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猩猩比专家高明

出版时间:2010年1月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作者:(美)乔纳•莱勒  页数:190  译者:丁丹  
Tag标签:无  

前言

我正驾驶着一架波音737飞往东京成田国际机场(TokyoNaritaInter-nationalAirport),突然,飞机左侧引擎着火了。当时,飞机正处于7000英尺的高空,正前方的跑道和远处的摩天大楼依稀可见。数秒之后,驾驶舱内警报声此起彼伏,红灯闪烁成一片,显示多个系统发生故障。我强迫自己保持冷静,仔细回想“引擎着火紧急处理程序”,并据此切断了着火区域的燃料供应和电源。飞机在空中打了个趔趄,侧向一边。我拼命拉操纵杆,想让飞机保持平衡。但是我办不到。飞机失去了控制,向一边倾斜,我试着把它拉正,它又歪向另一边。我就像在与空气摔跤。突然,我感到机翼上方空气流动异常缓慢,这让我不寒而栗。飞机的金属框架发出尖利的“吱嘎”声,这是钢铁受力过大屈服的声音。如果我不能立即找到提高飞行速度的方法,飞机将在重力的作用下急速下坠,冲向地面。我不知道该怎么做?如果我加大油门,则有可能提高飞机上升的速度,这样的话,我就能让飞机在跑道上方盘旋并且尝试稳住飞机。但剩下的那个引擎能提供足够大的动力使飞机上升吗?它也会在强大的压力下出现故障吗?还有另外一个近乎疯狂的选择,让飞机急速下降获得速度。为了避免坠毀,需要让飞机佯装俯冲一下,这样做的话,下降的势能可以避免飞机失重,也能让我有机会重新控制飞机。

内容概要

失败是因为选择错误!这是第一本运用脑神经科学的惊人发现指导我们做出正确决定的书。自柏拉图以来,哲学家就认为决定过程要么是理性的、要么是感性的。也就是说,我们要么仔细慎重地思考,要么“眼睛一眨”凭直觉做决定。    当科学家运用神经科学的最新工具打开大脑黑箱时,他们发现大脑并不是这样工作的。最好的决策是精心调和理智和情感的产物——具体怎么调和,取决于情境。例如,买房子时,最好让潜意识仔细考虑众多变量。但是选择股票时,直觉则会让我们误入歧途。诀窍在于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脑区。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更加努力(更加睿智)地思考自己是怎么思考的。通过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以及真实世界众多“决策者”——从飞行员到对冲基金投资者,从连环杀手到扑克选手——案例,乔纳•莱勒用我们所需的工具将我们武装起来。    莱勒还展示了一些人是怎么利用这门新知识制作更好的电视节目、赢得更多场足球比赛以及加强军事情报部门建设的。他的目标是回答任何人——从CEO到消防员——都感兴趣的两个问题:人脑是如何决策的?我们怎样做出更好的决定?在这本书里,会频繁出现“神”这个词。然而我并不是一个宗教家,也没有什么宗教信仰,当然也没有打算入教。我只是喜欢“神”这个词的发音而已。    当你走在路上的时候,一辆卡车忽然冲到面前,你可能会大叫“神啊”。在这样的语境里,我认为“神”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吧。    因此,我所说的“神”也没有特定的含义,只是因为喜欢,所以用在了这本书里。    我只是希望那些由于找不回人类的本质而痛苦的人们,能够回想起自己所失去的东西。而神的作用就在于此,我只不过在书中借用了一下而已。    那么,我所说的人类的本质是什么呢?    人类其实是一种一边为打破界限而惊喜,一边生存的动物。

作者简介

乔纳·莱勒,《种子》杂志的自由编辑,著有《普鲁斯特是位神经学家》。莱勒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罗氏奖学金。他曾在诺贝尔奖获得者、神经学家艾利克-坎德尔的实验室工作过,长期为《纽约客》、《华盛顿邮报》、《波土顿研球报》撰稿。他负责过《科学美国人》中《大脑物质》博客的编辑工作。他自己的博客《额叶皮层》受到极高的赞誉。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柏拉图的马车比喻过时了 数学很差劲的明星四分卫 从柏拉图到弗洛伊德的错误 没有情绪我们做不出任何决定 人类的冲动比任何动物多得多第二章 聪明的“见鬼”电路 理清喜悦和失望的线索 情绪体验与买股票 表扬孩子不能说“你很聪明”第三章 赌博游戏为何超级诱人 弥补1句批评的恶劣影响需要5旬赞美 信用卡的实质是让你感觉不到花钱的痛苦第四章 生气到恰当的程度并不简单 恐慌让人只关注本能 良好的品质就是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顿悟需要心无杂念 刻意冷静是理性决策的精华第五章 理性世界是经济学家的乌托邦 思考越多,选择越糟糕 喜欢走捷径的大脑令人误入歧途 信息过多的隐性成本第六章 疯子是只剩下理智的人 精神病人的大脑里只剩下理性的律师 他们被训练成了“杀人机器” 利他主义的小秘密 人类天生就要寻找爱第七章 微观经济学不能解释人的行为 先确定答案再为答案寻找理由 我们为何诱骗大脑达成虚假共识第八章 输牌的数学家 赢钱的概率不如赢钱的心理 买第一眼看中的家具 胜者懂得倾听大脑内部的争论 专家是犯了所有该犯的错的人结语

章节摘录

通过研究这些病人,达马西奥开始绘制情感地图,标示负责产生情绪的特定脑区。尽管许多皮质区都与情绪的产生有关,但有一个脑区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被称作眶额叶皮质(orbitofrontal cortex,OFC)的组织,是一个小电路,位于眼睛正后方,额叶正下方(orbit是拉丁语“眼圈”的意思)。这个组织很脆弱,如果遭到恶性肿瘤或动脉出血的破坏,结果都很悲惨。刚开始,一切看起来都很正常,病人出院回家,预计日后会完全康复。但是,他们开始在一些小事情上出差错,日常生活中那些常见的选择变得异常困难,他们的人格也发生了变化,原先很有责任感的人突然开始做一些不负责任的事情,变得冷漠孤僻、无欲无求。他们的伴侣报告说,自己就像和一个陌生人生活在一起,只是这个陌生人自己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劲。情绪如此重要,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做决定,这一事实与有着古老哲学根源的传统人性观相抵触。20世纪的大部分时期,有关理性的看法得到了解剖学的支持,被认为是科学的。在解剖学中,人脑被描绘成由四个复杂程度递增的独立部分组成。(人脑就像一个考古学遗址:挖得越深,回到的历史年代就越久远。)最下面是脑干,控制许多基本的身体功能,比如心跳、呼吸以及体温;往上是间脑,与饥饿感的产生有关,也是告诉我们什么时候睡觉的脑区;再往上是边缘系统,负责产生原始情绪(animalemotions),是欲望、暴力和冲动行为的源头。任何哺乳动物都有这三层脑。最后,来到最壮观的额叶皮层(frontal cortex)——它是进化的杰作,它负责理智、智慧和道德。这个灰质沟回组织(convolutions of gray matter)使得我们能够抵制欲望、压抑情感。换句话说,第四层的理性脑让我们能够忽略前三层脑。我们是唯一能够对抗原始欲望、冷静慎重做决定的物种。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乔纳·莱勒是个杰出的作家,他的文章简明又生动、尖锐又深沉、敏感又谦虚,读起来酣畅淋漓。  ——奥利弗·萨克斯,英国著名脑神经学家现金还是信用卡?凌空一脚还是发动第一次进攻?卖不卖?生活充满迷茫的选择。报告神经科学前沿研究的同时穿插介绍有关飞行员、四分卫、消防员等等的个案研究,乔纳·莱勒的叙述绝对具有权威性又浅显易懂。这本书的内容涉及我们是如何做决定的、当我们做决定时大脑里在发生什么以及我们如何做出更好的决定。幸运的是,读这本书不用费脑筋:读读这本书吧。  ——汤姆·范德比尔特,《开车经济学:我们为什么这样开车?》的作者过去的20年中,神经科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颠覆了我们对人类决定的看法。乔纳·莱勒将这些研究整合到一起,写成了这本见解深刻又不失趣味性的书,给读者提供了成为优秀决策者所需的信息。  ——安东尼奥·达马西奥,《笛卡尔的错误》、《寻找斯宾诺莎》的作者乔纳·莱勒巧妙地将神经科学、体育、战争、心理学以及政治编织成一本有关人类决策的故事。在这一过程中,他让我们变得聪明多了。  ——丹·艾瑞里,《怪诞行为学》的作者我们该听从直觉还是分析?答案是,莱勒在这本睿智的、读起来很有意思的书中指出,取决于情境。知道哪种方法最适合哪种情境,不仅有用,而且好玩。乔纳·莱勒再次证明了:他是位讲故事的大师,也是新神经科学实用课程最好的启蒙者之一。  ——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免费——商业的未来》的作者

编辑推荐

《为什么大猩猩比专家高明》:美国亚马逊网络书店2009非小说类图书销量第一如何让大脑帮你做出正确的选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为什么大猩猩比专家高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3条)

 
 

  •   在我收到本书后,从第一章开始,作者采用容易惊醒人们的故事方式来传递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的决策系统不是二元的,实际上是有规律可循的。理性和感性是相互发生影响来产生决策的。同时对我启发最大的是员工人类做决策通常的过程,以及我们能够有意识去培养的一些良好的决策习惯。我个人属于决策力和执行力不稳定的大脑结构,所以我回忆了从童年性格养成到今天的习惯性格的过渡,我有些明白决策力的影响因素和培养机制。
  •   题目很吸引人
    而且我想就此做个文字游戏,为什么猩猩就不可以比专家高明?
    我认为世界上什么都是有可能的~
    希望人们不要按常理来看待事物
    因为常理不等于是真理
    哇~
  •   这本书还没仔细看看!说不定真能找到猩猩的高明之处
  •   第一次购买当当网上的书籍,给我的感觉很好。以后买书当当是首选
  •   本书告诉读者什么时候用情感脑,什么时候用情绪脑,趣味十足,很值得一读。
  •   书名挺吸引人的,书买来后,迅速读了,也还不错。
  •   对于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都有指导意义!
  •   不是科学研究证明,其实,可以仔细看看
  •   非常好的书,让我梳理思维
  •   自以为在理性思考,其实还是没有脱离主观印象,推荐看看这本书。
  •   另一种思维来了解一下世界
  •   买给朋友的,朋友非常喜欢~
  •   很多时候,不管是做营销还是我们做市场的,都需要打破惯性。
  •   真的不错,相信直觉,对我很重要
  •   其实单纯作为研究或者指导材料,都不是很有料,没有引发系统的思考

