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道教

出版时间:2000-8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作者:李养正 编  页数:548  
Tag标签:无  

前言

  20世纪下半叶,我国的道教学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冷而逐渐升温的过程。据我所知,本世纪60年代初,中国道教协会会长、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著名学者陈垣,积极呼吁重视道教学术文化研究,得到当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维汉、卫生部长李德全、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局长何成湘等的热情支持,由此开启了我国当代道教学术文化研究的新历程,引起了道教界及学术界的重视。遗憾的是,十年“文化大革命”使此项工作受到严重干扰,被迫间断。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道教学研究日渐火热。一些专事研究宗教学(包括道教学)的机构得以成立,许多有新意的学术著作出版问世,出现了不少很有成就的道教学  专家,我国的道教学研究水平大为提高。道教学术文化研究的这种可喜情势及成果串湛的景象,使道教中人为之鼓舞。但是,美中犹有不足的是,近20年来道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多集中在道教历史、经籍校释、思想阐微、科仪斋醮、道功道术方面,而对近代,特别是对当代道教的动态及变迁,对近50年来在风雨历程中传承发展的道教业绩,却仍然少人问津,形成越贴近当代现实道教问题,则完整记实性资料越少。有现实指导价值的理论研究性文章更少,这不能不认为是一种缺陷。本书作者李养正先生因在中国道教协会工作过40年,他对我国的道教现状较熟悉,也较为关注,还发表过一些文章;郑天星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编《世界宗教研究》  多年,他对国际方面宗教学研究的动态及成果,甚为了解,也甚为关注,发表过不少报告性文章。可是,他们常自谓研究力度不够,来能用发展的、整体的眼光来研究和认识当代道教,既未能从现象认清其阶段性特征与发展趋向,更未上升到理论深层,认识道教整体的发展规律。我们曾在一起议论这方面的问题,认为我国的道教,正本着“爱国爱教,团结进步”的原则,继承和发扬道教优良传统,弘传道教文化,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尽管存在的问题尚不少,但在承传和促进道教健康发展方面已显示出新的景象,并在海内外产生积极影响;台港澳道教虽所处社会背景不同,总的来看,也都在自办道教事业的情况下,与各地区社会发展相应而动,有所拓新与发展;同时随着社会主义祖国的强大,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道教,也以其东方宗教文化的魅力,吸引着国外广大的好道者与文化界人士,他们对道教文化的热情仰慕,正在促成道教走向世界。依据这样的共识,在1998年应东方出版社之约,联手合作来尝试写《当代道教》一书,意图全面向社会介绍当代道教的主要情况,并尽力提出我们的浅识,以为引玉之砖。写作工作开始不久,由于我担负的组织编修《中华道藏》的工作全面进行,编务工作甚为繁重,未能分心分力投入《当代道教》的写作,乃请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张兴发先生,继续承担我所负责部分的资料收集、整理与研究、编写工作。事经两年断断续续的伏案劳作,他们终于完成了文稿。我阅读后,觉得事迹介绍全面而翔实,叙述清楚、系统,议论亦颇中肯;热情赞扬了当代道教发扬优良传统与革新的成就,同时也揭示当代道教发展的趋向,恳切提出了道教应加强自身建设的意见;知识视野广阔,颇富见闻与信息。这对读者认识当代道教以及研究道教历史发展,是很有裨益的。  由于我熟知此书的写作过程及作者们的思路,故作者们嘱我写几句话作为序言,而李、郑二位先生是我的师长,起初实有点不敢将肤浅之言冠于书前,但又觉得义不容辞,故促笔略述该书产生过程及写作意旨,姑作为序。  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  张继禹  1995年5月1日于北京

内容概要

本书介绍全面而翔实,叙述清楚、系统、议论亦颇中肯;热情赞扬了当代道教发扬优良传统与革新的成就,同时也揭示当代道教发展的趋向,恳切提出了道教应加强自身建设的意见;知识视野广阔,颇富见闻与信息。这对读者认识当代道教以及研究道教历史发展,是很有裨益的。

