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作者:顾朴光  页数:160  
Tag标签:无  

前言

21世纪,人类文明跨入一个全新的时空。不管是否愿意,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乃至每一个人都被这个时空一网打尽;无论是否承认,每一种文化传统,每一种文化元素,甚至每一种文化基因都面临着决定性的选择。因为,凭借科学技术原创而生发的文化创新正在超强提速,伴随全球一体化而弥散的文化消费令人眩目。当此考验,开放的中国生机焕然,不仅实现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增长,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且重视和谐文化的建设,既立足于本土、传统、民族,又面向世界、现代、未来,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人类文明,致力于推动和谐世界的进程,引起全球性的关注。在实现社会转型,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后工业化等现代化过程中,我们没有惊慌失措,我们没有麻木不仁,我们更没有放弃责任,而是登高望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精心部署实施,解决了观念、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困难,进行了各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转型、创新、开发等实践,发展了文化生产力,协调了文化生产关系,实现了文化转型,确保了国家文化安全,参与了当代世界多元文化的创造与共享。其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便是我国始自20世纪80年代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对中华文化遗产所进行的保护行动。由于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文化艺术界的坚守与躬行,全民族的积极参与,至今,我们已经建立起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导体制,制定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全面规划,采取了包括国际保护、国家保护、民间保护、教育保护、法律保护、学术保护、产业保护在内的一系列举措,实施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开展了对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的命名,建立了国家遗产日制度,公布了一批国家文化遗产名录,申报成功了数十个世界遗产项目,加速了文化遗产立法的步伐。

内容概要

本书全面而又简明地讲述了面具产生及发展演变的历史,全书随文配图一百五十余幅,感性而又直观地阐述了面具由起源于远古先民之生活需要,以至发展为娱乐及欣赏艺术的历史过程,此书图文并茂,既是一本通俗易懂的普及性读物,又是具有相当艺术研究价值的专著。    趣味浓郁的经典故事,全面展现国粹艺术悠久亘长的发展轨迹。赏心悦目,生动反映光辉灿烂的国粹艺术图片,立体凸显中华五千年民族艺术的非凡成果。一部让青年学子轻松愉快地走进国粹艺术大门的普及读本。一部让每个家庭了解国粹文化与营造艺术氛围的首选图书。一部具有多重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的中国国粹艺术百科全书。     本书为“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之一。本书全面而又简明地讲述了面具产生及发展演变的历史,全书随文配图一百五十余幅,感性而又直观地阐述了面具由起源于远古先民之生活需要,以至发展为娱乐及欣赏艺术的历史过程。