    看看闲书吧
  •   只想说,这本书的确帮我很多!
  •   专家有了自己的思维定式,猩猩更灵活。
  •   这本书的确很不错 当初是到同学那里去买的时候看啦一般 现在买了终于可以看全了
  •   这本书算是这类书籍集大成之作,全书的逻辑严密、布局有序,内容也非常充实。具有一定学术背景,但又读起来轻松有趣,可以说是很久都没有遇到的好书,非常值得推荐。
  •   人有时候不要不事情想太复杂了
  •   非常好。从生理角度研究思维 很新鲜。
  •   对于生活中的决策有很大的启示
  •   买来送客户的,非常好
  •   帮同事买的,据说不错,可以满足他的要求
  •   这是本值得uijian的书,晚上睡觉之前看那么一两页,心态很平和!推荐!
  •   郎咸平老师推荐的书!随便翻翻都有收获(还是要认真阅读,提升很多。)!
  •   看着看着,就感觉有点所悟,但又不太直接
  •   还好了,可以考虑买入
  •   内容有趣通俗易懂,推荐
  •   好书~~!值得一读~!已经向身边的亲朋好友强烈推荐~!
  •   还不错,就是角上有点碰到了。书等考完试后再看,
  •   休闲类吧,觉得
  •   挺有趣的一本书,值得一读。
  •   写得还可以,有得深奥。。。
  •   心理分析
  •   可以看看,消遣时间。
  •   还可以,心理分析
  •   当科学家运用神经科学的最新工具打开大脑黑箱时,他们发现大脑并不是这样工作的。最好的决策是精心调和理智和情感的产物——具体怎么调和,取决于情境。例如,买房子时,最好让潜意识仔细考虑众多变量。但是选择股票时,直觉则会让我们误入歧途。诀窍在于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脑区。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更加努力(更加睿智)地思考自己是怎么思考的。
  •   看完这本书,首先你能解释很多以前发生过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的事情,比如人为什么在极度恐慌的时候举手无措等等。但是最关键的是,他告诉你,人的大脑分为理智脑和情绪脑两个部分,有如两架马车,什么时候该让什么脑来思考,来做决定,直接影响你的成败。本书基于很多实例与研究成果,形象的为您展示大脑的秘密!
  •   知道大脑如何工作的··很好的书
  •   这是有关心理学的一本书,可以帮助人化解情绪负面影响,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决策,遵从自己的内心抉择。
  •   这种写心理学的精彩读物要能仔细一点看进去,才会发现很有趣!
  •   有时你的决定看似无可厚非,但是它却不是你真正的本意!!
  •   为什么大猩猩比专家高明,看看就知道!1
  •   我是看了书评然后才买的此书,真的谢谢书评人,然我买了本好书!可以看看,很又意思的一本书
  •   书店看到的,觉得好像挺有趣的所以买来看看。。
  •   粗粗看了此书。这其实是本心理学方面的讨论著作。我对书中强调的在某些情况下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的结论还是信服。我爱下围棋,虽然水平业余,但很多时候,深知感觉的确非常重要。毕竟,我们很多时候的感觉来自于经验的结晶。
  •   以实际有趣的实验案例结合医学理论介绍一些心理学知识,阅读轻松,可以获得不少相关知识.
  •   毕竟没看完,从前面来看,应该是挺好的一本书。
  •   标题党讲认知科学的
  •   这类书都不错,闲来翻看一下。会有收获的.
  •   书很好,但是我收到的时候封皮上有一道蓝色的圆珠笔印。
  •   很期待着呢,有空了就要好好拿出读读。
  •   看了一遍,扔在家了
  •   分析得很有意思,有空可以看看!!
  •   有助益
  •   纸张不错,讲的比较深奥!
  •   看了个开头 觉得还行 有看下去的动力
  •   还好,小故事太长
  •   为什么大猩猩比专家高明
  •   是一位心理学博士推荐看的。看了之后,感觉没有想象的那么好,过多地描述了现象和实验,但给出的方法论却很短。可以长见识,但不知道怎么提高能力。
  •   怎么看起来像学术报告,买了有点后悔
  •   因为大猩猩没有为某些利益集团服务。
  •   比较啰嗦
  •   算是科普读物吧
  •   一般,不错。
  •   不咋地,很一般
  •   坚持看完第一章(实在看不下去了!) 感觉作者的意思是:当你做决定前不要进行任何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只需要凭直觉做就可以了!

    此外,若此书真的是“亚马逊”网站上的热销书,那我就严重怀疑译者的水平了!(也难怪,2007毕业的!)
  •   如果作者不是写小说出身的,就是译者是写小说出身的,感觉篇头的故事写的很有趣,而且故事都是大量的引用,真正作者的观点一句话就可以说完:感性很重要
  •   理论东西太多,涉及到大脑生理结构的叙述太多
  •   不要被中文名字唬住,其实中文名字在中文版内容中出现过一次,此书的英文名称是HOW WE DECIDE,可以翻译成我们如何做决定,或许出版社为了能够吸引大家眼球,把中文名称改成了,为什么大猩猩比专家高明。这就如同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实际的英文名称是 THE MIND OF THE MARKET。真是相差深远,我们挑选书的难度加大了,因为名称或许根本不是主题。    还好,此书是值得阅读的,没有浪费我的时间。  在书中引言部分就是飞机降落的案例,探讨大脑瞬间是如何做出决定的,但并不是真的飞行,而是模拟飞行,实验者尝试第二次飞行,做出不同选择,结果是失败的。所以需要更加清楚为什么瞬间能够做出正确决定,随后内容展开。  人类既需要理性脑,也需要情绪脑,有两种脑来控制我们的行为和选择,如果情绪脑不作用,我们将是可怕的,我们完全进行理性思维,我们对其他人的感受无动于衷,是因为我们感触不到这个过程,虽然现在我们认为有理性就可以换位思考,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这是有情绪控制而非理性,失去情绪我们无法正常生存,因为我们不能做出任何决定,丧失了情感体验,因为生活中不仅仅是1+1=2的问题,永远有变量。  人脑组成?脑干,控制许多基本功能,心跳、呼吸、体温等。间脑,对饥饿、睡眠进行控制。边缘系统,是欲望、暴力,冲动的源头。动物都有这三层脑...。最后,第四层是额叶皮层,这是我们祖先创新进化的杰作,负责理智、智慧和道德。第四层能够让我们忽略其他三层,使我们成为对抗原始欲望、谨慎冷静做出决定的物种。第四层里即包含理性也包含感性的情绪,由它决定我们的决定。    伏隔核(NAcc)是产生快乐情绪的脑区,曾经我提过老鼠为了快感直至虚脱、死亡,不吃不喝,而人能够延迟享受。因为多巴胺的产生,决定我们的快乐情绪。人是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千万不要忽略这一点儿,特别是那些处于危险边缘的人士,别太忙活了。    我们的直觉能够判断是非,当我们过于紧张的时候,也就是选择错误的时候,皮肤温度升高,手心出汗,当我们选择正确的时候,不会出现这种事情。这是对不确定选择时候出现的,我们的直觉已经在我们大脑理性逻辑思维得到准确答案之前,已经得到了正确答案,而我们自己不得而知,往往忽略了这些。我自己不能判断这一说法,如果真能够可以,为什么科学家们不尽快开发呢?这能够提高我们人类的价值判断能力,而研究起来并不困难,它不需要切开大脑,而是做外部实验就可以了,这是个问号。    对孩子不要说你很聪明,这会对孩子产生反作用的。在凌志军《成长比成功更重要》里面就提高,张亚勤之前还有一个天才牛人,但此人由于过早的呈现在媒体面前,其发展势头受到了内心的阻止,不聪明的说辞,让他永远不能承受,这是亚勤母亲回避媒体采访亚勤的思维。    很多商家都利用人们的多巴胺神经系统,信用卡消费就是一种方式。多巴胺系统出现问题,我们的行为出现严重问题,自己不能发现,其后的行为与病之前截然不同。帕金森也是多巴胺系统问题所致。    道奇在大火中成为唯一的幸存者,因为情绪脑帮助了他。虽然人类情绪脑进化的时间还是短,但是他还是利用进化而来的情绪脑替他思考,从而做出合理的选择。而不是面对死亡,忽略情绪脑的作用,像其他人一样。    虽然书里面并没有明确太多的问题原因,但还是通过例举例子,为我们打开了对大脑做决定的认识,虽然文字有些混论,就内容不变,书也应该能够让人更快速理解,但不用刻意,相信大脑会为我们做这些工作的,如果哪里看的不清楚,或遗忘了,阅读完之后,刻意返回去看看。    只要充分利用我们第四层脑,平衡感性和理性,我们就能过得更加快乐! 阅读更多 ›
  •   原理讲明白了但感觉对现实生活没什么帮助
  •   这本书感觉很好,不过名字有点噱头,想吸引别人来看,作者用心良苦,不过这确实是本好书,真的值得看,反正我收获大!!
  •   还在看没看完 看完再追加评论好了
  •   很有趣的一本书,还是看完了。很少有几个实验感觉不那么全面,应该做几个反面实验辩驳一下,但没有,不过还是挺好看的,新鲜又易懂。推荐
  •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本外文书籍,看了有3个月左右,发现了他的中文版,没说的,直接买下,推荐给了我的同事,还不知道他们喜不喜欢.我是超级喜欢的.感觉鬼佬的书写的太有逻辑了,把看到的现象和实际的结构/生理构造连接了起来.
  •   作者的书名好弱稚。内容不符
  •   不错,推荐给其他读者
  •   很好的一本书,让你更好的了解自己的运作方式。知己方能更好的利用自己,开发自己。
  •   这本书内容是很有趣的,但是不知是营销原因取了这么个功利主义色彩如此重的书名。有关大脑的研究不断更新,真实性也无从验证。但是这个理论观点很新颖值得了解。
  •   这是一本分析大脑是如何做决定的书,对我们自己做决定很有用,建议购买
  •   How we decide 中文版,很好地解释人的决策行为,提供了很好的区分情绪脑和理性脑的作用和使用实景,值得再看
  •   书名属于标题党,但内容也算有趣。作者把很深刻的科学理论和很复杂的科学实验通过轻松幽默的表述,向大家普及科学知识。主要阐述理性和感性谁是主人谁是马,翻译也很专业,用中文更幽默的表达作者的意图。常常看得笑出来。不见得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大帮助,但绝对可以给我们的休闲时间带来点有趣的谈资。
  •   全书译者很用心,有专业知识为基础,这很能看得出。翻译通顺,没有任何错别字~书从开头到结尾,那些案例并不是一章用完就消失,而是贯穿始终。作者用浅显的语言解释难懂的科学,很多案例其实也在自己身上发生过,作者解析的很好~!在宿舍利用中午的时间每天看一点,开始觉得枯燥,越看越爱不释手。总之,看后对大脑的神奇有了一定了解。很不错~!
  •   本书乍一看跟其他同类书差不多,很口水化,很啰嗦。但绝不要被表面所蒙蔽。本书包含了其他同类书里面根本没有的真知灼见,主要偏向以生物学和行为主义为基础的论调,提出了我们不太会想到的一些结论,引人思考。绝对是必读书。顶尖设计专家Aza Raskin将此书推荐为设计师必读的5本书之一。
  •   翻了个开头,看着还不错,有点意思
  •   很有道理的书,值得一看~~~
  •   行为经济学读本之一
  •   不错,还可以的~~~~
  •   值了 不错的东西
  •   听培训老师推荐的,还没看,印刷可以
  •     我们的大脑简单可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一部具有许多复杂程序的电脑,情绪感性大脑,一直假设世界的模型,然后从世界中实践的错误中更正学习。
      一部分是一个有点过时的计算器,同时能处理的最多6件事,但又非常重要。
      
