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转身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作者:海天,肖炜  页数:215  
Tag标签:无  

前言

车子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外面下着大雨,我非常喜欢这样在风雨中穿行的感觉。我的笔记本电脑电池强劲,完全可以支持我几个小时的写作。无线网络也可以让我随时联络到世界各地的朋友,现代的文明与发展带给我们太多的便利和可能性。有时候,我却总有一种恐惧感。如此的发展速度,究竟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昵?因为,我们无限的欲望也同样意味着,我们对于地球资源的索取。很遗憾,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了圣人,没有人会告诉我们答案。同样,在这个时代,也不会有人去在乎,甚至去思考这些问题:除了创造更多的财富,我们还需要什么昵?奥运之后,我听到了一句话——放慢脚步等等灵魂,我深以为然。 200年的这场金融海啸,我们到底能够收获到什么呢?一位经济学者曾经慨叹西方的商业社会是建立在宗教的基础之上,我曾经很感慨也很认同。马克思说,随着利润的扩大,欲望也促使人无所不用其极,西方建立在教堂基础上的资本主义也同样无法摆脱贪婪带给他们的周期性的危机。我们终于又回到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上来了,人到底为什么活着?我也不停在想,中国人为什么有数千年抑商的传统?聪明的中国人,难道不懂得去创造更多的财富吗?我们最早发明了火药,却被别人用来敲开我们的大门。而敲门人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当年郑和的船队,已经是世界第一,而我们却没有用来殖民,而是去传播中华的文明。种种疑团,真的让人既有兴趣,又一片茫然。

内容概要

晚清适逢外患连连、内争不断,各种本土和外来思潮激荡角力,中国社会处于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期。这期间,文人的角色亦伟大亦尴尬,他们是思想的先行者、革命的先驱者,却又为政治力量所利用和扼杀。    本书记录了晚清五大文人康有为、严复、王国维、杨度及辜鸿铭,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人生经历。他们挣扎于坚守传统与弘扬新学之间,抗争在政治守旧与制度革新的漩涡之中。他们的转身,沉重而决绝。

书籍目录

序言  一百年的答案维新之梦——康有为 天游园 祸首 圣人为 大海潮音 维新梦 流亡 废都 大同书惟适之安——严复 郎官巷 洋学堂 科举 梦断甲午 求变 救亡路 气垂长虹孤寂人生——王国维 昆明湖 才子 伯乐 天涯路 绝学 干净土市井国士——杨度 电话 君宪 仕途 东京 宰相梦 践约 匡民救国大写春秋——辜鸿铭 辫子 西学 入幕 译经 倾国 归去

