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闲说

出版时间:1998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阿城  页数:18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以一个超现实的新中国为号召,当然凡有志和有热情的中国人皆会趋之,理所当然,厚非者是事后诸葛亮,人人可做的。这个超现实,也是一种现代的意思,中国的头脑们从晚清开始的一门心思,就是为迅速变中国为一个现代国家着急。凡事标明“现代”的一切观念,都像车票,要搭“现代”这趟车,不买票是不能上的。“无为而无不为”我看是道家的精髓,“无为”是讲在规律面前,只能无为,热铁别摸;可知道了规律,就能无不为,佚可以用铲子,用夹子,总之你可以动热铁了,“无不为”。后来的读书人专讲“无为”,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困境,只是越讲越酸。我个人是喜欢孔子的,起码喜欢他是个体力极好的人,我们现在开汽车,等于是在高速公路上坐沙发,超过两个小时都有点累,孔子当年是乘牛车握轼木周游列国,我是不敢和他握手的,一定会被捏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都成仙了,仍要携带世俗,就好像我们看中国人搬进新楼,阳台上满是旧居的实用破烂。不识字的中国老百姓也晓得“敬惜字纸”,以前有字的纸是要集中在一起烧掉的,类似一种仪式,字,是有神性的。记得听张光直先生说中国文字的发生是为通人神,是纵向的,西方文字是为传播,是横向的。我想中国诗发生成熟得那么早,而且诗的地位最高,与中国字的通神作用有关吧。这样地对待文字,文字焉敢随便变化?白西易讲究自己的诗通俗易懂,传说他做了诗要去念给不识字的妇女小孩听,这简直就把通俗做了检验一切的标准了。做诗自己做朋友看就是了,为什么会引起生存竞争?看来唐朝的诗多商业行为的成分,不过商品质量非常高,伪劣品站不住脚。中文里的颓废,是先要有物质、文化的底子的,在这底子上沉溺,养成敏感乃至大废不起,精致到欲语无言,赏心悦目把玩终日却涕泗忽至,《红楼梦》的颓废就是由此发展起来的,最后是“落了个白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可见原来并非是白茫茫大地。作者简介阿城以《棋王》、《孩子王》、《树王》小说作品,奠定文坛地位的阿城,诞生于1949年的北京。自1984年起发表创作,早年虽为知青文学的代表,而后风格更形开阔。陆续推出“遍地风流”、“新笔记小说”系列,以及电影剧本、评论、杂文等等。1992年获意大利Nonino国际文学奖,并应邀旅居威尼斯两个月,写成《威尼斯日记》。一个人能历得多少世俗?又能读得多少小说?况且每一篇小说又有不同的读法。好在人人如此,倒也可以放心来讲。世俗里的“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闲话闲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条)

 
 

  •     闲话闲说: 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 (阿城)
      - 我的标注 第9页 | 位置135-136 | 已添加至 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 14:57:31
      
      其实很简单,就是没有了一个可以自为的世俗空间.
      ==========
      闲话闲说: 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 (阿城)
      - 我的标注 第11页 | 位置153-155 | 已添加至 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 15:00:56
      
      “无为而无不为”我看是道家的精髓,”无为”是讲在规律面前,只能无为,热铁别摸;可知道了规律,就能无不为,你可以用铲子,用夹子,总之你可以动热铁了,”无不为”.后来的读书人专讲”无为”,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困境,只是越讲越酸.
      ==========
      闲话闲说: 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 (阿城)
      - 我的标注 第11页 | 位置159-162 | 已添加至 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 15:01:28
      
      汪曾祺先生曾写文章劝我不要一头扎进道家出不来,拳拳之意,我其实是世俗之人,而且过了上当中邪的年纪了. 道家的”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秩序,所谓”天地不仁”.去符合这个秩序,是为”德”,违犯这个秩序,就是”非德”.
      ==========
      闲话闲说: 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 (阿城)
      - 我的标注 第12页 | 位置170-170 | 已添加至 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 15:02:35
      
