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

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刘晓真、胡晶莹、 白庚胜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8-10出版)  作者:胡晶莹,刘晓真 著  页数:185  

前言

21世纪,人类文明跨入一个全新的时空。不管是否愿意,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乃至每一个人都被这个时空一网打尽;无论是否承认,每一种文化传统,每一种文化元素,甚至每一种文化基因都面临着决定性的选择。因为,凭借科学技术原创而生发的文化创新正在超强提速,伴随全球一体化而弥散的文化消费令人眩目。当此考验,开放的中国生机焕然,不仅实现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增长,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且重视和谐文化的建设,既立足于本土、传统、民族,又面向世界、现代、未来,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人类文明,致力于推动和谐世界的进程,引起全球性的关注。在实现社会转型,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后工业化等现代化过程中,我们没有惊慌失措,我们没有麻木不仁,我们更没有放弃责任,而是登高望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精心部署实施,解决了观念、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困难,进行了各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转型、创新、开发等实践,发展了文化生产力,协调了文化生产关系,实现了文化转型,确保了国家文化安全,参与了当代世界多元文化的创造与共享。其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便是我国始自20世纪80年代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对中华文化遗产所进行的保护行动。由于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文化艺术界的坚守与躬行,全民族的积极参与,至今,我们已经建立起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导体制,制定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全面规划,采取了包括国际保护、国家保护、民间保护、教育保护、法律保护、学术保护、产业保护在内的一系列举措,实施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开展了对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的命名,建立了国家遗产日制度,公布了一批国家文化遗产目录,申报成功了数十个世界遗产项目,加速了文化遗产立法的步伐。由此所引发的文化盛事不可胜数,但见孔子学院大大方方走向世界,满足了各国人民揭示“中国奇迹”的语言需求;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文化讲古深受欢迎,对华人社会的历史传统“充电”及增强文化认同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传统节日的恢复如雨后春笋,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日趋丰富;整理国故正在拓展其广度与挖掘其深度,使儒学的第四次重振雄风渐成可能。

内容概要

  在民间,老百姓对秧歌有个生动的概括,那就是“锣鼓鞭炮,红火热闹,旗罗伞扇,花里胡哨”。如果把秧歌看做简单易学的“玩意儿”那可就错了。秧歌的形式除了在地面上舞蹈,还有把丈把高的木跷缚在人的腿上,不仅要完成行走,还有跳跃、翻筋斗、跨越障碍等高难动作,这大概也是千百年来秧歌能够得到百姓喜爱的魅力所在吧。  有人曾说汉族是不爱歌舞的民族,可当我们真正走入民间去感受形式各样的秧歌时,就会被它们的多彩而感动,身体里所传达的对于历史、文化和生命的表达又如何说睨汉族不爱歌舞呢?只是我们对它们的了解太少。由此,作者将在这本小书中通过众多的故事和图片带我们走入秧歌的海洋,去重新发现和认识这一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汉族歌舞艺术。

书籍目录

前言一、皇城文化与京津秧歌(一)北京秧歌1.北京的岁时节日、宗教祭祀和秧歌会2.北京地秧歌3.北京老秧歌4.蝴蝶会5.宣武的五斗斋高跷秧歌(二)天津秧歌1.天津的“皇会”2.双伞阵图秧歌3.窑洼秧歌4.旱船秧歌5.清平竹马二、黄土地的秧歌艺术(一)山西秧歌1.八大角秧歌2.白店秧歌3.大同踢鼓秧歌4.地灯秧歌5.凤秧歌6.伞头秧歌7.霍县秧歌8.朔县踢鼓秧歌9.迓鼓10.汾孝地秧歌(二)陕西秧歌1.陕北秧歌2.洛川老秧歌3.地社火4.韩城秧歌5.鱼嬉莲6.跑驴7.扑蛾8.战船9.牛斗虎10.跳跳11.八仙板12.梆绞舞(三)宁夏秧歌1.同心跑场子2.彭阳跑场子3.隋朝秧歌4.盐池秧歌5.新桥高跷6.高跷跑驴7.竹马舞8.十二旱船9.打春牛(四)甘肃秧歌1.陇东秧歌2.云朵子3.地蹦子三、中原秧歌文化(一)山东秧歌1.鼓子秧歌2.胶州秧歌3.海阳秧歌4.渔灯秧歌5.花篮秧歌6.柳林秧歌(二)河北秧歌1.地秧歌2.拉花3.沧州落子4.地平跷5.花狸虎6.疯秧歌7.官伞8.拾花杠(三)河南秧歌1.道口秧歌2.濮阳秧歌3.寸跷秧歌四、黑龙江上的东北秧歌(一)黑龙江秧歌1.鞑子秧歌2.锣鼓高跷3.拍水茶茶妞4.老舞(二)吉林秧歌1.高跷秧歌2.地秧歌(三)辽宁秧歌1.辽南高跷秧歌2.辽西高跷秧歌3.谢杖子地秧歌4.老辈秧歌5.灯花秧歌6.伞灯秧歌五、广东的“英歌”1.广东英歌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一、皇城文化与京津秧歌自从14世纪明代君主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之后,京津一带文化中心的位置也就确立了,这里的文化既有皇家气派,也有市井俚俗的独特韵味,正是所谓“北京城。天津卫”这两个方面的结合,使得京津这地的皇城文化得以丰满。