      
      感性:
      优点:从经验刺激的错误中学习,对于我们经历过许多次的事情,甚至可以在我们还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就自己先分析环境计算出了结果。帮助我们最快的发现最佳的处理方式。
      缺点:感性大脑就是希望立即获得满足,对于两个不同的 选择,一个立马可以得到,一个过一段时间可以得到但更好的选择,大脑的感性区域总是在面对第一个选择的更加活跃。
       害怕损失,我们对损失的反应是对获得的反应的两倍。
      
      理性:
      优点:可以帮忙大脑做长期的选择,压抑立即获得满足的情绪反应。
      缺点:同时可以处理的事情有限,当信息量太大时无法处理,总是倾向于简化选择,往往在一些不太相关的因素作为错误的选择。
       过度依赖理性还是使我们失去感性的情绪,比如对安慰剂效果,因为我们预期的结果,大脑会欺骗我们的身体甚至扭曲我们的感受。
      
      除了以上的优缺点以外,还是大脑本身总是希望于寻找确定性,这个时候非常容易忽略我们内心反对的声音,作出错误的决定。但是这个世界又是那么的充满不确定性。
      
      
      那如何更好的利用我们的大脑做决定呢。
      
      
      最重要的是,1,思考你是怎么思考的,关注你头脑里面的争吵。
      2,在吃的,喜欢的东西这些本身反应上面,相信你的感性。
      3,在你非常熟悉的区域,相信你的感性决定。
      4,在你从没有经历过的区域,第一时候引用你的理性大脑来创新解决。
      5,在做长期决策计划的时候,多利用自己的理性大脑
      6,当你对一件时认为百分百确定的时候,问一下你头脑中反对的声音。或者说,永远学习从正反两个方向去描述问题。
      7,面对复杂的信息量大太的决定,试着相信你的感性,先把所有的信息浏览一次,然后让自己分心去关注其他的事情,最后再拉回来做决定。这个时候,就是充分利用我们感性大脑的处理器了。
  •     原书讲的还是很精彩的,但这篇文章我自认为还是把精华都整合了进去。非常喜欢这本书,推荐给所有人。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机长,飞机突然失去平衡引擎开始着火,两百多人的生命命悬一线,你怎么做决定去拯救自己、这家飞机上他人的生命和飞机盘旋下城区的千万条生命?
      
       自古希腊以来,就有“人是理性的”假设。这些思想家都假设,当我们做决定是,我们会有意识地分析各种可选方案,仔细权衡利弊。柏拉图和笛卡尔的基本哲学思想是现代经济学的基础,也是几十年来认知科学的发扎内动力。但事实上,它是错误的。大脑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比如在驾驶舱,机长的反应和行为是他对困境的本能反应。在分秒都关键的时刻,没有办法考虑最佳行动方案是什么,也没有时间去考虑引擎着火后的空气动力学原理,来不及通过理性去思考如何让这家飞机安全着陆。大脑内部有着复杂的神经网络,分成不同的闹区,其中许多脑区与情绪的产生有关。任何时候我们做决定,我们总是激情澎湃,大脑里面充斥着各种无以名状的 情绪,即便我们尽量克制自己,尽量理性一些,这些情绪冲仍仍然会悄悄地影响我们判断。
      
      
      
      没有情绪我们做不出任何决定
      
       1982 年,一名叫埃利奥特的病人做了一次手术,医生帮助他切除在大脑皮层靠近额叶的地方的一块肿瘤,减轻他的痛苦。手术很成功,但有一些东西变 了。手术前,他是一个模范丈夫和父亲,在一个大公司担任管理要职,积极参加地方教会活动。然而手术后,尽管他的智商保持不变,但表示出一个明显的心理缺陷:他不能做决定了。
      
       这一功能异常让他不能正常生活,原来只要花10分钟就能完成的日常任务,他需要耗尽数小时才能完成。他会纠结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比如笔是要用蓝色的还是黑色的?在哪里停车?要去吃午餐,那么灯光的布效果、菜单和座位布局都要是怎样的?自此以后他每况愈下,他被解雇了,医生后来形容他是:埃利奥特成为一个拥有正常智力却无法正确做决定的人,特别是那些涉及人际交往问题的决定。
      
       他到底怎么了? 自从手术之后,他家人描述他奇怪地丧失了情感体验,对自己的悲惨遭遇无动于衷。为了验证这种判断,他的医生安东尼奥·达马西奥将一台测量手掌汗腺活动水平 的仪器安装在埃利奥特的手上,然后放出各种图片:血肉模糊的脚、裸体女人、着火的房子、手枪……正常情况下,这些图片会立即激起人们的情绪反应,然而埃利奥特却没有任何情绪反应,不管图片多么挑逗或者血腥。
      
       这到底怎么了?这一事情的发生促使达他的医生马西奥去研究有过类似脑损伤情况的神经病病人,这些病人的智商都非常高,在所有常规的认知能力测验方面都没有表现出任何不足,但他们都有着相同的严重缺陷:因为他们没有情绪体验,所以日常生活中,他们做 决定时困难重重。通过研究这些病人,达马西奥发现了负责产生情绪的特定脑区。尽管许多皮质区都与情绪的产生有关,但有一个脑区是非常重要的:它被称作眶额叶皮质(orbito frontal cortex, OFC)的组织,是一个小电炉,位于眼睛正后方,额叶正下方。OFC,也就是埃利奥特丢失的那部分,负责将感观层面的情绪(visceral emotions)整合到决定过程中。它将由“原始”脑——比如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amygdalas)和脑干——产生的情绪情感同意识流联系起来。比如当我们被某个鞋子或食物吸引时,大脑就会告诉他“该选择这个”。大脑已经评估过各种选择——这个分析过程是在意识之外进行的——并将评估结果转化成一种积极情绪。当我们闻到不喜欢的事物或者瞥见前女友,就是OFC让我们避开的。通常情况下,我们的选择都依赖于这种神经连接(neural connection)。
      
      
      
       纽约大学的神经学教授约瑟夫·勒杜说,意识脑(conscious brain)控制所有的注意力,但意识只是大脑很小的一部分功能,而且意识是意识之下所有东西的努力。根据勒杜的观点,我们大部分的思考实际上由情绪所驱 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每种情感其实是对数据的汇总,是我们对那些不能直接获得的信息的本能的反应。潜意识脑(unconscious supercomputer)在处理各种数据,讲数据转化成生动形象的情绪信号发送给OFC,OFC检测到这些信号后就会让人类进行潜意识计算 (subliminal calculations)采取行动。如果丧失这样的情绪情感,就会像埃利奥特一样,被迫没完没了地仔细分析每个选择。
      
      情绪引导着我们的快速决定
      
       1991 年伊拉克占领科威特,多国部队派往科威特一直海军陆战队。格罗斯特号是一直赢过的驱逐舰,负责保护多国部队舰队,值班的少校赖利需要监视护航舰队所有的凌 空。正当国部队的舰队开始炮击苏阿巴港时,他注意导在科威特海岸有雷达闪光点。根据光点的运动轨迹,赖利马上判断出它的目标是护航舰队。尽管少校赖利一整 晚都在看着类似模样的光电点,但这个光点有样东西立刻引起了他的怀疑,他无法解释是什么,但屏幕上那个闪烁的点另他立刻充满了恐惧,他的脉搏跳动开始加速,手心开始出汗。他继续观察了这个光点40秒,发现它正在慢慢靠近美国战舰。如果他打算击落目标,它必须立刻采取行动。但这有可能是错误的决定。它可能是击落一架美国A-6的战斗机,这些战斗机的飞行速度和屏幕雷达上的光点来看几乎一样,如果失误击落,那有可能赖利杀死了两个无辜的飞行员。他没有时间去 观察弄清那么多,最后赖利还是下了命令击落这个光点。
      
       幸运的是,这的确是伊拉克的导弹。后 来有认知心理学家研究出来为什么再这生死攸关的40秒时间内,赖利能做出这样的判断。疑问仍然存在,赖利的情绪脑是怎么区分这两个看似很像的亮点呢。雷达在科威特海里扫射三次后,他首次看到反舰导弹,这个时候,他脑子里正在发生什么事?他的恐惧来自哪里?答案就藏在一种分子里,这种分子就是多巴胺,用于脑细胞之间交流信息。赖利盯着雷达屏幕时,最有可能是多巴胺神经元告诉他,他正在看着一枚导弹而不是一架A6战斗机。
      
       多巴胺的重要性是被偶然发现的。1954年,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的两位神经学家决定将电极深深植入老鼠的大脑里面,具体植入位置的选择纯属偶然,因为那是大脑的内部结构还是一个谜。但是他们俩恰巧 把电极探头查到了伏隔核(Nucleaus Accumbens,NAcc)附近。NAcc是产生快乐情绪的脑区,每当你吃巧克力蛋糕、听自己喜欢的乐曲或者观看你最喜欢的球队赢得世界大赛时,正是 NAcc帮助你感到非常高兴。但是他们发现,兴奋过度也会导致死亡。他们不断刺激老鼠的NAcc,结果发现老鼠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不吃东西也不喝水,停 止了所有的求偶行为,只是在笼子的角落里缩成一团,幸福得不能动弹。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神经学家们最终发现老鼠死于多巴胺过量。持续刺激NAcc引发 大脑释放出大量神经传递素,使老鼠狂喜而死。有人吸毒死亡也是这个原理,杜敏对于瘾君子而言,就像植入老鼠体内的电极。快乐让人和老鼠都麻木了。
      
       然而快乐并非多巴胺产生的唯一的情绪。科学家现在知道神经传递素有调节所有情绪情感的功能,从最幸福的爱到最痛苦的恨。多巴胺是大脑内部“通用的神经货币”,是帮助我们区分各种选择的分子。有趣的是,多巴胺的分泌和“期望”有关。如果一切符合预期,多巴胺神经元就会分泌一股“喜悦”。如果不符合,那么多巴胺就会罢工,立即发出信号宣布错误,并停止释放多巴胺。人的体内的细胞的快速响应期望的过程始于大脑中央一个极小的区域,那里是多巴胺神经元密集,被命名为扣带回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ACC与探测预测失误有关。无论什么时候多巴胺神经元预测出错,大脑都会产生一个独特的电信号,这就是错误相关负波 (error-related negativity)。ACC是理性脑和情绪脑的沟通桥梁,恰好位于两个脑系统的交接之处。一方面,ACC与丘脑(thalamus)紧密相连,而丘脑是控制有意识主义(conscious attention)的脑区,这意味着如果ACC受到某种刺激的惊吓,比如被突然想起的枪声吓到,它会立刻关注相关的感觉,迫使我们注意这个意外事件。
      
