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货币金融学疑难问题剖析

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汪祖杰  页数:284  

内容概要

本书是作者在教学和科研中所遇到的《现代货币金融学》疑难问题及其探索,所涉及的重点问题包括: 货币本位的选择;利率与利率结构的决定和作用;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市场与经济;货币、金融与经济;国际收支双顺差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合理外汇储备的界定与措施;金融审计体系与金融监管体系建设。 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书籍目录

第1章  信用货币本位的选择及其模型的再造思考  1.1  马克思的货币本位存在性学说  1.2  新古典一般货币本位存在性模型  1.3  货币本位存在性的信息经济分析  1.4  信用货币本位及其理论结构的再造思路第2章  利率理论的若干问题剖析  2.1  利率的理论体系  2.2  利率理论存在的问题  2.3  利率理论问题解析第3章  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的Logit模型分析  3.1  理论分析  3.2  国有商业银行脆弱性的实证分析  3.3  结论和政策建议第4章  商业银行生产函数的定义与规模效应的方法论研究  4.1  商业银行生产函数的定义方法  4.2  商业银行的成本函数的定义与规模效应  4.3  商业银行厂商生产函数和规模经济方法论的运用第5章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探析  5.1  风险内涵及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5.2  信贷风险管理流程和一般策略  5.3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5.4  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第6章  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型的设计和运用  6.1  贷款定价的基本理论  6.2  现代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型设计  6.3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型设计与运用策略第7章  构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思考  7.1  存款保险制度的含义及其作用  7.2  国外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模式分析  7.3  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7.4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模式的选择第8章  次级抵押贷款风险与信贷市场管理研究  8.1  次级抵押贷款的高风险性风险是引发次贷危机的内因  8.2  信贷资产证券化加剧次贷危机  8.3  防范次贷危机,加强信贷市场管理第9章  衍生金融市场及产品研究  9.1  衍生金融市场及产品的结构  9.2  衍生金融市场及产品的主要特征  9.3  衍生金融市场及产品的发展前景第10章  金融期权与实物期权的比较分析  10.1  不确定性与期权思想  10.2  金融期权及其定价思想  10.3  从金融期权到实物期权  10.4  实物期权的一般理解  10.5  两种期权实际应用中的差异第11章  金融资产的价格与经济运行的内在稳定性研究  11.1  货币信用与经济均衡关系的传统理论  11.2  金融资产的价格与经济稳定运行的内在传导机制  11.3  稳定金融资产价格抑制经济波动的政策抉择第12章  货币需求理论的计量方法简析  12.1  货币需求理论概述  12.2  投机性需求的现代理论  12.3  交易性需求的现代理论  12.4  预防性需求的现代理论第13章  存款货币创造与货币供给理论分析  13.1  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理论的发展  13.2  货币供给理论的主流观点  13.3  货币供给理论疑难问题分析第14章  凯恩斯货币非中性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4.1  古典经济学的货币中性论  14.2  货币非中性思想的先驱  14.3  凯恩斯的货币非中性思想  14.4  货币非中性思想在凯恩斯革命中的地位  14.5  货币非中性思想的现实意义第15章  流动性过剩释疑  15.1  流动性的内涵及其层次  15.2  多层次的流动性关系  15.3  流动性过剩的经济表现与内涵  15.4  流动性过剩的根源  15.5  流动性过剩政策第16章  金融经济增长模型的双重功能  16.1  金融经济增长模型的性质  16.2  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双重影响  16.3  金融经济增长模型的贡献率第17章  国际收支双顺差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17.1  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  17.2  国际收支双顺差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17.3  结论及政策建议第重8章  基于国际收支账户的合理外汇储备与分析  18.1  我国外汇储备现状及学界基本观点  18.2  基于国际收支账户对我国外汇储备合理性的分析  18.3  结论第19章  金融审计与监管的经济学基础  19.1  审计产品的价值与特点  19.2  金融审计与监管的基本经济关系  19.3  几个急需研究的问题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1章 信用货币本位的选择及其模型的再造思考  如何理解当代不兑现信用货币的本位,信用货币本位与现代经济体系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是货币经济学首先要研究的疑难问题。货币本位选择的研究主题是货币与货币制度的存在条件及其价值基础,包括:货币本位存在性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前者强调选择什么“物品”作为货币存在的基础;后者强调货币本位存在的社会属性。所以,货币本位选择理论考察的重点是“货币计价物”的存在性及其制度选择(陈雨露,2000)。本章目的是研究现代信用货币本位的基础及其理论模型的构造思路。  1.1 马克思的货币本位存在性学说  古典经济学的货币本位存在性学说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古典经济学的创始者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认为,货币存在的原因是在交换的自发发展过程中,有思虑的人为了克服物与物直接交换的困难,发现和使用了货币。马克思在批判古典经济学说的同时,建立了科学的货币本位选择理论(黄达,2000)。  (1)马克思从商品交换的内在矛盾外在化角度讨论了“货币本位存在”的原因。马克思认为,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的内在矛盾体系: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矛盾。货币的存在是这三对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货币形成以后,商品交换的内在矛盾转变成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外在矛盾。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现代货币金融学疑难问题剖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没有什么实质性内容,还不容下两篇论文看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