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制改革和货币问题研究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王广谦  页数:532  
Tag标签:无  

前言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和文明素质。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熏陶和滋养;一个国家要在国际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优势,不能没有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在内的“软实力”的强大和支撑。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四个同样重要”、“五个高度重视”、“两个不可替代”等重要思想论断。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哲学社会科学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就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2004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了新世纪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阶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和任务,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保证和强大动力。

内容概要

  《金融体制改革和货币问题研究》系统梳理、总结了中国金融改革30年的历程和变化,再现了中国金融体系发生质的飞跃的全过程,从比较金融视角出发,论证了金融改革的“中国模式”,构建了以目标设定、路径和顺序选择、动力来源以及推进策略等为主要内容的金融改革模式分析框架,根据金融全球化的新发展和全球经济失衡的新挑战,研究了国际环境新变化下中国金融改革的重点和基本方略,包括多元化竞争性金融机构体系、金融机构市场总容量和结构、金融机构的集中度与国家控股权、资本市场的层次结构、货币运行中的总量与结构、流动性过剩与货币供求的新变化、人民币汇率制度与区域化发展、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与代价、金融的整体安全与风险防范、“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格局的适应性与局限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金融发展中政府的角色定位与市场力量的协调等,重点解决和突破这些“瓶颈”,会大大加快金融“转型”与“定型”的步伐,推进中国金融“新型式”的确立,并使中国金融在“新型式”下更好、更快的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

  王广谦,男,汉族,1955年9月出生,中央财经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主要学术职务: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投资学会副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等。  主要研究方向:货币金融理论与政策、经济与金融发展等,1982年以来,在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及相关文章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主编教材4部,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和部委级奖励,2001年、2005年两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主要代表作:《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经济与金融发展》、《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进展与述评》、《中国经济增长新阶段与金融发展》等。

书籍目录

导言中国金融改革——“转型”与“定型”中的若干重要问题0.1 金融改革中的“转型”与“定型”0.2 金融改革中的金融机构0.3 金融改革中的金融市场0.4 金融改革中的货币数量与价格0.5 金融改革中的金融稳定与安全第1章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1.1 中国崛起震动了世界1.2 中国金融改革的起点1.3 中国金融改革30年的历史轨迹1.4 金融改革进程中的中国金融发展第2章 金融改革的“中国模式”:理论分析2.1 中国金融改革:若干特征事实2.2 中国的金融改革模式特殊吗——基于转型国家金融改革历史的比较分析2.3 金融体制改革“中国模式”的形成与演进:历史考察第3章 中国金融改革进程中的国际环境新变化3.1 金融全球化的新发展3.2 金融全球化的经济影响3.3 金融全球化的挑战:全球经济失衡3.4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新挑战第4章 中国的经济失衡与金融体制改革4.1 中国的高投资率、高储蓄率与经济失衡4.2 对高投资率、高储蓄率的解释:人口结构的变化4.3 对高投资率、高储蓄率的解释: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改革4.4 收入分配结构与经济失衡4.5 金融体系结构与经济失衡4.6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特点和方略第5章 中国金融产业发展战略与组织体系5.1 理论与历史回顾5.2 中国金融产业改革与组织体制的现状5.3 金融机构的经营体制:分业与综合经营问题5.4 中国金融机构的市场集中度5.5 中国金融产业发展的目标模式与制度框架5.6 金融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与组织体系的优化5.7 开放条件下的中国金融业第6章 资本市场发展与中国金融体系的结构性变革6.1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简要历史回顾6.2 中国资本市场的资产定价机制6.3 现代金融体系中的资本市场:功能视角6.4 资本市场发展与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中国金融改革的战略目标取向6.5 中国金融体系转型的动因与路径分析第7章 中国资本市场与商业银行的发展和协调7.1 资本市场与商业银行互动:中国的历史和现状7.2 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巨大挑战和机遇7.3 基于市场的商业银行发展趋势第8章 体制变迁中的中国货币运行:轨迹、机制与变化8.1 中国货币运行的主要轨迹:总量变化与结构特征的描述8.2 计划体制下货币运行的机制及特点8.3 渐进式金融体制改革与货币运行机制的转变8.4 经济体制改革对货币运行的影响8.5 体制转换后货币运行的六大转变与面临的新问题第9章 发展新阶段中中国货币运行的若干重要问题9.1 中国体制变迁与经济增长中货币数量和结构的合理性9.2 经济增长中货币的作用9.3 流动性过剩问题与货币供求9.4 发展新阶段中的货币化与金融化9.5 未观测金融与货币均衡第10章 外汇管理、汇率制度与国际收支调整10.1 外汇管理改革的历史与现状10.2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与改革10.3 国际收支的失衡及其调整第11章 人民币区域化:利弊、条件和有关问题11.1 货币区域化的理论分析和国别经验11.2 人民币区域化发展的趋势及战略构想第12章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中的金融风险与防范12.1 金融改革与发展中的系统性风险12.2 金融市场发展中的系统性风险与防范12.3 建立有效的金融安全网与风险预防机制12.4 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安全第13章 制度变迁中的中国金融监督13.1 制度变迁中金融监管模式的渐进式转换与一统化改革13.2 制度变迁中金融监管实现力量的市场化趋势13.3 扩大金融开放与金融监管的国际化第14章 金融体制改革中的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14.1 金融体制改革中中国货币政策体系的调整14.2 宏观经济运行中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14.3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14.4 开放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与内外均衡目标的实现14.5 金融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的关系第15章 政府在金融发展中的作用15.1 金融发展中政府的角色定位与职责:有所为和有所不为15.2 不同国家金融发展中政府作用与效应的比较15.3 中国金融发展进程中政府的角色变化与效应分析15.4 金融发展新阶段的政府角色定位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中国债券远期市场推出至今(2007年8月),已有近两年的历史,虽然交易量在增加,投资者结构更加丰富,交易债券品种分布也较前广泛,但从实际内容看,仍然有相当多的问题,主要是投资人参与远期交易,其首要目的却不是规避利率风险,在实际运用上被用作短期融资的工具:因临时头寸不足,投资机构委托第三方代理持有,待资金到位后再行购人。从而扭曲了其原来的功能。  其二,利率互换。利率互换只相互交换利息支付条件,其本金的载体可以是债券,也可以是银行贷款,一般是在固定与浮动、浮动与浮动之间进行互换。由于银行在债券市场、贷款市场的重要地位,利率互换上,商业银行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中国的利率尚是受严格管制的,基准利率长期未能形成,这对利率互换业务的发展,形成了很大的限制。利率互换存在着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主要是没有基准利率的缘故。2007年新推出的上海拆放利率(Shibor),成为中国的基准利率,将会促进利率互换的发展。  中国利率互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品差异化不够,且有长期化趋势。如图7-27所示,目前中国利率互换产品成交量最大的是5年期利率互换,1年期以下的利率互换合约成交量很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金融体制改革和货币问题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