       监控预测失误并非ACC的唯一功能,ACC还能帮助我们记住多巴胺细胞学到的东西。这样,我们就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迅速调整预期。ACC内化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习得的经验,确保神经元的预测模式绝对不过时。它的这个功能对我们而言来讲十分必要。如果我们不能把过去的经验整合到未来的决定中,我们就会不断犯错。
      
       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做过一个实验,在他们的研究中,猴子可以通过一个可向上向下的操纵 杆获得食物。为了让实验更加有趣,猴子每扳动操作杆25次,研究者就会换一个方向。如果猴子习惯了向上扳动,下一轮他必须改变做法才可以。ACC完好的猴 子可以毫不费力的完成任务,一旦发现往上行不通,它会往另外一个方向扳。然而失去ACC的猴子却表现出明显的缺陷,当某个方向扳动操作杆不再得到食物时, 他们会往另外一个方向扳动操作杆,这和正常猴子一样。但他们却不能将正确的做法坚持下去,很快就会回到没有奖赏的那个方向。它们从来没有学会怎样持续不断地获得食物,没有学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ACC还有最后一个重要特征,ACC上面聚集着丰富的纺锤体神经元(spindle neurons)。其他脑细胞通常又粗又短,而纺锤体神经元又细又长。它的外观长得像天线,这一奇特的形状使得情绪能传遍整个大脑。ACC接受来自多巴胺 神经元输入的信号后,纺锤体神经元利用自己的速度优势——它们传递信号的优势比任何其他类型的神经元快——确保大脑皮层的其他部分为立即充满这种情绪。最终结果是,在引导我们行为、告诉我们对所见事情应该持何种感受方面,一类神经传递素的微小变化发挥着巨大作用。
      
      表扬孩子不能说“你很聪明”
      
       多巴胺神经元需要不断接受培训和再培训,不然他们的预测准确率就会下降。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花了几十年的时间证明,教育成功的要素是从错误中学习。不行的是,人们教育孩子的方式却恰恰相反,他们经常表扬一个孩子的先天智力,而不是后天努力。德韦克已经证明这种鼓励实际上是适得其反,最终孩子永远不会得到学习。
      
       德韦克的实验是在纽约12所学校做的,参加实验的是400名五年级学生。他请这些孩子做一个非语言类题目,完成测试后,他们会告诉他得到多少分,然后简单表 扬他们。一半的孩子受到的表扬是“你在这方面一定很聪明”,这种说法是称赞他的智力;另一半孩子受到的表扬是“你解题时一定很用功”,这种说法是称赞他的 努力。然后,研究者告诉孩子们还要再做一个测验,而且可以从两套测验中选作一套,一套比较难,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另外一套很简单,和刚刚做过的非常相似。
      
       实验最后的结果是,表扬形式显著影响了孩子随后的选择。因为在努力方面受到表扬的孩子中90%选择了较难的测验;而在聪明方面受到表扬的孩子则大多数选择了较易的测验。
      
      
       之后,德韦克让这些孩子再另外做一个测验,这个测验很难,她像了解孩子面对挑战时会有什么反应。先前因为努力而收到表扬的孩子非常专心的解题,的威客说,他们很积极,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无缘无故地说“我喜欢这个测验”。而先前因为聪明而受到表扬的孩子遇到难题后很快就气馁了,失败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或许我实际上并不聪明”。这个测试过后,研究者让孩子选择是否要拿自己的成绩与别的孩子相比。因为聪明而受到表扬的孩子通常会拿自己的成绩与那些表现差得孩子进行比较,以增强自尊;因为努力而受到表扬的孩子通常会拿自己的成绩与那些表现得比自己好的孩子进行比较,他们想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并从中总结经验,想着如何提高自己。
      
       最后议论测验的难度水平和第一轮相当,然而因为努力而受到表扬的孩子有了显著的进步,分数平均提高30%。因为这些孩子愿意挑战自己,即使这意味着最初会失败,但最终他们的成绩提高了很多。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那些被随机分配到聪明组的孩子的分数却平均下降了20%,对这些孩子而言,失败的体验令人如此沮丧,以致他们退步了。
      
       表扬孩子先天智力的问题在于它违背了神经 元的实际学习模式,这种表扬方式不利于鼓励孩子进行尝试,因此,孩子也不可能从错误中学习。除非我们体验到”做错了"带来的不快,否则你的大脑是绝不会修正它的预测模式的。取得成功之前,神经元必须不断犯错,这一过程很痛苦,但是没有捷径可走。
      
      赌博游戏为何超级诱人
      
       安· 克林斯蒂夫被诊断患有帕金森氏病。帕金森氏病开始显现症状时,这个脑区80%的多巴胺神经元已经死亡了。她的神经医生给她开了Requip,它是一种模仿大脑多巴胺活动的药物,属于多巴胺系统激动剂系列。通过增强所剩无几的多巴胺的效率,这些药物能够弥补多巴胺神经元大量死亡所造成的损失。但当她开始服用 后,安开始沉迷于赌博,一年后输掉了25万美元,最后她的丈夫离开了她,她自己也无法停下自己去赌博玩老虎机。最后安不再服用多巴胺系统激动剂,帕金森氏病的症状又出现了,但赌博的冲动立刻就消失了。医学研究表明,服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的病人当中,多达13%的人染上了赌博恶习。
      
       老虎机的程序设定为只返回90%的下注线,所以玩老虎机注定会输的很惨。现在从多巴胺神经元的角度来看看老虎机。多巴胺神经元的作用就是预测未来事件,他们 总是想知道什么事件(一个响声、一道闪光)之后会有预期满足。当你一枚接一枚地往老虎机里投硬币时,你的多巴胺神经元就在一边努力地破译老虎机的内部程 序。他们想找到游戏的诀窍,弄清运气的逻辑,找到能预测赢钱的事件。
      
       但是陷阱也就在这里。 意料之内的奖赏能激活多巴胺神经元,多巴胺神经元就会提高放电率,意料之外的奖赏更能让他们兴奋。意料之外的奖赏对多巴胺神经元的激活能力通常是意料之内奖赏的3-4倍。神经元之所有会这样突然释放出更多的多巴胺,是为了让大脑对新奇的、具有潜在重要性的刺激分配更多的注意力。有时,意外会引发消极情绪, 比如赖利少校的恐惧。然而,在赌场,突然增多的多巴胺是让人时分愉快的,因为它意味着我们刚刚赢了钱。
      
       数情况下,大脑最终会从震惊中恢复过来。然而老虎机的危险就在于它具有固有的不可预测性,因为它是随机生成数字的,所以不可能找出固定模式或算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巴胺神经元只有投降。它们应该不再关注意外奖赏,因为意外奖赏一直都是出人意料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不断偶然出现的奖赏并没有让多巴胺神经 元感到厌倦,而是让它们着迷了。当你拉动操作杆获得奖赏时,你就会体验多巴胺突然大量释放带来的快乐,因为奖赏是如此出乎意料,也因为你的脑细胞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人类决定的情绪偏好
      
       看看下面的情景:
      
      美国证准备应对一种罕见的疾病,预计该疾病爆发将导致600人死亡。现有两种与疾病抗争的方案可供选择,假定对各方案所产生后果进行精确的科学估算后得到如下结论:
      
      如果采用方案A,将有200人得救。
      
      如果采用方案B,有1/3的机会600人将得救,而有2/3的可能将无人幸免。
      
      你会选择哪种方案?
      
       将这个问题呈现给一组样本量很大的医生时,72%的人选择了方案A。但如果是下面这种情景:
      
      美国证准备应对一种罕见的疾病,预计该疾病爆发将导致600人死亡。现有两种与疾病抗争的方案可供选择,假定对各方案所产生后果进行精确的科学估算后得到如下结论:
      
      如果采用方案C,400人将死去。
      
      如果采用方案D,有1/3的机会无人死去,而有2/3的可能600人将死去。
      
      你会选择哪种方案?
      
       当用“死去”这个字眼替代“得救”描述同一场景时,医生们的偏好出现了反转,只有22%的人选择了方案C,而78%的人选择了方案D——有风险的策略。
      
       这种偏好反转非常滑稽,改变呈现问题的框架,医生的反应却呈现了极大的变化。当用“死亡”陈述可能结果时——这就是“损失框架”,医生们突然变得愿意冒险 了。这种心理缺陷的学术名为”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在1970年代有两位希伯来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他们说:“人类决定中,损失重于收益。损失带来的痛苦感大于等量收益造成的快乐感。 "我们希望避免任何可能造成损失的事情,这种愿望塑造着我们的行为,让我们做出愚蠢的事情。这放在股票和债券的投资上来讲就说的通了。长远来看,股票投资 组合产生的利润总是高于债券投资组合。但投资者购买债券,是因为他们厌恶赔钱,而债券比较安全。对损失的恐惧让人们更愿意接受一个相对较低的投资回报率。
      
       再来做一个实验,想想你在玩一个赌博游戏,给你50美元真钱,然后让你从两种做法中任选一个。做法A是一种全有或全无的赌博,输赢的概率如下:40%的可能把50美元都留下,60%的可能一分钱也没有。做法B比较保险,如果你选择了B,则留下20美元。
      
       你会选哪一个?如果你像大多数人一样的话,你会选择保险的那一个,留下什么至少比什么都不留下要好。
      
       现在让我们再玩一次。那个有风险的赌博保持不变,你还有40%的可能把50美元都留下。但那个保险做法的表述变了,变成失去30美元,而不是获得20美元。
      
       你会选择什么?如果选择B的话,其实表述变了,但最后结果你都可以待着20美元离开。把表述选择获得20美元时,只有42%的人选择了有风险的赌博。而把表 述选择表达成失去30美元时,有62%的人选择了有风险的赌博。这个小缺陷被称作为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是我们刚谈到的损失规避的副产品。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更愿意买贴上85%瘦肉标签的肉而不是15%肥肉标签的肉,也能结识为什么选择存活概 率为80%的手术的病人是选择死亡概率为20%的手术的病人的2倍多。
      
      
       但当研究者去研究那些没有因为问题所呈现框架不同而出现偏好反转的测试者时,发现他们和那些出现偏好反转的人一样,都有表现出情绪偏见,没有一个人完全不受情绪偏见影响。那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两者的行为差异呢?如果每个人的杏仁核都被激活,为什么只有部分人表现出框架效应呢?灵科学家们吃惊的是,前额叶皮层的活跃程度能更好地预测测试者的决定。前额叶皮层活跃的测试者越能低于框架效应,他们可以忽略自己的非理性情绪,认识到两种描述实际上是一回事。他们没有仅仅依靠杏仁核,而是做了数学运算。按照研究者的说法,”并不是人越理性情绪体验就越少,而是理性的人能更好地调节情绪“。
      
       所以我们如何调节情绪?答案很简单,通过考虑他们是否恰当。前额叶皮层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审视自己的意识,心理学家把这种能力称作”元认知 “(metarecognition)。当我们生气时,我们知道自己在生气。人类能够意识导自己的每种情感状态,这样我们就能设法弄清为什么我们会体验当 时的情绪情感。如果某种情绪情感没有意义,比如杏仁核仅仅对损失框架作出反应,那么我们就会忽略它。前额叶皮层能够选择有意识地忽略情绪脑。
      
      理性怎样推动我们做决定?
      