书籍目录

序绪言  道教征略与当代道教发展趋向    一、什么是道教    二、道教的基本信仰与教义    三、道教有什么特点    四、当代道教的发展趋向第一部分  中国大陆地区当代道教  第一章  道教历史概述  第二章  新中国的建立与教之适应新时代(1949-1956年)    一、 在政治上摆脱了反动阶级的利用和控制,成为新中国“爱国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    二、在经济上革除宫观封建经济逐渐走向劳动自养    三、在宫观管理上实行整顿并建立民主管理体制    四、在思想上逐渐更新观念,焕发生活热情    五、新形势捉进了道教界在“爱国爱教”旗帜下团结进步结语  第三章  频数失误的政治运动与道教二十年坎坷历程(1957—1976年)    一、“反右斗争”涉及道教(1958年)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损坏了道教宫规制    三、政府强调“调整关系”道教得以恢复教务活动(1961—1964年)    四、“社教运动”掀起,道教复归沉抑(1965年)……第二部分  频数失误的政治运动与道数二十年坎坷历程(1957—1976年)  第四章  历史性伟大转折给道教带来新生(1977—985年)  第五章  道教教务全面展一与新气象呈现(1986—1998年)  第六章  中国道教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1998年)  第七章  道教祭祝褥、修持之宫观及其宗教节仪  第八章  对道教义理规范中积极因素的探讨  第九章  孙撄宁道修养生理论新说    ——仙学与静功  第十章  名留道教史之当代道教著名人士第二部分  中国台港澳地区当代道教  第一章  台湾的道教  第二章  香港的道教  第三章  澳门的道教第三部分  道教在国外的传播和园际汉学中的道教研究  第一章  道教在国外国的传播  第二章  国际汉学中的道教研究  附录  20世纪道教大事年表

