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

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文联  作者:谭静波|主编:白庚胜  页数:215  
Tag标签:无  

前言

21世纪,人类文明跨入一个全新的时空。不管是否愿意,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乃至每一个人都被这个时空一网打尽;无论是否承认,每一种文化传统,每一种文化元素,甚至每一种文化基因都面临着决定性的选择。因为,凭借科学技术原创而生发的文化创新正在超强提速,伴随全球一体化而弥散的文化消费令人眩目。当此考验,开放的中国生机焕然,不仅实现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增长,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且重视和谐文化的建设,既立足于本土、传统、民族,又面向世界、现代、未来,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人类文明,致力于推动和谐世界的进程,引起全球性的关注。在实现社会转型,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后工业化等现代化过程中,我们没有惊慌失措,我们没有麻木不仁,我们更没有放弃责任,而是登高望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精心部署实施,解决了观念、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困难,进行了各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转型、创新、开发等实践,发展了文化生产力,协调了文化生产关系,实现了文化转型,确保了国家文化安全,参与了当代世界多元文化的创造与共享。其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便是我国始自20世纪80年代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对中华文化遗产所进行的保护行动。由于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文化艺术界的坚守与躬行,全民族的积极参与,至今,我们已经建立起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导体制,制定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全面规划,采取了包括国际保护、国家保护、民间保护、教育保护、法律保护、学术保护、产业保护在内的一系列举措,实施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开展了对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的命名,建立了国家遗产日制度,公布了一批国家文化遗产目录,申报成功了数十个世界遗产项目,加速了文化遗产立法的步伐。由此所引发的文化盛事不可胜数,但见孔子学院大大方方走向世界,满足了各国人民揭示“中国奇迹”的语言需求;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文化讲古深受欢迎,对华人社会的历史传统“充电”及增强文化认同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传统节日的恢复如雨后春笋,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日趋丰富;整理国故正在拓展其广度与挖掘其深度,使儒学的第四次重振雄风渐成可能。

内容概要

豫剧诞生在中原大地,是中原文化艺术融合的结晶。河南是中国戏曲的主要源头之一和举世瞩目的神州“戏乡”。在丰厚灿烂的中原文化土壤中孕育诞生的豫剧,仅仅用了不到二百年的时间,便迅速蔓延到了东至台湾、西至新疆、南达深圳、北至黑龙江在内的二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有了专业的豫剧表演团体,在剧目生产、经济效益、剧团和观众数量诸多方面都以绝对优势跃居全国三百多个戏曲剧种之最,成为当今中国最大的地方戏之一。

书籍目录

引言  她从远古走来一、大中原出了“土梆戏” 1.豫剧生平简介 2.河南梆子出世 3.在文化沃土中生存繁衍 4.“七朝都会”汴梁城——河南梆子出生地二、中原剧坛称“霸主” 1.河南梆子几兄弟 2.一笔丰厚的家产 3.叱咤风云的“外八角”三、“土梆戏”进入汴梁城 1.茶社开唱梆子戏 2.“梆剧”改革第一声 3.改旧缡新,提升文学品位 4.亦破亦立,扮靓豫梆舞台 5.兼容并蓄,丰富表演手段 6.合流腔调,创立新腔新韵四、艰难岁月显峥嵘 1.抗战的“梆子声” 2.在流亡漂泊中四处生根 3.根据地盛开豫剧花五、黄金时代谱新篇 1.忽如一夜舂风来 2.旧貌换新颜 3.名家竞风流 4.时代新曲溢城乡 5.姹紫嫣红绽神州六、一支红杏出墙来 1.豫剧现代戏的足迹 2.生活气息乡土味儿 3.戏曲化程度的不断强化 4.三团和《朝阳沟》 5.红杏枝头满春色七、雨打梨花片片开 1.进入新的文化环境 2.运行机制出新招 3.寻找社会情绪对应点 4.美要美得“时尚” 5.走进心灵世界 6.两个动力理性之光与舞台赛事八、笑迎明日花更幻 1.河南老乡仍然爱听梆子腔 2.今日看明日

章节摘录

插图:一、大中原出了“土梆戏”1.豫剧生平简介豫剧又名河南梆子、河南讴、靠山吼、土梆戏。属于绑子声腔系统。其个性特点,粗犷豪放、大气磅礴、质朴通俗、节奏明快、热闹红火。北方观众大都能够接受并喜爱它。

编辑推荐

《豫剧》为“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之一。趣味浓郁的经典故事,全面展现国粹艺术悠久亘长的发展轨迹。赏心悦目,生动反映光辉灿烂的国粹艺术图片,立体凸显中华五千年民族艺术的非凡成果。一部让青年学子轻松愉快地走进国粹艺术大门的普及读本。一部让每个家庭了解国粹文化与营造艺术氛围的首选图书。一部具有多重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的中国国粹艺术百科全书。《豫剧》对豫剧的起源、发展作了详细的介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豫剧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没有我希望了解的内容多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