       1949年瓦格·道奇消防员受命和他的团队去扑灭一个在曼恩峡谷附近草原上并不大的火,照理说应该很顺利,但是突然上升一股热 气流,让整个山谷的大货直直冲向消防队员。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火变成火海,而13名消防队员丧生,最终只有他和另外一名从这场大火中活了下来。
      
      
       他是怎么活下来的?所有消防员看到大火的第一反应是赶紧跑,试图跑到谷肩。然而热空气是上升的,大火在谷坡上的蔓延速度比在草坪上的快。他和他的队友跑了几分钟后意识到其实火就在自己身后了,他突然停下来了,大火离他越来越近他却不动。他朝其他人喊让他们停下来,但没有人听见。他灵机一动,想出一个逃生方 法。他迅速划了一根火柴,在面前的草地上放了一把火。他看着这火爬上坡谷,蔓延到远方。这把火烧出一篇空地,他走入空地,躺了下来。他拿出手帕,弄湿后紧 紧地闭上眼睛等着大火绕过他。
      
      
       瓦格·道奇的思考过程发生在额叶的最外层——也就是前额叶皮层。尽管它的某些部分如OFC(眶额叶皮质)实际上与感知情绪状态有关,但这个脑区的2/3的部分,特别是背外侧前额叶皮层通常被看做大脑的理性中心。
      
       1970 年代初期,沃尔特·米歇尔做了一个实验实验,他邀请了一群4岁小孩并且问他们喜欢是否吃棉花糖。孩子们都回答喜欢,接下来他让孩子们从两种做法中选择一 个,马上得到一颗棉花糖;或者等他外面办事回来,就可以得到两颗。几乎每个孩子都决定等待,他们想要更多的糖果。然后米歇尔离开了房间,但这些孩子们在糖 果的优化下大部分没有坚持几分钟,就把棉花糖给吃了。除了少数几个孩子等了15分钟意外,多数孩子坚持不到一分钟。
      
       棉花糖是对自制力的考研。情绪脑总是受到将奖赏刺激(rewarding stimuli)的诱惑,棉花糖就是奖赏性刺激。如果孩子们想实现自己的目标——获得第二块棉花糖,他们必须暂时忽略自己的情绪,延迟几分钟获得满足。等待第二课棉花糖的能力揭示了理性闹的一个关键能力。耐心的孩子更加善于运用理智控制自己的冲动。这种情况下,前额皮叶层被迫行使其皮质管理权力,抑制妨碍目标达成的冲动。
      
       那下一个问题是,前额皮叶是怎样行使控制权的?是神马使这个脑区控制其他脑区的?
      
      
       瓦格·道奇无法解释自己是如何发明火灾逃生办法的。然而美国西北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马克·荣-毕曼发现,顿悟之前,大脑有个认真准备的过程,因为每次想到答 案之前,总是有一系列相同脑区被集火。问题解决过程中第一个被激活的脑区与执行控制有关,比如前额叶皮层和前扣带皮层。大脑在摈弃杂念,这样人物相关细胞 就能集中精力了。顿悟需要心无杂念。一但顿悟,人们立刻知道自己获得了正确的解答方法。这一识别动作是前额叶皮层完成的,正确答案一出现,前额叶皮层就会 一亮,即使人们自己还没有相处答案。
      
       除了问题解决能力,前额皮叶层还有一个功能,可以产生一种被称作”工作“记忆的特殊记忆。它通过将信息存储在短时记忆中,并对存储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大脑能够运用各个脑区的信息 进行工作。它能够决定什么信息与它试图解决的问题有关。一但顿悟产生,前额叶皮层就能认出,你立刻就能认识到这就是你一直寻找的答案。
      
       工作记忆和前额叶皮层的问题解决能力是人类智慧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无数研究已经发现工作以及测试得分和一般智力测验得分强烈相关。前额叶皮层能存储越多的 信息,并且能将信息储存越长时间,意味着脑细胞越擅长形成有用的联想。同时,理性脑必须严格过滤掉所有不相干的想法,因为不相干的想法可能导致无用的联想。除非你专注地思考你所选择的东西,否则你无法有效地、彻底地思考问题。那些不断涌出的想法会让你崩溃,这样你就永远搞不清那些是真正的顿悟。
      
      信息过多的隐形成本
      
       想一想汽车经销商店里的价格标签,实际上是一个虚价,没有人按照这个价格付款,但是这个虚价却可以充当一个锚,这样汽车销售出去的价格会让买家觉得很划算。当一个人享受到折扣时,前额也皮层就会相信这个商品确实是物美价廉。这被称之为生活上的”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是丹尼尔·卡尼曼首次在一个名为”联合国游戏“的实验中发现的。他让人们估计非洲国家在联合国所占细微的比例。在猜测之前,他在测试者面前转动一个 轮盘赌,产生一个随机数字。正如你可能猜到的那样,安歇看到论坛赌产生较大数字的人同那些看到轮盘赌较小的数字的人比,所估计的非洲国家在联合国的比例要 大一些。
      
       从本质上讲,锚定效应反映了大脑在排除无关信息方面超级无能。理性脑不擅长排除信息,即使知道这些信息是无用的。你知道自己不应该考虑这些毫无意义的数字,但是你就是不由自主。在一个信息和数据爆炸的时代里,得谨慎小心我们所获得的信息,不让我们的前额叶皮层崩溃。
      
      精神病人的大脑里只剩下理性的律师
      
       一个精神病人可以面不改色地杀害一名男童,他每做一次其实都在做决定,在欣然地违反最古老的道德法则:你不应该杀人。但精神病人毫无这种愧疚。他们揭示了一类重要的绝对,这就是所谓的道德。道德这个概念非常模糊,然而说到底,道德只不过是一些列选择——有关我们如何对待他人的选择。当我们的行为符合道德时候,我 们的决定考虑了自己之外的人,我们在考虑别人的感受,在同理他人的情绪状态,这是精神病人做不到的。那这一严重缺陷的原因是什么?研究发现,精神病人的智商和推理能力都高于平均水平,他们的逻辑是无懈可击的。但智力上完好无损却隐藏着一种具有毁灭性的心理障碍:他们的情绪脑坏了。
      
       看看那个面不改色连环杀男孩的精神病人,他的医生说他似乎无法体验遗憾、悲伤活喜悦,他从来没有发过脾气或感到特别愤怒。他没有任何感受,但把什么事情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这种情感无能(emotional emptiness)是精神病人的典型表现。
      
       再来看一个实验。试验对象被告知,“一对姐弟出去踏青玩得很开心,他们意犹未尽决定做爱,并且采取了防护措施。”
      
       如果你像大多数人一样,你的第一反应会是:这对姐弟的行为是非常错误的。被实验的人们最常见的理由是:可能会剩下基因异常的孩子或者破坏姐弟之间的关系。当 再进一步指出,这两人其实有采取安全措施,而且做爱是增进了他们俩之间的关系。胆识情景描述的事实并不重要,即使人们的论点被辩倒,他们仍然坚信姐弟之间做爱是不道德的。
      
       他们在实现中发现,人们不断为”做爱为什么错了“找理由。这个理由被驳倒 了,会找出那个理由。新的理由被驳倒了,又会再找出另外一个理由。最终当所有理由都用完的时候,理性辩护被迫停止。这时,人们开始说“因为姐弟之间做爱就 是错了”或者“因为这很恶心,这就是为什么”之类的话。研究者把这种状态叫做“道德错愕”(moral dumbfounding)。人们知道有些事情不符合道德——亲姐弟之间做爱是个可怕的念头,但是没人能为自己的判决作出理性的辩护。根据海特的说法,这 个亲姐弟之间做爱的小故事解释了人们进行道德决定时的两个独立过程。情绪脑生成判决,它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精神病人之所以如此危险,就是处于这个原因:他们缺少首先产生判决而指导道德决定的原始情绪。他们犯下暴力行为,因为他们的情绪脑从来没有告诉他们不要犯罪。
      
      利他主义的小秘密
      
       道德约定的核心与同情心有关。18世纪的哲学家亚当·斯密写过一本《道德情操论》,在书中他粗略探讨了道德的心理机制。他相信,我们的情绪本能塑造我们的道德决定,我们擅长本质上非理性的推理。
      
       根据亚当斯密的说法,这些道德情绪的根源是想象。我们用想象自动地映照别人的心思。他写道:“因为我们不能直接体验别人的感受,所以我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 对别人造成什么影响,只能通过想象自己处在那种情境下会有什么感受。” 科学家们在实验中发现很多个体差异,有些人的同情脑(sympathetic brains)非常活跃,而另外一些人对考虑别人的感受则完全不感兴趣。同情脑活动性越强的测试者越有可能表现出助人行为。因为他们对别人的痛苦感同身 受,所以强烈希望能让别人好受一些,即使这样会自己付出代价。
      
       这就是利他主义者的小秘密: 感觉很好。大脑就是有这样的特点,行善会让人感到愉快,对别人好也会让自己觉得不错。在最近的一个脑成像实验中,实验者给几十个人每人128美元真钱,并 让他们选择把钱留下或者捐给慈善机构。当这些人选择捐钱,大脑的奖赏中心被集火,他们体验到无私的快乐。事实上,有几个测试者在选择把钱捐出去的时候,其奖赏中心的活跃程度比他们收到现金时还要强烈。在大脑看来,付出比得到更好。
      
       关于自闭症的研究也与同情有关。科学家发现,患有自闭症的人所损坏的脑区是一小簇叫镜像神经元(mirro neurous)的细胞。从名字中可以看出,这些细胞映照别人的互动。如果我们看到别人微小,我们的镜像神经元就会集火,好像我们在微小。当我们看到有人 哭泣活皱眉的时候,我们的镜像神经元也会有同样的反应,这些细胞在我们的大脑里反映别人的表情。镜像神经元使我们理解他人的心思,不是通过概念推理而是直 接模拟,通过感觉而不是思考。
      
       自闭症患者很难做到这些。他们查看不同表情照片时的大脑活动和正常人大脑不一样,镜像神经元没有活动迹象。因此,自闭症患者很难理解照片上的表情。耶鲁大学的科学家所做的脑成像进一步揭示了病因,人们观看面孔和静 态物体下,大脑对两种不同刺激的反应非常不同。我们看到人类面孔,我们运用的是一个高度专门化的脑区,这个脑区叫做梭状回面孔区(Fusiform Face Area,FFA),专门负责认人。相比,我们看到椅子时,以来的是大脑的颞下回,任何复杂的视觉镜像都可以激活这个区域。然而自闭症的FFA从来没有被 打开过,他们看到人类面孔和看到物体是一样的反应,因此他们无法家督和内化他人情绪。他们经常作出“理性得让人难以理解”的决定。
      