后记

当我们在中国的版图上粗疏地把各地秧歌挑拣出来加以说明的时候,时常面临取舍的难题,实在有太多的内容值得让人们去认识。也许有人会说,秧歌年年都跳,都是些老东西不新鲜了。其实这样说只是看到了生活的表象,许多隐藏在秧歌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并不被外人所知。在过去的岁月里,当我们的生活还紧紧和大自然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提醒着我们一年四季中天地物候的细微变化。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这些变化所带给人们的对于生命的体验和感悟都深深地影响着观察这个世界的眼睛和心灵,也直接产生了与此相关的文化和观念。秧歌作为表达文化和观念的身体符号,极有力地印证着农耕时代人们的所思所想,它们不是标新立异的各种学说,而是对几千年前中国人已经定型的哲学理念的延伸,一种终极地接近永恒的天人合一的规律。老百姓们就是在一年中适合的时间、用适合的工具、唱着适合自己心情的歌曲、跳着适合自己身体的舞步,在自己生活中装扮历史故事里的人物。也可以这样说,在历史人物的装扮里释放着真实的自己,算是对一年中的辛苦耕作的犒劳,这种精神上的供给和满足大概是现在住在都市里、淹没在影音和网络世界中的人所难以体会的。每到一个地域,秧歌既有自己独特的风貌,也会有与其他地域相似的特点,这种现象其实不仅仅是秧歌才有。虽然我们经常用“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来表述风俗的多变和多样,但在历史的进程里,终究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使一种风俗在不同的地域出现。比如东北的汉族秧歌就是因为历史上的移民而使中原的文化得到传播,还有西北一些省份因为战争的原因使原籍在中原的兵士将家乡的秧歌带到了那里。所以我们在追溯秧歌故事的时候会和历史上的许多点点滴滴不期而遇,这样一种收获比枯燥地记住历史知识来得更为生动鲜活。当然,我们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秧歌里有很多被演绎了的经典,往往它们和民间故事传说混杂在一起,就像茶馆里说书先生挥扇之间制造出来的千军万马的景象,搀杂着小时候听书的记忆奔涌着就来了。那样一份酣畅淋漓的文化体验,但凡经历过单纯的理想年代的人都会有共鸣震颤在内心深处。我们当然还要回到身体本身,秧歌正是通过这样的媒介在诉说着种种情怀。对于汉族这个惯于用文字语言表达的民族,一旦有了什么念想付诸于身体行为,那将是猛烈而持久的一场呐喊。所以,重新提起秧歌,重新认识秧歌,意义不在于知识的重提,而是重新寻找泥土的芳香。胡晶莹、刘晓真2007年岁末

编辑推荐

《秧歌》为“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之一。《秧歌》通过众多的故事和图片带我们走入秧歌的海洋,去重新发现和认识这一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汉族歌舞艺术。趣味浓郁的经典故事,全面展现国粹艺术悠久亘长的发展轨迹。赏心悦目,生动反映光辉灿烂的国粹艺术图片,立体凸显中华五千年民族艺术的非凡成果。一部让青年学子轻松愉快地走进国粹艺术大门的普及读本。一部让每个家庭了解国粹文化与营造艺术氛围的首选图书。一部具有多重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的中国国粹艺术百科全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秧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