      后世将孔子立为圣人而不是英雄,有道理,因为圣人就是俗人的典范,样板,可学.
      ==========
      闲话闲说: 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 (阿城)
      - 我的标注 第12页 | 位置181-183 | 已添加至 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 15:05:10
      
      所以儒家的”道”,大约可以用”礼”来俗说.我们现在讲待人要有礼貌,本义是对方处在秩序中的什么位置,自己就要做出相应的样貌来,所谓礼上的貌.上级对下级的面无表情,下级对上级的逢迎,你看着不舒服,其实是礼貌.
      ==========
      闲话闲说: 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 (阿城)
      - 我的标注 第16页 | 位置242-243 | 已添加至 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 15:17:38
      
      礼、义、廉、耻、忠、信、恕、仁、孝、悌、贞、节……一路数下来,从观念到行为,无不是为维持世俗社会的安定团结
      ==========
      闲话闲说: 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 (阿城)
      - 我的标注 第16页 | 位置243-244 | 已添加至 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 15:18:04
      
      讲到这种关头,你们大概也明白常提的”儒道互补”,从世俗的意义说来,不是儒家道家互补,而是儒教管理世俗的秩序,道教负责这秩序之间的生活质量.
      ==========
      闲话闲说: 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 (阿城)
      - 我的标注 第19页 | 位置285-286 | 已添加至 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 15:24:52
      
      这也怪不得中////国////人情急时是阿弥陀佛太上老君一起喊的,不想想也许天上就像海峡两岸的官员,避不见面,结果可能哪一方也不来搭救.
      ==========
      闲话闲说: 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 (阿城)
      - 我的标注 第21页 | 位置308-311 | 已添加至 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 15:27:02
      
      “说出的即不是禅”是有来头的,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来的那个道,不是道,已经在否定”说”了.庄子说,”得鱼忘筌”,捕到鱼后,丢掉打鱼的篓子,也是在否定”说”,不过客气一点.有一个相同意思的”得意忘形”,我们现在用来已不全是原意了. 据胡适之先生的考证,禅宗南宗的不立文字与顿悟,是为争取不识字的世俗信徒.如此,则是禅宗极其实用的一面.
      ==========
      闲话闲说: 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 (阿城)
      - 我的标注 第28页 | 位置418-420 | 已添加至 2014年1月9日 星期四 11:00:46
      
      那次我回去坐飞机到北////京////,降落时误会是迫降,因为下面漆黑一片.入得市内,亦昏暗,饭馆餐厅早已关门,只好回家自己下一点面吃,一边在灯下照顾着水开,一边想,久居沙漠而不知是沙漠呀.
      ==========
      闲话闲说: 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 (阿城)
      - 我的标注 第30页 | 位置452-453 | 已添加至 2014年1月14日 星期二 16:59:53
      
      本来《礼记》中记载古代规定”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讲的是礼的适用范围不包括俗世,因此俗世得以有宽松变通的余地,常保生机.
      ==========
      闲话闲说: 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 (阿城)
      - 我的标注 第31页 | 位置461-462 | 已添加至 2014年1月14日 星期二 17:00:47
      
      明代是礼下庶人最厉害的时候,因此贞节牌坊大量出现,苦贞、苦节,荼害世俗.晚明读书人的颓风,或李贽式的特立独行,亦是对礼下庶人的反动.
      ==========
      闲话闲说: 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 (阿城)
      - 我的标注 第31页 | 位置465-466 | 已添加至 2014年1月14日 星期二 17:01:10
      
      民////国////初年的反”吃人的礼教”,是宋以后礼下庶人的反弹,只不过当时的读书人一竿子打到孔子.孔子是”从周”的,周是”礼不下庶人”的.我说过了,被误会的总是孔子
      ==========
      闲话闲说: 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 (阿城)
      - 我的标注 第32页 | 位置481-482 | 已添加至 2014年1月14日 星期二 17:03:21
      