章节摘录

  二、尊重人权,人民政府认真全面贯彻落实宗教政策  中国道教协会第三届代表会议结束后,代表们回到各地,把代表会议的盛况如实传达给了各自所代表的道教组织集体和所认识的道教徒。当时,不论是还留住在宫观的职业道士,还是在形式上已脱去道袍改业、返乡的道士,大都如同久旱逢甘雨,喜出望外,奔走相告,喜庆重见天日。随之,强烈要求落实宗教政策的愿望,便伴随久受压抑的宗教情感而进发出来。他们采用集会、书信呈诉、直接走访政府有关部门等多种方式,纷纷要求归还在“文革”中被机关、工厂、学校、商场、部队所占住的道教官观,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要求允许被强迫还俗改业返乡的道士返回道教宫观;要求归还在“文革”中被文物、园林、旅游等部门的“造反派”所抢去的道教经籍、法器、供设、文物及宫观钱财;要求尽快平反冤假错案。这时,来自各地道教界人士反映情况、要求落实政策的信函,如雪片似地飞向了中国道教协会,来京直接呈诉并请求向国务院宗教局反映意见的也络绎不绝。中国道教协会当然有责任反映教徒群众的意见,请求政府切实贯彻宗教信仰政策。这方面有许多工作要作,一要调查了解,二要依据有关政策向政府提出建议,三要与教徒群众密切联系,沟通认识。这样,自然而然,工作的重点实际已转移到了落实政策上来。  (一)归还重点宫观,解决管理体制问题。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宗教工作部门,在全国拨乱反正、落实政策的热潮中,早已关注到急需解决宗教工作中关于归还汉族地区佛教、道教的著名寺观,交由佛教、道教自行管理的体制问题。早在1980年7月16日,国务院已批转了国务院宗教局、外交部、统战部、城建总局《关于落实宗教团体房产政策问题的报告》。1981年12月26日又批转了国务院宗教局制定的《关于汉族地区佛教道教寺观管理试行办法》。1982年8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对国务院宗教局党组《关于五台山问题的调查报告》作重要指示:“凡属作宗教活动的寺观和属于它的山林,都要在政府宗教事务部门领导下,由僧道管理。”  中国道教协会自第三届理事会于1980年5月产生后,也根据广大道教徒的强烈愿望,着手进行具体的调查研究工作。于1981年10月6日至11日,召开了三届二次常务理事会,着重讨论关于收回道教活动场所的问题。大家希望能够在一个风景区有许多处宫观道院之中,选择一处或几处在道教历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殿堂房屋比较完整又尚有常住道众的宫观,归还道教界管理,作为道教活动场所。在城市里,由于宗教活动需要,被各单位占用的宫观应退回一处或几处,作为道教活动场所。  上述意见及时反映上报后,在三届二次常务理事会的最后一天,当时的国务院宗教局局长乔连升莅会作了回答,他说:“十年动乱中,宗教部门被取消了,宗教界人士被打成‘牛鬼蛇神’,寺庙教堂遭到严重破坏,有的被拆除,有的被占用,还有一部分名山大寺为文物、园林部门接管。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抓紧落实党的宗教政策,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已有一部分寺观、教堂交给宗教团体或僧道自己管理了。关于恢复和开放适当数量的寺庙教堂,关于寺庙教堂的产权问题,政府都有明确规定,但由于‘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历史原因,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合理解决信教群众的宗教活动场所问题,在有的地方困难很多,阻力很大,进展很慢。……我认为,凡是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的寺庙宫观,应在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行政领导下,由僧道自己管理。最近政府正在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尽管阻力可能还很大,不是一下就能解决好,但我相信,终会得到妥善解决的。全国有哪些道教宫观需要恢复开放,你们可以讨论一下,开一个名单,提交政府统一考虑。现在道教徒没有那么多,宫观搞多了,也管不过来,因此,在国内外没有多大影响的宫观,就交给有关部门管理算了。”(讲话记录载1981年《道协会刊》第8期)三届二次常务理事后,中国道协即着手研究和起草《拟作为道教活动场所的全国重点宫观名单》。1982年10月21日至27日,中国道协召开三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重点讨论了《名单》,确定首批收回的重点宫观为二十一处,即:泰山碧霞祠、崂山太清宫、茅山道院(包括元符万宁宫和九霄万福宫)、杭州抱朴道院、龙虎山天师府、武当山紫霄宫、武当太岳太和宫、武昌长春观、罗浮山冲虚古观、青城山常道观、青城山祖师殿、成都青羊宫、终南山楼观台、西安八仙宫、华山玉泉道院、华山九天宫、华山镇岳宫、千山无量观、沈阳太清官、嵩山中岳庙、北京白云观。三届二次理事会另向政府提出了意见,即21处宫观是属于全国性的重点宫观,希望各地方也拟定地方性质的重点宫观,作为道教活动场所开放。  这次会议后不久,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正式批准了中国道教协会上报的《全国重点宫观名单》,但这还并不等于问题的解决,因为这些宫观中尚有许多仍被机关、工厂、学校、商场占用,不肯撤离,阻力很大,也就是说具体落实,尚有许多困难。中国道教协会一再请求各级地方政府帮助解决这些宫观的管理体制问题,国务院宗教局也于1983年颁发了《关于确定汉族地区佛道教全国重点寺观的报告》,直到1984年底才得到基本落实。  到1985年全国已收回和开放著名宫观一百多处。  (二)道教着手自身建设,积极恢复地方道教协会组织。