       同类型的心盲也会发生在独裁者游戏的实验身上。一个房间里独裁者面对众人要分钱,他拥有绝对权力,仍会分出1/3的钱。然而待在不同房间时,独裁者的贪婪就不会受到约束,他不会再拱手相让,而是只给人几美分。一单我们被社会隔离,我们就不再模拟别人的感受,我们的道德本能就绝不会开启。结果我们内心深处的马 基雅维利主义主导了我们的行为,我们的同情心受到自私的挤压。
      
      加州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家已 经发现,在许多社会情境下,拥有权力的人们表现的就像OFC(感知情绪的前额叶皮层部分)受损的患者一样。这个心理学家说,拥有权力,感觉就像有人打开了你的头盖骨,把负责同情心和正义行为的那部分脑区拿走了,你变得冲动而且冷酷,这两样结合在一起非常糟糕。
      
      如果大脑做决定是一场辩论会
      
       大脑皮层努力做决定的时候,不同脑区的意见是相互冲突的,他们有着不同原因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尽管人们总是无法为自己的情绪情感提供理性证据,情绪情感仍然强烈影响着行为。
      
       把决定中的大脑看做大型辩论会,就要解决一个问题。我们喜欢相信我们的决定反映了各个脑区的明确共识,整个大脑都同意我们应该怎么去做。但其实这种一派祥和的景象没有一点现实基础。可能NAcc(产生快乐的情绪脑区)想要某种高级的烧烤装置,但胰岛知道你买不起或者前额叶皮层(理性脑)觉得不划算;可能杏仁核喜欢希拉里在外交政策方面的强硬言论,但腹侧纹状体(ventral striatum)则被奥巴马令人振奋的言论激活。当不同脑区的反应相互对立时,你就会感到不确定的刺痛,你不知道自己出于什么立场,你当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问题是如何协调不同观点。如果大脑内部总是不一致,一个人怎么能做出决定呢?乍一看,答案似乎是显而易见的;强求一致。理性脑应该介入,结束情绪脑的所有争吵。
      
       尽管这个办法看起来不错,但使用起来要极其谨慎。问题在于急于结束争论经常让人忽略关键信息。一个人如果迫切希望让杏仁核闭嘴、让OFC沉默或者抑制某边缘系统的某个部位,那么他或她最终会做出糟糕的决定,不能忍受不确定性的大脑经常会诱使自己做出错误的决定。但我们经常会有先入为主的情形发生,大脑一但有 了立场,一定会先确定答案再为答案寻找理由。理性在先入为主时会成为一个缺点,因为我们几乎可以通过理性让任何一个信念合理化。前额叶皮层成了信息过滤器,被用来阻挡令人不愉快的观点。我们通常会有意地忽略不想接受的信息,以淡化认知失调体验。
      
      
  •     而当作者问及是怎样的练习让Bill的棋技到达如此的地步时,Bill说最有效的进步的方式就是钻研你的错误。每次比赛结束后,哪怕他赢了,Bill都会观看比赛录像,分析,批判,研究他的每一步的决定,怎样做这局棋才会下的更好?对Bill来说,自我批判是自我进步的秘密武器。
      我们该怎么办?
        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不要注重不必要的信息。
        容忍不确定性。1.始终鼓励相互竞争的假设;2.不断提醒自己还有哪些地方不清楚。你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你是怎么认为的。
        克服确定性偏差的唯一方法是鼓励内部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我们必须强迫自己思考我们不想思考的信息,注意动摇我们根深蒂固的数据。 看书重要的不是你看过了,重要的是你收获了什么。你是否能把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就像Bill Robertie说:不是练习的数量,而是练习的质量。取得进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关注你的错误。
        思考自己是怎么思考的为何如此重要?
        1. 帮助我们避免愚蠢的错误。2.大脑能不断完善自己。
      
      当你一旦出现错误时,你能立即追踪当初的思维轨迹有哪一部分出来了差错,
  •     首都图书馆要举办图书交换大集,打算把这本书换出去,于是匆匆在地铁上看完。
      
      感觉这书还是很不错的,值得仔细琢磨。
      
      有几个结论和我生活中的所见所得相关,写下来大家分享。
      
      1 如果你家里吃饭时每道菜的菜量都特别大,明显家人吃不下的时候,你就要考虑是不是炒菜锅太大了。因为人都有个潜意识,锅大,下的菜也不能少。这个时候,你把24寸锅砸了,换成20寸锅,把家中的大dish扔了,换成小碗小碟,保证做的也少了,吃的也少了。因为人衡量食量是按照碗/盘等单位,不考虑碗/盘的大小。美国人也是如此,吃MM巧克力豆只数铲子数,不考虑铲子大小,大就多吃,小就少吃,但是一定要吃自己心目中的铲数。
      
      2 日本军队拿活人当靶子练习刺杀。我们都认为日本人残暴。实际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新兵对杀戮脱敏,在真实战场上敢于拼刺刀杀人。而没受过脱敏训练的士兵,是对杀人是有心里抵触的,被杀率大大增加。美军新兵在二战中只有22%的士兵敢于朝敌人的身体瞄准开枪,多数是胡乱开枪,而经过训练后在朝鲜战争中朝敌人身体开枪的比例提高到了55%。炮兵和空军的负疚感低,是因为他们用远程武器,看不见敌人血肉横飞,没有杀人的自责。
      
      3 具体而不是泛泛。当说一个具体非洲儿童ROKIA的饥饿惨状时,很多人捐款,平均捐款额是2.5美元,而说埃塞俄比亚的几千万儿童正在挨饿时,平均捐款额是1.2美元左右。
      
      4 儿童时期遭到虐待/忽视的人,有很大比例在一生中对感情不能很好处理,被虐待的儿童也会虐待别人,被忽视的儿童长大后,要么不会去爱别人,忽视别人,要么会对爱和关心有超出常人的渴望,一旦没有得到想象中的爱就会情绪发作。所以,在恋爱婚姻中,最好能够知道对方的成长经历,如果对方家庭和睦,父母之间以及家长孩子之间关系好/讲道理,那么你的恋人对你也多会讲道理。这大大降低了未来自己婚恋中的摩擦和冲突的可能性。有更大可能你们之间也会幸福美满。
  •     1 情感和理性就像两只马,一只受控制,一只耳聋一心向眼前萝卜。
      
      
      
      2 没有感性就做不了决定
      
      
      
      3 理性人更难做决定,切除了脑瘤的律师挑选不了颜色笔
      
      
      
      4 因为多巴胺预测奖赏机制,人们能够更快做判断。人也试图给随机事物找规律。
      
      
      
      5 深蓝勉强战胜人脑,但用仿照多巴胺机制的计算机很快就战胜人脑。
      
      
      
      6 赞孩子努力,好过赞他门聪明
      
      
      
      7 缺乏感性的人会道德缺失,纯粹理性的人是疯子。更容易有犯罪倾向。
      
      
      
      8 多巴胺旺盛的赌徒觉得赌博有规律可循,因此也更疯狂。(象六合彩的预测,象赌球的盘路分析,赌徒更愿意相信赌博是有规律。)预测错误的失落是赢得的数倍(损失规避机制),于是很多人不敢贸然入市,但股票亏了也不肯割肉离场。也因此,赌球老是觉得不买就准,买了就输。
      
      
      
      9 苹果随机不随机
      
      
      
      10 多巴胺不感恩,反计算获得和最大收益差距而后悔--赌性养成
      
      
      
      11 2/28短期收益陷阱等于信用卡陷阱,401K计划因此利用此冲动,半年后开始收钱
      
      
      
      12 自闭者难以洞悉他人表情
      
      
      
      13 从小缺乏人际活动的猴子大了也不会人际交往,并具有攻击性和自残倾向。
      
      
      
      14 罗马尼亚1960年独裁者不允许任何避孕措施,于是孤儿遍野。导致心理变态的一代。
      
      
      
      15 美国每年博彩收入480亿,老虎机70%,美国人投资于老虎机的时间是电影的五倍。
      
      
      
      
      
      
      
      
  •     注:【】部分为笔者心得,非原文摘抄。
       * 要想做出正确的决定,既要利用理智的一面,又要利用情感的一面。
       * 一个好的决策者知道怎么使用自己的大脑。
       * 【在危急时刻作出正确的判断需要在平时进行大量的训练。】
       * 【不要试图追求绝对理性!】
       * 在大脑这个层面来看,人类是最情绪化的动物。
       * 思考过程需要情绪情感,因为情绪情感能让我们理解那些不能直接理解的东西。
       * 直觉往往有着惊人的洞察力。
       * 大脑天生就对错误的预测有更强烈的反应。
       * 专长不过是脑细胞通过不断犯错积累的智慧,犯错不该受到打击,相反,应该受到鼓励,并加以仔细反思。
       * 教育成功的要素是从错误中学习。
       * 当大脑面对任何随即事物,它会自动地给这个事物强加一个模式。
       * 世界的随机性比我们想象的要大,我们的情绪脑就是不明白这一点。
       * 【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
       * 人类决定中,损失重于收益。损失带来的痛苦感大于等量收益造成的快乐感。
       * 感知变窄(Perceptual Narrowing):恐慌的问题让人的思维变窄,把意识集中到最必要的事情上,集中到最基本的本能上。
       * 理性的人能更好地调节情绪。
       * 培养良好品质的关键就是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 【耐心就是运用理智控制冲动。】
       * 青少年之所以做出愚蠢的决定,是因为从生理上讲他们本来就没那么理性。
       * 顿悟需要心无杂念。
       * 刻意冷静是理性决策的精华。
       * 【思考过度会让大脑窒息,影响正常发挥。】
       * 认真的自我分析是通往智慧之路。
       * 【如果一件商品的总价太贵,就尽可能地将它拆开来卖。】
       * 【锚定效应干扰大脑对信息做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 疯子是失去一切,只剩下理智的人。
       * 道德决定不关乎逻辑和合法性。
       * 道德决定的核心与同情心有关。
       * 人类天生就要寻找爱。
       * 仅仅获得必要的信息是不够的。
       * 克服确定性偏差(Bias for Certainty)的唯一办法是鼓励内部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 做决定时,积极抵制平息争论的冲动,花时间听听各个不同脑区有什么不同意见。虚假的共识绝对不会产生明智的决定。
       * 越艰难的决定越需要依赖直觉。
       * 容忍不确定性。
       * 思考自己是怎么思考的。
  •     都说人生是一个一个的决定构成的,一个好的决定和一个错误的决定自此决定了之后一段时间内你需要面对的后果。由此看来,人生还是有一定的逻辑的,虽然不是显而易见。
      
      我一直对决定的过程感到好奇,有时甚至讶意于自己的决定,根本无法追溯我当时做那样的决定的原因。而这本书起初吸引我的也是作者的序,他表示当时到超市购物,却站在麦片区10几分钟,不知道该选择哪一个麦片,这促使他后来研究并撰写了这本书。
      