      解决的方法似乎应该是刑既上大夫也下庶人,所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礼呢,则依权力层次递减,也就是越到下层越宽松,生机越多.
      ==========
      闲话闲说: 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 (阿城)
      - 我的标注 第33页 | 位置496-497 | 已添加至 2014年1月14日 星期二 17:04:41
      
      美国有元气的另一个特点我看是学英雄而少学圣贤.我体会西方所谓的知识分子,有英雄的意思,但要求英雄还要有理性,实在太难了,所以虽然教育普及读书人多,可称知识分子的还是少.
      ==========
      闲话闲说: 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 (阿城)
      - 我的标注 第34页 | 位置518-520 | 已添加至 2014年1月14日 星期二 17:06:59
      
      世俗既无悲观,亦无乐观,它其实是无观的自在. 喜它恼它都是因为我们有个”观”.以为它要完了,它又元气回复,以为它万般景象,它又恹恹的,令人忧喜参半,哭笑不得. 世俗总是超出”观”,令”观”观之有物,于是”观”也才得以为观.
      ==========
      闲话闲说: 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 (阿城)
      - 我的标注 第37页 | 位置558-561 | 已添加至 2014年1月14日 星期二 18:04:05
      
      记得二十年前在乡下的时候,有个知青早上拿着短裤到队长那里请假,队长问他你请什么假?他说请例假吧.队长说女人才有例假,你请什么例假!他说女人流血,男人遗精,精、血是同等重要的东西,我为什么不能请遗精的例假?队长当然不理会这位山沟里的修辞家.
      ==========
      闲话闲说: 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 (阿城)
      - 我的标注 第39页 | 位置584-585 | 已添加至 2014年1月14日 星期二 18:07:08
      
      我姥姥家是冀中,秋凉灌冬麦,夜色中可听到农民唱梆子,血脉踊动,声遏霜露,女子唱起来亦是苍凉激越,古称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果然是这样
      ==========
      闲话闲说: 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 (阿城)
      - 我的标注 第41页 | 位置628-628 | 已添加至 2014年1月14日 星期二 18:15:51
      
      历史当然不能假设,我只是这么一说.
      ==========
      闲话闲说: 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 (阿城)
      - 我的标注 第48页 | 位置722-723 | 已添加至 2014年1月14日 星期二 18:26:22
      
      清末有一册《老残游记》不妨看重,刘鄂信笔写来,有一种很特殊的诚恳在里面.
  •     书很薄,文字很舒适,有一份闲散的感觉。讲得也是中国的世俗与世俗小说。阿城大概早已过了“必须说点什么”的境界,闲云野鹤,点到为止。许多点滴颇有意思,比如说到孔子身体好,还有他写自己第一次读到张爱玲。比这些论断更有价值的,是其中透现出的方法论,如何思考如何体悟。
      