书籍目录

概述一、萌芽篇(远古-前21世纪)  1、面具的起源    (1)面具产生的年代    (2)孕育面具的因素  2、古代文献有关远古面具的记载    (1)《拾遗记》等书    (2)《山海经》  3、史前岩画中的面具图像    (1)内蒙古阴山岩画    (2)云南沧源岩画    (3)云南麻栗坡大王崖岩画    (4)宁夏贺兰山岩画    (5)西藏日土任姆栋岩画    (6)新疆呼图壁康老二沟岩画  4、远古时期遗存的面具    (1)四川巫山县出土的人面饰    (2)山东滕县出土的人面饰    (3)甘肃永昌县出土的人面饰    (4)陕西神木县出土的人面饰    (5)浙江余杭县出土的兽面饰二、发展篇(前21世纪-前221年)  1、神秘的傩仪    (1)“傩”字的读音和本义    (2)傩产生的时间    (3)傩产生的地点    (4)傩的本质和主要特征    (5)商周时期的傩礼  2、方相氏面具    (1)方相氏的身份    (2)方相氏面具的形制    (3)方相氏面具的原型  3、商周丧葬面具    (1)缀玉面罩    (2)镇墓吞口    (3)人形面像  4、古蜀祭祀面具    (1)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士的面具    (2)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面具三、成熟篇(前221年-960年)  1、傩仪的衍变    (1)宫廷傩的衍变    (2)民间傩的衍变    (3)傩仪面具的衍变  2、汉唐面具乐舞    (1)《总会仙倡》    (2)《曼延之戏》    (3)《东海黄公》    (4)《文康伎》    (5)《上云乐》    (6)《安乐》    (7)《狮子舞》    (8)《苏摩遮》    (9)《踏谣娘》  3、兰陵王面具    (1)中国乐舞《兰陵王》的来厅    (2)日本舞乐《陵王》的渊源    (3)兰陵王面具形制考    (4)陵王面具造型考  4、汉唐丧葬面具    (1)缀玉面罩    (2)麻质面罩    (3)黄金面罩    (4)缀金面罩    (5)镇墓吞口    (6)人形面像  5、日本保存的中国系面具    (1)伎乐面    (2)舞乐面    (3)行道面    (4)追傩面四、繁荣篇(960年-1949年)  1、从驱傩到傩戏    (1)宋代的宫廷傩和民间傩    (2)傩戏及傩戏面具  2、“羌姆”及“羌姆”面具    (1)“羌姆”的起源和传播    (2)“羌姆”面具的制作和分类  3、藏戏及藏戏面具    (1)藏戏的形成和发展    (2)藏戏面具简介  4、辽代丧葬面具    (1)铜质面罩    (2)银质面罩    (3)金质面罩五、当代篇(1949年至今)  1、当代的傩面具    (1)村社傩及其面具    (2)巫师傩及其面具    (3)军傩及其面具    (4)亚傩戏及其面具  2、当代的藏面具    (1)著名寺庙“羌姆”选例    (2)藏戏“八大剧目”简介  3、当代的乐舞民俗面具    (1)广西融水苗族“芒蒿舞”及其面具    (2)广西瑶族“度戒”及其面具    (3)四川白马藏人“跳曹盖”及其面具    (4)山西寿阳“耍鬼”及其面具    (5)流传于全国各地的镇宅吞口