      相信每个人看过之后都会有自己的感悟,和最受感染的地方。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虽然是我们从小就被这样教导的——便是从错误中学习进步,不断塑造你的直觉,进而辅助你做出正确的决定。
      
      在书中,Jonah举了Bill Robertie的例子。Bill是世界级别少数的在三个领域中独占鳌头的人物,这三个领域分别是:西洋棋,扑克和十五步棋。他在90年代初期被选,与TD-Gammon下一局十五步棋。TD-Gammon是一个智能机器,它能够在短时间内分析近千种,甚至上万种步数,并做出一个最‘理智’的决定。虽然以不断的更新换代,TD-Gammon的棋技已经令Bill非常的佩服,然而世界上还没有哪个智能机器能在同样的三个领域与Bill匹敌。
      
      Bill的棋技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以他自己的话说:‘当我看着棋盘,便知道自己下一步应该怎么走时,我就知道我已经变得更好了。我的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棋盘的布局,我会幻想下一步,然后马上就能意识到这一步会有利于还是有害于我的整个局势’。
      
      而当作者问及是怎样的练习让Bill的棋技到达如此的地步时,Bill说最有效的进步的方式就是钻研你的错误。每次比赛结束后,哪怕他赢了,Bill都会观看比赛录像,分析,批判,研究他的每一步的决定,怎样做这局棋才会下的更好?对Bill来说,自我批判是自我进步的秘密武器。
      
      这突然解决了我心中曾经的很多疑问,原来从前说的‘follow my guts’是有道理的,原来这样的直觉是可以训练的。其实仔细想想,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经验,来自于经验的直觉。这适用于职场,也同样的适用于私人感情,如何在亲密关系中相处也是需要在不断的磨合,争吵,受伤中学习的。
      
      这也让我开始正视一直不受我待见的错误。所以说,不要惧怕所谓的失败和挫折,更不要让他们束缚住你前行的步伐。他们真的是上天给我们的学习的机会。伤的越深,你学到的东西记忆就会越清晰,你下一次就会做一个更好的决定。
  •      作者一开始就是驳斥了自从柏拉图、笛卡尔、黑格尔、弗洛伊德等一派的古典哲学认为思维上的理性和感性是二元对立的冲突,过多的感性会损害人的理性运用,而只有运用理性才能做出正确决定。显然,这种理性永远优越于感性的论调并不符合现代科学的发现。相反,根据书中引用的例子,缺乏感性可能使人完全无法作出任何决定:一个智商和认知能力都正常的病人,因为脑部创伤而无法体验到任何情绪,他就陷入了更大的麻烦,他基本无论任何大小事情都不能决定,这令他近乎无法正常生活,像一个原本只需十分钟的简单测试他花了差不多两个小时才完成,因为他不断被一些不相关的枝节问题所缠扰,像该用桌上的蓝色笔还是黑色笔?先填哪一部分?是先写名字还是年龄?等等。像决定今天去哪里食午饭,他就要不断比较各间餐厅的菜牌、位置、行车路线、座位安排、灯光布置种种因素,在无休无止的横向纵向分析比较中,他仍然无法决定他比较想去哪一间餐厅。
      
       这种决断不能的产生原因是病理性的,因为这名病人此前因为肿瘤切除手术,使他大脑的一部分frontal lobe组织受损,结果导致他无法体验任何情绪。一个人之所以无法按照柏拉图理想国般的纯然理性地生活,是因为世间万事万物互相影响的相关因素无穷无尽,要一一将它们细细分析是不可能的事。而我们的感性部分就是大脑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简单点来讲,感性的优势就是快、敏捷、高效。因为大脑的感性部分是过去亿万年演化过程中累积的经验,而且还会自动搜集你平时意识层面上没有注意到的各种信息,并总结归纳出一定的模式,在这个基础上对未来作出某种预测——而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当之后出现的结果与期望不一致,也就是有意想不到的事发生时,大脑一种叫dopamine的物质就会突然增多,它是用来刺激人的情绪反应,这是用来提醒你可能有潜在的危险或者值得注意的事情发生了,正如作者所讲,Nothing focuses the mind like surprise。这当中,dopamine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精神分裂者就是因为大脑内的dopamine数量不足,无法把外界发生的事情有序地联系起来;而妄想就是因为有太多这种物质了,以至于产生了虚幻的correlation),通过它的数量浮动来转移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方向,不断更新大脑对外界行为模式的“数据库”,将新的资讯利用情绪的变化而储存下来,从而修正自己的预测。
      
       举个例子来说,科学家在发出一种特殊讯号响声后,给实验对象的猴子一些果汁,一开始时,只有在猴子喝到果汁时,它的神经才产生dopamine(也是会带来愉悦的感觉);但如是者重复这个动作几次之后,猴子在听到讯号响声时已经产生了dopamine(作出一定预测),而当果汁来了的时候,它会感觉到一阵短暂的愉悦(大脑对预测准确所产生的舒服感),但如果响声过后没有果汁,引起了大脑的警惕,猴子的dopamine就会突然骤降,因为它此前形成的行为模式预测错误,通过dopamine的数量浮动来创造正面和负面情绪,从而使我们注意到周边环境的irregularity,换言之,如果一切如常,我们的情绪处于非常放松的状态;但如果有异常情况(跟大脑潜意识的期望有落差),我们的情绪就迅速迫使我们只关注着那些注意想不到的事情,排除其他不相关的信息。这其实一种非常高效的信息提取方法,也是为什么在生物演化的过程中,没有出现理性分析的部分直接取代了感性部分的情形。事实上,在所有灵长类动物中,从大脑构造来看,我们人类不仅是最具理性的,同时也是最富有感情的。感性其实就是大脑基于以往经验上,预先对未来事件以package形式所作出的分析,就好像写作模板一样,让我们在需要作出迅速决定时有可以依赖的工具,也是为什么在super bowl比赛的关键时刻王牌球员能够在万分之一秒的瞬间决定了在各种战略路线间如何投出致胜的一球;为什么世界扑克大赛的冠军能够面对复杂多变的排列组合应对自如;为什么一个经验丰富的侦察员能够用肉眼观察雷达屏幕前两个小光点在0.8秒间出现频率的差异而断定它们是敌方的巡航导弹而非自己的军机,并本能反应地按下将其击落的按钮。
      
       根据作者的看法,所谓专家就是对某一特定类型的信息极端敏感以至于能在大脑产生瞬间的本能反应,来作出判断,像华尔街的交易员,每天看着电脑上密麻麻的股票名称和价格变化,数据之多早已超越了大脑理性分析部分运行的负荷上限,但是他们就是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要买卖哪一只股票,该卖出还是买进,在什么价位买,买多少,以什么方式买等等一系列复杂问题。他们在意识层面上也无法解释他们决定的理据,或者说出在电脑屏幕上25只股票哪一只更好。但他们可以马上告诉你哪一只他们感觉更好。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感性弥补理性分析的另一个不足,就是理性分析常常会被无关或者不重要的信息所干扰,所谓的choking on thought ,书中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去把《美国消费者报告》上排名第一、二十四、三十二、四十四的四种果酱分别给测试者品尝,然后问他们比较喜欢哪一种。测试结果与《报告》的调查统计相若,但第二次测试作了一个小小的改动,要测试者品尝完之后,不但要选出他们所喜欢的果酱,还有填写一份详细的调查问卷来列出支持他们选择的论据,像诸如果酱质感、浓稠程度、甜味、颜色、外观等等各项作详细分析。可是,得出的结果不但与此前的不相符,而且事后有测试者也承认他选了一款他根本不喜欢的果酱,只是因为他试图以一种逻辑有序的方式组织自己喜欢某一款果酱的理由,结果越想越多,反而选了排名较低的那一款。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在八十年代一群MIT商学院的学生被分成两个测试组,一组学生在选了某一只股票之后,他们获得的资讯就只有该股票价格的升跌,没有背后原因分析或者其他相关资讯,然后据此来决定他们的投资动态。另外一组学生,就可以查阅他们想要的任何资料,可以整天看着CNBC和《华尔街日报》的最新报道和咨询有关专家分析员。结果,资讯比较少的那组平均成绩是比接受资讯完全没限制的那组好超过两倍。(书上还有好几个有趣的例子,像买车组合的例子和发明了磁力共振检查技术反而使美国的骨病治疗情况转差的例子。)
      
       除了运行速度慢,处理信息量有限,理性思维还有一个缺陷,就是它有时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精确。其中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两个外观上一样的碗,但其中一个的底部比较浅,换言之就是有一个碗容量大点,有一个容量小点。两个碗都装满了M & M巧克力豆,先给测试者分量少的那碗,这是在他们正常食量范围内,他们把巧克力豆吃完了。第二次测试,测试者得到较多的那碗,他们同样也把全部的巧克力豆都吃完,如是者循环几次,测试者结果吃了比他们平时消费量多66%的巧克力豆。这也可以部分解释了为什么现代消费社会的肥胖率普遍偏高,因为我们的思维模式倾向于用可以看见的具体物件来作为量度事物的度量单位,如果我们看见用两只看上去一样的碗装着的巧克力豆,我们很容易就认为它们的分量是一样的。类似这样的思维误区还有很多,像芝加哥大学行为经济学大师Richard Thaler的一个关于mental accounting的经典例子。想象你要去看电影,买了一张10元的电影票,可是在走进戏院时发现票不见了,你会再花十元钱补买一张电影票吗?只有46%接受调查的人表示愿意,可是当换了一种情况:你决定去看电影,可是当你走到戏院售票窗前时发现自己路上丢了10元,请问你还会买票看电影吗?这种情况下,88%的人都说会。但在明显就是经典经济学的一个重大理论前提产生冲突:a dollar is always a dollar,站在一个绝对理性的人的角度,上述两个例子的本质是一样的,同样都是失去了十元钱,但产生的心理意义却大不相同,如果再补买一张票,人们会觉得看一场电影花20元太贵了(虽然当中的10元已经没了,跟接下来看不看电影完全没有关系),但在第二种情况,大家都只是觉得他丢失了属于另外一个account的10元钱而已,看这场电影还是处于10元的合理价格水平。
      