      应该说,书虽然薄,密度却很大。
  •     我个人对阿城先生是有偏爱的,我喜欢他说话的风格——有趣!著杂文的一个关键或许也在于此,简单地表达出自己的喜恶,不需要太多顾忌世人的看法,给人一个导向而不需要给想象留有太多余地。此书也还是阿城的风格,主观意识强,字里行间都透漏着作者为人处世的哲学。
      而且每次看阿城先生的随笔杂文,都觉得先生及其乐观,虽然自明却又不孤高,各类诗歌艺术拿捏得当,朋友也是遍布天下。
      这本书并不严肃,主观偏好很强,比如,作者推崇世俗,细化来看,谈论到中国人对于世俗的眷恋与西方宗教的格格不入;孔子作为圣人的被误读;以及作者对“礼义之于庶人”的不满等等。但书中很多观点,哪怕就那么一句话也是够后人发挥出各种洋洋洒洒的论证的。与其抱着这本书死磕,不如把它当个引子继续探讨一翻。
  •     阿城在《闲话闲说》中谈到中国古代世俗文化的演变发展时,大约谈到了两点,一是“礼不下庶人”还是“礼下庶人”,二是是否存在国家强制力的破坏。
      那么依据这两点,再加上当代社会中我目所能及范围内的一些因素,小分析一下当代世俗文化的动力和阻力。
      阿城有句话说的很好,原话是什么记得不很清楚了,大致意思是精华和糟粕是一体的,取精华去糟粕是一个伪命题。首先精华和糟粕要怎么定义,环境不一样,观念不一样,现象就很不一样。有一回看锵锵三人行,李小牧说日本人觉得中国人在公共场合拥抱接吻非常的不合理,但是日本人就能在见面的恭谦有礼后,迅速奔赴hotel。你很难用精华或糟粕,正确或错误来解释这种现象,虽然这两种现象正好相反,但是无所谓是好是坏。诶,扯远了,总之动力和阻力也是一样,都是语言词汇的束缚,先定规矩,再硬套到现象上。所以大多数的情况下,许多因素都是互为动力阻力的。
      首先必然是大众媒介的发展。其动力的因素在于,既然是大众媒介,那作为传者,所要制造的东西必然是在考量是否能符合大众的口味的。无论是综艺节目,电视剧,流行音乐等的兴盛繁荣,都是以此为基础的。穿越剧、相亲节目、湖南台都是很好的例证,不多议论。同时选择也大大的多样化,比如字幕组带来的多样文化交流与传播等等。
      其阻力还是在于礼下庶人,这里的“礼”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礼,而是泛指从上至下,从小众的规范圈定大众的规范。观众很大程度上是被“喂食”的观众,也就是说虽然大众媒体是面向大众的,但是话语权还是操控在少数人的手中。传者和受者之间还是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比如穿越剧的流行,是建立在一部分观众喜爱的基础上,媒介粗暴跟风所致的。大部分观众的处境是没有选择,如果这是一个没有网络或是网络不发达的社会,那么在这其中会有一部分人选择了接受,而另一部分人会选择了沉默。像当年还珠格格热播的时候,我想也总是有人不喜欢看的,但是比较少听到这样的声音。其实就算是有网络最多也就吐个槽,越吐槽还越推进了这些片的热门。这是大众媒体在无意间制定的“礼”,并且通过各种媒介方式,制约了大众的选择权。
      因为无论你喜不喜欢,到处都是铺天盖地的杨幂,最值得去的十大旅游胜地,女人最重要的十个特质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流行与热门成了新的“道德”,在某种层面上变成了世俗文化的全景。你很难分辨是不是大家真的都喜欢这种模式的娱乐方式。但是我觉得其实质是大部分的人是被被动裹挟的,就像如果有一大群人在你身边奔跑,你也就不得不跟着一起奔跑,不然就会被撞倒。
      大众传媒还将世俗文化和商业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关注高也意味着回报多,潜在的经济效益丰富。因此我做一个猜想,在网络时代,为什么人会觉得很孤独,为什么经常会觉得没人理解自己。其中一个可能性即当代的世俗文化是被放大的“礼”,其一方面在张扬个性,一方面就在单向输出所谓“优质的生活方式”。被裹挟的个人如果没有很强大的内心,很难下定决心去选择一个另类一些的生活方式。我觉得中国的青少年文化真是稀缺的可怜,确实本身能够书写的东西也很少,天天模拟考联考,名牌大学,好学校好专业,禁止早恋,住校穿校服。很少能够看到主流的影视作品里是以青少年为主题的。但在日本则不同,看《再见我们的幼儿园》就知道了。可以很明显的觉得日本影视剧中的少年都是很有想法的个人。美国更加了,看《傲骨贤妻》的时候,我心里就老是想,Zach和Grace你俩能不能少惹事……哎,中国小孩苦逼,小孩的世俗文化被极大的束缚。
      其次就是个人平台的完善与建立,其动力当然在于每个人都在一个公共场合拥有了话语权,这点也很明显,不多赘述。其阻力在于在这种公共平台上,这些被认定是个人化的语言,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带有表演性质。就像著名的GRE某argue题里说的一样,如果给普通人做一份阅读习惯的问卷,很多人会掩盖自己所为低俗的阅读,而选择高雅的阅读。在这种环境下,能够被传播的世俗文化也就被限制了。哎,好烦,不想写了,赶紧收尾= =
      咦,关于国家我是想写什么来着,竟然忘了现在……=0=待会想起来了再来补吧……
      哦漏……想起来了……继续写。
      当代国家对世俗文化的善业恶业在于如对文化产业的推广,建立大中华局域网,广电总局等等。其无记业在于其对政治领域的话语控制,将精力旺盛的中国人挤到一个狭小的评论空间里,近年来网络上的妙语连珠则是很好的例证。微博上什么体什么体的流行与之有着一些联系。还有好多政治隐喻的内容,不比袁二少的“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弱。
  •     老实说,这部书就像一个人,写了一年的微博,鼓捣出来一本书。
      
