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今是而昨非

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中国金融  作者:张明  页数:32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觉今是而昨非:张明金融随笔集》收录了我于2006~2009年的部分财经评论与2002~2009年的部分书评。我大致是从2004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开始写作财经评论的,迄今为止已接近300篇。其中不乏为稻粱谋的文章,但也有很多是兴之所至。《觉今是而昨非:张明金融随笔集》的文章分为两类:一类是我主动写给媒体的,另一类是媒体约稿,而我同时很感兴趣的。基本上是有感而发,并非无病呻吟。  全书分为七篇。我曾先后在会计师事务所与私募股权基金工作,工作之余有些感伤、有些牢骚、有些逸闻轶事,但觉不吐不快。在工作期间频繁往返于国内大中城市,对若干城市构建金融中心的迷恋感同身受。转做研究后,对中国主权机构海外投资很感兴趣。若干思绪,拼凑成第一篇“机构之惑”与第二篇“金融中心之争”。

作者简介

张明,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曾在KPMG、Asset Managers Group等机构担任审计师、PE基金经理等职务。

书籍目录

第一篇 机构之惑  盛名之累大业之难  科层特殊设计加班难言效率  五味杂陈、爱恨交加的客户关系  德勤这回能从科龙脱身吗  听故事、讲故事和编故事  既然出了高价,就得多琢磨降低风险  水来土掩兵来将挡  黑石集团的如意算盘  聚光灯对准了全球主权财富基金  高储备高风险,美元资产越来越烫手了    面对发达国家充满疑虑的目光  中投汇金平行运作更利海外投资  治理结构仍然缺乏透明度  从黑石、中铁到摩根士丹利  全球瞪大眼睛看中国外汇投资公司亮招    中投公司应该自己还利息  中投公司借汇金还利息  拿什么来拯救你,商业银行  政策归政策商业归商业  国家开发银行:第三条道路  国家开发银行为何增资巴克莱  国家开发银行:鱼与熊掌能否兼得  外国“战略投资者”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上赚了多少钱第二篇 金融中心之争 城市金融气质只能依靠时间积淀 双城故事最新版最大悬念 小而灵活VS大而重要 更多些脚踏实地更多些差异化 香港之夜第三篇 人民币汇率改革之辩 讨论人民币升值策略先得厘清概念 同一理由,研判何以冰炭不容 暂行人民币自由浮动,如何 外升内贬现实下,更优选择是什么 遏制热钱减缓通胀慢升值不如快升值 升值速度放缓汇改初衷不变 人民币汇率不会步入贬值通道 如何看待人民币国际化第四篇 次贷危机之忧 风险之源:丰年不思歉年忧 风险转移:接棒者遍布全球 风险扩散:各国救援未见实效 银行独担信用风险,太险了 美国政府高调接管“两房”  次贷危机步人高潮 雷曼兄弟破产华尔街进入严冬 反思次贷危机,别过了头 万亿外汇如何“出海” ……第五篇 热钱之问第六篇 时政之思第七篇 阅读之悟后记

章节摘录

  问题还不止于此。外汇储备飙升还是目前中国国内出现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泡沫的罪魁祸首。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积累外汇储备的过程,同时也是向金融体系注入基础货币的过程。尽管中国政府已经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和定向票据,利用特别国债实施回购操作,与商业银行互换货币等方式进行了冲销,但是由于冲销的成本不断上升,终将变得难以为继。当前中国国内的货币和信贷增速都超过了央行年初提出的目标。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为代表的资产价格不断攀升。从2005年7月的低点到2007年10月的高点,上海A股市场指数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内上涨了650%。北京、上海、深圳等中国城市的住宅价格更是连续多个季度涨幅同比超过10%。资产价格泡沫化的特征已经非常明显。而一旦资产价格泡沫破裂,资本盛宴曲终人散,其对实体经济、金融体系和居民福利的打击将是非常惨烈的。  与美国、日本相比,中国眼下的处境实在是冤:尽管存在持续的经常账户顺差,但是投资收益却持续为负,仅在2005年和2006年才有很小的正值。这意味着中国一方面借钱给发达国家,另一方面还在向发达国家支付利息!相比之下,美国恰好是中国的镜像:经常账户逆差持续为负(向其他国家借钱),而投资收益却持续为正(向其他国家收取利息)。日本虽然也存在经常账户顺差,但投资收益在顺差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日本海外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已经成为该国对抗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砝码。而对于中国而言,要改变当前“债权还股权”的不利境地,我们的动作其实已经有些迟了。

编辑推荐

  第一篇 机构之惑  第二篇 金融中心之争  第三篇 人民币汇率改革之辩  第四篇 次贷危机之忧  第五篇 热钱之问  第六篇 时政之思  第七篇 阅读之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觉今是而昨非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虽然等了好多天才到,但是遇到假日,可以理解。
  •   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只是觉得没能从中学到太多
  •   文笔有点稚嫩
  •   作者毕竟是学者,观点鲜明,逻辑严谨,但对实务界的诸多评论与现实存在差距,且不够深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