       讲了这么多大脑prefrontal cortex理性思维的运作缺陷,是不是就代表感性优于理性,我们应该时刻跟随我们的直觉呢?答案当然不是。这也是为什么大脑运作和作出正确决定是如此tricky的一件事情,它并没有一个划一、必然的答案。因为正如上文所讲过,感性反应只不过是我们在演化过程中和日常经验累积所形成的组合包装的事先分析,既然我们会被思维程式所欺骗,同样也会我们的感觉所欺骗。当中一个最显然的例子就是赌博。人们沉迷赌博,甚至成为病态赌徒其实有着很深的病理学和心理学根源。一个患有柏金遜症的女英文教师,忽然之间迷上了玩老虎机,全然不顾其他事情,害得自己失去了工作、丈夫、家庭,原因就在于她的医生开给她治疗的一种药物中含有dopamine的成分。还记得上文提到的这种物质,它能带给人兴奋和刺激的感觉(性和毒品的愉悦感都源于此),而这种物质的分泌是源于大脑意图对发生了突如其来或意想不到的事情通过情绪反应的起伏来进行信息记录和预测出一定的行为模式,这里就有一个前提,那是大脑处理的对象是有一定内在规律的,如果面对的是彻底的随机概率事件呢?这就是赌博出现的问题,我们知道dopamine最大的刺激源就是surprise,有什么比变幻莫测的赌桌更令人surprise呢?而且更重要的,在大量dopamine的刺激作用下(这种兴奋喻快感是会令人上瘾的),人们开始形成一种想象的而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规律,像著名的gambler's fallacy(例如,某次赌局已经连续开出了26盘小了,绝多数人都认为下一盘开大的几率是压倒性地大于开小的几率,因为他们把前后发生几盘赌局是一个有内在规律、会整体上相互平衡的系统,但事实上,下一盘开大还是开小是一个几率均等的独立事件。)有一个实验,就是在一个T型迷宫的两端,或左或右,放置食物,让测试者猜哪一端有食物。食物的放置是完全随机的,除了设计者让猜测总次数的40%在右边、60%在左边之外,并没有其他规律可言。第一组测试者是一群实验室老鼠,经过几次试验它们很快就找到了60%-40%的规律,它们没有追求完美的解答方法,所以每次都选择左转,结果当然有60%成功率。另外一组测试者是一群耶鲁大学的学生,他们当然比老鼠聪明多了,也更确信食物放置排列组合当中有着比60%-40%规律更复杂更隐秘的pattern,他们也确信自己已经一定程度上找到了自己想要找的东西,结果统计他们的成功率只有52%,还不如老鼠稳占的60%。同样的原理也可套用在金融投资上,过去五年大部分基金经理的投资表现还不如用电脑随机组合若干只S&P 500指数的成份股的收益。他们失败的原因,就是试图在没有规律中,找出不存在的规律,最后往往都是困在自己的臆想里。(类似的例子还有第7章the brain is an argument里关于专业政治评论员的预测通常都比普通人差,不过那是另外一个原因,因为政治评论员往往带着某种固定封闭的世界观来分析问题,很容易选择排除或无视与其政治信念相冲突的讯息,结果造成信息处理的失真。)
      
       除了上述的感觉陷阱之外,另外一个常见的就是loss aversion,简单地来讲,就是人们不喜欢失去钱的感觉,即便者在长远让他们有更大的收益,在付出或失去金钱财物的当下这一刹那,他们大脑的感性部分还是会普遍产生不快的感受。这充分解释了一个经典经济学所不能解释的一个迷思:根据经济学家统计,从1926年开始,股市的平均年收益率有6.4%,而债券只有不到0.5%,而且从整体来看,只投资股市的投资组合表现总是优于既投资债券又投资股市的投资组合。这就产生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为什么还会有人买债券呢?而这现象并不只限于普通人,大名鼎鼎的专家学者也不能幸免,曾因他的投资组合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Harry Markowitz,他对于他自己的退休金管理并不是像他给别人的建议一样,是基于对投资的数学推理,而是落入了loss aversion的陷阱,把退休金的一半投资股市一半投资债券,失去了最优化自己退休金收益的机会。有另外一个相关实验,在每一轮中测试中,测试者可以选择投资一元,或者不投资。如果他不投资,他可以留着那一元;如果投资,那他就把手中的一元钱交给工作人员,由该工作人员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的话就失去了那一元,反面就可以额外再获得2.5元,整个实验持续二十个回合。如果每个人都是完全理性的话,也就是他们的决定是完全基于对数字的推理分析,那他就应该每一次都选择去掷硬币。事实上,如果每个人每一轮都去掷硬币,他最终收益少于20元的机率只有13%。心理学家找了两组人来做参照实验,一组是普通人,一组是前文介绍过因脑部创伤而无法体验感情的人。结果,无感情的那组有83.7%的次数选择了掷硬币,而普通人只有不到60%。(读书笔记里摘录了Deal or No Deal的例子,更详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Loss aversion是人类情感的固有缺陷,它的根源是一种叫做negativity bias的心理现象,人们对负面情绪的感受总是强烈于对正面情绪的感受。正如Jonathan Haidt 在他的书The Happiness Hypothesis中指出的那样,很多人都相信一个被裁定谋杀罪成的罪犯起码要有25次以上拯救生命的见义勇为举动才能弥补他的过失;在一段婚姻关系中,一次批评至少需要另外五次赞美性的评价来平衡对对方的伤害。没有任何理性原因去支持这些我们先天感觉的偏差,但它就是客观地存在着。这个心理现象同时也可以用来解释现代社会持续高企的信用卡债务和08年爆破的次贷泡沫,我们总是会被自己如何千方百计地拖延付款而感到惊讶,即使这样长远会严重损害我们的利益,我们大脑的理性部分很多时候还是不能阻止已经被由诱惑俘虏的感性部分作出愚蠢决定。有经济学家比较过这两种信用卡推广方案:第一种在首六个月有4.9%的优惠利率,但之后这张卡的终生利率就维持在16%;另一种在首六个月时利率稍高一点,是6.9%,但之后的终生利率则是较为实惠的14%。如果消费者作一个纯然理性的选择,当然应该毫无犹豫地选择第二种,但事实是,选择第一种的人数是第二种的三倍以上。因为我们总是倾向于高估现在的享受的价值,而低估了未来的债务的负担。
      
       西方哲学有一个争论了多年而一直并无定论的问题,就是关于人究竟有没有自由意志,或者什么是自由意志。某程度上,决定论者是对的,因为我们的情感部分是如此强大,几乎主导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决策流程。我们的决定、喜恶、欲望都由我们的基因、身处的环境和过往的种种经验汇合塑造而成,我们的一举一动,下一步是向前走还是向左走,早已在我们的潜意识深处决定了,很多时候我们是已经确定要向前走然后在想出一个理由来补充说明自己的举动。但,Thank God,我们的大脑还有prefrontal cortex的构造,我们还有进行理性分析思考的能力,当我们的意识察觉到我们要向前迈进时,它能够发出信号指令来阻止limbic system的运作。我想,这就是自由意志的最大意义,我们虽然受困于许多先天上的缺陷,但我们起码能够知道我们是不完美的。正如作者所言:“(the)ability to alternate between emotions and rationality has one important effect:it forces him to always think about how he’s thinking.”不断反思我们的决定是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做出的,究竟是一种情感的直觉的判断,还是理性推敲的过程?一方面我们有经过千百万年演化而来的感性部分,我们知道它是一部强大的决策机器,同时也是极佳的讯息搜集装置,能够注意周遭我们意识层面上注意不到的变化,除了快捷敏锐的优点外,某些时候准确率还高于理性推理(前提是在某一个特定方面要有长时间的训练和高强度的注意集中,就像前文“成为专家”那段提到的那样,大脑的感性部分帮我们处理了理性部分所负荷不了的过量信息,像世界扑克冠军在打牌的时候或者隐形战机驾驶员在执行任务时,他并不需要进行像几何证明那样一步一步的推理,只是简单地跟随自己的直觉反而有更好的结果)。但理性分析是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弥补我们的先天缺陷。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或者涉及到数字、金钱的问题时,要着重运用理性去检验自己的决定是否合理(我们的情感大脑在面对数字时太容易受到蒙蔽了,详见各种行为心理学和消费心理学的例子)。还有一种情况要特别留意,就是遇到以前经验里没有过的问题,或者需要创意方案来解决的问题时,不要依赖自己的情绪反应,要用理性的逻辑演绎的能力来寻找最合适的解答方法,因为我们的感性部分是建基于对过去经验的总结,一旦我们意识到眼前的危机并不在经验范围内,就应该马上克服本能的情绪反应,因为这时的情绪反应已经是一种过时的资讯,再纠缠下去只会干扰甚至误导自己下一步的行动。书中那个遭遇山火的消防员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没有像他的队员们盲从内心的恐慌,一味地往山上跑,因为他意识到自己逃跑的速度跑不过山火扩散的速度,这样做除了浪费体力外,只是死路一条。在冷静思考了一阵以后,他想出了一个大胆而冒险的方法来解决面前这个他之前从未遇过的重大危机,他决定停下来,掏出身上携带的火柴把自己周围一圈草地上的干草都烧光了,然后用微湿的手巾掩盖口鼻,半蹲在他自己烧出来的一小圈旱土上(草地上的干草是燃烧三要素中的可燃物,这名消防员先消灭了与自己身边接触到的可燃物,从而阻挡了山火蔓延到他所身处的那一小块区域),呼吸着仅余的稀薄的氧气,最后他奇迹般地生还了,而其他慌忙奔跑的都无一幸免被大火吞噬了。事后回想起,其实这个方法背后的原理颇为简单,但在当下那个时刻能想出这个方法就需要天才般的冷静和对自己内心看见火就像逃跑的冲动的克制。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的prefrontal cortex作最后判断把关的工作。另外,根据作者的结论,我们还需要时刻拥抱不确定性(embrace uncertainty),不要因为感觉不舒服就提早关闭掉自己大脑内部的模拟辩论(mental debate),总是在分析时先作出两个截然不同的假设,再为它们各自寻找足够的理据,强迫自己从不同角度来看待同一事实;同时,还有不断提醒自己还有什么是你所未知的,因为任何理论模型也会有出现漏洞时,时刻提醒自己的未知有助于你更快更高效地找到问题所在。
      
       Thinking About Thinking,这是作者最后的一点建议,无论作出怎样的决定,一定要意识到你的决定和你是经过了一个怎样的过程才得出这个决定的,理性分析的,感性直觉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你一旦出现错误时,你能立即追踪当初的思维轨迹有哪一部分出来了差错,事实证明,经验——错误的归纳模式是人类最根本也最可靠的学习方法。书中最后提到一个例子,就是空难事故率在1940年至1990年期间一直维持在一个相当稳定的水平,但到了1990年以后,事故率骤然大降,使乘搭飞机成为最安全的出行方式(比驾车的事故率低得多),当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电脑化的模拟飞行驾驶器的出现,飞行员能够在逼真的模拟环境不断操作练习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法。这种能把印象记忆和知识运用结合起来的方法(按作者的话来讲,就是internalize),使飞行员执勤时决策失误率大大降低,对我们如何改进自己的决策能力,极具参考意义。我们的大脑有很多令我们吃惊的地方,其中一个就是:大脑的运作永远都有改善的空间。So, keep thinking.
      
  •      看了将近一半儿了。感觉每章标题很吸引人,也许是期望过高吧,实际内容有些令人失望。读的过程中感觉情景描述类的废话比较多,一直在忍耐着略读那些大段的描述,想到尽快到达实质性的内容。不过作者提出的观点还是蛮有意思的,情绪VS理性发人深思,我要坚持读下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