      十分反感有人鼓吹神秘主义,将作品吹上天。
      这一点点道家言教,甚至不能入“道教ABC”,何必没命价的拔高呢。
      
      这部书有意思处,或者作者阿城本身有意思处,就是用文言入白话的断面尝试。作者的小说同样是这样。文中突然提到的汪曾祺先生一样,突然咚的一下打动了我的心。我自己暗自猜想,是否汪曾祺先生的行文风格是否影响了阿城的写作,或者只是大家殊途同归。
      
      教改来,教改去,文言似乎不减,但是文白用法在中国大地上绝迹了。取而代之的就是白开水的流风。能够看到简洁的融合风格,还数来自海峡对岸诸公。从创作到翻译,全面落在了后面。
      
      我这么形容这一部书:
      
      阿城先生的写作,初而幼稚,继而壮,有颇可观的小说几篇,可惜,未成大气,到这部书,已经再而衰。
      
      不说是江郎才尽,大概就是落日余晖,不能连缀成篇,落下散落的片片,让后辈不胜叹息。
      
  •     之前孤陋寡闻,对钟阿城并不了解。有位朋友特别钟情于阿城,曾耐心地向大家系统地介绍过他,从此也知道了这位大隐隐于市的奇人,因此也就顺便读了这本《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
      
       这本小书8万多字,75篇断章,其间句子都不长,但却精辟的很。行文语言平缓但有富有节奏,果如朋友所言,阿城对文字的驾驭已至一极高的境界。作者自己在这本书中也谈到了“白话文”,曾这样说道:
      
      我想对于白话文一直有个误会,就是以为将白话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成白话文了。其实成文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白话文白话文,白话要成为“文”才是白话文。《闲话先说·55》
      
      读了这段文字,背上不由得暗暗生出一层虚汗。
      
      阿城在书中谈了“自为空间”的概念。依阿城的观点,古时“刑不上大夫”是维护权力阶层的道德尊严,这一层的道德由不下庶人的礼来规定执行。
      
      礼不下庶人”的意思是道德有区隔。刑条之外,庶人不受权力阶层的礼的限制,于是有不小的自为空间。礼下庶人的结果,就是道德区隔的消失,权力的道德规范延入俗世,再加上刑一直下庶人,日子难过了。《闲话先说·34》
      
      阿城举例称,当礼越来越多的下庶人的时候,如宋时理学的霸道,明时贞节牌坊大量出现,都是礼延入俗世,造成普通百姓的自为空间越来越少,社会也越来越压抑。阿城想,“刑不上大夫”有失法律公平的要求,所以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刑可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古代中国统治者虽然专制,但专制的权力对底层百姓的危害并没有人们今天所相像的那样暴烈,很多学者认为这得益于中国所特有的乡绅阶层的存在——专制权力必须通过乡绅阶层才能发挥效力,而乡绅阶层的立场又并不与专制权力完全一致(毕竟他们是立足于下面的普通百姓的)。于是,专制权力在施加于底层百姓之前会被乡绅阶层所稀释、弱化,这在权力阶层和被统治阶层之间就形成了一个“权力缓冲地带”,显著减轻了专制权力的暴虐。
      
