍了拥有良好创意但缺少关系的穷人实现心中梦想和改善经济处境。错误的政策引起并加剧了阿根廷、印度尼西亚和墨西哥的银行危机,导致大量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甚至社会骚乱。因此,我们研究银行监管的主要动机是银行与人们的福利紧密相连,我们试图识别何种监管方式最有利于提高银行的绩效。  规范的计量经济研究表明银行对经济发展具有一阶影响。①如果银行将资金配置给预期社会收益最高的企业,并在提供资金后严格监督企业,将会有助于促进企业家关系和经济增长。新的研究显示,银行能够影响收入分配和贫困。  ……

编辑推荐

  《反思银行监管》首次跨国、综合评估了银行监管实践对银行的发展、绩效、稳定性和银行贷款腐败程度的影响;基于两次调查结果,建立了一个新的包括150多个国家在内的银行监管数据库并研究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监督检查、市场约束;此外,通过对世界范围内银行监管影响的研究,为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这一历史性争论提供实证估计;最后,通过分析不同国家选择不同监管方式的原因,从方法、教训等方面对银行监管进行了反思。得出一个核心的结论:强调银行监管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社会能够获得更优的结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反思银行监管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从美国开始,肇始于次贷危机的金融风暴正在全球蔓延,甚至已经日渐影响到实体经济。当疑问的目光聚焦于利用金融杠杆将风险扩大数倍的金融机构的同时,人们也在不断的审视着金融监管。向来信奉自由经济、相信市场“看不见的手”的美国,在这次危机中也开始大行干预之道,通过授权政府购买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等一系列措施,借“有形之手”挽救金融市场。而格林斯潘早前在国会作证并接受质询时也承认,对市场行为的过分信任乃至放纵以及对金融监管的放松是此次严重后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惨淡的现实使人们认真思量着眼前的一切,甚至在故纸堆里寻找着某些具有“预见性”的作品,寻根溯源的同时以期求解。可能是时间上的巧合,我也在这个时候读到了《反思银行监管》这本书。不同在于,由于完成时间较早,本书的基调与当下实务和理论的主流有些相左,但这应该不影响我们这从中有所收获。对于银行监管,向来有两大类主张,即公共利益说和私人利益说。两种学说各有其鲜明的论点和坚实的论据支持,而且在理论和实践中不乏大批追随者。但由于每种学说貌似正确的观点又能被对方的反驳所击中,或者说每种理论都不能完全令人信服,所以一直只是存在着相对优势于其中一方。况且实践中,由于行业和政治力量之间的竞争或者外部冲击的影响,监管政策会处于摇摆状态中,有时很难判断到底是公共利益还是私人利益占据主要地位。本书英文原版出版之时,银行监管理论导向及实践氛围远异于今,作者的文字中透露出强烈的私人利益学说倾向。而时至今日,全球性的金融风暴让各国政府及监管部门疲于应对危机,各界也在不断反思放松监管所带来的惨痛后果。在这种局面下,银行监管的路径无疑要顺从民意,偏向公共利益说,在审慎监管的同时要求更为严格的内容。对于这一点,从公共媒体几近一致的舆论导向和美国已经开始的救市措施中就能强烈感受到。除了银行监管的两大学说争议,对银行分业还是混业经营、是否设置准入限制、是否要求资本充足率、对监管权力强弱的配置、是否需要最后贷款人及明确存款保险制度的安全网支持、市场监督的效用、银行的所有制结构中政府的分量等方面都存在诸多争论。源于对公共利益还是私人利益两大学说的基本立场不同,这些问题仍然没有明确的答案,众说纷纭。如最近的美国金融风暴中,面对其五大传统投行或倒闭、或被收购、或转型为金融控股公司的现象发生,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和评述就不绝于耳。如果将对银行监管的思考纠结于上述难以完全理清头绪的问题,将会使这种反思失去意义。作者也意识到这一点,在表明自身学术倾向后即将笔触引入对银行监管跨国数据库的实证分析中。而本书中建立的包含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详细数据的银行监管数据库正是本书的一大贡献和特点,其“第一次跨国、综合评估了银行监管实践对银行的发展、绩效、稳定性和银行贷款腐败程度的影响,并研究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监督检查、市场约束。”当然,如同实证分析的优点一样突出的是它的一些不足。作者也承认,对数据的分析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数据的来源,“整个数据库明显的特征就是全部以政府提供的官方数据为基础,不代表调查者本人或其他任何非官方机构对银行监管的评估,而是官方对一系列全面而具体的、定性和定量问题的反馈。”这种官方数据的真实性或对客观情况的反应度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同时,该数据库覆盖面达152个国家和地区,过于广泛的样本范围内各国银行监管的现状存在很大差别,其中的差别之大有时会让某项分析完全失去意义。作者可能也清楚这些,况且其部分分析多少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因此,在阅读这些实证分析材料时,有必要保持一定距离,可以借鉴或参考其中观点,但难以完全将其移植到自己大脑内。在数据库的基础上,作者就“何种监管政策最有效”展开讨论。通过对包括银行总体发展状况、稳定性、效率、业绩以及贷款中的诚信度(没有腐败)等因素在内的一系列数量指标进行检验,作者在广义涵盖的情况下考察银行监管的影响,并寻找“最为有效”的政策。这些综合指数的运用,使得研究关注于特定的银行监管政策在不同的政策、政治以及制度环境中是否发挥不同的作用,同时考察银行监管的战略。在一系列的图表数据和回归分析后,作者强调,“从政府应当在经济中扮演何种角色这个角度来看,本章(全书第四章)的分析结论包括:(1)没有对公共利益说提供支持;(2)支持私人利益说;(3)没有反对政府在设计和实施增进福利政策方面的无效性观点;(4)支持私人利益说的推论,即强调了披露相关信息和加强市场对银行的规模这种‘阳光’管制政策的有效性。”在建立数据库和研究哪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