章节摘录

康有为出生在一个多事之秋。1858年3月19日,广东省南海县苏村敦仁里一栋青砖灰瓦的老宅里,一个男婴诞生了。在已经有两个姐姐的情况下,男婴不仅给家人带来承袭香火的喜悦,更增添了族人光宗耀祖的希望。自太平天国起,这个家族就在朝廷为官,族中威望极高的康国器曾官至护理广西巡抚。远在广西钦州为官的康赞修接到长孙诞生的喜报,心花怒放。老先生亲笔修书一封,赐孙子之名——“有钦”。然而,正当康赞修为孙子命名的信函还在路上传递时,男婴的伯祖父康学修已经迫不及待地给他取了一个名字——“有为”。“有为”出生的这一年,中国大地上乌云密布。1858年5月,英法联军炮轰天津大沽炮台,5月28日中俄签订《中俄瑷珲条约》,6月13日中俄签订((中俄天津条约》,6月18日中美签订《中美天津条约》,6月26日中英签订《中英天津条约》,6月27日中法签订《中法天津条约》……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让大清朝的咸丰皇帝焦头烂额,而且此时太平天国的军队合力突破了清军的江北大营,正准备回师南下,粉碎清军的江南大营。内忧外患紧紧地困扰着这个古老的帝国。三年后,签订完《北京条约》的咸丰病死热河,时年三十岁。两位年轻的太后扶植着不到六岁的儿子载淳登基,成为大清帝国新的统治者——同治皇帝。当然年幼的康有为是不知道这一切的,他甚至不知道离家乡不远的那个珠江口就是十八年前英国人第一次轰开中国国门的地方。康家的“世以理学传家”让他自幼便沉浸在浓郁的诗书氛围中。康有为五岁就能读信件,并能口诵数百首唐诗,加上他才思敏捷,勤奋好学,在这个官僚簪缨之族中,康有为成为族中老人最喜欢的孩子。有一次,叔伯们想试试他的才气,出对“柳成絮”,康有为出口应道“鱼化龙”,让父辈大为惊叹,喜极道:“此子非池中之物也”。少年时期的康有为英气勃勃,惹人喜爱。在族中诗书氛围的影响下,他从小就有志于圣贤之学,而且言必称圣人,话必引经典。村里人半开玩笑的称他“圣人为”,康有为也不以为是揶揄,从此便以圣人自居。有时他一边走路一边看书,身体撞到了树上才反应过来。这种事情一多,让“圣人为”的名号传得更响了。只是这位自小被视为神童的康有为却生性讨厌八股文。虽然从十四岁开始就参加童子试,但不善于做陈腐八股文的他却每每名落孙山。1876年,十九岁的康有为拜大儒朱次琦为师,学习“济人经世”之学。这是康有为一生最难忘的求学经历,在朱次琦办学的礼山草堂,他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而且培养了自己独立思考、绝不盲从的个性。朱次琦十分推崇韩愈,尤其欣赏他的《原道》一文。康有为认为韩愈空洞无物,《原道*亦极肤浅,浪有虚名。朱次琦斥责学生的狂妄和浅薄,这让年轻的康有为异常不解。而这种整日埋首穷经的日子也逐渐让他产生了怀疑和厌倦。照此读下去,即便读完所有的书,又有什么用呢?而且在康有为求学之时,中国正遭受着历史上空前的大灾难。从1877年开始,北方九省持续干旱,赤地千里,颗粒无收,灾民达两亿,死亡人数高达一千三百万。这场灾害从北方起,并逐渐向南方蔓延过去。著名的传教士李提摩太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南行已五百三十里。下一座城我见到了平生最可怕的景象。城门口旁边堆放着被剥光了衣服的一大堆男尸,一个叠着一个,就好像在屠宰场看到的堆放死猪的样子;在城门口的另外一边同样地堆放着一大堆女尸,衣服也全被剥光,这些衣服全被送到当铺换取食物了。城门口停放着车辆,准备装运这两大堆尸体到城外埋葬,这一带路上的树都呈白色,从根部往上十尺到二十尺的树皮全被剥光充做食物。我们经过的许多房屋都没有门和窗,全部被拆掉卖了当柴烧了。屋里厨房的锅子,都是空的,因为卖不掉只好扔在那里,户主都已走光或死去。”此时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已经推行了十六年,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弱民困的问题。贫穷、落后、愚昧依旧像一条条毒蛇死死地缠住老大帝国的脖颈。康有为在朱次琦这里学到了经世致用之学,却无法从中悟出救国救民的道理。这让他异常抑郁,感到旧学远远脱离了现实,无法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1878年冬天,彷徨苦闷的康有为辞别了老师,返回家乡。第二年初春,找不到国家、民族和自身出路的康有为选择了入山读书。在故乡西南面的西樵山白云洞里,他一边面壁读书,一边向道士学习五胜道仙术,祈望在佛教和道教中寻到精神解脱。然而康有为的这种做法似乎见效不大。翰林院编修张鼎华就在此时碰到了困惑中的康有为。当时他正与几位文人学士同游西樵山,突然听到幽谷中传来一声长啸。张鼎华等人闻声望去,只见一位二十出头的青年仰卧在一方巨石上,衣冠不整,披头散发。啸声就是从他口中发出来的。那一年康有为二十一岁。他披头散发的样子并没有吓到见多识广的张鼎华,两人反而结成忘年之交。张鼎华回去后,康有为的狂狷、怪异渐渐在广东的士大夫中传开了。而康有为则从张鼎华那儿接触到京城的新风气和新思想,知道了一些西方资本主义思想。这无疑让困惑中的康有为看到了一丝光亮。此后康有为经常往返于西樵山与广州之间,拜访张鼎华等师友。他的眼界逐渐开阔起来,也激起了高远志气、经营天下之心。他读《周礼》《太平经国史》《读史方舆纪要》等历史书籍,从中寻找救世济民的良方。同时他也读《西国近事汇编》《环游地球新录》等介绍西学的游记和书籍,将西方人的政治制度和风俗习惯纳入自己的视野之中。当康有为读到李圭的《环游地球新录》后,他十分渴望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去见识见识这个新兴的国家,了解那里的政治制度和风俗人情。只是此时康氏家道中落,没有能力资助他远行。1879年年底,康有为决定南下,到西方治下的香港去看一看。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康有为、严复、王国维、杨度、辜鸿铭是晚清五大文人。由于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外患连连、内争不断,各种本土和外来思潮激荡角力的社会转型期,原本柔弱的文人却因投身政治而被无情的政治力量所利用和扼杀。他们的人生经历也因此而变得充满理想主义色彩。本书为我们讲述的就是他们五人的生平事迹。  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康有名《大同书》

编辑推荐

《沉重的转身:晚清文人实录》由海天、肖炜编写。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康有为·《大同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沉重的转身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书中的很多介绍还是难免有些故事化了,收获比预期的要小
  •   内容还好 就是质量不怎么样 有两本 全都裂开掉页了
  •   文笔很凝练,不拖沓,不矫揉造作。读来一气呵成,是本不错的传记。
  •   清代是中国专制统治最厉害的朝代,非常想了解那个时期文人的心态.
  •   自己感觉不错啊不过,看来看去,还是比较喜欢 辜鸿铭....
  •   想到要买这本书,是因为在电视上看到了同名的纪录片。作者选取了清末民初5位名人以一种新的角度介绍他们的一生,感觉很新颖,文笔也不错。但是不是学术研究,有些史实个人觉得作者没有经过严谨考察,有点人云亦云,适合想对那段历史一般了解的人看,或者当做散文来看,因为文笔还是不错的,看过之后也会有深有感触的。
  •   临睡觉的时候,翻上几页看,很舒服的。作者讲故事很用心,全是细节叙述,让人看到了跟以往历史教科书上不一样的民国人物。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