      这种缓冲的作用在近代国际关系历史上特别明显。大国之间一般必须要夹上个把小国才能存在得安稳,如果直接接触,那就是干柴遇到烈火不得了了。上世纪50年代之后,一次次的权力运动把中国传统社会的乡绅阶层以及底层社会组织结构扫荡的一干二净,普通百姓的“自为空间”也荡然无存。代替乡绅阶层的D组织系统脱离底层百姓,但又从上到下与各级社会群体如影随形。权力阶层和被统治阶层之间的权力缓冲地带消失了,国家公权力也藉此可以直达底层个体百姓,形成了国家公权力和个体私权利的直接碰撞,由此激荡数十年。
      
      与在美国的同学聊美国社会治理,这位同学对美国社区建设和教堂在普通社区中所发挥的巨大影响力印象特别深刻。我想,美国的社区建设和教堂给社区提供了自治的存在方式,从而对抗强大的国家机器,这和中国传统社会中乡绅阶层所发挥的作用应该是类似的。
      
      乡绅阶层在中国大陆已成历史,若想照搬复辟,显式妄想。但中国现代性的实现,依然要在国家公权力和个体私权利之间建立新的权力缓冲地带,否则权力和权利的激烈冲突无法避免,社会变革依然会在“革命”的中打圈圈。这个权力缓冲地带在形式上可以有创新,不必拘泥于古时。
      
  •     阿城是旧派的文人。按他自己在《80年代》中说得,他因从小读得是旧书,所以知识构成与他人便有所区分。《棋王》一出世,艳惊四座。但其实,他的东西不过是沿袭了旧时文风。讲的也是老故事。
      阿城所谓的世俗,好就好在其摒弃不去也从未想摒弃掉的人间烟火气。就像旧时的小说,不刻意,不过分雕琢,就是想讲好一个故事,反而便讲得好。
      《闲话闲说》里我倒没感觉阿城的道气。《棋王》是有刻意的,有种想玄却没玄好的味道,反而减弱了故事的饱满。而《闲话》中的阿城,像个知识分子说书人,三言两语,尽道世俗的真味。让我觉得那股人间的烟火气,扑面而来。其实是美好的。
      身居香港,之前只顾着讨厌这座城市,觉得她物质且消费主义,看到阿城笔下的香港,方知,我还未能得见其世俗的美丽。然后回想到我在街市买菜的情景,两捆菜加送一棵葱,那世俗油腻腻的厚实感就全出来了。
      正因为有着世俗精神,中国方能延续至今仍有活力。我深以为然。
      其实阿城这些年,写得东西极少。记得他说,是文字找他,而非他找文字。所以,不强求。也许《棋王》便是他小说的极致。总之《树王》、《孩子王》,就没让我读出那种爽脆,似乎作者自己也费了点功夫来写。我不知道,这算不算阿城不用功,我倒觉得,这算是他对文字的尊重,对自己的尊重吧。这年头,人人都急于表达,制造概念。所以阿城,于我而言,就显得殊为难得了。
  •     这是一本老书,被我在图书馆无意翻到。
      
      书中提到一些家庭妇女听一位佣人念红楼梦,不仅津津有味,还要评论一番。这大有世俗之尽头,让我想起前些日子买了本《收获》,母亲说当年没有电视剧都看这书来着。我有点惊讶,如今大学生都轻易不动的纯文学杂志,当年竟然是非常通俗的读物。
      
      书写得有点散,因为是演讲,但很有意思,虽然有点没看懂。
  •   不同追求,同志们
  •   看了你的评论,想买一本看看。
  •   阿城的这些文字到了白话文的程度
  •   想读……
  •   我觉得树王就过于惨烈了。。。棋王玄得是有点儿故意。。。啊,我还是很喜欢阿城。。。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