在中国道教协会第三届全国代表会议召开时,其会址北京白云观犹为工程兵部队所占住,经协商仅收回房舍数间以为临时办公之地,设备简陋,人力物力缺乏,条件异常艰苦。在国务院宗教局和北京市宗教局的大力协作下,经刚被请回的几位工作人员的努力,在不到三年时间内,重新创业,在中国道协本身的机构和会址白云观的建设,全国性道教教务、培养人才建设,恢复地方道协组织建设等诸·方面,都作出了显著成绩,基本上恢复了“文革”前道协的面貌。  在收回、修葺、恢复北京白云观管理体制方面:在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大力帮助下,敦促原占住白云观的工程兵部队遵守国家政法规撤离白云观。整个修缮工程及殿堂布置、庭院绿化等,历时近三年,使这座中外闻名的全真龙门祖庭焕然一新,从1984年3月17日起作为道教活动场所向国内外信士、游客开放。与此同时,陆续从全国各地请来老道长及优秀青年道士30位常住白云观,并由常住道众按仪范推选八大执事,又建立“白云观管理组”,拟定管理办法,恢复传统的宗教活动。还协助白云观兴办了“白云服务社”,为香客、游人服务,也为白云观道众生活自养开辟了新路,效益良好。  澎湖天后宫,原名妈娘宫,位于澎湖马公镇,始建于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因朝廷官兵蒙妈祖救助而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俞大猷重修妈娘宫,以庆抗倭胜利,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再次重修。现存建筑是康熙年间(1662——1722年)重修的,迄今也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也算是台湾最古老的妈祖庙了。相传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进攻澎湖时得到妈祖显灵助战,因而被康熙帝敕封“天上圣母”称号,并颁赠“神昭海表”匾额一块。此后妈祖在台湾便成为“有求必应、神通广大”的神灵了。现在宫内仍保存大量的古碑、古匾、古联、古井(即万军井,又名妈宫大井)等文物。  鹿耳门圣母庙,为台湾规模最大的妈祖庙。相传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兵25 000人、军舰350艘,横渡台湾海峡,将占领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赶跑,传说当船行至鹿耳门港时妈祖显圣助战,于是后来在港口兴建了这座妈祖庙。战争胜利后,郑成功从广东、福建一带招募了许多移民来此开发,这些移民均把妈祖看作是自己的保护神。现在庙中供奉的妈祖像也来自福建湄洲,因为香火旺盛被烟熏成了黑色,所以又有“黑烟妈祖”之称。  开台妈祖庙,位于台南市安平港,为台湾岛上历史较为悠久的妈祖庙之一。建于清康熙七年(1668年),为迎取福建湄洲岛妈祖神像而建,建时称安平妈祖庙。1683年妈祖被敕封为天后,安平妈祖庙遂被改为开台天后宫。现台湾有许多妈祖庙内的妈祖神像均是从此庙中分灵出去的。  新港奉天宫,位于台湾嘉义市西北16公里、北港3公里处。所奉妈祖神像缘于福建湄洲岛,相传明天启二年(1662年)船户刘定国为确保航行安全,特意从湄洲祖庙迎一尊妈祖圣像置于船上奉祀,后将其供奉于台湾笨港,称为湄洲五妈或船仔妈。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当地信众便在笨港街合建天妃庙供奉这尊妈祖像,后称天后宫。嘉庆四年(1799年)笨港妈祖庙不幸遭大水冲毁,嘉庆十六年(1811年)将所有文物(包括妈祖神像)移至笨港所辖新港内重建妈祖庙,并得嘉庆皇帝敕封为奉天宫。现在该宫富丽堂皇,共四进三殿,主殿即奉妈祖,中殿奉观音,旁边祀孔子等神灵。  台南府城隍庙,位于台南市青年路133号,建于明永乐二十三年(1669年),为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所建。后经清代几次扩建,成今日之规模。台南府城隍庙分为山门、正殿、后殿等建筑。山门中为山川门,旁有两便门,名“左通”、“右达”,三门上均有木雕装饰,上画门神。正殿供奉台南府城隍,其像温容淡泊,恩威并济;陪祀的有七爷、八爷、二十四司、文武判官等。后殿中央供奉慈航道人,左供地藏王,右侧供注生娘娘。  文昌祠,位于新竹县关西镇,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由关西镇的秀才刘跃黎等人发起创建,主奉文昌和孔子。这里风景秀丽,每年均要吸引大批游人和香客,尤其是在农历的二月初三文昌帝君的诞辰时和台湾临考之前,这里读书人云集,祭典仪式颇为隆重壮观。  台北保安宫,俗称大龙峒大道公庙,位于台北市淡水河与基隆河交界处。据《台湾文化志》所述,嘉庆年间(1796 1820年)大隆同庄境民深感大帝神迹昭著,普救众生,大隆同庄境民世代受其恩泽,故众议兴建“保安宫”,于是有巨富王仁记、王义记一族慷慨献地,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开始兴建,道光十年(1830年)建成,历时25年,整座宫观富丽堂皇,为台北市最大的道教官观。1898年、1917年、1967年该观经过三次修缮,1981年又进行了扩建,成今日之规模。该观主奉保生大帝老祖、二祖、三祖至六祖,以及平安祖、白礁祖,另奉祀中坛元帅、三十六天将、黑虎将军;后殿祀神农大帝、孔圣夫子、关圣帝君、玄天上帝;西厢供奉注生娘娘、池头夫人、太岁星君;此外还有供奉玉皇大帝和无极天至尊的凌霄宝殿,以及供奉孔子的邻圣苑。该观最大的庆典是在农历的三月二十三日,这天要举行盛大的游行表演和13个祭祀团体的“大道法令”,并演出极具特色的台湾“家姓戏”,来庆祝保生大帝的诞辰。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当代道教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在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