章节摘录

插图:四、繁荣篇(960年-1949年)3.藏戏及藏戏面具藏戏指流传于藏族地区的一种宗教面具戏,除了西藏之外,青海、甘肃、四川等省的藏族聚居地都有流传。由于各地藏区历史、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差异,使藏戏的发展很不平衡,有的研究者将其分为6个剧种,即:德格戏、白面具戏、蓝面具戏、昌都戏、安多戏、木雅戏和嘉戎戏。其中白面具藏戏最古老,蓝面具藏戏最成熟。(1)藏戏的形成和发展西藏自古就是歌舞的海洋,早在公元前2世纪藏王德晓勒时代,歌舞便十分盛行;到丫7世纪至8世纪松赞干布和赤松德赞时代,民间歌舞百艺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史载在桑耶寺的落成典礼上,臣民们进行了“卓”、“鲁”、“鲜”等娱乐活动。“卓”是鼓舞,表演者戴白山羊皮面具;“鲁”是歌唱;“鲜”是类似哑剧的舞蹈。11世纪前后,西藏的歌舞、说唱、杂技等已发展成为一种综合艺术,初步具备了戏剧的因素。这一时期民间说唱艺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像《格萨尔王传》这样的长篇英雄史诗。西藏民间说唱艺人的表演手段十分丰富,他们将说、念、吟、诵、唱、舞等结合起来,演说各种史诗、寓言、佛经故事和民间传说,有的表演者还佩戴白山羊皮面具。这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说唱艺术,对藏戏的产生无疑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滥觞于8世纪的寺院面具舞蹈“羌姆”,此时已日趋发展成熟。“羌姆”,在发展过程中曾受到过民间歌舞百艺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了民间的歌舞百艺。宗教艺术和世俗艺术的互相碰撞、渗透、融合,为藏戏的孕育、萌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14世纪前后,藏戏产生的条件已经具备。被西藏人民称为“铁桥喇嘛”的唐东杰布,对藏戏的产生起了助产的作用。唐东杰布生活于14世纪末至15世纪末,他是一个具有艺术才能的高僧,又是一个桥梁专家。他立志在西藏各条江河上修建桥梁,造福众生,为了筹集经费,走遍雪山草地到处化缘;但经过三年努力,收效甚微。后来他发现信徒中有聪明美貌、能歌善舞的七姐妹,遂将她们召来组成戏班,自编自导演出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的歌舞戏以募集修桥资金。人们把这种戏剧称为“阿吉拉姆”,意为仙女大姐。这就是藏戏的雏形。藏戏的出现是西藏历史、宗教、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唐东杰布个人所起的作用亦不容低估。为了纪念这位藏戏的开山祖师,藏戏演出场地都供有唐东杰布的画像或塑像,演员上场前必须对之顶礼膜拜,祈祷保佑演出成功。唐东杰布时代藏戏尚很稚拙,后来经过很多民间艺人的加工和充实,加上达赖五世的重视和扶持,到17世纪,才初步形成一套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技、艺相结合的表演程式,并涌现出一批职业性的戏班。早期的藏戏因戴着白山羊皮面具演出,因此被称为“白面具藏戏”或“白面具派”。白面具藏戏无论表演、唱腔,还是面具、道具都比较简单粗陋,因此对它进行改革便成为势所必然。改革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到18世纪正式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蓝面具藏戏”,又称“蓝面具派”。蓝面具藏戏因猎人、渔夫出场时佩戴蓝面具而得名,其表演、唱腔、面具、道具都比白面具藏戏丰富、成熟,因此逐渐取代了白面具藏戏的地位,成为藏戏中影响最大,流布最广的剧种。在白面具藏戏和蓝面具藏戏的影响下,青海、四川、甘肃的藏族聚居地以及西藏的局部地区,先后形成了德格戏、昌都戏、安多戏、木雅戏和嘉戎戏,它们既具有藏戏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己特异的风采,皆统属于藏戏系统。(2)藏戏面具简介藏戏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温巴顿”,系开场的序幕,由戴面具的“温巴”(猎人或渔夫)和“拉姆”(仙女)、“甲鲁”(长老,可充任国王或王子)十余人出场,表演为观众祛邪纳吉的歌舞和祭仪。“温巴”所戴面具有白、蓝两色,戴白面具者为白面具派,戴蓝面具者为蓝面具派;第二部分是“雄”,即正戏演出。藏戏剧目约有二三十个,其面具角色较多,各剧目一般均可通用,出现了类似戏曲角色行当的类型化倾向。但主角通常都不戴面具;第三部分是“扎西”,系演出的结尾和告别仪式,用歌舞向观众致谢、祝福并募捐。在“扎西”中亦有“温巴”面具出现。藏戏面具按其功用和造型,大致可分为四个大的类别:第一类为:“温巴”面具。“温巴”面具贯穿于全部演出之中,但主要用于开场的序幕。在序幕中出场的“温巴”4至8人不等,所戴面具皆一个式样。白面具派的“温巴”面具以专门驯养的白山羊之皮制作,早期全部为白色,后来亦有制成黄色的。面具四周用很长的山羊毛装饰,形象原始而古朴。蓝面具派的“温巴”面具以纸板和多层纱布粘合,上面裱以精美的蓝底花锻,系用宝瓶、妙莲、金轮、海螺、宝伞、金鱼、同心结、胜利幡8种吉祥图案构成;头顶有一箭头状的饰物,上绣兴旺之宝“喷焰末尼”图案;额头饰以太阳、月亮,象征日月同辉;两颊和下颌缀有用山羊毛制作的白胡须。整个面具制作精致,色彩绚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编辑推荐

《面具》:中国国粹艺术读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面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内容涵盖面宽泛,图文并茂,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   研究面具的书不好找,这本不是很全面,觉得不够系统。觉得有点失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